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山區的歷史沿革
中山地域最早見於史載是在東漢。《三國志·魏書》中《邴原傳·卷十一》記載,東漢時中原著名學者邴原曾避亂遼東,「原欲歸故里,止於三山」。即邴原在遼陽(襄平)居住十餘年後,在返山東時,在「三山」又居留若干年。「三山」得名於大連灣口外的三山島,當年的「三山」泛指三山島對岸的大陸,其中包括今中山區域在內,這是中山區最早的稱謂。
唐朝初年,中山區域稱「三山浦」。唐初征高句麗收復東北地區時,唐軍曾在三山島儲備糧秣軍械,為攻取大黑山卑沙城做准備。至唐貞觀年間,中山區域稱「青泥浦」。
明代,中山區域稱「青泥島」。明天啟年間中山區域又稱「三山海口」。清同治九年松山寺古剎重建碑(1870年6月)銘文中有「大清國盛京奉天府金州郡西旅安社青泥窪」字樣,可知當時中山區域稱「青泥窪」。考其源,因這里臨海一帶地勢低窪,海灘有大片淤泥,船家向陸地看呈青烏色,故名。1898年俄國強租大連後,頒布《暫行關東州統治條例》,開始以東西青泥窪村為中心,建設城市和商港。東清鐵路公司以45萬美元廉價收購東起寺兒溝,中經東、西青泥窪村,西至黑咀子等處25個村和50餘屯的5.4萬畝土地,用以建港和建城。至1903年築港二期工程結束時,港口年吞吐量已達到131萬噸。鐵路也與東省鐵路連接,建成擁有4萬多人口、城區面積達4.25平方公里的港口城市。街區以尼古拉廣場為中心,東自寺兒溝、西至今大同街、南起南山北麓、北達北海岸。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取代俄國侵佔大連,組建軍政署,實行殘酷殖民統治。日本統治當局在沿用俄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不斷修訂,城區規劃面積由14.5平方公里擴展到170平方公里。同時不斷擴建港口,修築道路,建設游樂園,開辟海濱浴場。
1905年2月,日本當局把達里尼市改名為大連市。日本統治大連期間,統治機構幾經更迭,1904年5月至1905年5月為軍事佔領的軍管署時期;1905年6月至1919年4月為軍政統治時期;1919年4月至1945年8月為民政統治時期。大連民政署衙門1906年9月設在日本橋(今勝利橋)北,1908年遷大廣場。
1915年9月以後,日本統治當局對大連城市區實行「市制」統治,「城市居民自治」,即設若干町街組成街區,今中山區域大體屬於東大連區。城郊及農村實行會制,為州民政署下的第三級政權機構,中山區域農村大體屬嶺前會、老虎灘會。會下設屯、街,配屯、街長。
1945年8月22日,蘇聯紅軍進駐旅大,實行軍事管制。11月8日,大連市政府成立。12月8日,改黑咀子區為中山區至今。1945年11月8日,大連市政府成立後,將日本統治時期的123個區劃定為市內12個區,並在12月8日的《新生時報》上刊登:「市政府從大連市舊123個區重新劃編12個區等情已至本報,唯黑咀子區之名不但區長認為不雅,市民亦以為有更改的必要,故經群眾提建議,通過市政府批准,改為中山區,用以紀念孫中山先生精神永垂不朽」。
1946年2月7日,大連市區政會議決定大連市內設中山、西崗、沙河口、寺兒溝、嶺前5個區,原中央區和南山區並入中山區,並於2月21日成立中山區政府。1950年12月寺兒溝區公所並入中山區公所,同時改稱中山區人民政府。
1955年4月,改稱中山區人民委員會。1959年8月,嶺前區並入中山區。
1950年12月,在城市區公所改為區人民政府的同時,將寺兒溝的7個坊並入,共有25個坊,即:王家屯、北斗、春海、春和、春德、興和、桂林、武昌、昆明、武漢、華昌、友好廣場、解放、楓林、青泥窪橋、永和、勝利橋、友好、菜市、天津、民生、民主廣場、安樂、明澤、北海公園坊。1953年6月,撤銷坊改建為街道居委會。
1954年初,將25個街道居委會,調整為18個街道,即:明澤、興和、民主、民生、永和、天津、民樂、青泥窪橋、友好廣場、解放、楓林、華樂、春德、春海、春和、昆明、華昌、桂林街道辦事處。1959年9月,將原有25個街道(含嶺前區撤銷後並入的7個街道)合並為八一路、虎灘、桃源、葵英、青泥窪橋、天津、解放、民樂、春海、桂林等10個街道。
1960年4月,成立中山區公社,將10個街道調整成立青泥窪橋、桃源、葵英、天津、春海、楓林6個分社。1962年9月,撤銷城市公社,恢復街道辦事處。將6個分社改為青泥窪橋、桃源、葵英、天津、春海、楓林、八一路、虎灘、明澤、桂林、春和、民樂、民主、昆明等14個街道。1969年9月,街道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同時調整部分區劃:將八一路和民樂2個街道革委會劃歸西崗區管轄,將虎灘公社並入桃源公社、桂林公社並入楓林公社後,共轄青泥窪橋、天津、民主、明澤、春和、春海、楓林、昆明、葵英、桃源10個公社,下屬71個街道。1978年,撤銷城市公社,恢復街道辦事處,名稱不變。其後,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市區的擴大,增設了虎灘、桂林、轉山3個街道。1991年末,中山區轄13個街道:楓林、桂林、春和、民主、天津街、明澤、青泥窪橋、昆明、春海、桃源、葵英、虎灘、轉山。1998年12月末,中山區轄13個街道(春海、春和、桂林、虎灘、葵英、昆明、民主、明澤、青泥窪橋、天津、轉山、楓林、桃園),共有居委會285個。2003年底,春海街道、春和街道合並為海軍廣場街道,民主街道、明澤街道合並為人民路街道,桂林街道、楓林街道合並為桂林街道,青泥街道、天津街街道合並為青泥街道,虎灘街道、轉山街道合並為虎灘街道。葵英街道、昆明街道、桃源街道不變。
『貳』 中山的歷史 (拜託各位多一點)
中山市是廣東省地級市,下設24個鎮區[1],是全國四個不設縣的地級市之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澳門,全市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溫度20°C,戶籍人口141萬。中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又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 中山市是我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近年來大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先後建成了全國包裝印刷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民營科技園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園區,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以優質產品為拳頭的多元化產品結構,有樂百氏飲料、耶魯固力門鎖、凱達精細化工、華帝燃氣具、嘉華電子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工業品牌。小欖五金、古鎮燈飾、沙溪休閑服、大涌紅木傢具、南頭空調、黃圃食品等區域特色經濟蓬勃發展,產品在全國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全球500強在中山辦了20多家企業,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1.40億元,工業總產值1544.29億元。2008年中山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999元,廣東省第4。2008中山GDP增10.5%全市生產總值達1408.52億元,廣東省第5。08年中山市工業總產值超過400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1200億元。 中山景觀中山市的投資環境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全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目前,隨著神灣港的開通,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品"字形碼頭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裝箱年吞吐量更是躋身全國十強、世界百強。從中山港往香港航程僅需75分鍾。中山供水供電充足,並初步建成以城區為樞紐,貫通各鎮區、大中型企業的寬頻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網路,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中山市,幅員面積:1800平方公里。人口:142.3萬長途電話區號:0760,汽車車牌:號碼前都加粵T,郵政編碼:528400,市人民政府駐:東區松苑路1號。行政區劃:石岐區、東區、西區、南區、五桂山等5個辦事處,小欖、古鎮、橫欄、東升、港口、沙溪、大涌、黃圃、南頭、東鳳、阜沙、三角、民眾、南朗、三鄉、坦洲、板芙、神灣等18個鎮以及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火炬開發區。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2.3萬。有祖籍本市的海外華僑和旅居港澳台同胞共80多萬人。 中山古稱香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建制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稱中山縣。1983年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廣東省轄地級市。 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工業強市」、「依法治市」、「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建設取得新成就。2006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1036億元,戶籍人均生產總值73198元,國地兩稅收入157.49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6.45億元,總量居全省地級以上城市第五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2.77億元。 從香山縣建縣之初起至今已有840餘年歷史,經歷了從下等縣-大縣-模範縣-特等縣-城市幾個經濟文化的發展階段。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22年(1152年)設香山縣,隸屬廣州,由一群海島組成,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彼此沒有陸地相連,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為下等縣。 明《永樂大典》載:"香山為邑,海中一島耳,其地最狹,其民最貧。"清康熙23年(1684年)廣東宣布"遷界"令廢止,加上原來幾個分離的島嶼因沙田成陸連接而與順德、南海陸地相接,因而使農業、商業和交通等驟然發展起來。至清嘉慶、道光年間,「乃與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同列大縣」,且「戶籍殷繁,駕出他邑而上」。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香山縣翠亨村誕生。民國後中山縣直屬廣東省。 民國18年(1929年)2月,國民政府第19次國務會議以「中山縣為總理(孫中山)故鄉」,「該縣為粵中最繁盛之區,歲入甚鉅,民智早開,人才輩出」等確定中山縣為全國模範縣。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縣易名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1950年4月,中山縣以其人口稠密、土地廣闊、財稅豐厚,被廣東省民政廳列為特等縣。1983年12月,中山撤縣設市,1988年1月1日升格為省轄地級市。中山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城市。自80年代中期開始,因經濟社會發展迅猛,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而名聞於世。1997年,被聯合國授予「世界人居獎」。2005年在中國社科院公布的我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中山市名列第17位。2005年,中山市榮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成為全國9個獲此殊榮的城市之一。 中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港澳,幅員1891.9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5.6平方公里。總人口243.5萬人,戶籍人口140.8萬人,年平均溫度22°C。中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又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
『叄』 誰能告訴我中山的歷史
中山原名香山,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誕生地。為了紀念孫中山,民國14年4月15日,香山縣改名中山縣,經過幾翻變革,最後定為中山市。
說起中山的歷史,也應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個時代的中、晚期,已有土著古越人在香山島上漁獵和居住。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 。唐代設置香山鎮,屬東莞縣。香山鎮的名稱,是由於境內諸山之首的五桂山上奇花異卉繁茂,四野飄香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 年)由於香山鎮的發展,上升為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宋、元、明代,根據香山縣的人口和賦稅狀況,香山縣列為下縣。在清嘉慶年間,由於生產大發展,遂與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同列大縣。民國14年4月15日,香山縣改名中山縣。
1949年10月30日,中山縣解放。後來逐漸分出珠海縣、斗門縣(大部分)和劃出部分地方歸番禺縣、順德縣、新會縣。1983年12月22日,撤銷中山縣,設立中山市(縣級),以中山縣的行政區域為中山市的行政區域。1988年1月7日,中山市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人民政府管轄。
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已從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縣轉變為以工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三大產業齊發展,外向型經濟、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精神文明不斷進步,各項事業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城市。
『肆』 中山市歷史沿革
中山古稱「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大涌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范等物。
先秦時期屬南越。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
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
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
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
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斗,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古東莞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
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
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
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近現代
辛亥革命後屬廣東省。1925年(民國14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
1949年後,先後屬珠江、粵中、佛山地區。
1953年3月12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
198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
1988年1月7日,升為地級市。
1951年1月,中山縣設置1個區級鎮(石岐鎮)、11個區。
1953年3月改設17個區、3個區級鎮。同年6月,中山縣分出珠海縣後,全縣設15個區,3個區級鎮。
1955年8月,全縣各區均以區(鎮)所在地命名。
1957年2月,撤區改設鄉,15個區改劃為34個大鄉。
1958年8月,各大鄉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全縣34個公社合並為7個大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共轄34個耕作區。
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
1961年8月,恢復區建制,其中張家邊區轄欖邊、南蓢、翠亨等7個公社。
1963年初,撤銷區建制。
1976年12月,全縣設3個區級鎮、25個公社。
1983年11月,撤銷公社,改稱區公所,下轄鄉(鄉級鎮)。
1984年2月,撤銷石岐鎮,設立中山市石岐中區、石岐煙墩區、石岐岐江區、石岐蓮峰區、石岐西區,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該5個區稱作城區。
1986年7月,從南蓢區劃出4村成立翠亨村鎮;12月,撤區改鎮建制,並擴大市區范圍,郊區和環城、張家邊劃入市區。
『伍』 中山的人文歷史
謝謝你的關注
中山概況 中山市古稱香山,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東望香港、深圳,南鄰珠海、澳門,北臨廣州,全市人口130多萬,為享譽中外的富庶僑鄉。
中山市素為「魚米之鄉」,自被列入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之後,經濟發展迅速,從一個農業縣變為工農商貿綜合發展的外向型中等城市,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近年來中山市相繼獲得「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聯合國授予「人居獎」」、「全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工作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山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碼頭布局。
中山風俗節慶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於進取,勇於創新,靈活求實,較少保守思想。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崖口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大繒歌、客家山歌、鶴歌、姑妹歌、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等,其中以鹹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坦洲鎮等大沙田區
中山歷史名人 孫中山: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致力於救國的政治活動。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並與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
『陸』 中山的歷史是什麼
中山,名詞,可用在多種地方。可用於人名簡稱,如指代孫中山先生;還可用作地名,如廣東省中山市、台北市中山區、基隆市中山區、大連市中山區;另外它還是地貌學上對山地的一種分類。
中山,孫中山的簡稱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很多地方都使用「中山」作為名稱。如中山公園、中山站、中山大學、中山路、中山大道、中國南極中山站等。
中山,是地貌學上對山地的一種分類。高度指標尚不統一。絕對高度有為500—1500米、600—1000米至2000—2500米、1000米至2500米、2000至3000米。中國中山定為1000米至3500米。其中,相對高度大於1000米為深切割中山,500米至1000米為中切割中山,200米至500米為淺切割中山。中山的下限定為1000米,是因為中國東部的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受流水侵蝕強烈,較破碎,化學風化較旺盛,風化殼較厚之故。
3、中山國
中國春秋戰國時國名。春秋時稱鮮虞 ,屬白狄 ,為子姓部族,但也有人以為是姬姓。在《左傳》中,關於晉伐鮮虞的記載頗多。中山之名始見於《左傳》定公四年。戰國時,中山在今滹沱河流域的靈壽、平山、晉縣一帶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都於顧(今河北晉州)。魏文侯三十八年(前408),魏伐中山,派公子擊駐守其地。《史記》說中山後來又復國。前人或認為復國後之中山君為魏人,但據銅器銘文所記,戰國晚期之中山君確為武公後裔。戰國時,中山和宋都是僅次於七雄的強國。《史記》說中山建造過長城,中山君曾受周王冊命為侯,公元前323 年,中山與韓、燕等國共稱王。因與趙相鄰,但結齊以為援,中山成為趙的心腹之患。公元前314年 ,齊宣王乘燕「子之之亂」攻燕 ,中山也出兵相隨 ,乘機攻佔大片土地 。從公元前307年起,趙武靈王連年向中山進攻,中山由此削弱。公元前 301年,中山君受趙威脅而奔齊。趙惠文王四年(前295) ,趙乘齊南攻楚之機,一舉滅掉中山。中山復國後,傳五世而亡。中山的史料流傳下來甚少,僅見於《戰國策》、《呂氏春秋》等書,清代王先謙已將這些史料編成《鮮虞中山國事表》。
『柒』 孫中山到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孫中山,生於1866年。本名孫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廣東香山人,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
1925年3月12日逝世,1929年6月1日,其陵墓永久遷葬於南京鍾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他是一位在國際上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華民國尊其為國父、中國國民黨尊其為總理,中國共產黨尊稱為「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捌』 中山歷史
中山古稱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設香山縣,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隸屬廣州.民國後直屬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1925年香山縣易名中山縣.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改為中山市(縣級).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地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