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祭敖包歷史怎麼來的

祭敖包歷史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2-07-18 03:14:53

1. 祭敖包的介紹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傳統的習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意為「堆子」,以石塊堆積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形狀多為圓錐形,高低不等。2006年5月20日,祭敖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敖包節的首屆敖包節

阜蒙縣大板鎮衙門村舉辦了首屆敖包節,此次敖包節的舉辦傳承弘揚了蒙古族民族文化,展示了蒙古族熱情好客、豪邁奔放、勇敢聰慧、團結奮進的民族風貌。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敖包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土堆,是蒙古族敬天而賦予神靈的無比至尊的崇拜偶像。崇拜者們禱告長生天,叩拜敖包翁袞神,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蒙古貞地區祭敖包的時間多在農歷七月十三。早在242年前,衙門村的百姓就有祭敖包的活動,但據現有資料顯示,省內外蒙古族自治地方以節日形式祭敖包尚屬首次。我縣大板鎮衙門村舉辦「敖包節」,使優秀的傳統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
大板鎮衙門村位於醫巫閭山脈北端,總面積18平方公里,因土默特左翼旗貝勒親王在此建陵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餘年。衙門村是一個地靈人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蒙古族聚集村落,她是蒙古貞全貌的一個縮影。走進衙門村,就會了解到她位於市縣近郊、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就會體會到她山川縱橫、平原沃野的地理優勢;就會感受到她礦產豐富、林草豐茂、風景如畫的資源優勢。如今,衙門村2200多蒙漢民眾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堅持「綠色立村,旅遊富村,人才強村,文化興村」的發展思路,呈現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友愛、經濟快速發展的繁榮景象,更加值得欣慰的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蒙古族民俗文化祭祀敖包活動在此有了新內涵、新形式,在創新文化活動的同時,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
這天,陽光普照下的哈爾其郎山草木葳蕤,衙門塔拉上新落成的敖包威然聳立。日本國友人、北京、甘肅、新疆、青海、吉林、黑龍江等省、市、區來賓及近萬名當地群眾共享了這一盛會。
上午10時許,大板鎮衙門村首屆敖包節正式開始,縣領導陳玉明、海峰、李豐、何玉傑為新落成的敖包揭幕。
在歡快、祥和的氣氛中,衙門村的村民舉行了祭祀敖包、祭祀哈爾其郎山、祭祀聖祖成吉思汗雕塑像活動,並向敖包、哈爾其郎山、聖祖成吉思汗雕像敬獻文體節目。
摔跤、射箭、賽馬、 「好漢三藝」令人耳目一新,民族歌舞、曲藝使人留連忘返,衙門村小學生演唱的「八榮八恥」歌讓人歡心鼓舞,篝火晚會叫人心曠神怡…………
衙門村千古流淌的查干泉溪在訴說著日月滄桑的同時,衙門村勤勞智慧的人們也在描繪他們的美好畫卷,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高歌猛進。

3. 祭敖包的簡介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
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別加以崇拜。由於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象徵,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祭敖包的時間不固定。蒙古族地區多在農歷五月十三日。祭祀時,先在敖包上插一樹枝或紙旗,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旗上寫經文。儀式大致有四種: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殺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為牛、羊是天地所賜,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報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鮮奶、奶油、奶酒灑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籠一堆火,將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塊投入其中,人們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們以最心愛的玉器當供品祭祀。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對天地的虔誠,祈求天地給人們以平安和幸福。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系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桿。屆時,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祭祀儀式結束後,常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敖包祭是蒙古人為紀念發祥地額爾古納山林地帶而形成,表示對自己祖地的眷戀和對祖先的無限崇敬。這一信奉薩滿教時最重要的祭掃儀式,現已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節日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堆子、石堆、鼓包等,漢語的意思為堆子。 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多築於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台。《中華全國風俗志o卷九》雲:鄂博隨在皆有……其形圓,其頂尖,顛立方角蒙經旗,其上下則埋哈達一方,糧食五種,銀數錢,每年必一祭。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徵神在其位,世襲傳頌。過去內蒙古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阮葵生《蒙古吉林風土記》雲:壘石象山冢,懸帛以致禱,報賽則植木表,謂之'鄂博',過者無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來是神聖之所在。
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後跨馬上路。隨著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一般都在農歷五月中旬至七八月舉行。

4. 敖包起源於哪個歷史人物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起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在《大清會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記載:「游牧交界之處,無山河又為識別者,以石志,名曰:「鄂博」。此後,在蒙古族中又演變為神物,即使在尋常的旅途中,路經敖包都要下馬膜拜。清人祁韻士詩雲:「告虔祝庇雪和風,石畔施捨廟祀同。塞遠天空望無際,行人膜拜過殘叢。」

關於「敖包」的來由,有很多美好的傳說

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中關於「紅格爾敖包」的傳說,就是其中的一個。

傳說有一個蒙古族牧民的母親得了重病,無法醫治。這個牧民便徒步趕往聖山五台山,燒香拜佛。他一步一磕頭,表現得十分誠心誠意。他走啊,磕啊,晝夜兼程,風餐露宿,到達五台山的那一天,已經氣息奄奄。但他還是咬著牙,邊爬邊磕頭,一點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性命安危。等到了聖山殿堂,他剛剛燒完香拜過佛,就一頭栽倒在地,人事不知了。

五台山有一座神奇的敖包,對這個遠道而來的蒙古人的虔誠之心非常感動,便在蘇醒之前,將佛教信徒的貢品移送到他的面前。牧民蘇醒後,認為佛祖真的顯靈了,老母有救了,一下子便坐了起來。

他捨不得多吃,將貢品包起來,背在身後,大踏步地走下山去。一路上,他還是不肯歇息。當時,月黑風高,走著走著,就迷路了。正在這時候,他的眼前突然一亮,一盞明亮的燈在他前面游移。當時,他還不知道這盞燈就是五台山的敖包變化的。

他跟著明燈,走啊,走啊,不兩天就回到了希拉穆仁草原。天快亮的時候,在紅格爾山包上,那盞明燈突然站住不走了。牧民回到家裡,老母親已經完全康復了。

第二天,牧民攙扶著母親,來到紅格爾山包上,用石塊壘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紅格爾敖包」,讓五台山敖包的神靈永遠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安家。這一天,是中國的農歷五月十八。從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來到祭祀紅格爾敖包。

關於紅格爾敖包,在希拉穆仁草原牧民中還有一種傳說。

在公元1219年至1224年,成吉思汗進行西征。他的西征軍中,有郭寶玉、張榮等許多漢族將領。郭寶玉是唐朝中書令郭子儀的後裔,通天文兵法,善於騎射。在這些漢族將領統帥下的漢兵中,對中原人民最尊重的關雲長(即關公)無不頂禮膜拜,他們每到一地,都要在蒙古包前祭上一把關公的大刀,以祈求戰斗勝利、人馬平安。

到了元朝末年順帝至順年(公元1333年),有一位希拉穆仁當地的牧民,得到一把當年祭奠在蒙古包前的關公大刀。農歷五月十八那一天,這位牧民虔誠地將關公大刀扛到紅格爾敖包前,將它高高祭起。從那以後,每年祭敖包時,都要將關公大刀祭在紅格爾敖包前。

比較統一的說法有五種:

一種說法認為,敖包是歷史上蒙古各部落為紀念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雄們而用石頭壘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靈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遺物。

第二種說法認為,各部落打仗的時候,都要極力搶佔山頭。勝利的一方,就把他們戰死的將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上,用石塊將墳墓覆蓋,以作紀念。在長期的征戰中,今天我這一方勝利了,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明天你那一方勝利了,搶佔了這座山頭,也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這里。這樣,一來二去,石堆下雙方犧牲將士的遺體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戰雙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搶佔了這一片草原,就要帶著各種戰利品前來山頭上祭奠英靈。久而久之,石塊越壘越高,人們便把它稱之為「敖包」。

第三種說法認為,敖包是當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壇。自古以來,草原上的牧民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處都缺少牧草。牧民們便用他們的傳統方法,在山頭上壘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領領頭,在石堆旁邊祈禱,祭祀上天,降雨救災。

第四種說法認為,敖包是遠行的商人們用石塊壘起來作為馬隊、駝隊的路標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們就有這樣一種傳說。因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來就是「駝道」必經之地.

第五種說法認為,敖包是部落作為打仗時傳遞信息用的,與中原地帶古戰場的烽火台的作用差不多。

按照有關史學專家的意見,敖包大抵分四種類型:一種是用來標明旗(縣)、省界的界標;一種是幸福為了鎮鬼敬神、保佑旗民平安幸福而設置的;最多的是第三種,用來安葬蘇木達日嘎(鄉一級的長官)、扎薩克(旗長)、英雄、名人、活佛、喇嘛。第四種是作為道路的標記用的。清人姚元之寫過這樣的話:「夷人每出必騎,騎必馳騁。壘小石於山顛,謂之鄂博(即今所說「敖包」),以志遠近。」

總之,「敖包」在草原人們的心目中,象徵著神靈在其位,世襲傳誦,構成了極其強烈的信仰。佛教傳入以後,祭奠活動和宗教活動結合起來,為它增添了宗教色彩,使其進一步被神化。

5. 蒙古族的那達慕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發展的呢

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游藝、體育項目。

「那達慕」有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大聚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男子三項為那達慕的基礎項目。

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並逐漸成為軍事體育項目。元朝統治者規定,蒙古族的男子必須具備摔跤、騎馬、射箭這三項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此俗沿習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舉行那達慕。

過去時那達慕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那達慕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 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 、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 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臨,草原上飄盪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6. 敖包相會的敖包溯源

瑪拉沁夫1930年8月8日生於土默特右旗吐日根布村(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太平鄉),「瑪拉沁夫」意為牧人之子。他是貧苦牧民之子,從小挨餓受凍,15歲便參加八路軍。這種出身和經歷決定了他文學創作的主導方向。他創作、編劇的小說、電影《祖國啊,母親》和《活佛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分別以在阜新地區馳騁戰場的雙槍紅司令烏蘭和阜新人王扎拉為原型,這當然與他在阜新的出生、成長經歷有關。被老舍譽為「文壇千里馬」的瑪拉沁夫曾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常務書記等職。近十年來,他曾數次回到家鄉阜新,看到家鄉天翻地覆的變化,老人感慨萬端。
前不久,中央電視台一檔文藝節目中,再次出現了瑪拉沁夫的面孔。他向主持人說起《敖包相會》這首歌的歌詞創作過程時,自然而然地說起了自己的童年時代:「我的家鄉,在遼寧阜新……」
這首海內外盡人皆知、人人都能唱的歌曲《敖包相會》,使得「敖包」一詞在中華各民族當中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可是對蒙古族以外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敖包,仍然是一個模糊或陌生的概念。許多男人在唱著《敖包相會》,把美麗的姑娘等來了,卻可能一直沒弄清「敖包」究竟是什麼。有人說,敖包可能指蒙古包;有人說,敖包是寺廟的意思……這,都是對「敖包」一詞的誤解。其實,「敖包」是蒙古語譯音,意為用木、石、土壘成的堆。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見,而且最熱鬧的祭祀活動。在祭敖包這一祭祀活動中,敖包是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壇。
那麼,古老、遼闊的蒙古高原上的敖包究竟起源於什麼呢?記者就此查詢了大量史料和學術文章,以圖找到最科學的說法。一些學者認為,「祭敖包」是薩滿教的源頭。因為薩滿教義有三種信仰內容,一是大自然崇拜,二是圖騰崇拜,三是始祖崇拜。而祭敖包是以大自然崇拜為目的。因此,祭敖包與敖包文化來自比薩滿教更早更為原始的信仰和文化形態。
有的學者認為,敖包文化作為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化石,是從初民時代留存到今天的信仰的見證。從象徵意義上說,石堆可能代表高山,敖包上的樹或樹枝可能代表森林,是天地山川神祇的棲息之地,亦是祖先魂靈要回去的聖地。
如果排除敖包的宗教、象徵意義,按著人類在初民時代的生存需求考慮,敖包在北方草原產生的最根本原因能是什麼呢?許多學者認為,它的初始意義,便是路標。它是人們為了在茫茫草原上辨方向、求生存而動用的智慧之舉。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圖騰,崇拜它,信仰它,對它許心願,祈求幸福,這便成為人們在生存之外求發展的願望……就這樣,敖包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越積淀越深厚,越流傳越久遠。隨著歷史的發展,敖包作為路標作用,日漸淡去,逐漸成為一種祭祀、紀念活動,再後來又帶上了旅遊文化的色彩。

7. 為什麼會有敖包呢

什麼是敖包?
bayaer05 原創於2006年1月5日 12:1

這首海內外盡人皆知、人人都能唱的歌曲《敖包相會》,使得「敖包」一詞在中華各民族當中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可是對蒙古族以外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敖包,仍然是一個模糊或陌生的概念。許多男人在唱著《敖包相會》,把美麗的姑娘等來了,卻可能一直沒弄清「敖包」究竟是什麼。有人說,敖包可能指蒙古包;有人說,敖包是寺廟的意思……這,都是對「敖包」一詞的誤解。其實,「敖包」是蒙古語譯音,意為用木、石、土壘成的堆。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見,而且最熱鬧的祭祀活動。在祭敖包這一祭祀活動中,敖包是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壇。

那麼,古老、遼闊的蒙古高原上的敖包究竟起源於什麼呢?記者就此查詢了大量史料和學術文章,以圖找到最科學的說法。一些學者認為,「祭敖包」是薩滿教的源頭。因為薩滿教義有三種信仰內容,一是大自然崇拜,二是圖騰崇拜,三是始祖崇拜。而祭敖包是以大自然崇拜為目的。因此,祭敖包與敖包文化來自比薩滿教更早更為原始的信仰和文化形態。

有的學者認為,敖包文化作為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化石,是從初民時代留存到今天的信仰的見證。從象徵意義上說,石堆可能代表高山,敖包上的樹或樹枝可能代表森林,是天地山川神祗的棲息之地,亦是祖先魂靈要回去的聖地。

如果排除敖包的宗教、象徵意義,按著人類在初民時代的生存需求考慮,敖包在北方草原產生的最根本原因能是什麼呢?許多學者認為,它的初始意義,便是路標。它是人們為了在茫茫草原上辨方向、求生存而動用的智慧之舉。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圖騰,崇拜它,信仰它,對它許心願,祈求幸福,這便成為人們在生存之外求發展的願望……就這樣,敖包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越積淀越深厚,越流傳越久遠。隨著歷史的發展,敖包作為路標作用,日漸淡去,逐漸成為一種祭祀、紀念活動,再後來又帶上了旅遊文化的色彩。

閱讀全文

與祭敖包歷史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