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人物吳又可是哪個年代

歷史人物吳又可是哪個年代

發布時間:2022-07-18 15:43:08

㈠ 吳又可是怎麼創始溫病學

吳又可(1582—1652),名有性,字又可,號淡齋。江蘇震澤(今江蘇省吳江縣)人。一生從事中醫傳染病學研究,著有《溫疫論》一書,闡發了傳染病病因學說,為溫病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以醫為業,是明末具有創新精神的著名醫家。

溫疫,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講的傳染病,它對人類的危害性極強,在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傳播,造成流行。瘟疫流行時,發病迅速,症狀劇烈,波及人數多,影響范圍大,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明末清初,連年戰爭,災荒不斷,各種傳染病不斷流行。吳又可59歲那年(1641),江蘇、河北、山東、浙江等省,溫疫流行甚劇,他的家鄉吳縣一帶也不例外。據《吳江縣志》記載:「當時連年瘟疫流行,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倖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口倖存者。」當時醫家按經典方法治療,多不見效,死亡頗多。吳又可沉痛而深刻地批判醫界泥古不化的害人思想說:「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原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遵守古代的醫法,不切合今天的病情,把今天的疾病去同古代醫書對號,根本得不出明確的論斷,所以,這樣開方給葯就不見效。)病癒急,葯愈亂。這「干村辟歷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凄涼景象,使他感慨不已,憤然沖破習慣勢力的桎梏,廢棄仕途,不應科舉,走上了研究醫學的道路。他遇到的當務之急是「流行病」。他刻苦鑽研前人及民間有關傳染病的治療經驗。不怕傳染,不辭辛苦地在病區、病家為患者診治疫病。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和臨床實踐,他漸漸體會到以仲景之傷寒學說來論治當時流行的一些疾病,收效甚微,有時甚至事與願違,遂產生了另創新路,以提高療效的想法。他推究病源,創立「戾氣」說,並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逐漸形成一套溫熱病的論治方案,提高了療效。他將這些經驗經過整理著成《溫疫論》一書。《溫疫論》中所載傳染病,包括傷寒、感冒、瘧疾、痘疹(水痘、天花)、絞腸痧(霍亂)、疙瘩瘟(腺鼠疫)、蝦蟆瘟(腮腺炎)、大頭瘟、探頭瘟、大麻風、鼠痿(頸淋巴結核)、流火丹毒、目赤腫痛(眼結膜炎、砂眼)、病癉發黃(肝炎、黃疸)、斑疹、咽腫、瘡疥療腫等,內容廣泛,是他親歷瘟疫流行,臨床經驗的總結。自此,不但瘟疫證治,有繩墨可循,而且又將溫熱與瘟疫,逐步合為一家,充實了中醫學關於傳染病的內容,為溫病學說的創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吳氏認為:瘟疫病的發生,既不是由於四時不正之氣,也不是因為外感邪氣,而是人體感染了一種「戾氣」。他說:「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是天地間一種戾氣所感。同時還特別強調提出這種戾氣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物質的一種形式。」他說:「夫物者,氣之化也,氣者,物之變也。」肯定了氣即是物,物即是氣。他反對厚古薄今,墨守古法的醫療作風,在他的醫療著作里指出:「守古法,不合今病。」在這種注重實學觀點指導下,吳氏潛心研究溫病之病因、病證和傳播徑路,從而進一步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溫病都是感受一種「戾氣」,而是許多種。所以又稱之為「雜氣」。他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明確區分了傷寒與溫病在病因上的不同,他說「傷寒感天地之正氣,溫病感天地之戾氣」。同時指出戾氣是可以防治的。吳又可關於瘟疫病病因的認識,最接近現代的微生物致病學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理論;關於疫有九傳的論述和對瘟疫病癥候的詳細觀察,說明他充分認識到外感病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他使用達原飲力圖直搗膜原、驅邪外出的治療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人對於外感熱病的認識,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吳又可創造性地提出「戾氣」通過口鼻侵犯人體,使人感染瘟疫,而是香致病,既與戾氣的量、毒力大小有關,也與人體抵抗力強弱有關,科學地預見了傳染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是從「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關於「外邪傷人皆從皮毛而入」的籠統觀點。吳又可的勇氣,鼓舞了清代的溫病學家,他們不僅吸取了外感邪氣「從口鼻而入」的觀點,而且也大膽地提出了外感熱病的不同傳變規律的新學說,終於建立起與六經不同的另外的辨證體系,豐富了外感熱病的治療方法。

吳又可還提出,瘟疫病有強烈的傳染性,不論是年老體邁的老人還是身強體壯的年輕人,都很容易感染瘟疫。並且在人和動物之間有著同等的機會感染瘟疫,有些瘟疫病可以在人和動物之間來回的傳播。導致這些瘟疫的戾氣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戾氣導致的瘟疫的臨床表現也是不一樣的。吳又可畢生從事醫學,治癒了很多傳染病患者,其中有難以治癒的疑難雜症,同時吳又可還往往是出奇制勝。相傳有一天,來了一位患者,這位患者被認為是傳染病患者,大便不通,脘腹脹滿,疼痛難忍,四肢強直不能動,卧如塑,目閉口張,舌強,問話不能答,脈實有力,苔生芒刺。根據證候,是一派實熱象,病情危重。據患者兒子代訴,三日來已服承氣湯三劑,每劑大黃用至一兩左右,病仍不減。一般醫家,遇到此況,一定會考慮另立治法的。然而,吳又可則不然,他仔細權衡了患者的脈症,認為「下證悉具,葯輕病重也」,不但不改方劑,反而將方中大黃增至一兩五錢,連服半月而痊癒。吳氏用葯之妙,可見一斑。

《溫疫論》,成書於公元1642年,是吳又可惟一一部傳世之作,共二卷。卷一載論文50篇,主要闡發溫疫之病因、病機、證候、治療,並從中參論溫疫與傷寒的區別。卷二載論文30篇,著重敘述溫疫的各種兼挾證治,還設立了多篇有關溫疫的質疑正誤及疫癘證治的辨論文章。

《溫疫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清代一些著名醫家如戴北山、楊栗山、劉松峰、葉天士、吳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溫疫論》的基礎上有所發揮,有所創造。我國歷代醫家在與傳染病斗爭的實踐中創造了溫病學說。溫病學說,淵源於《內經》,孕育於《傷寒論》,產生於金元,成熟於明清。在溫病學說的發展過程中,《溫疫論》作為我國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的貢獻是很大的。直至今天,我國應用溫病學說的理、法、方、葯治療一些傳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紅熱、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療效。

㈡ 吳又可的妻子是誰,歷史上的真名叫什麼

妻子雲淑。吳又可原名吳有性(1582年-1652年),字又可,號淡齋,江蘇吳縣人,明代著名醫家。他提出了傳染病是由一種不可見的戾氣所導致,由口鼻而入,與現代的病菌學說接近。他啟發了清朝的溫病學派。

㈢ 明清溫病學派各代表醫家的學術特點分別是什麼

明清溫病四大家分別是吳又可、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他們的學術特點分別如下:
1.明代醫家吳又可編著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溫病專著《瘟疫論》,其對瘟疫的病因、發展、治療等提出了獨特見解。在病因方面,他認為瘟疫並非風、寒、暑、濕等六氣所感。而是自然界里獨特的致病物質「雜氣」所致,其中致病暴戾的的名之「戾氣」,這是對溫病致病因素的一大創見。在流行特點方面,提出了瘟疫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無問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感染途徑是由口鼻而入,在治療方面,強調以祛邪為第一要務,並創疏利透達之法。《溫疫論》在傳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論述都十分科學。
2.在清代眾多的溫病學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首推被譽為「溫熱大師」的葉天士。他的門人據其口授整理而成的《溫熱論》是溫病學理論的奠基之作。在這篇著作中,葉氏系統闡述了溫病的病因、病機、感染途徑、侵犯部位、傳變規律和治療大發等。他指出溫邪從口鼻而入,犯於人體肺衛,在並病程傳變中有順傳和逆傳的不同,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施治的理論的體系,發展了溫病的診斷方法,如辨舌、驗齒、辨斑疹、白陪等。
4.溫病學家吳鞠通在葉天士學術成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了《溫病條辨》,倡導三焦辨證,使溫病學形成了以衛氣營血,三焦為核心的辨證施治體系。葉氏的《溫熱論》中沒有收載足夠的方劑,而吳鞠通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在《溫病條辨》當中,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實用方劑,象銀翹散、桑菊飲、藿香正氣散、清營湯、清宮湯、犀角地黃湯等等,都是後世醫家極為常用的方劑。現在臨床上使用的方子,《溫病條辨》方佔十之八九。

㈣ 成功抗擊瘟疫的明末游醫,他的醫術有多了得呢

公元1642年的大明王朝,在戰亂頻發瘟疫橫行的背景下,舉國陷入混亂恐慌的氛圍。值此危難之際,江南一位叫吳有性(字又可)的郎中,憑著精湛的醫術編著了一部《瘟疫論》,不僅拯救了無數黎民,還由此成為中國瘟疫學的鼻祖。2013年上映的電影《大明劫》,由馮遠征飾演的主角之一江湖游醫吳又可,即是以他為人物原型。

一、醫者仁心

崇禎十五年,江蘇吳縣的土郎中吳又可,面對十室九空的家園,感到前所未有的壓抑。

如果不是這場史無前例的瘟疫,年過半百的他或許此時正背著葯箱走街串巷。萬曆十年出身農家的他,成年後自學幾本醫書後做了江湖郎中以圖養家糊口,在當時這是個很不體面的職業。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清軍統帥多爾袞為鞏固政權頒布了殘酷的「剃發令」,推行「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政策,由此引發了江南地區的激烈反抗。心懷故國的吳又可,不肯剃發易服被清廷處死,終年70歲,妻子和兒子也投河自盡。

吳又可的絕學就此失傳,然而他的家國情懷以及在醫學領域的成就,就像《大明劫》里的那句台詞:「王朝興衰,唯有醫道永存」。

㈤ 吳又可的「雜氣說」是什麼內容

自從人類開始定居,瘟疫就如同附骨之疽不斷糾纏人類,而且越是人口眾多、越是文明發達的地區,瘟疫流行的次數和頻率也就越高。中國作為文明古國,跟瘟疫周旋了數千年,產生了一大批關於瘟疫的觀點和理論,尤其以明末的吳又可提出的“雜氣說”為集大成者。


瘟疫與歷史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城市發展水平一直很高,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始終保持著大量人口,社會繁榮帶來的一個負面作用,就是古代瘟疫的傳播和蔓延。中國先民通過防治瘟疫,摸索出了一套樸素的醫學理論,而明末吳又可的“雜氣說”和《溫疫論》,將這種樸素的醫學理論系統化、理論化、專門化,是中國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即便放在現代醫學環境中,它們仍然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㈥ 明末一個江湖游醫,吳有性如何成為抗擊瘟疫的第一人

實際上這個名墨的江湖游醫名字並不是叫做吳有性,而是叫做吳又可,在明末的時候,由於連年的征戰,再加上瘟疫橫行,老百姓的日子可以說是苦不堪言,這時候吳又可站了出來,憑借著自己比較精湛的醫術還編寫了一本《瘟疫論》,可以說當時的吳又可應該是抗擊瘟疫的第一人,而且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抗擊瘟疫的第一人。

實際上在2003年的SASI病毒來襲之後,世界上很多的醫學家都束手無策,而在這時中國的一些醫學者就復制了當年的這個葯方,其實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後來此次的瘟疫逐漸的平息了以後,吳又可又編寫了這本《瘟疫論》,這本書籍是歷史上第1本詳細的介紹,有關於瘟疫的書籍,所以也算是一個寶典。

㈦ 哪本史書上有記載吳又可

冉閔(rǎn mǐn)(約322年-352年) 冉閔(約生於西元322年左右,卒於西元352年6月1日),漢族,有文獻記為「染閔」,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君主。民族英雄,中華文明之保護者。冉為今人所廣為人知的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他是拯救了漢族的抗胡英雄,以勇猛著稱,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勇將之一。 這位將軍異常英勇,正如晉史對他的描述「身高八尺,善謀略,勇力絕人,攻戰無前」,每次臨戰沖鋒在前,騎朱龍馬(難得一見的千里馬),他左手使雙刃長矛(兩頭施刃,鋒利無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連鉤戟。其勇猛令五胡軍隊無人能擋,每戰殺敵無數。閔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騎朱龍馬,每戰沖鋒在前,殺敵數百人。 如《後趙錄九石虎傳》載:三個胡酋趁冉閔率大軍進攻其它胡酋的機會,率騎七萬襲擊鄴城,冉閔得知後,急率一千餘騎兵回來救援,剛好與胡騎在鄴城北面相遇,冉閔一馬當先,所部千餘騎都跟著奮勇沖殺。閔執兩刃矛,馳騎擊之,皆應鋒摧潰。 《十六國春秋》《甲府丹冊》等載:凶奴劉顯在冉閔攻襄國之後,帥眾十萬攻鄴,閔率數千騎出戰,冉閔大敗劉顯,斬萬人,冉閔帶軍追殺,再戰,斬三萬餘人。 《十六國春秋輯補》載:「冉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雙刃矛也稱兩刃矛,「兩頭施刃」,鋒利快捷,最為冉閔常用。 他在眾胡聯軍絕對優勢的兵力圍攻中創造了很多軍事奇跡,與鮮卑的決戰前,他以一萬漢軍敵鮮卑鐵騎十四萬鮮卑鐵騎十戰十捷。 中計被困的冉閔騎朱龍馬,持矛戟,於十餘萬鮮卑鐵騎軍中,手刃三百餘鮮卑強兵悍將,及至戰馬受傷(一說朱龍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對鮮卑國主質問仍大呼:「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天下大亂,你們這些禽獸一樣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們堂堂中華英雄呢!) 死後被其對手追封為「武悼天王」,一個武,一個天王,入木三分地體現了胡人對其深深的畏懼 [編輯本段]英雄事跡 公元309年,乞活軍活動在黎陽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趙帝國的戰斗中被打敗,冉閔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親人都歿於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個11歲的少年——冉瞻(按現在的標准還是一個孩子),冉瞻帶領所部乞活余部繼續與胡人英勇戰斗。 公元310年,石勒(此時是前趙的大將)攻打河內,勒見兩軍陣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長而勇悍,精於騎射,陣前臨矢石不顧。勒贊曰:「此兒壯健可嘉!」冉瞻寡不敵眾,被俘。石勒徙冉瞻及其部眾於蘭陵郡。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趙的戰斗中被斬於陣前。冉瞻之子就是後來的冉閔。冉閔除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外,還善於使用智謀。 公元316年,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 公元338年,少年冉閔首次參加戰爭,在昌黎大戰,史載後趙諸軍盡潰,唯游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當時北方燕代之地,後趙境內有內遷的丁零,烏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時常有叛亂,外有慕容鮮卑常發兵寇邊)。冉閔在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斗中屢立奇功(其間也有兩次調到外地作戰)。 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武力威脅,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各自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從此遷回萬里之外的中亞老家。在返遷的路上這些不同民族的胡族相互進攻對方,掠殺對方,搶奪糧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諸胡亂中華時,北方漢人被屠殺的只留下四五百萬,最主要的兇手是匈奴人和源於東歐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區的白種羯族。(這個民族有拿人頭祭祀的習慣)冉閔滅羯趙,殲滅三十多萬羯族與匈奴為主的胡兵。冉閔後來在鄴城對羯族屠殺了二十幾萬,加上全國各省各地的復仇屠殺。羯族與匈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 公元350年冉閔率軍於凌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台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冉閔威震中原。後冉閔推翻羯趙,稱帝建國,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1)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匈奴首三萬; (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6)六戰又有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不退反進竟十戰十捷! 幾番大戰,打出了漢家鐵騎的威風,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鑒、石琨、石寵、石蟠被滅三族,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全部死於非命。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在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 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騎兵。還有數萬後續部隊)包圍。在拚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餘人,終於殺出包圍圈(戰斗經過本文從略),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機械地和敵人拚命,掩護隨軍的其他重要官員撤離戰場,一直殺到最後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閔後,獻與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呼!」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冉閔死後,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正史記載,決非杜撰)作者語:冉閔壯志未酬,天地為之大慟,可惜上天既然體恤冉閔的用心,為何不幹脆賜他勝利的結局。為何還要讓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盡同胞的謾罵。蒼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時冉閔的英雄事跡才能在世間廣為流傳。 冉閔就義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悲天呼地。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 由於冉閔的王朝時間很短。大臣多自殺殉國。沒有人給冉閔寫書立傳。後來統治北方的北魏(鮮卑王朝)的史學家把冉閔大罵一頓。在史書上沒有人為冉閔正義直言。而後代又缺乏資料,只能根據以前遺留的資料來整理。某些太監史學家片面強調冉閔的殺胡。而不說明冉閔殺胡的原因。想想冉閔一聲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無月不戰,日日相攻。可見冉閔當時的政策是順應民意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意願。並不是冉閔有心挑撥。而是當時的民族矛盾不可調和。那些穿著獸皮。吃著生肉的野蠻部落。哪裡懂得禮儀廉恥,生命的價值。入侵印度的蠻族部落把創造古代印度文明的當地人當作奴隸一樣的驅使。印度的種姓制度大家都知道吧。21世紀的今天還生活在印度社會低層的賤民。就是那些幾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國人。冉閔天王昭告天下,邀四海豪傑奮起殺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華子民紛紛響應。正因為冉閔,我族方才免於重蹈古印度人之悲劇。 冉閔被胡人收做義子,在南朝的史書從來沒有記載。現在我們只能通過被人篡改的史料來一窺這位1700年前英雄的豐功偉績。冉閔用自己的所作所為。拯救了將被歐羅巴人種同化的中華文明。為我們這些後代奪回了生存空間。冉閔的武功決不亞於岳飛!岳飛其實是想成為第二個冉閔。冉閔的功績與日月同輝!冉閔是英雄,關中80萬漢族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千里跋涉來投奔冉閔就是明證。 生平事跡 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石世即位。同年五月,石遵得到冉閔支持發動政變推翻石世。起初,石遵答應立冉閔為皇儲,後來卻立石衍為皇儲,引發冉閔的不滿。孟准等人勸石遵誅殺冉閔,石遵便與其兄石鑒及母親鄭櫻桃商議,鄭櫻桃認為石遵之所以能夠即位,冉閔有功勞,不可殺他。會後,石鑒將此事密報冉閔。冉閔遂挾持漢族將領李農和王基推翻並誅殺鄭櫻桃與石遵,改立石鑒。冉閔被任命為大將軍,並掌控大權。石鑒即位後,胡漢兩族間的矛盾逐步走向激化,胡人不斷掀起暴動和兵變.350年,石鑒欲殺冉閔,事敗後反為冉閔和李農所殺。冉閔殺石鑒之前,發布了「殺胡令」和「討胡檄文」致書各地,從面引爆了漢族人民積壓了近半個世紀的國仇家恨,點燃了漢族人民的復仇反抗怒火,冉閔宣布:「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於是漢族人民對胡人進行空前規模的民族復仇,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史載當時的全國各地方的漢族人民「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須,頭發略有發黃者亦被殺,前後約有二十萬人被殺。其後建立魏國,依然建都於鄴城(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20公里鄴城遺址,見圖1),改年號永興。冉閔遣使臨江告東晉:「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由於冉閔已稱帝,無法得到東晉支持。 冉閔的殘酷屠殺引來胡人猛烈的反撲。350年,石虎庶子石祗於襄國(今河北邢台)稱帝,胡人將官紛紛響應。350年1月,後趙汝陰王琨及張舉、王朗率軍七萬伐冉閔,冉閔率騎兵千餘與戰於城北,大破之,石琨等大敗而去;350年6月,六月,石琨又率大軍10萬進據邯鄲,後趙鎮南將軍劉國自繁陽會之,冉閔又率軍大破之,死者萬餘人,劉國還繁陽;八月,後趙張賀度、段勤、劉國、靳豚集中十餘萬主力於昌城,將攻冉閔,冉閔率軍反擊,戰於蒼亭,後趙軍全軍覆滅;351年,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因屢勝而輕敵,導致大敗,部眾大量死亡。此戰後,冉閔所據的徐州、豫州、兗州和洛陽歸降東晉,東晉勢力於是重返中國北方。冉閔繼續與胡人攻戰。期間冉閔誅殺齊王李農及其三子。351年,石祗部下劉顯在陽平之戰中為冉閔擊敗,被迫投降冉閔,並回軍殺死石祗,從而後趙滅亡。不久劉顯又背叛冉閔,自稱皇帝.352年正月,冉閔率領8000騎兵攻克襄國,殺劉顯,至此後趙殘余勢力基本被消滅.但前燕軍攻勢日急,前燕慕容恪率10萬騎兵進攻冉閔,追至廉台(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後來陷入鮮卑騎兵重圍,冉閔突圍東走二十餘里,坐騎朱龍突然死亡。冉閔於是被趕上的前燕兵所俘。前燕大軍隨即進圍鄴城,鄴城守軍艱苦抵抗鮮卑軍達100多天,糧盡援絕,人相食,八月鄴城陷落,冉魏滅亡。冉閔被送於薊城(今天津市薊縣),前燕國王慕容俊企圖乘機嘲笑冉閔,道:「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大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慕容俊惱羞成怒,令人鞭之三百,「斬於遏陘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五月不雨,至於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謚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歲永和八年也。」(肆行勞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懼從處曰「悼」,這里的「悼」,意指「年中早夭」,表示同情、悼念,「武」為美謚,意為武勇過人,演義小說《五胡錄》則以為「武悼」是慕容氏對冉閔的惡謚,誤也,因為「肆行勞祀」是指窮奢極欲、荒淫無恥,而冉閔即便窮兵黷武,也應與「肆行勞祀」無關)。 著名史學家範文瀾《中國通史》對慕容雋致祭贈諡予冉閔一事的評價為:「他的野蠻行動反映著漢族對羯族匈奴族野蠻統治的反抗情緒,所以他的被殺,獲得漢族人的同情。慕容雋致祭贈諡,正是害怕漢族人給予冉閔的同情心。」(範文瀾《中國通史》) 當代權威歷史著作《魏晉南北朝史綱》一書也對冉閔作出過相對中肯的評價:「至於冉閔以區區之力馳騁中原,而東晉又只作壁上觀,是以亡不旋踵,只成為歷史上的悲劇而已」。

㈧ 大明劫是哪個朝代的故事

明朝末年。
影片講述了崇禎15年(1642年)瘟疫橫行,李自成攻打開封,明朝江山內憂外患,孫傳庭與吳又可分別誓死抗擊闖軍與瘟疫的故事。電影已於2013年10月25日在中國及北美地區上映。
1642年,大明崇禎15年,全國瘟疫橫行,十戶九死。全國籠罩瘟疫的恐怖陰影下。同時,明朝江山內憂外患,外有李自成攻打開封,內有全國瘟疫橫行。崇禎皇帝(余少群飾)萬不得已將關在死牢內的孫傳庭(戴立忍飾)將軍釋放出來,帶兵攻打李自成。
可是全國瘟疫橫行,身強力壯的士兵紛紛病倒,幾天就不治身亡。軍營裡面的運屍車一趟一趟的將將士們的屍體運走。江湖游醫吳又可(馮遠征 飾)臨危受命,大膽提出對《傷寒論》的質疑,提出自創一套的祛病方法,創立《瘟疫論》。大明江山的腐朽已到了不可醫治的程度,即使有再好的將領,再醫術高明的醫生也無法挽回大明朝的去勢!大明劫,劫數難逃!
明朝末年是一個盪氣回腸的年代,一方面無數忠臣傑士涌現出來挽救日趨衰頹的大明江山,另一方面,傳統的家國觀念在這一時期愈發厚重,有人說,明朝是中華民族發展以來,最後一個尚有氣節的朝代,所以影視歷來鍾愛表現明朝。無論是《龍門客棧》還是《錦衣衛》、《綉春刀》,都在這個動盪的年代上演愛恨情仇。而由王競導演執導的《大明劫》則用沉鬱頓挫的風格,講述了一個在國家即將覆滅的情況下,個體註定無力回天的悲劇,刻畫了一副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賦予明末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徒然的宿命感。
影片開頭便是廝殺慘烈的戰爭,破敗的明旗、箭矢、火炮,不斷倒下的士兵,人命彷彿草芥,在戰爭中不值一提。灰濛蒙的色調,暗沉沉的天氣,一切都營造出一種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之感,讓人心中頓時沉重,沉浸於戰爭以及窒息的氛圍里。
整部影片都籠罩在這種暗沉、陰郁的環境里,風雨飄搖的戰爭局勢,瘟疫肆虐的盡力掙扎,在不斷出現的問題中,孫傳庭和吳又可被步步緊逼,毫無喘息之力,他們有追求有抱負,卻只能再歷史的洪流下被傾軋。觀眾都明白一個朝代的覆滅遠非一日之過,但影片的種種,仍舊讓觀眾慨嘆不已。

《大明劫 》:異常規整的華語歷史大片,用嚴肅的筆觸書寫現實 
原創|2018-02-03 21:12:10
「明朝末年是一個盪氣回腸的年代,一方面無數忠臣傑士涌現出來挽救日趨衰頹的大明江山,另一方面,傳統的家國觀念在這一時期愈發厚重,有人說,明朝是中華民族發展以來,最後一個尚有氣節的朝代!
(文:捉風捕影)
身為北京電影學院的老師,王競的影片中總是盡力追求現實,《無形殺》聚焦人肉搜索,《我是植物人》反應出醫葯行業的潛規則,而備受好評的《萬箭穿心》更是通過一個女人雞毛蒜皮的事情表現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哪怕是像《大明劫》這樣的歷史電影,也是希望能夠通過歷史,用嚴肅的筆觸書寫出對現實的思考,今天就來聊聊這部古裝片。
導演:王競
明朝末年是一個盪氣回腸的年代,一方面無數忠臣傑士涌現出來挽救日趨衰頹的大明江山,另一方面,傳統的家國觀念在這一時期愈發厚重,有人說,明朝是中華民族發展以來,最後一個尚有氣節的朝代,所以影視歷來鍾愛表現明朝。無論是《龍門客棧》還是《錦衣衛》、《綉春刀》,都在這個動盪的年代上演愛恨情仇。而由王競導演執導的《大明劫》則用沉鬱頓挫的風格,講述了一個在國家即將覆滅的情況下,個體註定無力回天的悲劇,刻畫了一副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賦予明末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徒然的宿命感。
影片開頭便是廝殺慘烈的戰爭,破敗的明旗、箭矢、火炮,不斷倒下的士兵,人命彷彿草芥,在戰爭中不值一提。灰濛蒙的色調,暗沉沉的天氣,一切都營造出一種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之感,讓人心中頓時沉重,沉浸於戰爭以及窒息的氛圍里。
整部影片都籠罩在這種暗沉、陰郁的環境里,風雨飄搖的戰爭局勢,瘟疫肆虐的盡力掙扎,在不斷出現的問題中,孫傳庭和吳又可被步步緊逼,毫無喘息之力,他們有追求有抱負,卻只能再歷史的洪流下被傾軋。觀眾都明白一個朝代的覆滅遠非一日之過,但影片的種種,仍舊讓觀眾慨嘆不已。
作為一部歷史片,導演堪稱業界良心,不惜耗時兩年半的時間,反復校稿三十餘次,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細節方面都認真細致,片中的道具,都是利用現有文物文獻考察得出,極力做到對歷史真實的還原。
兩位主角的表演亦是可圈可點,戴立忍飾演的孫傳庭臨危受命,奈何要兵沒兵、要糧無糧、要人無人,一腔愛國之情不得朝廷信任,還適逢瘟疫天災,雪上加霜,他設計殺死賀人龍、斬殺43位鄉紳、火燒感染瘟疫的士兵,在一個四面楚歌的環境里被一步一步逼到瘋狂,最後悲壯赴死。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有著自己固有的堅守,並最終死得其所。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吳又可是哪個年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