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在歷史中國學了那些東西,為什麼,怎樣學的
稻作農耕、農耕器、武器、官階品位的制定、佛教的傳入、律令制的形成與發展、教育制度、天文、歷算、醫學、文學、建築、美術、樂舞、娛樂、年中行事等可說是全方位的。有些是中國人為了避禍渡日而傳播的,有的是日本特意派遣學問僧、留學生等學習中國,也有從朝鮮半島渡日的中國人或中國人的後裔,LZ如果有興趣,不妨找一本名叫《漢唐文化與古代日本文化》的書來看,裡面有很詳盡的介紹。
⑵ 從日本的歷史中我們學習到什麼
通過學歷史到底能學到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感想。一般這樣的文章的寫法有兩步:
1.提出自己的觀點,即「通過學習日本歷史,我想到了~~~」。
2.以所學的歷史知識論證自己的觀點。
感想可以是一條也可以是多條。你的文章要求1500字,如果不能就一個問題深入地展開,「湊夠」字數,我建議你採用多條感想的寫法,即提出一個觀點一條感想就找幾個例子加以論證。
比如:
想到了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吸收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才能進步。這里你可以用日本唐朝時派「譴唐使」來中國學習促進了自己的發展、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是自己迅速成為世界強國。
想到了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最大的資源。這里你可以用它二戰後的崛起中教育起的作用的例子加以論證。
強國不是夢,人才是關鍵。這里你可以把日本和中國清朝政府在甲午海戰中的表現加以對比來進行論證。
等等。還有好多,你可以有很多感想的。不要說是1500字,3000字也不成問題呀。
⑶ 日本的歷史講的什麼
應該主要講日本的百年維新吧,從明治天皇開始,不過有些是從1853年黑船事件開始講起,也有講侵華戰爭的,不過比較少,當然沒有中國教課書清楚了,日本的歷史當然是講日本了.
⑷ 日本的高中歷史都學習什麼,日本的高中歷史和中國的有什麼不同
中日兩國淵源極深,所以不妨在此對兩國的歷史考題稍作一比較。中國的高考題中問到,甲午中日戰爭中中方戰敗,為此中方賠款幾何,割地幾許?而日本考題是怎樣的呢?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的一道題:日本和中國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做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和中國開火,你認為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方面?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台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台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這樣,就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台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台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裡經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上場,那就打!按照判斷,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我們要做對華抗戰的准備。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摩擦,會從東海開始,從台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
只聽偉人說:「讀史使人明智」沒聽說過「死記硬背使人明智」模?吵鍪櫬餱擁牡故遣簧佟?/p>
造成中國中學歷史教育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現今教育體制、高考制度等都在其列。這里僅就傳統文化對中學歷史教育的影響發表個人看法。古人信奉「學而優則仕」,那麼優的標準是什麼?科舉高中當然是一舉成名的途徑,但不唯一。結交名流、攀龍附鳳也是一種途徑。這就需要好口才,能旁徵博引。不過,口若懸河者未必真有才能,多半隻是「坐談客耳」。而正是這一點影響了中國現今的歷史教育,青年們學習歷史更多是為了「豐富內容以充談資」。請注意,豐富的是內容而不是內涵。
現代社會沒有坐而論道,只有學以致用。中國不需要高談闊論的「坐談客」,而需要能辦實事,能拿出可行方案,能提建設性意見的應用型人才。我們的歷史教育,也不該是死記硬背教科書上那些史數字、史料,而是能解決現實和未來的問題。
⑸ 日本歷史上的大化改新,是不是學習的中國的制度和文化
根據日本歷史文獻記載,日本在19世紀中期亞洲上,那時正處於德川幕府時代。
那個德川幕府對外實行封閉鎖國政策,下令禁止外國傳教士,平民百姓,商人等進入日本。
同時也不允許在外國他鄉日本人回到日本國土。後來甚至禁止製造能遠航船隻。
這樣條件苛刻之下,德川幕府卻同意讓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家去通商。
這點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日本還是很注意中國,不論是經商,還是文化。
其實日本人對我國唐朝時期是熱衷,他們不僅學習到文化,見識到大唐盛世,還學習到很多關於文化方面知識。
衣服喜好,製作品工藝,化妝技術,戲曲韻律等等。在大唐盛世之下都被發揮極致。
後來在中國進行改革時代。他們自己也在發動本土改革,因為他們在中國改革浪潮里學習到很多。
要想自己國家強勝,改革是必須走出路線,於是他們也帶著我們改革文化去了自己國家。
所以說他們發動改新也有我們功勞,文化是要被宣揚,他們學習到精華能利用也是好事。
⑹ 日本人是怎樣學習歷史的
新聞網
日本史學曾長期受到中國史學傳統的影響,明治維新後它成為亞洲國家中最早建立起近代歷史學學術教育與研究體系的國家,並對中國二十世紀前半期的史學轉型發生了深刻影響。直到今天,日本的史學研究仍以其高超的水平得到包括我國在內全球學界的高度評價。大樹發育自幼苗,偉大的學者從懵懂少年而來,史學界的輝煌成就建立在大學歷史系的本科教育基礎上,甚至還需要溯及中學歷史課這個一般不被歸入學術領域的基礎教育階段。
筆者擬以自己在日本留學的經歷見聞為為基礎,介紹在日本一個人如何從歷史系學生成長為學者,希望能對大家更好地理解日本史學提供一點幫助,也給我國的歷史學教育培養制度改革提供一點借鑒。
混搭的基礎教育:世界史必修,日本史選修,教材自選
日本中小學學制與我國一樣,也是小學(日語稱「小學校」)六年,初中(日語稱「中學校」)三年,高中(日語稱「高等學校」)三年。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方面,日本實行政府頒布《學習指導要領》、出版社編輯出版教科書與政府進行教科書檢定相結合的制度。
歷史內容第一次比較集中的出現,是在小學六年級的社會科中,主要內容是日本史,圍繞人物活動和文化遺產展開敘述。到了初中,社會科細分為三個「分野」:地理的分野、歷史的分野、公民的分野。與我國初中歷史教材分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其實僅限於外國史)兩部分不同的是,日本初中歷史教材是將本國史與外國史混合編排,而以日本史為主體架構。這是因為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世界歷史背景下理解日本的歷史脈絡及各個時代的特點,所以採取了與世界史關聯的形式進行日本史的教學。高中設有地理歷史這個科目,具體包括三項內容:地理、日本史、世界史。這三項中世界史是必修課,地理和日本史則學生可以二選一。這是因為初中的歷史課是以日本史為主體內容的,所以高中階段就將世界史定為必修。近年來日本教育界、政界陸續有人向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我國教育部、科技部的機構)提出高中日本史應該定為必修課,不過目前還在討論中。其中日本史、世界史又都分為A、B兩種,A與B的區別主要在於A的學分只有兩個,只學習近現代史(即明治以降的日本史和文藝復興以降的世界史);而B的學分則是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