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越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越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18 20:26:34

① 越國的歷史


越國,國君為姒姓。姒為堯帝賜於大禹王的氏。
上古、古代也長江中下游流域稱揚越。
上古、先秦、魏晉南北朝以來,人們用「揚越」來稱呼長江中下游地區。如:
《紀年》雲:周穆王伐大越,起九師,東至九江 ,駕黿鼉以為梁也。
《紀年》雲:大起九師,東至於九江,架黿鼉以為梁。遂伐越,至於紆。荊人來貢。
「禹三年服畢,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載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歸還大越。」《吳越春秋》;「王睿南征……兵無血刃,揚越為墟。」《晉書·武帝紀》;「晉室播遷,來宅揚越。」《宋書》;「晉室播遷,南據揚越。」《史通·表歷篇》;「(秦王苻堅詔:)朕方委以征伐之事,北平匈奴,南盪揚越。」 《資治通鑒》呂思勉則指出上古,自江以南則曰越。也就是說古代的越人先秦的越人不等同於南方畲瑤壯侗等民族,也不等同於東南亞越南人等。越跟齊、楚、燕、晉、秦一樣,都是諸夏之一,非民族概念。越人是上古一萬年前生活在長江以南的華夏稻作先民。越國在先秦對日本、越南有一定的影響,在文化甚至血統方面。
約公元前21世紀,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舜將首領之位禪讓給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會稽山朝見四方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後就葬在這里。大禹死後,其子夏啟破壞」禪讓制「,建立夏朝,傳至帝少康時,為延續禹王陵的守護與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無余於會稽,號曰「禹越」。 《商書·伊尹朝獻》記載:「伊殷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剪發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烏鰂之醬,鮫鼥利劍為獻。」
《逸周書王會》中有:
東越,貢的海蛤。
甌人,貢的鱔魚。鱔魚溫順,肉味鮮美。於越,貢的納魚。女占蔑,貢小蜃蛤。具甌,貢有紋的大蜃蛤。供人,貢的黑色海貝。海陽,貢的大蟹。自深,貢的桂樹。會稽,貢的揚子鱷。
當今歐陽家族跟越國的淵源,也就是說歐陽氏是越國、越王族獨一無二的直系後裔。
《史記》記載「文身斷發,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正義輿地誌》記載:「越侯傳國三十餘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春秋貶為子,號為於越。」
甌與越之關系:
「甌」名源於「鷗」嗎?「甌越」專指溫州嗎?經考證,「甌」名當源於「區(ōu)」;「甌人」當源於「漚人」;水邊人之稱謂也。因而東甌之「甌」的本字,應為「漚」。「甌越」有廣義、中義、狹義三指:廣義指百越;中義指《史記·東越列傳》范圍;狹義指西漢初期的東甌國,即今台州、溫州、麗水三地。只有部分在溫州為官者和部分溫州人才自稱「甌越」。(一)「甌」名起源考甌之本義,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甌,小盆也。從瓦,區(ōu)聲。」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甌,小盆也。從瓦,區(ōu)聲。(揚雄)《方言》:自關而西或謂之『盆』,或謂之『盎』;其小者謂之『升甌』…… 《荀子·大略》:流丸止於甌臾(按:甌臾,比喻地面凹陷不平之處)。」「甌」名當源於「區(ōu)」。「區「之本義,據《說文解字》:「區,踦區;藏匿也。」此處「區」,雖讀為「qu」,而不讀為「ōu」。但同樣具有「踦區、藏匿」義。早在春秋時期,「區(ōu)」就作為四種量器之一。《左傳·昭公三年》:「齊舊有四量:豆、區(ōu)、釜、鍾。」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春秋左氏音義之四》(卷18,四部叢刊本):「四豆為區,四區為釜。」即齊國舊量制是四進制,四升為豆,四豆為區,四區為釜。此處「區(ōu)」,即是《說文解字》所說「藏匿」義。石聲漢先生認為:「區(ōu)」之本義,「即為掊成的坎窞」。西漢著名農書《氾勝之書·區(ōu)田法》中所載「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ōu)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種稻,區(ōu)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遍;冬至後百一十日,可種稻」;即是此意(見所著《氾勝之書今釋》,《太平御覽》卷821《田》,卷839《稻》引同)。古代農民播種時所開的穴或溝稱為「區(ōu)」,「區(ōu)田」是指在田裡按一定距離開挖穴,將種子播入其間,便於深耕細作,集中施肥灌水,分「溝狀區田法」和「窩狀區田法」兩種,為當時先進的耕作方式。現存最早古越文化兩大專史之一,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吳太伯傳第一》(卷一,下同四部叢刊本者,不出注)載:「堯遇洪水,人民泛濫,遂高而居之。堯聘棄,使教民山居,隨地造區(ōu),研營種之術。三年余,行人無飢乏之色。」此處「隨地造區(ōu),研營種之術」;即是《氾勝之書》中的「區(ōu)田法」。正因為「區(ōu)」亦有「踦區、藏匿」義,後引申為「低窪之處」。《周禮·夏官·職方氏》(卷第八,四部叢刊本):「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太湖別稱),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道安傳》(卷五,大正藏本)中「東南區(ōu)地,地卑氣厲」等記載的「區(ōu)」,即指「低窪之處」。「東區」亦指星名。(結論:漚通歐、通甌,原本指長江以南濕地之意;漚通歐、甌、水、南方,歐陽很可能本意並非歐余山之南,而極有可能本意是指長江以南的意思。)呂思勉先生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 越國在整個東周一直比較強大。
在春秋時期曾威脅到了齊國的安全。
齊桓公和管仲曾經害怕越國攻打襲擊齊國。
桓公曰:「天下之國,莫強於越。今寡人慾北舉事孤竹、離枝,恐越人之至,為此有道乎?」 (管子 輕重甲 第八十)
在戰國初期,越國是當時四強之一。
今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 四分天下而有之 墨子非攻 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 (墨子節葬下篇)
曾經對魏國進行過軍事援助。
魏襄王七年,越王使公孫隅來獻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 象齒。 (古本竹書紀年)
讓田齊數度感到恐懼,齊國不敢與越國進行軍事交鋒。
完子請率士大夫以逆越師,請必戰,戰請必敗,敗請必死。(呂覽似順論五)
畏越如虎,認為越國就是一隻猛虎,並盡量避免與其交鋒。
齊國齊莊子請攻越,問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 也。』」
與吳國的沖突
允常時,才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此時,已是春秋末年了。
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興兵伐越,越王勾踐用死士在陣前自殺的戰術,敗吳於檇(zuì)李,闔閭被射傷,死後夫差即位。
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勾踐於夫椒,並把他圍困在會稽山上,勾踐派遣文種賄賂吳國宰噽,向吳國求和。

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困中被吳王赦免回國後,任用文種和范蠡富國強兵。范蠡持縱橫之術煽動吳國與晉國、齊國中原爭霸,無暇顧及越國。而勾踐則卧薪嘗膽、親自耕作,委曲求全、禮賢下士,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同甘共苦,終於使得國力大增。
前482年,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會盟之際,征伐吳國,俘獲吳國太子友。而吳王夫差中原與晉定公爭奪霸主失敗,被迫歸國。由於吳軍疲憊,國力空虛,吳國遣使攜重禮與越國媾和。前478年,越國再度攻打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吳國自此一蹶不振。前473年,越軍圍困吳國都城,吳王夫差自盡殉國,越軍破城,吳國滅亡。
勾踐平定了吳國後,就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肉給勾踐,稱他為「伯」。勾踐離開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當時,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號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後的一個霸主了。
勾踐成為霸主之後,勤政之心逐漸怠惰,而猜忌之心日漸增長。范蠡是越王勾踐的重要謀臣,輔佐勾踐成就霸業。在越國最困難的時刻,他侍奉越王勤奮不懈、為越王運籌謀劃二十餘年,終於輔佐越王報仇雪恨、榮登霸主權位。越王表示要與范蠡平分越國,但范蠡目光敏銳,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只宜與之共患難,不宜與之同享樂,終於離開越國、隱姓埋名。相比之下,大夫文種的遭遇就悲慘多了,竟被越王安上「作亂」罪名,賜劍而亡。 前307年,秦武王舉鼎絕臏而死,不久,秦國爆發季君之亂,在這時,一時無暇對外兼並,楚就趁這個時機攻滅越國。前306年(楚懷王二十三年),楚國乘越內亂的時候,聯合齊國把越國攻破,殺死越王無疆,佔領了越國大片土地,設江東為郡。
前306年,越王無疆欲效法列國征伐中原,於是發兵向北攻打齊國。時齊威王在位,於是派遣使者勸說越王西征楚國。齊使以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為借口誘引越國伐楚。越王無疆聽從齊使計策,轉頭討伐楚國。然而,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准備充分。於是楚威王領軍進攻越國,大敗越軍,殺死無疆,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錢塘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邊在徐州大敗齊軍。由於越王無疆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導致他的長子次子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向楚國朝貢。自此,越國從此分為東越、閩越,直到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前,諸侯國不能制服。
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的祖先都是越王句踐的後代,姓騶。秦朝吞並天下後,都被廢除王號,成為君長,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隨諸侯滅亡了秦國。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發布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漢王五年(前202年)時,漢高祖劉邦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繼續越國的奉祀。漢惠帝三年(前193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為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願意歸附,於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甌王。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東甌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國去,於是就率領全體民眾到中國來,居住在江淮一帶。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閩越余部完全歸入漢朝,民眾遷徙到了江淮一帶居住。 唐太宗敕定《歐陽氏譜序》:歐陽氏者,越王之胤(裔),姚(搖)王之始也。越王無疆之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因以為氏。
北宋歐陽修撰《歐陽氏譜圖序》:歐陽氏之先,本出於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於會稽,使守禹祀。傳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踐,是為越王。越王勾踐卒,子王鼠與立。自鼠與傳五世,至王無疆,為楚威王所滅,其諸族子,分散爭立。濱於江南海上,皆受封於楚。有封於歐陽亭者,為歐陽亭侯。歐陽亭,在今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其後,子孫遂以為氏。漢高祖滅秦,得無疆之七世孫搖,復以為越王,使奉越後。
民國十三年(1924)甲子歲姚星吾撰《歐陽氏族譜原委序》:嘗讀《史記·世家》按:歐陽氏,本顓頊之後,夏禹王之苗裔也。傳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無余於會稽,使守禹祀。歷夏、商、周,傳二十餘世,至無疆,為楚威王所滅。無疆子蹄復受楚封。居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侯,子孫遂以為氏,此歐陽氏因封受姓之所由來也。然其後,最顯而可考者,在漢則有東越王搖,在晉則有馮翊太守建,在南齊則有屯騎校尉寶,在梁則有徵南大將軍、穆國公頠,在唐則有弘文館學士、銀青光祿大夫、開國公詢,刑部侍郎、金紫光祿大夫通,在宋則有觀文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知青州軍事、文忠公修。
《路史》「歐條」上記載說:「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唐書·宰相世系表》雲:「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強,為楚所滅,無強子蹄,更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元和姓纂》載「甌:東甌王之後」。歐陽六宗世次總歌選段: 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無余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 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
晉江龍湖歐陽氏尋根一代無壬——二代夫譚——三代允常——四代勾踐——五代鹿程——六代不壽——七代州句——八代翳——九代諸咎——十代無顓——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恆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無諸——十六代搖公——十七代涿公——十八代郢公——十九代攀公——二十代跡公——廿一代高——廿二代天支——廿三代地余——廿四代政公——廿五代襄公——廿六代翕公——廿七代復公——廿八代建公——廿九代質公——卅十代成公——卅一代晉公——卅二代啟明——卅三代乾公——卅四代煥公——卅五代睿公——卅六代景達——卅七代僧寶子三危盛邃——卅八代危公子二紇約、盛子護、邃子二憲直——卅九代紇公子四詢亮德器、直子三員哲真——四十代詢公子四卿肅倫通、員子韶——四十一代通公子三幼明幼主幼咸註:上述福建歐陽氏譜中, 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恆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無諸,是閩越系的,而搖本為東甌國君,為何放到閩越系中去,原來搖是三越首領,史書也稱閩君搖,應是抗秦戰爭從東甌退入閩地的結果。由此可見閩越國也是歐陽氏。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余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里,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歐陽氏絕對是早於蹄之前就有的。

② 越王勾踐以後越國存在了多久在他之後還有幾個大王

按照《吳越春秋》的記載,越國的歷史是這樣的:

黃帝→昌意→顓頊→鯀→禹→啟→太康→仲廬→相→少康→無余→
無壬(去無餘十世)→無擇→夫譚→元常→勾踐→興夷→不壽→不揚→無彊→魯穆柳有幽公為名,王侯自稱為君 →尊→親,失琅邪,為楚所滅。
勾踐至王親,歷八主,格霸二百二十四年。從無余越國始封,至余善返越國空滅,凡一千九百二十二年。

最後一句就很明白了,扣除他本人在位27年,勾踐以後還有7個大王,越國還存在了一百九十七年。

③ 越國的開始到清朝的結束中間有多少年

越國(公元前2032-公元前110年)
清朝(後金)1616-1912
由此從越國的開始到清朝的結束共經歷了3944年

④ 勾踐復國後,越國存在多少年

越國(公元前1932—公元前110年),處東南揚州之地,是中國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余,大禹的直系後裔。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
越國封地處歐余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蹄(宰勛)開基為歐陽氏。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時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前473年,勾踐消滅吳國,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勢力范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
前306年,越王無疆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各族子弟們競爭權位,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東越,閩越皆為其後人所建國家。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軍降越君,置會稽郡。漢武帝時,東甌和閩越余部完全歸入漢朝,遷到了江淮。

⑤ 越國存了多少年

越國自春秋中期允常興起至無疆被殺,共歷10王,177年;自無余受封的公元前1913年起至公元前110年南安縣君姒開被西漢武帝所滅,共歷1803年。 補充一些:
越,被滅四次,第一次被吳王夫差所滅,後復國。第二次被楚威王所滅,後殘余勢力在廣東福建建立百越。第三次被秦始皇所滅,後部分族人又復國,建立東越。第四次被漢武帝所滅,徹底滅亡。

⑥ 越國是國祚最長的諸侯國,這個朝代是如何傳承這么多年的

越國(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余,大禹的直系後裔。傳48王,享國1800多年。越國的國君為姒姓。姒為堯帝賜於大禹王的氏。上古時期也長江中下游流域稱揚越。傳說大禹時候葬到了這里,少康為延續禹王陵的守護與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無余於會稽(約公元前2032年)號曰“

禹越

”。越國先王接受當地習俗,主動融入當地社會,並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進入商周之後,太湖地區與江西湖南的百越青銅文明一樣,也開始進入文明時期。

⑦ 勾踐復國後,越國存在多少年為誰所滅 請指教

1、公元前473越國勾踐復國後越國,前306年,越國分崩離析,勾踐復國後共存在了167年,其後人在東越、閔越建國,秦始皇二十五年,秦軍降越君,置會稽郡。 漢武帝時,東甌和閩越余部完全歸入漢朝,遷到了江淮。

2、前473年,勾踐消滅吳國,恢復越過,之後傳位順序:勾踐——鼫與——不壽——翁——翳——之侯——無強(無疆)。

3、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由於越王無疆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導致他的長子次子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越國滅亡。

(7)越國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1、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分別是越王無疆長子玉與次子蹄的後裔。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都自去王號,成為郡長,秦朝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

2、漢武帝建元三年,東甌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原去,於是就率領全體民眾到中原來,居住在江淮一帶。漢武帝元鼎六年,閩越余部完全歸入漢朝,民眾遷徙到了江淮一帶居住。

⑧ 古代什麼時候有個越國

越國(公元前2032—公元前110年),處東南揚州之地,是中國夏朝、商朝、周朝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余,大禹的直系後裔。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
越即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揚州,《爾雅·釋言》越,揚也 《注》越,揚也。
越非民族之稱,乃東南揚州之地名也。
吳越春秋中有大禹「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的記載,由此可見在禹之時,上古就將東南江南的大揚州地區叫做越,吳越春秋還記載大禹在會稽誅殺防風氏,以示威信(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觀示中州諸侯,防風後至,斬以示眾,示天下悉屬禹也。)
越國封地處歐余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蹄(宰勛)開基為歐陽氏,姒姓是堯賜於大禹的(堯曰:"俞!以固冀於此。"乃號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賜姓姒氏,領統州伯,以巡十二部。)
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越國著名君主勾踐消滅吳國,勢力范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但越國仍存。無疆死後,他的次子蹄在浙江地區建立了甌越國。長子玉在福建地區建立了閩越國。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降越君,置會稽郡。
越國從夏代無余建國開始,到漢武帝時期,余善被滅國遷眾結束,總共持續一千九百二十二年。是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之一,也是強盛時間最長的東方大國。

⑨ 紹興有多少年歷史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20

閱讀全文

與越國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