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潭市鎮的簡介
在上世紀80年代,曾是全國較大的雞蛋集散地,素有「江南第一蛋市」之美稱。1950年置潭市鄉,1962年改公社,1981年正式建鎮,為湘鄉三個建制鎮之一。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將原月山區新鋪鄉並入,形成現在的潭市鎮。盛產的蠶繭、油茶。境內有三國蜀相蔣琬建的報恩寺遺跡、觀音閣、聖帝殿、詩詞長廊和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等景點。
⑵ 湖南省湘鄉市有哪些縣
湘鄉,位於湖南省中部,湖南省縣級市,直屬湘潭市,中南地區、華中地區城市,湘軍故里,楚南重鎮,古稱「龍城」。
湘鄉市轄4個街道、14個鎮、4個鄉:望春門街道、新湘路街道、昆侖橋街道、東山街道、山棗鎮、栗山鎮、中沙鎮、虞塘鎮、潭市鎮、棋梓鎮、壺天鎮、翻江鎮、金石鎮、白田鎮、月山鎮、泉塘鎮、梅橋鎮、毛田鎮、東郊鄉、金藪鄉、育塅鄉、龍洞鄉。
湖南省,簡稱「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長沙,界於北緯24°38′~30°08′,東經108°47′~114°15′之間,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連湖北,總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
湖南地處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地勢呈三面環山、朝北開口的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構成,地跨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截至2021年5月,湖南省下轄14個地級行政區,其中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共有36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60個縣、7個自治縣,合計122個縣級區劃。403個街道、1138個鎮、309個鄉、83個民族鄉,合計1933個鄉級區劃。
截止2021年5月,全省常住人口6644.48萬人。 2020年,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41781.49億元。
⑶ 很容易的一個問題
湘鄉的歷史變遷
湘鄉居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支流漣水自西向東貫穿縣境中部。
湘鄉歷史悠久,早在新時器時代晚期(約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於這富饒的土地《書·禹貢》「荊及衡陽唯荊州」,湘鄉正值衡陽之北,則湘鄉在九州中屬荊州。商日荊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湘為楚之南境,則湘鄉屬楚國。秦置連道縣屬長沙郡,即今湘鄉、雙峰、漣源一帶。漢初連道屬長沙王國,後析為二:一為連道(原湘鄉西隅,現雙峰、漣源的大部份),一為湖南,治所在今湘潭縣西。按《元和郡縣志》:湘鄉本漢初湘南縣地。《漢書·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封長沙王之子劉昌為湘鄉侯,湘鄉之名始見於此。「湘」是指湘江沿岸而言,「鄉侯」是爵位。(漢設侯爵封賞皇族子弟和有功之臣,鄉侯、亭侯為其較小者。)
東漢初始析湘南縣置湘鄉縣,屬零陵郡,縣治即設於今日之縣城。三國時,建安二年(公元215年)蜀與吳分荊州,以零陵、武陵歸蜀,《蜀志》載蔣琬零陵湘鄉人也,是湘鄉仍屬零陵郡。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吳襲取蜀荊州,零陵、武陵歸吳。吳孫亮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分長沙西部都尉置衡陽郡,湘鄉、連道俱屬之,湘鄉為衡陽郡治所。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立湘州,轄衡陽郡,後改郡為國,將連道並入湘鄉,為湘鄉男國。按《宋書》:戴明寶,丹徒人,大明(公元457年----464年)中封湘鄉男;《南齊書》:呂安國,廣陵人,建元(公元479-----482年)間改封湘鄉男。南齊衡陽復為郡,至梁、陳湘鄉復為縣,屬衡陽郡。隋平陳後,廢衡陽郡,並將湘鄉並入衡山縣。唐初置潭州,高宗武德四年(公元612年)析衡山復置湘鄉縣,屬潭州(天寶至乾元初年即公元742年----759年之間,曾一度改名長沙郡),湘鄉縣治遷龍城(注),不久遷回原址。按《五代史·職方考》:「楚凡十州,其一潭州,轄湘鄉縣。」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封馬殷為楚王建楚國,改潭州為長沙府。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0年)仍置潭州。元乾元貞元年(公元1259年)以湘鄉民至萬戶升為州,屬湖廣行省潭州路(天歷二年即公元1329年改名天臨路),明太祖甲辰年(公元1364年,即元朝至正二十四年)改天臨路為潭州府。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湘鄉復為縣,洪武五年(公元1371年)改潭州為長沙府。清代依明舊制,湘鄉屬長沙府。
辛亥革命後,改府、州為道,湘鄉屬湘江道。1916年廢道,各縣直屬於省。1937年湖南全省劃為十個區,每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署),所轄地區稱專區,湘鄉屬第五區即益陽專區。
1949年8月12日湘鄉仍屬益陽專區,1953年冬改屬邵陽專區,1965年7月改屬湘潭專區,1983年撤湘潭專區,改屬湘潭市。
清嘉慶丁丑(公元1817年)修湘鄉縣志載:湘鄉縣舊隸十五都八十五里,後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割安鄉九里玉潭鎮溫泉里入寧鄉,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割常安、長樂二鄉之半八里入安化,只有十二鄉,合並為四十六里三坊。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編為四十四都三坊,各都坊冠以名,仍立十二鄉以統之(見附表一)。清咸豐以後分全縣為上、中、下三里,下里為縣治所在,故稱首里。知縣駐縣城,設縣丞分駐永豐,設巡檢分駐婁底。民國初年,為派款均勻,將縣城、永豐、婁底三個市場各作為一都計算,故又稱為五十都坊。1932年劃全縣為十個區,首里為一、二、三、四、五區,中里為三、六、七區,上里為八、九、十區。1934年分五鎮、九十鄉。1937年改為三鎮、四十七鄉,鄉域以原四十四都,三坊為基礎,且鄉名亦大都採用原都坊名(見附表一),故群眾仍習慣稱都坊。
1949年後,湘鄉區鄉依舊,只將湘漣鎮改為城關區。1950年劃鄉建政,區數仍舊,全縣劃為三百一十五個鄉、七個鎮。
1951年劃三、六、七區計一百一十四個鄉、鎮,新建為雙峰縣;將九、十區計六十六個鄉、鎮劃歸新建的漣源縣;將泉湖村劃歸緊鄰的寧鄉縣,湘西亭村劃歸緊鄰的湘潭縣。
湘鄉將原一、二、四、五、八區及城關區計一百三十五個鄉、鎮,改劃為十三個區和城關區。1952年劃為十五個區(城關區為第十五區)計三百三十個鄉,劃為四十一個鄉、兩個鎮。以後,又幾次調整,至1956年撤區並鄉,劃為四十一個鄉、兩個鎮。
1958年全縣成立十四個人民公社,區、鄉全部取銷。1961年調整為四十五個公社,以後幾分幾合,區級建制也時設時撤。到1978年末全縣為八區、一鎮,計四十六個人民公社。
1956年撤區並鄉時,新壺天鄉所屬原十字鄉和岩江鄉劃出一部分給漣源縣,新澗山鄉從漣源劃入四十一戶,劃給漣源九戶。1964年杉山公社的華石大隊劃給漣源縣。白田區大坪公社和白田公社祝贊大隊劃給韶山區,總面積約六萬畝。1977年天門公社的連山大隊劃給雙峰縣瑞公社。1973年雙峰縣豐瑞公社的紅旗大隊、坪上大隊的一半劃入棋梓區天門公社。1976年棋梓區坪花公社的鞍山、壩塘兩個大隊劃給雙峰縣增橋公社,同時將增橋公社泉塘大隊的新塘生產隊劃給坪花公社坪山大隊。1977年3月,湘鄉橫鋪公社從湘潭縣環山公社劃進江夏大隊。
1981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棋梓鎮(區極)和潭市鎮。1983年實行政社分開,全縣四十六個公社均改為鄉。1985年虞唐、山棗、白田三鄉建制改為鎮,並將潭市鎮改為區級鎮。至此全縣設八個區、三個區級鎮,四十三個鄉,三個鄉級鎮。
註:龍城,據《水經注》:漣水繞連道故城東下,故城在湘鄉西一百六十里處。又據《讀史方輿紀要》:唐初移湘鄉縣治於龍城,即連道故城。因其地近龍山,故名龍城。現在不知何處。有人認為六區三十五都圍城子、又名仙人城(現雙峰縣太平寺附近),正在縣城之西,里數亦合,距龍山不遠,漣水支流又經過這里,可能是連道故城,即龍城舊址。
⑷ 潭市鎮的介紹
潭市鎮隸屬湘鄉市,為湘鄉名鎮,是一座百年老鎮。
⑸ 湘鄉市潭市鎮地理條件及環境狀況
潭市鎮隸屬湘鄉市,為湘鄉名鎮,是一座百年老鎮。
潭市鎮地處漣水河北岸,湘鄉市中部,距湘鄉市城區20公里。東與泉塘鎮毗鄰,西與棋梓鎮接壤,南與山棗鎮相望,北與月山鎮交界。鎮域區內交通十分便利,湘黔鐵路、潭邵高速公路、婁湘公路橫貫鎮境,交通發達。全鎮交通通達率達到94%。滬昆高鐵也經過本鎮,上瑞高速潭市出口也已正式通車。
潭市鎮歷史悠久,物資豐富。自古以來以種養業與手工作坊為主,且比較發達。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更加迅速,農民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
湘鄉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有「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一說。湘鄉處於湘中丘崗向湘江河谷平原的過渡帶,為雪峰山東北余脈和越城嶺北端余脈所夾峙。西部和南部較高峻,東部和北部較平緩。最高點是褒忠山的三尖峰(又名白沙井山),海拔802米,最低處於漣水出境處的新研文佳灘附近,海拔41米。
氣候特徵:湘鄉靠近北回歸線,是較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土地肥沃,溪河密布,作物生長期長。
年平均氣溫17.3℃,1月份最低為4.9℃,7月份最高為29.4℃。極端最低為-8.1℃,極端最高氣溫為40.2℃。年均日照時數為1640小時,年均降雨量1312.8毫米,最多年1806.4毫米,最少年937.7毫米。全年降水集中在4—6月份。
⑹ 湖南省湘鄉市月山鎮簡介
月山鎮位於湘鄉市腹地,褒忠山腳下,北界白田鎮、金藪鄉,西鄰翻江鎮,東接育段鄉,南接潭市鎮。鎮機關設站辦所 22 個,月山鎮下轄 58 個行政村, 2 個居委會, 676 個村民小組, 19048 戶,總人口 69880 人,其中農業人口 64886 人。全鎮區域面積 146.5 平方公里,總耕地 51383 畝,其中水田 47913 畝,旱地 3470 畝。是湘鄉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鄉鎮。 2007 年共有工業企業 209 個,工業總產值 16087 萬元,農業總產傎 11662 萬元,財政總收入 1066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4065 元。
本鎮交通便利,省道 311 線貫穿全鎮,縣道公路有月白線、石雙線、月潭線等與各鄉鎮連接,在建縣道:金中線。鄉公路村村相通;交通便利,信息靈通,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我鎮抓住省級重點建設鎮這一契機,加大了小城鎮建設規模,全鎮有中心居民村五個,城鎮經商戶 820 戶。
全鎮基礎設施步伐加快:全鎮中小學校 18 所,在職教工 410 多人; 2007 年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 100% ,小學升學率達 100% ;鄉鎮衛生院 1 個,加快農村衛生設施建設,投資 50 萬元對鎮中心衛生院進行了改造,加大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力度, 2007 全鎮參合人數達 54860 人,農戶參合率達 87.5% ;鎮區建設有電視差轉台覆蓋全鎮;有線電視於 1998 年開通,已入村 42 個,開通 1600 多戶;程式控制電話裝機 8450 戶,實現了組組通電話;行動電話增塔 2 個,行動電話 8000 多台; 58 個村建立了移動通訊代辦點;全鎮共有中型水庫 2 個,小型水庫 20 多個。 </SPAN></FONT></FONT>重視農業基礎地位,千方百計促農民增收。確保農戶的糧食直補款和良種補貼款及時到位,全鎮農作物播種總面積 153770 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100180 畝,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全鎮優質稻面積達 92% ,拋秧技術推廣面積 95% 以上;機耕面積達 4700 多畝,機收面積達 60% 。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達 29200 人,年勞務收入達 2.6 億元。 </SPAN></FONT></FONT>狠抓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實現項目建設資金 2290 萬元,招商引資 500 萬元,先後加強了對鄉村道路硬化,鎮區下水道建設,電力改造,石柱商貿大樓等項目建設。完成了洪海機磚廠 110 萬元;恆盛超市 125 萬元;洪海米業有限公司 145 萬元等招商引資項目。 </SPAN></FONT></FONT>黨委政府正加大基礎設施力度,力爭在近幾年內把月山鎮建成經濟強鎮,工業重鎮,商品流通旺鎮。 </SPAN>
⑺ 湘鄉市行政區劃
2012年5月10日,正式將湘鄉市9個行政村成建制劃歸韶山市管轄。將湘鄉市龍洞鎮石塘、花橋、谷陽、韶東、韶西、新湖、城前7個村(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9627人)成建制劃歸韶山市韶山鄉管轄;將湘鄉市金石鎮團田、舒塘2個村(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3307人)成建制劃歸韶山市楊林鄉管轄。調整後,湘鄉市面積、人口、建制村數量相應核減36.3平方千米、1.29萬人、9個建制村。 管轄范圍望春門辦事處新湘路辦事處 昆侖橋辦事處東山辦事處山棗鎮栗山鎮中沙鎮虞塘鎮潭市鎮棋梓鎮壺天鎮翻江鎮金石鎮白田鎮月山鎮 泉塘鎮梅橋鎮東郊鄉毛田鎮金藪鄉育塅鄉龍洞鎮
⑻ 潭市鎮的基本情況
潭市鎮國土總面積為127.8平方公里(摺合19.17萬畝 ),占湘鄉市國土面積的6.4%,其中耕地面積47130畝 ,園地2661畝 ,林地7485.5畝 ,水域11629.5畝 ,屬典型的丘陵區。全鎮現轄 3個居委會,45個村,473個村民小組,12748戶,47668人,其中勞動力3.6萬人。人口密度為383人 /km2,人均耕地面積0.96畝。全鎮擁有小學10所,中學2所,醫院2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