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華鱘為什麼被說成是魚中的活化石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基部寬厚,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
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遊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遊,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中華鱘所屬的鱘魚類都是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出現的,現在世界上的鱘魚類共有25種,它們集中分布於北半球。在我國有9種:黑龍江有鰉和施氏鱘,圖門江有庫頁島鱘,新疆額爾齊斯河有小體鱘和西伯利亞鱘,伊犁河有裸體鱘,而達氏鱘和白鱘定居在長江淡水中,中華鱘為世界鱘科魚類分布最南的一種。近代分布於近海及長江、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大江河。目前黃河、錢塘江均已絕跡,閩江口偶爾可見,珠江數量極少,僅長江的現存量較大。國外朝鮮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有記載。
中華鱘的形狀奇特,與一般魚類差異很大。體梭形,頭大呈長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狀,並向上翹。口在頭的腹面,成一條橫裂,口能夠自由伸縮。上下唇具有角質乳突。口前方並列著4根小須。眼睛很小。眼後有噴水孔。鰓孔大,鰓膜與峽部相連。鰓耙呈短柱狀,薄而尖,14-28枚,一般為18枚左右。幼魚皮膚很光滑,沒有鱗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體側及腹側各2行,體側骨板數為24-37塊,背鰭位置很後,背鰭條54-66。尾巴的上葉長下葉短,成為一個歪形尾鰭。全身骨骼為軟骨質。腸子的構造很奇特,裡面有7-8個漏斗狀的螺旋瓣。頭部和身體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鰭灰色。這些特徵都表明鱘魚類屬於低等的硬骨魚類。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大個體曾記錄過一尾約重680公斤。中華鱘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發育。當雄魚長到9至18歲,體長為170厘米,重為50公斤以上,雌魚長到14至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這些性成熟的中華鱘在7-8月間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產卵場都在江河的上游。中華鱘進江後,必須在江里滯留一年,於第二年10月到達產卵場所。在這一年裡,中華鱘並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游時停,有時在河道坑窪處潛伏幾天不動。據漁民說,當刮南風,江中水位稍有漲落時,鱘魚就往上游;而當刮北風,水位漲落大時,鱘魚就潛伏在江中深水處。古人有「鱣出江、淮、黃河、遼河深水處」,「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間」的記載。中華鱘在長江里要溯游三千多公里,到達金沙江下段,在四川省宜賓市往上的600公里的江段里繁殖。生殖季節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鱘魚卵受精後被江水沖散並粘附在江底的石頭上,一星期後孵出幼苗。幼魚隨江水漂游而下,第二年夏天7月份到達長江口,進入海洋生長發育,待長大後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下一代。產完卵的親魚和幼魚一樣仍然返回海洋生活,過幾年後再回到江河作下次繁殖旅行。鱘魚繁殖力很大,1尾雌中華鱘的懷卵量為30-130萬粒,但產出的卵有90%以上被銅魚、黃顙魚等魚類吃掉,能夠活下來的那一點點都是掉在石頭縫里的。不過小中華鱘生命力很強,一旦孵出小魚苗,就會趕緊往水面上漂,然後游到水很淺的地方,似乎知道產卵有危險,能夠長大成熟再回來繁殖的個體只佔出生總數的2-3%。
中華鱘為肉食性魚類,在長江中、上游江段生活的早期幼魚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到了河口鹹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本草綱目》中對其食性的記載為:「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實際上中華鱘是靠口膜的伸縮將食物吸入,食物對象多數是生活於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類小型動物。中華鱘從海洋進入江河的整個洄遊和滯留期間,基本上不攝食。因此,中華鱘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發育所需的營養,依靠它在進入淡水前體內積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質。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個體,身體就愈消瘦。
中華鱘是一種重要的大型經濟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每年的捕撈量為50公斤以上個體約400-500尾,產量在6-8萬公斤之間。近幾十年來,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野生狀態個體的數量明顯減少,目前已處於易危狀況。同時,中華鱘在學術和科學上有一定的價值,我國政府將中華鱘列入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
20世紀80年代初期,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後,截斷了中華鱘由海入江繁殖的洄遊通道,對中華鱘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影響。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長江流域規劃時,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必須對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對魚類的洄遊及產卵場的影響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當時有一批科技人員和主管部門領導堅持要在大壩上開一個口子,增加一個12米寬的過魚設施――魚道。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曹文宣兩位科學家根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十多年來在長江進行魚類資源調查所積累的豐富科學資料和數年來水生所、水利電力大學等單位開展的「魚類克服流速能力」的實際數據,並查閱、考察了前蘇聯、歐美等鱘魚生產國家所採取的系列保護與增殖其資源的補償措施,頂住了來自社會個方面的輿論壓力,毅然提出「葛洲壩樞紐修建不會對家魚產卵場帶來明顯影響」,「葛洲壩樞紐阻隔了中華鱘的洄遊通路,對這一魚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必須加以救護」,「主要應採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應當修建過魚設備」。「中華鱘個體大,上溯時對水流條件要求十分苛刻,何況相對於寬闊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華鱘是無法找到12米寬的魚道」。根據長江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水文資料,大膽推斷大壩修建後,中華鱘有可能在壩下形成新的產卵場,進行自然繁殖。這就是當時轟動全國的「葛洲壩魚道之爭」。伍獻文院士將這一觀點寫成建議書上報中央,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採納。這一建議為國家節約了5300萬元的投資,成為當時科學家、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特大新聞。事實證明,進江繁殖的中華鱘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在葛洲壩下江段形成了新的產卵場。
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後,雖然中華鱘有了新的產卵場所,但這個繁殖場所已今不如昔,從過去的600公里江段變成只有7公里的江段。而隨著三峽工程的啟動,一旦工程建成運行,10月份的三峽水庫的大量蓄水,水庫水位提高到175米,那麼下泄的水流量將減少41%,這么一來,中華鱘宜昌產卵場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產卵江段的面積也將再一次縮小。為了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動物永遠生存下去,自1980年以來,我國正在加速中華鱘人工繁育的研究,並每年向長江放流1-2萬尾人工繁殖的幼鱘;福州市政府也於2001年12月向閩江投放7000尾幼鱘。根據專家估計,要想達到恢復中華鱘的資源增殖效果,每年至少必須向長江放養中華鱘幼鱘10萬尾以上,並且輔以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嚴格限制科研用魚,最大限度地保存產卵鱘魚群體。
中華鱘為高蛋白、多脂肪性魚類。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6.42-20.41%,脂肪為3.05-4.32%;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10.31-16.26%,脂肪為16.63-27.58%;卵粒中蛋白質的含量為24.90-29.70%,脂肪為18.06-24.00。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以測定的17種常見的氨基酸。其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除因酸水解
❷ 中華鱘簡介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中華鱘是我國特產魚類,體紡錘形,體表披五行硬鱗,尾長,口腹位,歪尾。這是一種海棲性的洄遊魚類,每年9—11 月間,由海口溯長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帶進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長一段時間後,再回到長江口育肥。每年秋季,當中華鱘溯江生殖洄遊時,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較大數量的中華鱘,故有「長江魚王」之稱。成體的中華鱘體大而重,雄體一般重68—106公斤,雌的130—250公斤,據稱,最高的記錄竟達 500公斤。中華鱘產卵量也很大,一條母鱘一次可產百萬粒魚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後成魚的仍為少數。因為長江水流較急,在動盪的水浪中進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這就淘汰了一批魚卵。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或遇上食肉魚類和其它敵害,或「驚濤拍岸」,又要損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魚,「大魚吃小魚」,還會有一定的損失。如此「三下五去二」,下的魚籽雖多,能「長大成魚」而傳宗接代的卻不多。實際上,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生殖適應的結果。凡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幼子損失大的種類,下子則多;反之,則少。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損失又大的種類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淘汰了。 中華鱘雖然個體龐大,但卻攝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為主食,偶而吞食小魚、小蝦。據統計,長江上游每年可產中華鱘2、3萬公斤。但近年來捕撈過多,加之此魚 中華鱘
繁殖率低、成熟期長(10年左右),其種群數量已日趨減少。為使這種我國特產的「活化石」免遭滅頂之災,有關部門已把中華鱘列為保護對象。但有些具體問題仍有待解決。譬如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切斷了中華鱘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遊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鱘,被阻於壩下而喪身。如何解決壩區的魚道問題,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據悉,有關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試驗成功。如若通過具體實踐,使中華鱘能在淡水中定居並繁衍後代,那就更有現實意義了。 我國曾在遼寧北票晚侏羅世(距今1億4千萬年前)地層中發現過鱘類化石,名北票鱘。這種鱘只在兩體側有一行側線鱗,其它體表裸露,與中華鱘體披五行鱗者不同。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尾部犁狀,基部寬厚,尾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中華鱘魚,屬世界27種鱘魚之冠,它個體碩大,形態威武,長可達4米多,體重逾千斤。 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中華鱘是世界上現存27種鱘魚中的珍稀魚類,為全球分布最南的鱘種,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已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有「活化石」之稱。 由於舉世聞名的長江葛洲壩工程的興建,攔斷了中華鱘產卵洄遊通道。為 中華鱘研究所
了不使人類的生產建設影響魚類的生存,1982年,黨中央、國務院採納魚類專家的建議,指定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成立了救護中華鱘的專業機構--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研究所每年向長江投放中華鱘規格幼鱘30萬尾以上。自1984年第一次人工繁殖以來,已累計向長江投入各種規格的中華鱘幼鱘444萬尾,放流大規格的胭脂魚種6500尾。 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在以保護中華鱘為首要宗旨的同時,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開展多種經營,1993年正式建立並對外開放了中華鱘園。中華鱘園地處湖北省宜昌縣小溪塔集錦路河心島上,佔地面積189畝。鱘園地理位置優越,機場、火車站、港口等近在咫尺。
❸ 中華鱘為什麼被稱作是是魚類的活化石
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所以被稱作是是魚類的活化石。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基部寬厚,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
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遊性魚類,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400-500公斤。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遊,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❹ 中華鱘的簡介資料
【名稱】:中華鱘
【產地】:中國
【俗稱】: 鱘魚 鰉鱘 大癩子 黃鱘 著甲
【拉文種名】:Acipenser sinensis Gray
【英文種名】: Chinese sturgeon
【簡介】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和「長江魚王」。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基部寬厚,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中華鱘魚,屬世界27種鱘魚之冠,它個體碩大,形態威武,長可達4米多,體重逾千斤。
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徵,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徵。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鱘魚類的祖先在地球上已有1.4億年的歷史,主要分布於長江幹流。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遊性魚類。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我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結隊向長江洄遊,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每年夏秋,聚集於長江口,溯江而上至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和幼鱘順江而下,到東海,黃海的深水中成長。長江葛洲壩水電站的建設,使此魚在長江失去了產卵繁殖的場所。為使中華鱘魚保存下來,我國投資興建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機構,並獲得成功。
【中華鱘概述】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隸屬於魚綱,輻鰭亞綱,鱘形目,鱘科,鱘屬。
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中華鱘個體較大,壽命較長,最長命者可達40齡。但其性成熟較晚。
據研究,在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至22齡,體重40至125公斤;雌魚為16至29齡,體重172至300公斤。據文獻記載最大體重達560公斤,是魚類的龐然大物。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又有「長江魚王」之稱。據觀察,中華鱘年平均增長速度,雄魚5至8公斤,雌魚為8至13公斤。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至14年。
一般認為中華鱘是淡水魚類,它們是典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
它們平時棲息在海中覓食成長,開始成熟的個體於7—8月間由海進入江河,在淡水棲息一年性腺逐漸發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體聚集於產卵場繁殖,產卵以後,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產出的卵粘附於江底岩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後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後,體長已達30cm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入海肥育生長。
中華鱘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河口區的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鱗蝦和蜆類等,產卵期一般停食。
據研究記述,因中華鱘特別名貴,外國人也希望將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內繁衍後代,但中華鱘總是戀著自己的故鄉,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尋根,洄遊到故鄉的江河裡生兒育女。在洄遊途中,它們表現了驚人的耐飢、耐勞、識途和辨別方向的能力,所以人們給它冠以閃光的「中華」二字。
【鱘魚的種屬及分布】
世界鱘科魚類計4屬24種,其中:鰉屬2種,鱘屬17種,鏟鱘屬2種,擬鏟鱘屬3種。我國有鱘科魚類計3屬8種其中:鰉屬1種,鱘屬6種,擬鏟鱘屬1種。
鱘形目魚類(Acipenseriformes)在分類學上屬硬骨魚(Actinopterygii),又因其內骨骼多為軟骨,體表多被覆著硬鱗亦將其列為軟骨硬鱗類(Chondroslei)。鱘形目魚是現在地球上生活著的魚類中最原始的類群。它們的化石最早發現於中生代三疊紀(大約兩億年前)的地層,很多種類在地球的演變的長河中滅絕了,只有極少數殘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目前全世界已為人們認識的共有25種,其中我國分布的有8個種。在我國的遼寧和河北也曾於晚侏羅紀到白堊紀地層中發現過它們的化石。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豐富多彩,鱘形目魚類的種類和數量都比較豐富,分布范圍廣泛,北自黑龍江、額爾齊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國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區都曾有過它們的分布記錄,只是隨著緯度的降低,其種類和數量都略有減少。
據1834年的有關文獻記裁,中華鱘的模式產地是中國。盡管它不是中國特產,但卻由於模式產地在中國而出名。後來有人根據當時的中國歷史和後人的工作推測是廣州。它的分布較廣,在我國的渤海的大連沿岸、旅順、遼東灣、遼河;黃河北部遼寧省海洋島及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石島、黃河、長江、錢塘江、寧波、甌江、閩江、台灣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長江可達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開,北江達乳源,甚至達廣西潯江、鬱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產。國外見於朝鮮漢江口及麗江和日本九州西側。
現在中華鱘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幹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現。
【中華鱘的保護現狀及其保護意義】
最大個體重達550公斤,幼年生活在我國東部沿海,性成熟後洄遊入江河繁殖,產卵場主要分布在長江,另在珠江也發現有少數中華鱘產卵。在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前,中華鱘的產卵場位於長江上游幹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於葛洲壩樞紐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產卵場的中華鱘,在緊接葛洲壩下的宜昌長航船廠至萬壽橋附近約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產卵場,面積大約330公頃。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從1983年起每年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但由於培育技術和養殖規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長度為8~10厘米、重3~5克的達到設計規格的幼鱘1萬尾左右。因此,中華鱘種群的補充,主要依靠在宜昌產卵場自然繁殖的幼鱘。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有深遠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它們生在江河裡,長在海洋中,在那裡成長、發育,成熟期約需9-12年。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裡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制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制魚膠,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由於忽視生態平衡,也使這種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現在,中華鱘魚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
中華鱘是溯河洄遊性魚類,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產卵洄遊時進入長江,上溯數千公里抵達長江上游進行產卵繁殖,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中華鱘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不易恢復。由於水土流失、工業廢水、生活廢水、農葯殘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運業對其的威脅和漁業捕撈的嚴重過度;尤其是葛洲壩截流阻斷了洄遊路線,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華鱘洄遊路線問題。
但三峽工程在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有可能幹擾中華鱘在葛洲壩工程下游的棲息和產卵活動。造成長江中中華鱘的數量急劇下降,導致中華鱘已成為瀕危物種。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如不採取堅決果斷的保護措施。不出50年,中華鱘將有可能滅絕。
中華鱘的險惡生存處境引起了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長江的中華鱘已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I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被列為易危種。為了保護中華鱘資源,國家有關部門在湖北省荊州和宜昌先後成立了長江水產研究所及葛洲壩集團中華鯨研究所,並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工作。[6]目前人工投精繁殖幼鱘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顯著。為保護這一珍貴動物,採取多項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中華鱘保護工作急需解決的幾個的問題
第一,葛洲壩截流後出生和放流的中華鱘洄遊產卵繁殖的數量極少。
第二,目前中華鱘放流的規模和規格過小,中華鱘增殖放流實際效果不明顯。
第三,一旦三峽大壩截流,葛洲壩下的產卵場水位將降低,可能給中華鱘造成致命的威脅。
自1981年長江葛洲壩截流以後,農業部採取了果斷措施
(1) 實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魚,將中華鱘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國家先後投資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長江沿岸建立漁政站,並幫助漁民轉產轉業;1983年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並嚴格限制科研用魚;1988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出台,中華鱘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名錄。嚴格執行了全江禁捕,從而保護了親鱘和幼鱘洄遊,最大限度的保存了產卵種群。
(2) 開展中華鱘科研,進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1983年,長江水產研究所、湖北省水產局、宜昌市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中華鱘人工繁殖協作組取得了葛洲壩下中華鱘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後不久便開始向長江增殖放流中華鱘苗和幼苗。據統計,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苗近600萬尾。1999年12月投放10萬尾10CM以上大規格中華鱘苗,超過15年來同種規格鱘苗的總量。
(3) 開展了廣泛的宣傳和教育活動,集中全社會力量來保護中華鱘。在沿江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社會保護中華鱘的意識日益提高,沿江漁民誤捕中華鱘後均能自覺放生,發現不法分子偷捕能舉報,市場上經營利用中華鱘的行為已絕跡。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由於對中華鱘採取了全面保護的對策,從而延緩了中華鱘資源衰退的進程,基本保全了溯河產卵親體,為中華鱘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礎,中華鱘物種數量已開始回升。
關於進一步做好中華鱘保護工作的建議:
第一,建立國家級中華鱘保護區,並強化管理。
第二, 大放流規模並提高放流規格。
第三, 大科研力度,力爭實現全人工繁殖。
中華鱘的商業經濟價值及合理利用
中華鱘由於它們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表現出它們既是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群,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群,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由於它們的個體較大,肉、卵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鱘魚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
中華鱘在國內外水產品中商品價值也極高,又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皮可製革;鰾稱為「鰉魚肚」,含有豐富的膠質,可配製上等漆料,並可入葯;肉味道鮮美;脊椎骨、鼻骨等均為上等佳餚,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體表由硬磷形成的骨板是製作工藝品的材料;尤以魚卵最為名貴,用鱘魚卵製成的「魚子醬」,含脂量極高,被視為世界三大珍味之一。另據報導,中華鱘所含的抗癌因子是目前的主葯源鯊魚的15至20倍。可以說中華鱘渾身是寶,確屬難得的特有經濟魚類,在分布區其自古就為最要的漁業對象。因此,積極研究開發中華鱘的增養殖,並在大量增養殖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將大有作為。
正是由於中華鱘具有這些優點,才造成了它們被大肆捕撈破壞,從而導致中華鱘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為保護和拯救中華鱘,國家不得不採取了嚴厲的保護措施,尤其是禁止捕殺上市流通。但正是這樣,才造成了關於中華鱘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
近年來,為拯救廣東省瀕危珍稀野生動物,經有關部門批准,順德、南海、三水、東莞等地先後辦起了一批中華鱘飼養場,如農業部批准成立的中華鱘南方養殖基地。中華鱘也在人們的精心繁殖飼養下已具有了數以百萬之眾。應該說它已擺脫了瀕危絕種的境地而進入了魚丁興旺的時代,其繁殖量已達25萬多尾,迅速扭轉了前幾年中華鱘瀕臨滅絕的局面。
據《羊城晚報》2002年3月3日報道,中華鱘已在廣東形成人工種群,目前5公斤以上幼魚存有量達20萬尾以上。如果這時仍硬要貼著"一級保護"標簽而讓人們品味望梅止渴,這不合乎情理。因此,關於中華鱘應允許上市銷售的呼聲也不絕於耳。然而中華鱘因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一直被禁止捕殺上市流通。即使作為人工繁殖類群上市也必須依照有關法規。依照《野生動物保護法》有關規定,人工養殖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必須繁殖到子二代以上才能被市場利用,而中華鱘從魚苗到子二代約需30多年時間,若依照法律,其經濟價值需等到30多年後才能體現。長年賣不掉的中華鱘讓養殖戶備感資金壓力。中華鱘養殖業因科技進步而興起,又因法律滯後而遇阻。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其實,國際上已有不少物種從「絕境」中走出來後就為人類造福了。因此,我們大可不必擔心要背上什麼包袱而窒息了我們的思想,使中華鱘的保護和養殖陷入兩難的困境。作為管理部門應該尊重事實,體恤民情,實行有管制地開發,於公於私都大有裨益。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觀點是不符合形式發展的要求。因此,有關部門可根據現狀適時修改有關規定,有限度地放寬對中華鱘等野生動物的保護限制,允許少量中華鱘上市流通,以期合理利用中華鱘資源,充分實現中華鱘的價值。
中華鱘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裡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制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制魚膠,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由於忽視生態平衡,也使這種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現在,中華鱘魚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
中華鱘的產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當長江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後,10月份水庫將大量蓄水,將水庫水位從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顯著減少,10月平均流量從建壩前的18980米、3/秒減少到11090米、3/秒,減少了41%,這將使本來就不大的中華鱘宜昌產卵場的面積進一步縮小,使中華鱘的自然繁殖受到更為不利的影響。今後應加強對中華鱘的保護工作,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親鱘的捕撈數量和捕撈地點、時間,應嚴格限制,切實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讓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
(1)水溫
中華鱘是一種適應於水溫范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後,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體重下降的現象。立春前後,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後,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常活動。
(2)含氧量
中華鱘對溶氧量要求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當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時,中華鱘的食慾就下降;當溶氧量繼續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時,中華鱘攝食量迅速減少,甚至停止攝食,嚴重者發生活動遲緩、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變幅大的肥水,不應作為培育中華鱘仔、幼魚的水源。
(3)pH
中華鱘適宜於在pH為7.0~8.0的弱鹼性水中生活。當pH下降時,就意味著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這對於要求較高溶氧量的中華鱘不利;當pH過高時,會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對於養殖中華鱘也不利。
(4)鹽度
中華鱘為廣鹽性魚類,耐鹽度范圍較廣,在自然條件下,往來於鹹水與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裡生長。
(5)光照強度
在垂直游泳階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為底棲後,趨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盡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殖水池上方要設置遮陽設施。
(6)底質
仔、幼鱘對底質的要求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無污染;成鱘對底質的要求不很嚴格,泥沙底質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懸浮物質的數量。在仔、幼鱘培育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40~60厘米為好,要及時清除排泄物和加強日常管理;在成鱘飼養階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滿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養殖池中的有機物質分解而來。中華鱘長期生活在氨氮較高的水中,會出現活力減退、生長不良、引起爛鰓等病症,甚至導致大批死亡。對於仔、幼鱘,氨氮最好不超過0.2毫克/L。
(9)水流
中華鱘仔、幼魚,沒有明顯的溯水上游的習性,較喜歡集中在流水口。面積為3~10米2的養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為宜。
❺ 鱘鰉魚的歷史沿革
鱘魚是白堊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古生物群之一,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由於其原始古樸的外形2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故有水中「活化石」之稱。鰉魚是鱘魚的一種。1998年,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將全世界野生鱘魚認定為瀕危動物,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鱘魚類為古老魚類,起源於一億三千萬年前,世界現存約28種,我國有8種,其中具有經濟意義和現實捕撈價值的僅為黑龍江的施氏鱘和達氏鰉。
施氏鱘:地方名七粒浮子、鱘魚,曾用名黑龍江鱘魚。體長無鱗,體色背部棕灰或褐色、腹部銀白。棲息生活在河道中,在水體底層游動,以水生昆蟲幼蟲、底棲生及小型魚類為食。產卵期在5—6月。壽命很長,已發現40齡以上的個體;性成熟晚,一般雌性為9-10年,雄性為7-8年。黑龍江從上游至下游,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均有分布,我國境內以黑龍江中游數量為最多。
鰉:地方名鰉魚,曾用名達氏鰉、黑龍江鰉魚。個體甚大,為淡水中最大型的魚類之一,大的個體長達3.9米,重500公斤,最大的重達1000公斤。終生在淡水中生活,在江水中不作遠距離洄遊,系底棲魚類。歷年5-6月是其產卵繁殖活動的主要季節,為肉食性兇猛魚類,壽命很長,能活50年以上,性成熟最小年齡雌性為16-17齡,雄性為12齡以上。
施氏鱘和鰉同為黑龍江水域的名貴經濟魚類。鰉魚肉味鮮美,全身是寶。鱘卵和鰉卵都用以製作魚子醬,營養豐富,價格昂貴,被國際上稱為「黑色軟黃金」。鱘鰉魚,是黑龍江的名產,體重可達幾百斤至上千斤,有淡水魚王的美稱。過去是向皇帝敬獻的貢品。此魚肉鮮味美,骨脆而香,全身幾乎沒有廢料,胃、唇、骨、鰾、籽都是烹制名菜的上等原料。
鱘鰉魚是黑龍江一群古老的軟骨魚類,從下侏羅紀至今已有兩億年的繁衍史,屬世界瀕危滅絕物種二類保護動物,素有「活化石」之稱。經科學家對野生動物分類,把鰉魚根據生物學特徵分成鱘魚和鰉魚。黑龍江鱘魚學名「史氏鱘」,鰉魚學名「達氏鰉」,合稱黑龍江鱘鰉魚。
據說早在乾隆年間,鱘鰉魚因肉質細膩而被作為貢品,但一直沒有得名。清末光緒年間,撫遠大都督那斌上京進貢,慈禧太後見其體龐、食其味美而問曰:「此為何魚?」,那斌答曰:「無名,請賜名。」慈禧太後曰:「此魚如此健碩,真乃魚中之皇,就叫「皇魚」吧。」後人稱其為「鰉魚」。
❻ 中華鱘有幾億多年的歷史
中華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
中華鱘是淡水中最大的魚,生理結構特殊。
中華鱘體梭形,頭部和身體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鰭灰色。全身無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體側和腹部各兩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軟骨脊椎支撐起龐大的身軀。背鰭前骨板一般為8~16塊,背鰭後0~3塊,體側為26-42塊,腹側8~16塊。頭大呈長三角形,頭背部骨板光滑。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狀,並向上翹。口在頭的腹面,成一條橫裂,口能夠自由伸縮。上下唇具有角質乳突。口前方並列著4根小須。眼睛很小。眼後有噴水孔。鰓孔大,鰓膜與峽部相連。鰓耙呈短柱狀,薄而尖,14~28枚,一般為18枚左右。
幼體骨板之間的皮膚光滑,沒有鱗片;成體較粗糙。頭部皮膚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一陷器。背鰭1個,靠近尾鰭,後緣凹入,背鰭條49-59。尾鰭的上葉長下葉短,成為一個歪形尾鰭。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全身骨骼為軟骨質。腸子的構造很奇特,裡面有7-8個漏斗狀的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2]
成鱘可達四米多長,體重近千斤,居世界27種鱘魚之冠。據文獻記載最大體重達560公斤,被譽為「鱘魚之王」,素有「長江魚王」美稱。一般成熟雄魚重80市斤以上,雌魚重240市斤以上。為生長迅速的大型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臘子即指中華鱘壽命長達百歲。一般雄性中華鱘生長到9歲以上達到初次繁殖年齡,鱘體長可達1.7米,體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華鱘生長到14歲以上初次性成熟,體長可達2.3米,體重120公斤以上。
❼ 中華鱘距離歷史的資料
物種簡史
中華鱘所屬的鱘魚類都是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出現的,中國曾在遼寧北票晚侏羅紀(距今1億4千萬年前)地層中發現過鱘類化石,名北票鱘。這種鱘只在兩體側有一行側線鱗,其它體表裸露,與中華鱘體披五行鱗者不同。
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中國人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真可謂「活化石」。
據1834年的有關文獻記裁,中華鱘的模式產地是中國。盡管它不是中國特產,但卻由於模式產地在中國而出名。後來有人根據當時的中國歷史和後人的工作推測是廣州。它的分布較廣,在中國的渤海的大連沿岸、旅順、遼東灣、遼河;黃河北部遼寧省海洋島及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石島、黃河、長江、錢塘江、寧波、閩江、台灣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長江可達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開,北江達乳源,甚至達廣西潯江、鬱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產。也見於朝鮮漢江口及麗江和日本九州西側。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體長平均約40厘米,最長達130厘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
中華鱘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葯用和觀賞價值。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和朝鮮。
❽ 中華鱘的歷史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我國曾在遼寧北票晚侏羅世(距今1億4千萬年前)地層中發現過鱘類化石,名北票鱘。這種鱘只在兩體側有一行側線鱗,其它體表裸露,與中華鱘體披五行鱗者不同。
❾ 中華鱘有多長的歷史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華鱘古稱大臘子、臘子。按動物學分類屬魚綱、鱘形目、鱘科、鱘屬。中華鱘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古鱘的化石出現在中生代白晉紀,距今約一億四千萬年。
中華鱘具有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性。它們繁衍生息需要往返於長江、大海之間,也就是說,中華鱘是典型的鹹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遊性魚類。雄性中華鱘生長到9歲以上,鱘體長1.7米,體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華鱘生長到14歲以上,體長2.3米,體重120公斤以上,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生兒育女了。每年夏秋,成群結隊的中華鱘由回來了生活在長江口外的淺海域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自己的「故鄉」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cm左右,這些「遊子」又攜帶兒女們,順流而下,旅居海外。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長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養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鄉的習慣。正是由於這種執著的回歸、尋根的習性,所以人們稱它為「中華鱘」。
中華鱘是淡水中最大的魚,生理結構特殊。它全身無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體側和腹部各兩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軟骨脊椎支撐起龐大的身軀。中華鱘形態威猛,個體碩大,成鱘可達四米多長,體重近千斤,居世界27種鱘魚之冠,被譽為「鱘魚之王」,素有「長江魚王」美稱。
中華鱘是典型的海河洄遊性魚類,其生活習性獨特。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長大成年的中華鱘,成群結隊齊聚長江口,耗時整一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開始其浪費而艱辛的戀愛和婚配旅程。到了第二年秋天,中華鱘游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育後代。中華鱘被《野生動物保護法》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名錄。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已有一億四千多萬年的歷史,有活化石之稱,是淡水魚類中最大、最長壽的魚。成年中華鱘長達四米多,體重超過千斤,壽命長達百歲,居世界二十七種鱘魚之冠。
中華鱘是暖溫性大型溯河回遊名貴珍稀魚類,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產卵洄遊時進入長江,上溯數千公里抵達長江上游進行產卵繁殖。其肉味道鮮美,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中珍品,魚籽醬更是世界三大珍味之一,被譽為黑色黃金。《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鱘魚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中國皇室均將其視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