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湘陰縣有沒有一個叫南嶽廟的地方或者叫南嶽廟的地名。這是個老地名,1937年左右是那麼叫的。爺爺家就
你要找的應該是南嶽行宮,又叫南嶽廟。現在也有人稱之為玉池廟。就在汨羅市玉池山那裡。汨羅未建市以前,屬於湘陰。所以,你說湘陰縣那也沒錯。
『貳』 撰寫古地名傳說從哪些地方著手
隨著政區不斷調整,不少古地名消失或連綴組成新名,如果缺少接續傳承,歷史文化的根脈有斷裂之虞。湖南工業大學教授彭雪開10多年如一日研究地名歷史文化,窮一己之力打撈鄉愁,為的是讓古地名「復活」。
彭雪開本不研究地名,53歲時才一頭扎進這個行當。他戲稱自己運氣好,「撿到了好多歷史遺珍」。
上溯千年,找尋古地名「命根」
「彭教授,請您給我解解困吧!」2015年11月下旬的一天,湖南大學黨委的一位負責人撥通彭雪開的電話,急切地向他求助。
原來,當時全省合鄉並村工作正如火如荼展開,需要合並鄉鎮500個以上、建制村1.6萬個以上,這位負責人家鄉汨羅市的神鼎山、黃柏、沙溪三個鄉鎮需要合而為一。合並以後叫什麼名字好呢?三地群眾都希望以自己原有地名作為新的鎮區名稱,意見互不相讓,最後鄉賢找到了這位在省城高校工作的知名教授,希望他拿出高見。
2016年4月23日,作為「書香株洲」系列讀書活動之一,彭雪開教授在山塘書屋(株洲市圖書館·親親家園分館),開講「怎樣研究地名」(本組圖 王琦泉/攝)
彭雪開急時受託,認真查閱《戰國策》《左傳》《史記》《漢書》《隋書》以及清《湘陰縣志》、當代《汨羅市志》等文獻,結合平時專業研究,對神鼎山、黃柏、沙溪三個鄉鎮地名源流詳細考釋。
清《湘陰縣志》載:神鼎山名字的來源,黃帝采首陽山之銅,於此鑄鼎,故名。戰國末至秦初之際,楚人用楚文字書寫成「神鼎山」,從此名傳國內。至北宋於神鼎山建資聖寺後,始有佛教聖地之稱,明《神鼎山志》對此有詳載。《汨羅市志》也說:此山位於市東南黃柏鄉內,山體南北延綿,風景秀麗,明末「梵宇荒廢」,清順治年間擴建,後毀存交替,今基本恢復原狀。
『叄』 湘陰縣鶴龍湖鎮熊家棚村地名的來歷和地名歷史沿革
地名來歷
南朝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析今汨羅、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新縣,因該縣位於湘水之陰,故名湘陰
建制沿革
湘陰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開拓,至夏代,為三苗部落所居。
周代,成王分封諸侯,湘陰地屬楚國。文王徙羅子國遺民至湘水之南,縣境為羅子國地。
秦始皇廢封、行郡縣,改羅子國為羅縣,隸長沙郡。
西漢高祖劉邦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吳改長沙為長沙國,東漢建武七年復長沙郡。或國或郡,羅國均為其屬地。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徇定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羅縣屬劉。劉備、孫權以湘水為界分治荊州後,羅縣歸孫,仍隸長沙郡。至晉代隸屬未變。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為安置巴峽流民,上表割羅縣、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一新縣,名湘陰,屬長沙內史,縣治設琴棋望(今縣蘆葦場鯰魚洲中部)。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縣治遷黃花城(今鶴龍湖鎮黃花嶺)。
湘陰風光 隋開皇九年(589年),省湘陰入岳陽縣,縣治遷長樂(今汨羅市長樂鎮)。
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陽縣為湘陰縣,縣治又遷至春秋羅子國都城、秦代的羅縣縣治古羅城(今屈原行政區馬頭槽)。
唐武德八年(625年),並羅縣入湘陰。此時縣域廣闊,地轄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
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因地域太廣,難於治理,遂析湘陰縣東部地置昌江縣(今平江縣),同屬岳州,同年湘陰縣治遷城江城(汨羅市川山坪鎮常公村)。
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縣治再遷白茅城(今汨羅市川山坪鎮石橋村)。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陰改屬潭州(今長沙市)。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縣治遷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縣城(今文星鎮)。
元成宗元貞年間,升湘陰為州,屬潭州路,文宗時又改屬天臨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屬長沙府。
古城勝跡
清朝時期,湘陰縣仍屬長沙府。
民國初年,湘陰縣直屬湖南省。
民國26年(1937年)底,湖南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9年(1940年),湖南設行政督察區,湘陰均屬第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湘陰屬長沙專署。
1952年,湘陰縣屬湘潭專署。
1964年,湘陰縣屬岳陽專署。
1966年,湖南省劃出湘陰縣東部5個區建汨羅縣(後升為汨羅市)。
『肆』 湘陰縣的地名來歷
南朝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析今汨羅、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新縣,因該縣位於湘水之陰,故名湘陰 。
『伍』 湘陰縣浩河區歷史沿革
南朝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析今汨羅、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新縣,因該縣位於湘水之陰,故名湘陰
湘陰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開拓,至夏代,為三苗部落所居。
周代,成王分封諸侯,湘陰地屬楚國。文王徙羅子國遺民至湘水之南,縣境為羅子國地。
秦始皇廢封、行郡縣,改羅子國為羅縣,隸長沙郡。
西漢高祖劉邦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吳改長沙為長沙國,東漢建武七年復長沙郡。或國或郡,羅國均為其屬地。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徇定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羅縣屬劉。劉備、孫權以湘水為界分治荊州後,羅縣歸孫,仍隸長沙郡。至晉代隸屬未變。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為安置巴峽流民,上表割羅縣、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一新縣,名湘陰,屬長沙內史,縣治設琴棋望(今縣蘆葦場鯰魚洲中部)。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縣治遷黃花城(今鶴龍湖鎮黃花嶺)。
湘陰風光(20張)隋開皇九年(589年),省湘陰入岳陽縣,縣治遷長樂(今汨羅市長樂鎮)。
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陽縣為湘陰縣,縣治又遷至春秋羅子國都城、秦代的羅縣縣治古羅城(今屈原行政區馬頭槽)。
唐武德八年(625年),並羅縣入湘陰。此時縣域廣闊,地轄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
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因地域太廣,難於治理,遂析湘陰縣東部地置昌江縣(今平江縣),同屬岳州,同年湘陰縣治遷城江城(汨羅市川山坪鎮常公村)。
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縣治再遷白茅城(今汨羅市川山坪鎮石橋村)。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陰改屬潭州(今長沙市)。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縣治遷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縣城(今文星鎮)。
元成宗元貞年間,升湘陰為州,屬潭州路,文宗時又改屬天臨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屬長沙府。
古城勝跡(6張)清朝時期,湘陰縣仍屬長沙府。
民國初年,湘陰縣直屬湖南省。
民國26年(1937年)底,湖南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9年(1940年),湖南設行政督察區,湘陰均屬第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湘陰屬長沙專署。
1952年,湘陰縣屬湘潭專署。
1964年,湘陰縣屬岳陽專署。
1966年,湖南省劃出湘陰縣東部5個區建汨羅縣(後升為汨羅市)。
1983年2月8日,岳陽市升為地級市,並撤銷岳陽地區,國務院批准將撤銷岳陽地區後的湘陰縣與瀏陽縣、寧鄉縣劃歸長沙市管轄,同年7月13日,岳陽地區恢復,國務院批准將長沙市管轄的湘陰縣劃歸恢復的岳陽地區。
1986年,湘陰縣屬地改市後的岳陽市。
2015年11月20日,湖南省民政廳批復湘陰縣鄉鎮區劃調整,將文星鎮、石塘鄉、白泥湖鄉、袁家鋪鎮、長康鎮成建制合並設立文星鎮;將青山島鎮與三塘鎮成建制合並設立三塘鎮。
湘陰工業園是省級工業園區,園區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已形成以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為主導產業的產業發展格局。2011年,湘陰縣規模工業企業達13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先進製造、光伏電子信息產業為主,以裝飾建材、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精細化工為輔的產業集群,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件、中國名牌產品1個、湖南省著名商標19件、湖南省名牌產品17個,品牌擁有量居全省前列。
2012年,湘陰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32.6億元,同比增長13.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9.9億元,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29.1億元,同比增長14.5%;第三產業增加值63.6億元,同比增長14.6%。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2%,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5%,比上年上升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7.3%,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1.5、8.5、3.6個百分點。
2014年,湘陰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78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63.89萬元,增長12.4%;第三產業增加值82.33億元,增長12.1%。一、二、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1.36、6.45、3.2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3%、58.1%、29.6%,第一產業的貢獻率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15.7:56.1:28.2,與上年比較,第一產業所佔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64.1億元,佔GDP比重21.98%。
2015年,湘陰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10.71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9.4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78.5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2.67億元,分別增長2.7%、10.2%、15.8%;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12.7∶57.5∶29.8;全縣財政總收入12.32億元,增長10%。
全縣共有社會福利院1個,敬老院25個,享受民政社會救助人數5.6萬人,集中供養五保戶人數941人,分散供養五保戶人數6947人,農村低保救助人數22730人,城鄉大重病醫療救助人數4052人。全縣共硬化通鄉鎮(村)公路330公里,硬化率達85%以上;年末農村飲水安全達標人口數52.2萬人,農村居民安全飲水率75.3%以上;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97.42%;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率達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8%以上;城鎮建城區綠化覆蓋率34.4%。
湘陰縣第一產業
2012年湘陰縣完成農業總產值60億元,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8.83千公頃,同比增加1.44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0.83千公頃,同比增加0.13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0.09千公頃,下降0.24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58.79萬噸,同比增加1.5萬噸,同比增長2.6%,其中:早稻產量22.4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秋糧產量31.1萬噸,同比增長2.9%。全年棉花產量0.12萬噸,同比增加10.5%;油料產量1.68萬噸,同比下降5%;茶葉產量0.22萬噸,同比增長5.2%;全年肉類總產量7.5萬噸,同比增加4.6%,其中:豬肉產量6.6萬噸,同比增加4.5%;牛肉產量0.36萬噸,同比增加3.6%;羊肉產量390噸,同比增長4.8%。禽蛋產量1.13萬噸,同比增長4.7%。全年水產品產量11.6萬噸,同比增長12%,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10.7萬噸,同比增長12.9%。
湘陰東湖夜景2014年,湘陰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75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農業產值308084萬元,增長6.6%;林業產值22343萬元,增長11%;牧業產值163159萬元,增長2.2%;漁業產值183626萬元,增長14.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254萬元,增長12%。
2014年末,全縣實有耕地面積66.27萬畝,全年糧食產量60.02萬噸,增長3%。水稻總產量57.99萬噸,增長3%;全年蔬菜播種面積23.2萬畝,比上年增加0.76萬畝,蔬菜產量57.7萬噸,增長10.9%;茶葉產量2361噸,增長2.1%;水果產量6.6萬噸,增長3.6%。全年出欄肉豬99.3萬頭,比上年增長2.4%。肉類總產量7.6萬噸,增長2.4%。其中:豬肉產量6.7萬噸,增長1.5%;牛肉產量3840噸,增長5.9%;羊肉產量425噸,增長6.5%。水產品產量13.26萬噸,增長9.6%。
全縣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336家,省、市級龍頭企業達到35家,其中省級8家,市級27家,產值過億元的8家。規模以上企業農產品加工產值產值達314億元,同比增長10.2%。大力實施品牌興農戰略,全縣有8個農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省名牌產品16個、省著名商標3個,近年來,鶴龍湖鎮注冊於2001年的「湘鶴牌」大閘蟹在2010年10月召開的中國中部國際農博會上獲得過金獎。在充分利用萬畝大湖資源和螃蟹養殖優勢的基礎上,陸續發展起餐飲門店70餘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食餐飲業,稅收貢獻達300萬元/年。「樟樹港辣椒」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
2015年末,該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4.56億元,增長7.7%;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3.04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63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0.37千公頃;糧食總產量61.17萬噸,比上年增加1.14萬噸;出欄生豬97.08萬頭,出籠家禽352.2萬羽,水產品總量14.13萬噸。
湘陰縣第二產業
2012年湘陰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7億元,同比增長17.8%,對GDP的貢獻率達62.1%。湘陰縣規模工業達到168家,同比增加19家。規模以上工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3億元,同比增長17.4;實現利潤總額10億元,同比增長18.2%;實現利稅4.3億元,同比增長16%。園區企業4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67億元,同比增長28.5%。2012年湘陰縣建材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3億元,同比增長43.4%,佔全部規模工業總產值的22.8%;食品加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5億元,同比增長8.6%,占湘陰縣工業總產值的33.3%;機械製造業完成總產值58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47.6%。遠大可建、福湘木業、長康實業等12家企業完成總產值過10億元;新增的規模企業中過億元的企業有富士電梯、金港混凝土、砂石公司、依魯光電、興湘混凝土。
湘陰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33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30.66億元,同比增長17.3%。全年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4.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8%。
2014年在剔除42家空殼規模企業的情況下,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174.9億元,同比增長12.5%,新增規模企業15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創建省市級創新平台3個,授權專利185件,新增省著名商標6件、名牌產品5個,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0.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28億元,同比增長1.7%。
園區企業41家,實現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83.3億元,同比增長21%。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47.6%。2014年全縣建材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21億元,同比增長41.1%,佔全部規模工業總產值的33.2%;食品加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00億元,同比增長25.7%,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0.1%;機械製造業完成總產值83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14.2%。遠大可建、建華管樁等5家企業納稅過1000萬元,長康實業、洞庭生物科技等19家企業納稅過100萬元,工業發展後勁持續增強。園區建設加強,統籌推進」一園三區」開發,啟動綜合服務區建設,完善水電、管網、供氣等基礎設施,推進園區綠化、亮化,力爭引進項目15個以上、竣工項目10個以上一個。加強輕工產業園區與上市化司奧信控股合作,切實加快基礎配套,力爭10個以上項目動工建設,推動輕工產業園區發展。
2015年,該縣工業總產值732億元,增長8.4%。全年共引進各類項目39個,其中投資過億元項目14個。全年新開工項目36個,竣工投產項目19個,20多個項目扎實推進,「135」工程建設建成標准化廠房48萬平米。
湘陰縣第三產業
房地產、建築業
2014年全縣房地產企業38家,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7.93億元;商品房新開工面積38.13萬平方米、竣工面積30.3萬平方米、銷售商品房1807套21.8萬平米,實現房地產稅收2.3億元。全年共建設保障性住房項目6個、780套,總投資5160萬元,總建築面積38704㎡,占年度實事目標任務的107%,其中公共租賃住房項目5個,540套,總投資3380萬元,總建築面積26704㎡,廉租住房項目1個240套,總投資1780萬元,總建築面積12000㎡;實施棚戶區改造974戶,總投資9800萬元,改造總面積68100㎡,占年度實事目標任務的156%;新增租賃補貼發放380戶。
全縣有資質以上建築企業22家,其中四級以上建築安裝企業20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4.45億元,增長8%。其中竣工產值28.04億元、裝飾裝修產值1.2億元、在外省完成產值5.08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02.84萬平方米。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171.18萬平方米,投標承包工程面積142.37萬平方米,建築工程竣工率為52%。
商貿、旅遊業
2012年湘陰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7億元,同比增長16.1%。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6.4億元,同比增長18.1%;鄉村消費品總額6.3億元,同比增長10.5%。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總額33.1億元,同比增長22.5%;住宿零售額3.8億元,同比增長15.5%;餐飲業零售總額9.2億元
荷花公園(6張);同比增長20.4%。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類零售額同比增長36.5%,肉禽蛋類同比增長37.6%,服裝類同比增長24.1%,日用品類同比增長41.4%,文化辦公用品類同比增長31.4%,通訊器材類同比增長47.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同比增長25.5%,傢具類同比增長39.3%,化妝品類同比增長32.6%,金銀珠寶類同比增長49.9%,中西葯品類同比增長42.7%。
旅遊業繼續推進,湘陰縣共有旅行社3家,旅遊景點7處,2012年旅遊產業總收入8.23億元,同比增長57.2%;接待旅遊總人數為182萬人次。
2014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9億元,同比增長13%。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9.6億元,同比增長72.3%;鄉村消費品總額15.3億元,同比下降了27.7%。分行業看,限上批發和零售業總額33.4億元,同比增長33.9%;限上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3.2億元,同比增長54.8%;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類零售額同比增長40%,肉禽蛋類同比增長37%,服裝類同比增長31.7%,日用品類同比增長-40.3%,文化辦公用品類同比增長44.7%,通訊器材類同比增長36.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同比增長38%,傢具類同比增長40.2%,化妝品類同比增長44.3%,金銀珠寶類同比增長45.9%,中西葯品類同比增長64.1%。
旅遊業繼續推進,全縣共有旅行社2家(旅行社服務網點5家),旅遊景點7處。2014年旅遊產業總收入11.45億元,同比增長24.8%;接待旅遊總人數為253.4萬人次,旅遊人天數6943人/天。
投資、招商引資
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共410個項目,完成投資218.6億元,比上年增長24.1%。其中億元項目20個,完成投資26.4億元,項目占總投資的12.09%。工業項目投資231個,完成投資135.2億元,同比增長25.7%;工業技改146個,完成投資92.1億元,同比增長10.3%;房地產項目38個,完成投資7.9億元,同比下降6.9%。
2014年招商引資取得了較好成效,全縣共引進各類項目34個,協議引資31.88億元,到位資金40.06億元(含續建項目),完成目標任務110%,其中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8個,投資在億元以上的項目10個;新開工項目38個,新投產項目32個。鑫光鑄造、元亨科技二期、春雲科技、善源生物、飄飄龍動漫玩具、西姆西焊接材料、鉑錮標准件、湖南地生、志宏科技、奧莎電梯等項目建設加速推進。園區共引進湖南智星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湖南智多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左宗棠飲品有限公司絞股藍飲品項目、湖南君昊中葯飲片科貿有限公司、湖南爾康制葯集團葯用明膠項目、湖南金屯印刷機械有限公司等6個項目。協議引資3.8億元。與此同時,切實加強與湖南環球集團糧食深加工項目、湘陰運豐服飾項目等2個意向入園項目的跟蹤洽談。君昊中葯、左宗棠飲品、智多星能源科技、智星機電設備、福源商貿、華隆重工、華磊水泥、百爾泰克等10幾個項目的手續正在加速辦理當中,預計年初可進入省國土窗口。
交通運輸、郵電
2014年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73億元,同比增長10.7%。2014年年末境內縣級公路達到270.2公里,鄉級公路達到931公里,村級公路達到1463公里。全縣汽車客運量200萬人,旅客周轉量23986萬人公里。全縣行政村客運(公交)班線通達率95.1%,通客運(公交)班線的行政村431個。
全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5143萬元,同比增長9%,其中移動業務總量17086萬元,同比增長8.3%。2014年年末行動電話用戶數24.9萬戶,聯通業務總量突破4100萬元,同比增長11%;郵政業務總量2242萬元,同比增長9.7%。電信2014年累計發展移動用戶25037戶;累計發展寬頻用戶18766戶;累計發展固定電話用戶7990戶。
財政、金融和保險
2014年,全縣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2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國稅完收入20584萬元;地稅完成收入54012萬元。地方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26億元,增長25.6%,其中各項稅收7.3億元。全縣公共總支出315120萬元,同比增長10.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2026萬元;農林水事務支出64409萬元;教育支出46236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3886萬元;醫療與計劃生育支出43746萬元。
2014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22168萬元,同比增長5.4%,其中:個人存款696427萬元,同比增長13.4%;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64593萬元,同比增長3.9%。
全縣12家保險公司保險收入38274萬元,同比增長6.7%,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24244萬元,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4030萬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7022萬元,其中壽險業務賠款3894萬元,財產險業務賠款5891.9萬元。
『陸』 湖南湘陰縣的由來
湘陰歷史源遠流長。據近年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開拓。至夏代,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成王分封諸侯,湘陰地屬楚國。文王徙羅子國遺民至湘水之南,縣境為羅子國地。秦始皇廢封、行郡縣,改羅子國為羅縣,隸長沙郡。西漢高祖劉邦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吳改長沙為國,東漢建武七年復長沙郡。或國或郡,羅國均其屬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徇定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羅縣屬劉。劉備、孫權以湘水為界分治荊州後,羅縣歸孫,仍隸長沙郡。至晉代隸屬未變。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為安置巴峽流民,上表割羅縣、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一新縣,名湘陰,屬長沙內史,縣治設琴棋望(今縣蘆葦場鯰魚洲中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縣治遷黃花城(今濠河口鎮黃花嶺)。隋開皇九年(589年)省湘陰入岳陽縣,縣治遷長樂古城(今汨羅市長樂鎮)。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陽縣為湘陰縣,縣治又遷至春秋羅子國都城、秦代的羅縣縣治古羅城(今屈原行政區馬頭槽)。唐武德八年(625年),並羅縣入湘陰。此時縣域廣闊,地墨守成規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因地域太廣,難於治理,遂析湘陰縣東部地置昌江縣(今平江縣),同屬岳州。同年湘陰縣治遷城江城(汨羅市川山坪鎮常公村)。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縣治再遷白茅城(今汨羅市川山坪鎮石橋村)。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陰改屬潭州(今長沙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縣治遷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現在的縣城(文星鎮)。元成宗元貞年間升湘陰為州,屬潭州路,文宗時又改屬天臨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屬長沙府。清朝仍屬長沙府。民國初年湘陰直屬湖南省,民國26年(1937年)底,湖南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9年(1940年)設行政督察區,湘陰均屬第一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湘陰屬長沙專署,1952年屬湘潭專署,1964年屬岳陽專署。1966年,因縣域寬、人口多,劃出湘陰縣東部5個區建汨羅縣(後改市),1983年2月,與瀏陽、寧鄉縣一道,湘陰劃歸長沙市管轄,見《中國.長沙——長沙市政府門戶網站 但隨即湘陰縣又劃歸岳陽地區。——1986年,與汨羅同屬地改市後的岳陽市。
『柒』 湘陰縣屬於哪個市
湘陰縣屬於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位於湖南省岳陽市西南部,縣城南距省會長沙市60公里,南濱洞庭湖,湘資兩水尾閭,素稱為魚米之鄉。2016年3月,湘陰縣城被評為2015年度岳陽市最美縣城。湘陰縣是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湘陰縣千百年來不僅留下了「規模甲通省」的宋代湘陰文廟、岳州窯遺址、南泉古剎、「雙塔凌雲」的文星塔和烏龍塔、清朝中興名臣左宗棠故居等一大批文物古跡,更有任弼時紀念碑、陳毅安烈士紀念館、辛亥革命元老鄭照熙故居、陳嘉佑將軍墓、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等近代中國崢嶸歲月的歷史見證。
湘陰縣特產有樟樹港辣椒。它是樟樹鎮農民通過數百年選育和栽培的傳統地方特色農品種,具有香、脆、甜等特徵。樟樹鎮土壤耕層深厚,地勢呈梯狀排列,土壤呈團粒狀結構,理化性狀良好,有機質含量較高。非常適應於辣椒的生長。
『捌』 湖南汨羅川山坪鎮在1966年前屬於湘陰縣,那時候叫什麼比如說汨羅市高家坊鎮以前是叫湘陰縣高明鄉!
我老家汨羅沙溪人,聽老一輩說以前都屬湘陰縣確實。不過你說的川山坪地名以前叫什麼那不清楚。建議你去找有關族譜看有記載的。《汨羅縣志》里也能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