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與政治的關系
我是學政治專業的, 多年以前我們系的前身叫政史系,可見政史還是一家的 呵呵
現在叫政法系
我覺得政治是橫向的 歷史是縱向的 二者交叉衍生了眾多的 社會現象.
現在發生的事件哪一個不是明天的 歷史,又有哪個事件沒對事件的發生人造成影響的呢,進而由一點點的由量變再到質變.從而改變社會關系也就改變者政治.
要想說清這問題 我得先說說什麼是政治和歷史
政治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系。各時代的政治學家和政治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
政治的詞源
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ς,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後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結合在一起而被賦予「邦」或「國」的意義。後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詞。因此,「政治」一詞一開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參與統治、管理、參與、斗爭等各種公共生活行為的總和。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
在中國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交相愛則治」
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的這些「政治」的含義,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種君主和大臣們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
中文裡現代的「政治」一詞,來自於日本人翻譯西方語言時用漢字創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詞。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政治的定義
由於人們在不同時代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需要政治發揮作用的側重點和著力點不同再加上不同歷史觀的影響,所以在解釋政治概念時所強調的內容也就不同,於是就產生了對什麼是政治的各種各樣回答,形成了眾多的關於政治的定義。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認為,「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這些論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質、屬性、基本內容和特徵,是研究政治現象和為政治下定義的指導思想。
西方的政治學家為政治下過許多定義,例如:①認為政治是國家的活動,是治理國家,是奪取或保存權力的行為。②認為政治是權力斗爭,是人際關系中的權力現象。③認為政治是人們在安排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活動,政治的目標是制定政策,也就是處理公共事務。④認為政治是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⑤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的利益關系,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家的關系所採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佔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權力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
政治的特徵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從而決定了政治斗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管理與參與的關系、權威與服從的關系、相互斗爭的關系等。這些關系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馬克思對政治的定義和理解
定義: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理解:①政治的根源是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關系歸根到底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②政治的實質是階級關系。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權力。國家政權是政治權力的根本問題,任何階級要實現自己的目的,都必須掌握對國家或社會的最高統治權;④政治活動是科學、是藝術。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
那麼歷史呢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
通常對於歷史我們有這幾種理解
(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
(二)過去的事實,過時的事物。例: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三)對過去事件的記載, 沿革, 來歷; 大事記。
(四)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五)書名。即《希臘波斯戰爭史》。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著。全書共九卷,前四卷主要追述埃及、巴比倫、波斯、呂底亞、西徐亞及希臘本土的歷史,後五卷敘述希臘與波斯戰爭的起因和經過,止於公元前479年。書上雜有許多神話傳說,不盡可信。但此書為歐洲第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
(六)個人的履歷;經歷
(七)對形成未來的進程有影響的事件
(八)歷史記載,征服者美化自己的工具。
(九)歷史的真實,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演變
很顯然 政治與歷史是辯證統一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共同形成了人類社會
② 上海高中加歷史和加政治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首先,希望你換成電腦版的,100字說不清。
1、2、3:歷史普遍比政治簡單,專業文科基本歷史無限制,平分是一定有的,為了大家的公平。
4:歷史要點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回答每一個問題,主觀題要能找到歷史依據。
③ 高中歷史和政治哪個難
個人認為還是歷史比較難。兩者都需要背。不同的是政治背了可以考高分,歷史很難考高分。歷史需要思維,到後期會發現比政治和地理都難。
④ 高中政治和歷史
我認為歷史比較好學
我是一名高2的學生快進入趕三了,我雖然報理科,但對文科很感興趣,所以我的經驗值得您的借鑒。
現在我們來對比一下!
歷史:
歷史是有規律,邏輯關系的!看書仔細點!多動動腦筋比死記強百倍!答題點子明顯就可以得分。
政治:
做題的時候經常碰到諸如「請用政治學道理說明上述問題」的問法,政治常識嘛,零零散散一大堆,做選擇題可以,遇到大題就不知道該拿哪些觀點來答了。說到哲學道理還容易,直接答原理內容和方法論就可以了,要說政治學道理,亂糟糟的……
歷史為什麼好學: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每個人都有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例如:有的人復習時靠回憶效果較好,有的人復習時善於用筆。
學習方法都是人總結出來的,什麼是自主學習,不單單是自己主動學習,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重要。
建議你,來嘗試多種學習方法(對與「史地生政」這些以背為主的學科,要嘗試不同的記憶方法),取自己認為最適合自己的,效率最高的用,學習效率立刻就能提高,學習興趣也上來了,在日後的不斷學習生活中加以改進。
還有應該說明的是,學習興趣也是很重要的,同時也影響著學習效率。
最後,祝你取得好成績!
⑤ 政治和歷史有什麼區別拜託各位大神
政治: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系。各時代的政治學家和政治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 歷史: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歷史了。」清 黃人 《<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 《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毛澤東 《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 的歷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菡子 《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⑥ 高中歷史和政治的區別,詳細點。(對於我這種喜歡國家間政治體制的區別的人,學歷史和政治哪個好)
您是沒上高中還是只有高一啊?等你讀到高二心中自然會有答案,盡量不要問這種弱智問題。高中歷史和政治和你想像的歷史政治並不一樣。高中歷史必修一是講政治史,其他兩本必修分別是經濟發展史與思想文化史。高中和初中政治歷史非常不一樣 總得來說就是難了,往深挖了,徹底、系統的告訴你這一行業的基礎知識,為你未來大學學習作準備。如果你們省高考選科,那麼想必是3+1+2了,物理歷史二選一,現在考慮選科的事情,未免太早了。當然,如果你實在有什麼想要了解的,請再追問我。
⑦ 高中政治和歷史哪個容易
你好!
回答的有點多請耐心看哈!
若能幫助到您!還請及時採納謝謝!
歷史,首先是背。你可能覺得我說的很俗,我告訴你,你不背絕對考不好!我保證!我當年基本歷史書全部背完,達到你隨便找一頁,大致一提我就能把相關內容說出來的地步。不是我牛,是我們班所有人都有著本事。因為,所有答案都在書里,教科書里!!!出題人不能,不敢,也沒辦法逃離教科書!
其次是做題。不是讓你傻著臉干作。當年我的歷史老師是指導我們做題的。分析題目是關鍵。問什麼答什麼。不然的話寫了不少,分沒多少!別幻想多寫多得分,早過時了!!這個是需要長時間的培訓,並且老師要好!這點非常重要!!
你可能看不起歷史,覺得只要寫了大致差不了多少分!大錯特錯!!寫得好的比寫得差的好個20分很輕松!!!20分什麼概念!!!足以致命了!我數學差,就是考得文宗保的命!至於當年怎麼分析題目的,時間太久了,我已不記得了,總之必須得練,練習之後你就能分析題目,然後明白怎麼用書上的知識進行連接。哪些知識寫上得分,那些寫了沒用。這里是有技巧的。
政治首先是背!!不被絕對不行!背後要理解!在做題中理解的更好,開始很艱苦,摸石頭過河,後來就好了。然後把知識練成體系!這一步非常重要!體系建立後,再去做題,你會發現,選擇是不會錯了,大題能看懂答案但是寫不全,漏的不少。我們那時對這個問題也沒有太好的辦法!那就背題!基本上形成幾個模型,那幾類題用什麼話回答,基本上差不大了。5條的答案能寫上寫7條左右的話(注意,不是瞎寫,是依賴體系對你的知識庫存進行快速挑選,瞎寫不但內容多,而且不得分),至少中4條不成問題。
政治很苦,但是在選擇題上他比歷史簡單。
歷史再分科後,題目刁鑽,有的選擇題很難,一個題兩個答案都有道理,看怎麼理解了。這是有運氣成分,看你的思路和出題人是否一致了!不過不是每年都這樣,有時,歷史是最簡單的,簡直就是送分!看你那年的題了!
其實,歷史,政治再你掌握以上技術,知識之後就是多練習!技術,知識掌握了還練什麼?!練得就是一個猜的能力。才出題人的思路。要有在龐大信息流中發現有用信息的本事,反推出題人的意思,照著他的意思寫就能得分!照著你的意思寫,就是胡寫!!!因為答案不是你定的!所以就老實點,別抱怨答案不好,是你倒退能力不到家!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同學在一些難度較大的選擇題上得分的原因了。這些東西很多,在這里很難給你解釋清楚。我也是學文的,直到文科其實不簡單(因為收的人不多,競爭難度不比理科弱),所以勸你踏踏實實的學,別嫌麻煩,別想歪路,沒用的!我們都試過了!我考了3次高考!最終證明踏踏實實才是最有效的!
⑧ 高考政治和歷史哪個難
個人覺得,政治更難一些。
1、歷史呢,不是那麼枯燥,有相對清晰的故事線。這些拿分都比較容易。雖然有大題總結性多,但你如果抓住幾個點,答題還是比較容易的。這類題,書上的答案也比較明顯。
2、政治呢,就不太一樣了。政治更多的是靠悟性。記憶只是一方面。寫作天賦,悟性才是你更深層次的東西。
3、從高考上,政治和歷史的分數分布上來說,情況上也是顯示,歷史的分數要高於政治。
就是各分層次的人數,都高於政治。比如90-100分的層次,歷史的拿這個分數段的人,佔有5%,政治不到1%,80-90這個分數段,歷史佔15%,政治不到10%。
高中政治和高中歷史都是需要背的,所以這兩個學科是旗鼓相當的。它們不像物理、化學那樣有特別明顯的難度差異,因為物理是公認的最難的學科,哪科跟物理都沒法做比較,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物理很難。可政治與歷史則不一樣,都屬於文科性質,只要你具備某一科的學習思維,學起來就會覺得哪一科簡單。
⑨ 高中要分科了,請問政治和歷史哪個更好
要看你對它們的喜愛程度了.已經你所掌握的讀書方法.
我比較喜歡政治,因為每一年的政治所學的都不同,相對獨立 這有利於後面的學習,不會有前後的影響. 重點掌握高一高2的就可以了,高三的比較繁瑣 但是不是考試的重點.
如果你選擇歷史,你一定要一步一步的,既要掌握知識的細節又要掌握知識的整體連貫性. 可以考慮一些你的性格特徵,你覺得你更能夠堅持哪樣 的學習方式和模式.
"響鼓不重錘,"加油 努力.
⑩ 高中政治和歷史學科有何本質的區別
高中歷史分為:經濟、文化、政治。三個板塊,說實話古代中國的或者西方。政治制度決定了文化和經濟形式。小農經濟,地主。中西方都是一樣的。現在不都是市場經濟。至於高中政治,哲學、經濟、政黨制度。和歷史兩碼事。歷史很客觀,政治很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