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麗江古城至今已有多少年歷史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由麗江木氏先祖將統治中心由白沙遷至現獅子山。至今已有約800年的歷史。
㈡ 麗江古城具有多少年歷史
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於南宋末年。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明代麗江軍民府和清代麗江府駐地。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圍自然環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東面和南面與開闊坪壩自然相連,既避開了西北寒風,又朝向東南光源,坐靠西北。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主威尼斯」。
麗江古城民居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麗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有機結合了中原古建築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優秀傳統,井在房屋抗震、遮陽、防雨、通風、裝飾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鮮明之處就在於無一統的構成機體,明顯顯示出依山傍水、窮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質朴的創造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特定的區域里對納西民族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麗江民居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
麗江古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與適用經濟的有機統一體。
聞名於世的麗江壁畫,分布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這些明清壁畫,具有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合並存的突出特點。遺存於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一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
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000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其中稱作《磋模》的東巴舞譜,包括數十種古樂舞的舞蹈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網路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麗江古城是古城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範,依託三山而建的古城,與大自然產生了有機的統一。古城瓦屋,鱗次櫛比,四周蒼翠的青山,把緊連成片的古城緊緊環抱。城中民居朴實生動的造型、精美雅緻的裝飾是納西族文化與技術的結晶。古城所包涵的藝術來源於納西人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體現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術交流融匯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寶貴建築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山川流水環抱中的麗江縣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鎮」。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里,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麗江納西人歷來重教尚文,許多人擅長詩琴書畫。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余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為著名。其中,《白沙細樂》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另一部麗江《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它保留著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麗江納西古樂曾應邀赴歐洲多國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贊譽。由於樂隊成員多是來自民間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納西壽星樂團」的美譽。
麗江古城的繁榮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它己逐漸成為滇西北經濟文化中心,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聚居在這里的納西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不論是古城的街道、廣場牌坊、水系、橋梁還是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歷史文化的深厚和豐富內容。尤其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傳統文化藝術更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雲南省的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㈢ 麗江古城的歷史有多久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大研鎮,地處雲貴高原,是納西、白、傈僳、彝、普米、壯、回等民族的聚集地。因金沙江流經其境,「金生麗水」,故名麗江。這里是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早在10萬年前,就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麗江人」在這里活動。戰國時期,麗江屬秦國蜀郡,兩漢置遂久縣,唐代先後歸屬吐藩與南詔,宋時臣服大理國,到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17年),設麗江宣慰司,始稱麗江。明代設麗江軍民府,清雍正元年設麗江府,民國時期設麗江縣。
㈣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地處雲貴高原,面積為7.279平方公里。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有四方街、木府、五鳳樓、白沙民居建築群、 束河民居建築群等景點。麗江古城為第二批被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
麗江古城有著多彩的地方民族習俗和娛樂活動,納西古樂、東巴儀式、占卜文化、古鎮酒吧以及納西族火把節等,別具一格。麗江古城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㈤ 麗江古城的歷史沿革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由麗江木氏先祖將統治中心由白沙古鎮遷至現獅子山 ,開始營造房屋城池,稱「大葉場」。
南未責佑元年(公元1253年),蒙古軍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阿宗阿良歸附元世祖忽必烈。
實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葉場」設三賧管民官,其建制隸屬於茶罕章管民官。
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裡,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為麗江路軍民總管府。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同年,改麗江路通安州。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設麗江軍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賜姓木並被封為世襲知府。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
曾遍游雲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餘戶,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設麗江軍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襲知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麗江實行「改土歸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為土通判。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麗江流官知府楊鉍到任後,在古城東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門、兵營、教授署、訓導署等,並環繞這些官府建築群修築城牆。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麗江軍民府下增設麗江縣,縣衙門建於古城南門橋旁。
民國二年(公元1912年),麗江廢府留縣,縣衙門遷入原麗江府署衙內。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麗江設雲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麗江縣政府。
1949年,設麗江專員公署及麗江縣人民政府;1961年,設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2003年,將大研古鎮設立為麗江市古城區,束河古鎮也包括在其轄區內。
㈥ 麗江古城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麗江市處於雲南省西北部,全市面積2.06萬平方公里。市委所在地麗江古城區,距離省會昆明市527公里。麗江境內群山起伏,全市山地面積佔95%。由於地處高原,終年太陽照射較強,平均海拔為2400米,僅有5%的平壩區。
麗江境內有玉龍雪山、老君山兩大山脈,其中,最高點為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為5596米,是終年積雪的山峰。此外,金沙江、瀾滄江二大水系,從麗江境內穿過。
由於地處低緯度地帶,麗江市氣候屬於南亞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每年11朋至翌年4月為乾季,其餘為濕季,年平均降雨量為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2.6℃,由於氣溫升高降低的變化小,所以這里沒有寒冷暑熱的大變化,形成了長春無夏的特點,旅遊者如在七、八月份到麗江,務請帶上雨具。
麗江市總人口為104萬,全市主要的少數民族有納西、白、普米、藏、傈僳、彝、苗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8%左右,因此麗江的民族風情迥異多彩,特點十分突出。
麗江市轄一區四縣,古城區、麗江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寧蒗彝族自治縣、華坪縣、永勝縣,市委所在地為古城區。
由於麗江是寒、溫、熱兼有的立體氣候,因此動植物種類繁多。據統計,麗江有種子植物3000多種,用材林木400種,是雲南的主要林區之一。這里還盛產貝母、麝香、蟲草等600餘種葯用動植物,所以被稱為"葯材之鄉"。中國的植物學家認為這里是世界杜鵑花的中心,杜鵑花資源特別豐富,已查明的有57種。近代以來,麗江市豐富的植物資源引起歐美發達國家的普遍關注,先後有法、英、美、德、澳、瑞士等國十多位植物學探險家來到麗江,採集植物標本和種子,最著名者是美籍奧地利植學家、地理學者和人類學家約瑟夫?洛克(1884-1962)。他們在麗江這個名副其實的"植物王國"發現了上前的植物新種和數百種新分布。
被稱為「中國古典音樂活化石」納西古樂,世界上唯一「活著的」東巴象形文字,仍具有母系氏族特徵的摩梭人,玉龍雪山,虎跳峽...使麗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旅遊熱點。1997年12月4日,麗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麗江市風景秀麗,物產豐饒,有豐富的土地、森林、旅遊、礦藏等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古老的民族文化,構成了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境內玉龍雪山風景區和瀘沽湖風景區為省級開發區,兩大風景區以各自豐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內涵而聞名中外。
古樸幽雅、自然、富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高原水鄉麗江古城,風景宜人的萬里長江第一灣,幽雅俊秀的玉泉公園,以及被喻為「雲嶺第一枝」、「環球第一樹」的萬朵山茶等景色,組成了一幅優美的自然畫卷。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白沙壁畫,融道教、漢佛教、藏傳佛教以及東巴文化為一體,以其精巧的布局、獨特的色彩和筆法,成為研究明代藝術的奇珍。神奇的東巴文化以納西族古老的宗教為載體,以東巴經書為主要的記錄方式,反映了納西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歷史。被稱為「中國音樂活化石」的納西古樂,以其高雅清純的韻味吸引著遊客。
㈦ 麗江古城的歷史
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13世紀後期),由麗江木氏先祖將統治麗江古城風光麗江古城風光(48張)中心由白沙古鎮遷至現獅子山,開始營造房屋城池,稱「大葉場」。古城名稱來源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
2019年1月1日起,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根據雲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雲南省財政廳《關於降低麗江古城維護費收費標準的通知》,面向遊客收取的麗江古城維護費收費標准從每人次80元調整為每人次50元,徵收對象、范圍、方式及免徵范圍保持不變。
(7)麗江古城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有四方街、木府、五鳳樓、黑龍潭、文昌宮、王丕震紀念館、雪山書院、王家莊基督教堂、方國瑜故居、白馬龍潭寺、顧彼得舊居、凈蓮寺、普賢寺等景點。
麗江為第二批被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
麗江古城有著多彩的地方民族習俗和娛樂活動,納西古樂、東巴儀式、占卜文化、古鎮酒吧以及納西族火把節等,別具一格。麗江古城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㈧ 雲南麗江古城有多少年歷史了
麗江古城在南宋時期就初具規模,已有 八、九百年的歷史。自明朝時,麗江古城稱「大研廂」,因其居麗江壩中心,四面青山環繞,一 片碧野之間綠水縈回,形似一塊碧玉大硯,故而得名。
㈨ 關於麗江古城的歷史或傳說
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 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繫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於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後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佔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位於城內福國寺的五鳳樓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樓高20米。因其建築形制酷似五隻飛來的彩鳳,故名「五鳳樓」,樓內的天花板上還繪有多種精美的圖案。五鳳樓融合了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稀世珍寶和典型範例。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布局錯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風貌,又富於水鄉韻味。麗江民居既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㈩ 麗江古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麗江古城,又稱大研古城,坐落在麗江壩子中部海拔2416米,面積約3.8平方公里,現有居民2.5萬多人,規模雖不大,但它保存最完整、最具納西風格的古代城鎮。
麗江古城不大,卻有悠久的歷史。古城始建於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當時麗江木氏土司先祖將其統治中心從白沙移到獅子山麓,開始營造房屋城邑,稱為「大葉場」。因木氏先祖屬於古代納西族束、葉、梅、禾四大支系的』葉」一文,所以將新城取名為「大葉場」。
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江到達麗江,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蒙古軍就在「大葉場」駐軍。現在古城附近有的地名就是蒙古駐軍的語言證據,比如大石橋一帶,納西語叫「阿營暢」,意為蒙古軍駐扎的村落。公元1254年,蒙古軍在大葉場設三賧管民官。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三賧管民官改為麗江路通安州治即在古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明朝在此設立麗江軍民府,朱元璋欽賜阿甲阿得姓木,並封為世襲知府。此後,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古城貿易集市和街道建設不斷擴大,並具有相當規模。
至明朝末年,徐霞客到麗江時,他筆下的古城已是民房群落、瓦屋擠比」,「居廬駢集、縈坡帶谷」,城中的木氏土司官府則呈現出「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非凡景象。當時的麗江古城已成為滇藏茶馬古道上的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