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越南人是中國少數民族的一個分支,是哪個民族現在有沒有後代
確實越南人如果追根溯源的話也可以算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分支,而且其實現在的越南人嚴格來說也是屬於當初中國少數民族的後代,但是並不是純粹中國少數民族分支,只能算是民族的混血。這就首說一下越南人的這個概念了,越南人是什麼種族。雖然越南不是一個很大的地方,但是越南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在越南就官方認定的民族就有55個。
而越南人也就是越南的京族一直是以古駱越人的後裔自居,而「駱越」也是嶺南「百越」中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而後面的中國帝國爭霸階段,因為越南經歷了中國朝代的統治,大量的漢人流入,就開始出現大量的混血,再加上後來的西方以及其它國家的入侵,其它國家的民族的混雜,這就變成現在越南中眾多不同民族混雜的局面,因此越南古代的中國少數民族血脈也越來越稀薄了。
㈡ 越南人的祖先是先秦時代從中原移民過去的漢人嗎
認為越南人的祖先是先秦時代從中原移民過去的漢人後裔,這正是時下流行的,一種有爭議的觀點,正是這些中原的移民,把華夏文明傳播給了當時正處於蠻荒時代的越南。
古書記載,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就在該地設置了管理機構。那時起,越南便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史書稱為郡縣時代。秦末農民戰爭時期,秦朝的龍川縣尉趙佗脫離秦朝統治,在嶺南建立南越國,定都南海即現在的廣州,自稱南越武王。這是越南人都公認的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獨立國家。
在部分歷史學家的看法中,越南人和中國人同宗,都是炎黃子孫。
㈢ 古越人都去了哪裡是今天什麼民族
古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蘇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帶。今天的廣西壯族,是典型的嶺南古越族後裔,他們的遠祖,是西甌越和駱越這兩個部落。越族或百越族都只是一種泛稱。實際上越人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但也必須看到,越族各個支裔又是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龐大的人類共同體。他們有著共同的族稱——越或粵。
、「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長江以南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夏朝稱「於越」;商朝稱「蠻越」或「南越」;周秦時期的「越」,除專指「越國」外,亦同樣是對南方諸族的泛稱.周朝稱「揚越」、「荊越」;戰國稱「百越」。」有「斷發文身」的風俗。秦時吞並百越地區。摘自黃現璠撰《試論百越和百濮的異同》
中華民族是秦漢以後歷史形成的我國各民族的總稱。夏商以後的華夏族和秦漢以後的漢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漢代以後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國內各民族,均部分或全部接受華夏和漢民族文化,大都尊華夏和漢民族的祖先——炎帝與黃帝為共同的祖先,廣義上稱為炎黃子孫,共同締造中華文明(註:參閱黃崇岳:《中華民族形成的足跡》,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秦漢以前居住在長江下游及其以南廣大地區的古越族(越與粵通),在我國南方是一個有重要影響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內部社會發展很不平衡的支系繁多的民族共同體,故歷史上有「百越」之稱。正如《漢書·地理志》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粵雜處,各有種姓」。它們在中華民族形成中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自今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以至雲貴地區,分別稱作於越(楊越)、東越(東甌)、閩越、南越、甌越(西甌)、駱越(今越南北部)和滇越等。他們之所以共稱為「越」,是因為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徵。這主要表現在使用雙肩石斧、有段石錛和幾何印紋陶器,從事稻作農業和漁獵,住「干欄式」房屋,尚銅鼓,精於劍,熟水性,善舟船,有鑿齒和斷發紋身習俗等等。這是在古書中有記載並為考古學資料所證明了的。「百越」盡管在文化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但社會發展水平卻有很大差別,一般是北方的越人比南方的越人先進。古越族中最先進的代表是曾經雄踞長江下游,春秋戰國時敢於抗衡強楚並爭霸中原的越國(屬於越),但終被強楚所吞並。後代或被同化,或遷徙南方。而在華南兩廣地區的南越族,是「百越」中較後進的一支,直至春秋戰國時還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向青銅和鐵器時代過渡階段,南越族的民族共同體才逐漸形成。
根據文獻和考古學材料,南越族及其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堯舜時代就與中原華夏族有交往。《大戴禮記·少間篇》雲:「虞舜以天德嗣堯,……南撫交趾」。在《逸周書·王會解》中,就提及商王朝東邊的斷發紋身的「漚(甌)深」和「越漚」向商王進貢魚製品和利劍。這是指江浙和東周沿海一帶的越人。又講到「正南甌、鄧、桂國……,以珠璣、玳瑁、象齒……短狗為獻。」這「甌」、「桂」人應是指嶺南地區的南越、西甌和駱越人。考古學上中原地區的商文化中出土有南方幾何印紋陶,而華南地區出土的幾何印紋陶中的夔紋陶和一些青銅器和鐵器,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十分明顯,其文化交流情況學術界已作過充分探討(註:參閱百越民族史研究匯編:《百越民族史論集》中的有關論文。)。
秦始皇統一嶺南,建立了番禺、桂林、象郡,大大加速了華南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漢初,大致在秦代三郡的范圍內,以南越族為主體(包括今廣西西南部的西甌和越南北部的駱越),由中原漢人趙佗建立了臣服於漢中央王朝的南越國。這就從軍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動漢民族與南越族的融合,促進了南越族主體的漢化,南越族及其後裔自然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
通過歷史、考古和民族學家的綜合研究,我們可以看到,以南越族為主的華南古越,在衣、食、住、行等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均對中華民族文化有重要的貢獻。在衣著方面,華南古越族及其後裔今海南島黎族等南方少數民族,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纖維織布的發明者(註:容觀瓊:《釋『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兼談南方少數民族對我國古代紡織業的貢獻》,載《文化人類學與南方少數民族》第169至177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在欽食方面,古越族「飯稻羹魚」,是栽種稻穀(早稻、水稻)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古越族是「干欄式」住房的創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族是舟船的初創者。由是可見,華南古越族對中華民族文化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現略述於後。
㈣ 古中國的南越人消失了嗎
南越人沒有消失,這一古代民族演變成現代嶺南地區的許多民族。南越人本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是一個獨具濃厚文化特色的古代民族,聚居於嶺南,主要分布於珠江流域和韓江流域。隨著中原人的持續大規模南遷,土著的南越人與漢族長期雜居,多數土著居民逐漸與漢族融合,最終被漢化。沒有被漢化的土著居民聚居地逐步縮小,這些土著居民後來演變為黎族、壯族、瑤族、畲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退居山地,分布於現在的中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地,越南主體民族京族與古代南越人也有直接的血緣關系。
㈤ 越南的華人為什麼會被分成華族還有艾族和山由族
大家知道,由於歷史和地緣緣故,東南亞地區也有相當多的華人,不過,華人內部間也是有分類的,一般的國家可能不太分這些,只是華人內部會粗略按照民系分為閩南、潮汕、客家、廣府等(基本上東南亞的華人都是閩粵一帶的),說著不同的方言,然後習俗上有些差異等。
但是,有一個國家是除外的,這就是越南,因為政治體制的原因,越南和我國一樣是有民族識別政策的,那越南是怎麼分華人的?
艾族的漢字文學作品
十九世紀,劉永福帶了大批的軍民從兩廣進入越南北部。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以及清國南方的政治動盪,讓一群又一群來自兩廣地區的軍民從廣西穿過當時的邊境,這些人是陸路進入越南的。
同時,也有一個批人是走海路進入越南,走海線的艾族則是在約十九世紀末從中國廣東廣西沿海移民進入到當時還是受到清廷管轄的廣寧省河檜,中法戰爭之後,越南成為法國保護國,清廷與法國勘定兩國邊境,大量居住在廣寧省的客家人成為了越南的居民(當時存在部分領土交換情況),1920年代部分艾族再次從廣寧省遷徙,抵達今天的北江省以及太原省。
後來,因為歷史原因,越南北部發生排華事件,大量艾人開始往南越遷徙,並且登記為華族(南方的華族歷史比較悠久,而艾族基本都能看出是北邊來的)、山由族、岱依族等其他民族以求自身安全。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艾族人非常少,因為大部分都改等級其它族群了,根據2019年的調查,艾族只有1600多人。
㈥ 越南人的祖先真的是先秦時代從中原移民過去的漢人後裔嗎
越南人的祖先是先秦時代從中原移民過去的漢人後裔嗎?首先,對於這個問題,我說說我的回答:不是!很多人可能覺得,越南人和我們中國人長得非常相似,所以一直忍不住猜想,他們是不是就是我們中國哪一個朝代的人移民過去的呢?
但即使我們兩國關系彼此比較的密切,但也並不能表明著,越南的人是秦朝子民移民過去的後代。這一點從他們歷史中就能看出,是這個國家的人先存在,然後才有了我們一統天下的秦朝。所以所謂的秦朝子民移民過去創建下了越南,這樣的話語,當成一個小笑話聽聽就罷了,完全沒必要相信。
㈦ 越南華人的三個時期
進入近代後,一方面法國殖民開發越南,掠奪資源,開礦山、修鐵路需要大量勞動力,所以採取免稅等多種優待手段吸引中國勞力到越南。另一方面,自鴉片戰爭後,外國人侵導致中國社會動盪,人民大批破產,被迫流亡海外。因此,自19世紀中葉後,移居越南的華人迅速增加。到一戰前後十年間,移居越南的華人達到12萬,1921年增加到19. S萬人,1931年為26.7萬人。。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東南沿海人民,紛紛到越南避難,人數曾達到10萬人以上。1949年冬,國民黨軍黃傑部三萬餘人,夾帶大批百姓人越,到1953年軍隊撤往台灣,隨軍百姓則多數留在了越南,其中許多人在越南廣寧省的東潮、鴻基礦區謀生,到1951年,越南華人猛增至150萬人,其中分布在南越135.7萬人,北越9萬人,越南中部5.3萬人。
華人移居越南歷史悠久,以上各個歷史時期移居的情況僅為史籍所載,而史籍未記載的移居,每個時期都有。華人移居越南後,其中一部分又在不同程度上同當地越族居民融合,成為越南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越南史學家陳重金先生在《越南通史》中說:「無論我們屬於哪一種類,但由於後來中國統治我國一千多年,有時還有40多萬兵,則必然使我們舊的苗裔已與中國人混血之後,才形成今天的越南人。」
㈧ 越南華人的歷史概述
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略取南越國後,漢族人就開始從中國北方移民到南越(包含今日兩廣及越南北部)遷居。這些漢族定居者都包括流亡,駐軍與朝廷官司。 特別是在馬援征服征氏姐妹期間,三萬余的漢族駐軍都駐扎在交趾。南越在馬援的領導下,駐軍獲取盤活閑置資源,其次有大部分的與越族女人通婚。大部分的貴族官員都與漢族女性聯姻,第一﹑二代的土生後裔也維持漢族人的文化習俗。然而,有的貴族與後裔也定居在南越,逐漸後代也在三四代之間與越族人同化。漢越兩民族隔閡也逐漸地消失,而他們的混血後代都取代母系的種族身份。
特別是從王莽時期開始,中國朝廷委派漢族行政長官到交趾管理行政。長官秩及推行漢統的政治制度與文化習俗,越族人受到漢族文化的熏陶,開始採取漢族人的姓氏。為數眾多的漢越族後裔也逐漸從商,與中國和其他領國沿海城市進行貿易活動。安南屬明時期間,不少華裔商人搬遷到越南從商。 在黎朝與陳朝的朝廷統治下,越南朝廷授予中國的官員參入朝廷的行政幅度。然而,一般的官員都是來尋庇護,必須與當地人同化,禁止返回中國。而那些輾定駐扎在越南的商人,只能在海港市鎮內遊行活動。朝廷禁止商人宣傳中華文學或與當地人交流。明朝時期,多數的華裔商人在聚集在沿海市鎮興起貿易生意。根據一名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長官,卓漢.凡.林加 (Johan van Linga) 在1642年記述會安市當時有平均五千名華裔商人遷居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