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威宋王是誰那個王朝的
歷史上是沒有這個人的,你肯定是在某個野史或小說上看到的吧!
楚威王倒是有一個
楚威王熊商(?―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宣王之子,繼承了宣王救趙伐魏與開拓巴蜀的格局,戰國時代楚國繼楚悼王以後使楚國國勢發展最強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復楚莊王時代的霸業為志業,力圖使楚國冠絕諸國之首。
❷ 宋王台的歷史
在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土瓜灣)原來的位置上,原來有一座高度35米的山峰,名叫「聖山」,它的周邊約606米,三面環陸地,東臨九龍灣。
1278年,中國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和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途經香港九龍半島的一座山。他們曾到了山上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岩休息。最後趙昰病死在香港,而趙昺則在崖山海戰輸掉後自殺。後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台」三個漢字。
有傳聞宋王台其實是皇的代替字,改名的原因是因為本地人不想激怒元朝的皇帝,所以碑的本身是皇字而非王字。另外亦都有一傳聞說再一開始就是宋王台,並沒有改變。
19世紀末期,有人在宋王台聖山採石作建築材料,對宋王台古跡做成威脅。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的保存宋王台運動,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台古跡。1899年,立法局通過《保存宋王台條例》,禁止在宋王台聖山採石。在20世紀初期,政府接受中國籍商人的捐款,環山築成石基,建成一個公園。這塊巨岩下面平滑,一半枕在山頂生成的大石上;其餘一半空虛,祇由一顆小石卵支撐。
在香港日治時期,啟德機場需要被擴建成兩條交叉跑道。在1943年1月9日,由日本的宇津木法師領導祭祀,然後經多次爆破,炸毀了整塊巨岩,連帶在宋王台後方的珓杯石名勝亦一並炸毀。工程尚未完工,日本已宣布投降,由港英政府把岩石殘骸整修,重刻宋王台三字,移到新建的宋王台公園展覽,在1960年開放。現在所見到的尺寸是原來的3分之1。隨著機場已經遷往赤鱲角,近年有消息傳出,香港政府計劃把宋王台遷移回原址,並建造假石,回復原貌。
戰後初期,在香港居住的宋室後人會在宋王台附近的酒樓舉行祭祀,並在會場擺放宋恭帝及宋帝昺的畫像。
❸ 歷史上孔宋王陳是指哪四人,做的么事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指20世紀上半葉控制中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個家族,即蔣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陳果夫、陳立夫家族。有道是:蔣家的天下陳家的黨,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財。 蔣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領軍人物,有了蔣中正的才能和野心才有了曾經煊赫無比的「四大家族」——「蔣宋孔陳」。
❹ 中國歷史上的亡國帝王有哪些(比如桀,漢獻帝,溥儀這種的)
秦朝——胡亥,秦朝第二代皇帝,始皇第十八子。早年曾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始皇出巡死於沙丘,胡亥在趙高和丞相李斯的扶植下,得立為太子,並承襲帝位,稱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慘無人道的統治,終於在前209年激起了的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二世胡亥於前207年被趙高殺死,時年24歲。 胡亥是第一位被權臣、宦官所殺的皇帝,也是第一位被教唆嗜殺的末代皇帝。 西漢——劉衎(liu kan),漢平帝(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3日)漢族,原名劉箕子,漢元帝孫,漢成帝的侄子,漢哀帝的堂兄弟,中山王劉興子。劉欣於公元前1年8月15日病死後,王莽為便於弄權,不肯立年歲較長的君主。於 10月17日迎立年僅8歲的劉衎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元始。」在位6年,他不是被王莽毒死,而是病死。終年14歲,葬於康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25里處)。 劉衎是第一位病死的末代皇帝,也是第一位被迫「禪讓」的皇帝。 新朝——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字巨君,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在位。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則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9年,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死時69歲,而新朝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是第一位開國的末代皇帝,也是第一位被亂軍所殺的末代皇帝。 東漢——劉協,漢獻帝(181-234),字伯和,漢族,祖籍沛縣(今江蘇沛縣,即高祖劉邦出生地),生於洛陽(今河南洛陽)。漢靈帝之子,漢朝最後一任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傳位於曹丕。公元234年,劉協病死,享年54歲。 劉協是第一位被新皇帝封為王侯的皇帝。 曹魏——曹奐(246-302)即魏元帝,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曹魏最後一代皇帝,公元260-265年在位。公元265年,曹奐禪位於晉王司馬炎,此後被廢為陳留王,謚號為元皇帝。公元302年,曹奐病死,享年58歲 曹奐是第一位接替被廢傀儡皇帝的末代皇帝。 西晉——司馬鄴,晉愍帝(300-317),晉武帝孫,吳孝王司馬晏的兒子。司馬鄴即位時才13歲,由琅邪王司馬睿,南陽王司馬保輔政。匈奴劉曜進攻長安,愍帝投降,受盡侮辱,317年被殺,時年18歲。 司馬鄴是第一位被少數民族軍隊所虜的皇帝,也是第一位投降的末代皇帝。 東晉——司馬德文,晉恭帝(386年—421年),東晉的末代皇帝。為晉孝武帝之子,晉安帝之弟。司馬德文最早封琅邪王,之後被封為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職。桓玄之亂後,劉裕當政,於418年廢晉安帝改立司馬德文為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元熙。420年6月,司馬德文禪位與劉裕,東晉自此滅亡;司馬德文被封為零陵王,421年九月,劉裕便派人以棉被悶死司馬德文,司馬德文享年36歲。司馬德文死後葬於沖平陵。 司馬德文是第一位被廢殺的末代皇帝,劉宋王朝開啟了可怕的惡例。 南朝宋——劉凖(zhǔn),南朝宋順帝(公元467年—479年),漢族,字仲謨,小字智觀,為劉宋的末代皇帝。史書記載為宋明帝劉彧的第三子,但皆說劉彧無性功能,其實劉準是桂陽王劉休范的親生之子母親是昭華陳法容,劉准相貌出眾,性情乖巧。最早封為安成王。泰始五年(467年)七月癸丑生,建元元年(479年)五月己未,殂於丹陽宮,時年13歲。 劉凖是第一位過繼的末代皇帝,也是第一位主動嗜殺的末代皇帝。 南朝齊——蕭寶融,齊和帝(488年—502年5月2日),字智昭,南齊的末代皇帝,齊明帝蕭鸞第八子。494年被封為隋郡王,499年改封為南康王並任荊州刺史,駐守江陵。公元501年3月,蕭衍發兵攻打蕭寶卷,並且立蕭寶融為皇帝。502年,蕭寶融封蕭衍為梁王,不久蕭衍以蕭寶融名義殺害湘東王蕭寶晊兄弟,後來又殺掉齊明帝其他的兒子。不久蕭寶融便被迫禪位與蕭衍,南齊到此滅亡。蕭衍即位後封蕭寶融為巴陵王,在姑孰建立宮室供其居住;而不久蕭寶融也被蕭衍所殺。 蕭寶融是第一位封疆大吏出身的末代皇帝。 北魏——元脩,北魏孝武帝(509-534年),字孝則,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母親李氏。532年被高歡立為帝。534年與高歡決裂,高歡帶兵從晉陽南下,孝武帝率眾入關中投奔宇文泰,十二月被泰毒殺。同年十月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北魏從此正式分裂成東西魏。他死後,其謚號為孝武皇帝或出帝,年25歲。 元脩是第一位被兩位權臣操縱的末代皇帝。 東魏——元善見,東魏孝靜(524年-551年),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也。534年,高歡立元善見為皇帝,即位於鄴城東北,改元天平,東魏正式建立,年僅11歲。547年,高歡去世,高澄承襲父職,繼續把持著東魏朝政。549年,高澄遇刺,高洋控制朝政,550年高洋廢靜帝建立北齊,次年靜帝被高洋殺害,年28歲。 元善見是第一位開國的傀儡末代皇帝。 西魏——元廓,西魏恭帝拓跋廓(537年-558年)鮮卑族,漢名元廓,魏文帝第四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在位時間從公元554~558年為期4年,即位前封齊王,554年即皇帝位,去年號,稱元年,恢復原姓拓跋氏。公元557年農歷12月,宇文泰之侄宇文護逼迫魏恭帝拓跋廓讓位於宇文覺(宇文泰嫡子),改封拓跋廓為宋王,後又尋個理由殺之,至此西魏政權滅亡,終年21歲。 元廓是第一位恢復舊姓的傀儡末代皇帝。 南朝梁——蕭方智,南朝梁敬帝(543~558年),字慧相,小字法真。梁元帝蕭繹的第九子。549年蕭方智被封為興梁侯,552年被封為晉安王,553年被封為平南將軍、江州刺史。554年陳霸先誅殺王僧辯,擁立蕭方智即位,改元紹泰,受陳霸先控制。557年(蕭方智禪位於陳霸先,梁滅亡。陳霸先封蕭方智為江陰王,後薨於外邸,時年16,追謚敬皇帝。 蕭方智是南北朝最後一位被廢殺的末代皇帝。 南朝陳——陳叔寶,陳後主(553—604),,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游宴,製作艷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589年,隋軍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後在洛陽城病死,終年52歲,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謚曰煬。 陳叔寶是晉朝以來第一位善終的末代皇帝,也是亡國的第一位高級知識分子皇帝。 隋朝——楊廣,隋煬帝(569-619年),為隋文帝次子,即位前攻滅南陳,後弒君奪位。即位後,多次征討高麗、巡遊江南,引發農民起義。618年被部將宇文化及縊殺,隋朝滅亡。 楊廣是第一位弒君奪嫡的末代皇帝,也是第一位名將出身的末代皇帝。 唐朝——唐哀帝李柷(「柷」,拼音:zhù;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除武則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廢。次年死,得年17歲,葬於溫陵。 李柷是第一位被軍閥廢殺的末代皇帝。 後梁——朱友貞,後梁末帝,朱溫即帝位,封為均王,任左天興軍使、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殺死其父朱溫,即帝位,朱友貞為東京留守、開封尹。次年,與趙岩等密謀推翻朱友珪。鳳歷元年(913)即帝位。被後唐李克用養子李嗣源圍困而自殺,36歲。葬於宣陵附近(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朱友貞是第一位自殺的末代皇帝(商紂王是第一位自殺的國王)。 後唐——李從珂,後唐末帝(885年-936年),鎮州(今河北正定)人,五代時期後唐皇帝,原為後唐明宗李嗣源義子,本姓王。934年-936年在位,死後無謚號及廟號,史家稱之為末帝或廢帝。936年,被石敬瑭和契丹聯軍擊敗,被迫自焚,年51歲。 李從珂是第一位自焚的末代皇帝,也是第一位被胡漢聯軍逼死的末代皇帝。 後晉——石重貴,後晉出帝(914-974年),942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貴嗣位稱出帝。946年,遼兵攻入卞,出帝被擄至遼建州,後晉亡。974年,長期被拘禁的石重貴病死,終年60歲。 石重貴是第一位被少數民族俘虜並長期拘禁而死的末代皇帝。 後漢——劉承祐,後漢隱帝(930年-950年),沙陀族,後漢的最後一位皇帝,高祖子。948年-950年在位,後漢高祖乾祐元年(948年),劉知遠死後,他即位,沿用後漢高祖年號乾祐,派郭威鎮壓起義,但郭威聯合起義,後漢隱帝乾祐二年(950年),攻開封,劉承祐被殺,後漢亡,時年21歲。 劉承祐是第一位被託孤大臣廢殺的末代皇帝。 後周——柴宗訓(郭宗訓)(953年—973年),五代時期後周恭皇帝。原封為梁王。周世宗於公元959年6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午日繼位,沿用周太祖年號「顯德」。不久,柴宗訓被遷往房州(今河北省北房縣)居住。他於被廢8年後去世。謚號「恭」,陵號「順陵」。史稱柴宗訓為恭帝,終年20歲。 柴宗訓是第一位隋唐以來善終的末代皇帝。 遼朝——耶律延禧,遼天祚皇帝(1075-1156年),字延寧,小名阿果,是遼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天祚帝是遼道宗的孫子,他的父親是道宗的太子耶律浚,母親是蕭氏。六歲時他被封為梁王,九歲時封為燕國王。1101年正月甲戌道宗崩,臨死前立耶律延禧為繼承人。天祚皇帝是他的尊號。二月壬辰改元乾統。1114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1117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這年完顏阿骨打自稱皇帝,建立金朝。1120年金攻克遼上京,留守降。1125年天祚帝在應州被俘,後被解送金上京,被降為海濱王。1156年金國皇帝完顏亮命令57歲的宋欽宗和81歲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宋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善騎術,企圖縱馬沖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 耶律延禧是第一位被長期拘禁企圖逃生卻被射死的末代皇帝。歷史記載似乎不符合實情,姑且聽之。 北宋——趙桓,宋欽宗,北宋末代皇帝(1100—1156年),是宋徽宗長子,1125年,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一黨,卓有成效,金兵北退。但仍答應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乞降求和。1126年金人復來,金兵圍困汴京開封,親自前往金營議和被扣留。1127年,汴京城破,北宋滅亡,與徽宗被金廢為庶人,與徽宗等宗室以及北宋一些大臣被金兵俘擄北去,先置於燕京,又徙往更遙遠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1128年,金太宗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1130年,又被遷往北國邊陲小鎮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在此「坐井觀天」。1135年,其父徽宗趙佶在五國城病死, 1141年金熙宗改封其為天水郡公。1153年完顏亮自上京遷都燕京,將趙桓帶去,1156年趙桓在燕京病死,終年57歲,金朝將其葬於永獻陵(今河南省鞏縣)。 趙恆是第一位自願當亡國奴的末代皇帝,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開創「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先例,沒用的東西,丟了億萬漢人的臉! 南宋——趙昺,宋末帝(1272年--1279年),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2年,享年8歲。趙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6年2月,蒙古元軍攻佔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5歲的宋恭帝後,他與其兄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等南宋遺老的擁護下南逃,被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官職,判泉州。1276年夏,趙昰即位稱帝,是為宋端宗,繼續和趙昺南逃。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趙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興,並起用張世傑抗元,陸秀夫整頓內政。1279年3月,元軍消滅南宋最後守軍,陸秀夫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宋王朝滅亡。 趙昺是第一位被大臣背負投水自殺的末代皇帝。「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宋明理學害死人,所謂「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這些人雖多何用?忠臣不如良臣多矣,可惜凡俗無知。 金朝——完顏承麟,金末帝,完顏承麟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玄孫,曾祖為太祖四子完顏兀術(完顏宗弼)。完顏承麟初為金國將領,驍勇善戰、才略兼備,深受金哀宗完顏守緒為器重。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蒙古軍與南宋軍合圍蔡州,哀宗遂下詔禪位予完顏承麟,哀宗自縊而死。末帝哭祭哀宗後,宋蒙大軍已攻到子城城下。不消一刻便被聯軍擊潰,末帝死於亂軍之中。 完顏承麟是第一位禪讓繼位的末代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最短(半天)的皇帝。 元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元順帝(1320 ~~1370年),元明宗的長子,1330年,母親被殺,他被驅逐。1332年繼位,1335年平定叛亂。1350年,元朝境內發生通貨膨脹,加上為了治水(當時由於黃河水災頻繁,元順帝下令右丞相脫脫遏黃河回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導致1351年紅巾軍起義。1368年,明軍進攻大都,元順帝向北撤,到達上都,後轉至應昌。並兩次組織元軍反攻未成。1370年病逝於應昌。 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是第一位偏安塞北的末代皇帝,得以善終,還開創新朝(北元),不知朱元璋怎麼想的——趁徐達、李文忠、馮勝、藍玉等名將建在,不席捲漠北更待何時? 明朝——朱由檢,明思宗 (1610-1644),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於公元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公元1627年8月病故後,由於沒有子嗣,他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崇禎」。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軍攻破北京後自縊,終年34歲,葬於思陵。 朱由檢是第一位精明強乾的末代皇帝,可惜不懂得「用人之長,容人之短」,更不懂得縱橫捭闔,結果身死國滅,只能孤身自盡。 清朝——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其為清朝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大滿洲帝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又稱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之弟醇賢親王)之孫、載灃(第二代醇親王)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榮祿之女)。光緒(溥儀的伯父)死後繼位,是清朝的末代傀儡皇帝。抗戰結束後被判決有期徒刑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獲釋並經過改造成為新公民,後因患腎癌而去世,享年62歲。火葬後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側室,周恩來指示移放於正室,後又移葬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是第一位兩次做傀儡的皇帝(大清國和偽滿洲國),也是唯一被判處徒刑的皇帝,更是唯一出庭作證(東京審判)的皇帝,還是第一位被要求「離婚」的皇帝。
❺ 在歷史上,曾有哪一個王朝四個君王三個姓
從禹的兒子啟開始的王位世襲制貫穿我國古代的各個王朝,也因此,每個王朝都是一姓傳承下來。然而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很獨特,總共只有四個皇帝,卻有三個姓,而且這四個皇帝之間大部分都沒有血緣關系,這個王朝就是五代十國中的後唐。
李嗣源有三個兒子:長子秦王李從榮,次子宋王李從厚,養子潞王李從珂。李嗣源去世後,遺詔讓次子李從厚即位,即後唐閔帝。他的乾哥哥李從珂覬覦皇位已久,於是與閔帝發起爭斗,閔帝在爭斗中被殺,因此潞王李從珂即位,也就是後唐末帝。李從珂是漢族人,本姓王。這樣一來,後唐的四位皇帝就有李、邈、王三個姓,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存在。
❻ 歷史上宋朝楊家將
大郎楊泰,字延平,善使一桿屈盧渾金槍;隨太祖征討南唐時立了頭功,加封為忠孝侯、位列當朝八少陽侯、官拜代州節度使。娶妻花解語,次妻周雲鏡;因其與宋王趙匡義(後改名趙光義,趙匡胤其弟,宋時第二位皇帝)相像,金沙灘雙龍會代宋王而死。曾一箭射死天慶梁王(遼景宗)。
二郎楊永,字延定,善使一桿八寶赤金槍;隨太君掃北,陣前曾連斬北國十八員上將,後來加封為義勇侯、代州觀察使,娶妻耿金花,次妻鄒蘭秀;雙龍會代南清宮八王千歲而死。闖重圍時,為保兄弟們闖出重圍力舉千斤頂,在沒有還手之力時被遼兵亂劍砍死。
三郎楊勛,字延光,善使一桿透甲縷金槍;隨太君掃北,在北遼陣前斬將奪旗,官封忠武將軍、代州防禦使,娶妻董月娥;金沙灘一戰,被馬踏如泥而死。
四郎楊貴,字延輝,善使一桿菊花點金槍;也在陣前立功,封明威將軍、代州團練使,娶妻孟金榜;金沙灘一戰被俘,將楊姓拆木易,與鐵鏡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後,過關探母,助宋破遼,多有功勛,得以與家團圓,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長壽的人。
五郎楊春,字延德,善使一桿獨角皂金槍;瓦橋關前單人獨騎踹遼營,生擒過遼國郡馬耶律高,官封宣威將軍、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娶妻馬賽英;金沙灘一戰,受傷,後皈依佛門,五台山為僧,後為大破天門陣出山。
六郎楊景,字延昭,善使一桿素纓鏨金槍;在銅台關追車救駕,官封保靈侯、殿前司左右金槍班都指揮使,娶妻八賢王的御妹郡主柴美容;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灘一戰中返國之人,三關兵馬大元帥。後病死於關外。
七郎楊希,字延嗣,善使一桿虎頭烏金槍;在銅台關箭射遼將救駕,官封敏烈侯、殿前司東西招箭班指揮使,娶妻呼延赤金;幽州一戰橫勇無敵。因在爭帥印擂上打死太師潘仁美(原名潘洪,字仁美,原字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後綁在百尺高桿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後六郎楊延昭將潘仁美在黑松林除掉。
八郎楊順,字延順,善使一桿荷包滾金槍,官封殿前虎旗飛猛軍指揮使,娶妻蔡綉英;據《下河東》:八郎是令公後來收的螟蛉義子,乃是他王令公的遺腹子,本名王順。當年老令公不肯歸宋,河東劉王又受反間計挑撥,派兵圍困應州。遼軍乘機出兵征討老令公,令公腹背受敵,是王錦冒死突圍搬來呼延贊解圍,後來重傷而死。令公收養小王順,怕他長大後和全家人生分吃苦,故沒有對他明說,就更名為楊順,表字延順,楊八郎小小年紀在頭年裡也被賜了個殿前虎旗飛猛軍指揮使。金沙灘一戰中,八郎被遼擄去,改名王司徒,娶妻青蓮公主。
楊門女將
楊門女將查得共22人,包括佘賽花、大郎之妻花解語、周雲鏡、二郎之妻耿金花、鄒蘭秀、三郎之妻董月娥、四郎之妻孟金榜、鐵鏡公主、五郎之妻馬賽英、六郎之妻柴郡主、王蘭英、七郎之妻呼延赤金、杜金娥、八郎之妻蔡綉英、耶律銀娥、楊八姐楊延琪、楊九妹楊延瑛、燒火丫頭楊排風、楊宗保之妻穆桂英、楊宗英之妻姜翠蘋、楊宗勉之妻焦月娘、穆桂英之女楊金花。
花解語,楊大郎正妻,有書寫大郎妻是張金定,花氏本徵討南唐時候著名五少陰將之一,素珠聖母之徒,太祖加封正一品夫人,乃是下一代楊門女將的頭領,詳見《趙太祖三下南唐》。後金沙灘、雙龍會後,花解語出家離府,長兒媳之位繼由周氏代理。故後來十二寡婦之中,已無花氏。
周雲鏡,楊大郎次妻,有書寫大郎妻是,周氏為原北漢降將汾陽鐵旗令公周審義之女,後為十二寡婦之首,家傳鐵旗藏刀法,隨營征西,智慧機巧、指揮有方。
耿金花,楊二郎正妻,有書寫二郎妻是李翠萍,為原北漢降將澤州花刀令公耿忠之女,人號「大刀耿二娘」。
鄒蘭秀,楊二郎次妻,為原北漢降將憲州花槍令公鄒銅之女,人號「花槍鄒二娘」,家傳梨花槍法,後此槍法傳楊門後人。
董月娥,楊三郎妻,有書稱花謝玉、朱月梅或花似玉,為原北漢降將忻州鐵弓令公董鎮洪之女,人號「神射董三娘」。
孟金榜,楊四郎正妻,有書稱林素梅、雲翠英或羅氏女,為原北漢降將代州銅錘令公孟志遠之女,人號「神力孟四娘」。
耶律金娥,楊四郎次妻,遼國蕭太後次女鐵鏡公主,又稱碧蓮公主。楊四郎延輝在宋、遼金沙灘一哉中,被遼擄去,改名木易,與鐵鏡公主結婚。十五年後,四郎聽說六郎掛帥,老母佘太君也押糧草隨營同來,但無計過關見母,愁悶非常。公主問明隱情,盜取令箭,使四郎趁夜混過關去與楊家團聚。子楊宗原。
馬賽英,楊五郎妻,有書稱羅賽英或羅剎女,為原北漢降將石嶺關長眉令公馬信之女,善使九股練索。
柴美容,楊六郎正妻,有書稱柴文意、柴銀屏、金花郡主、金花公主,為後周主柴榮之女,宋太祖趙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王蘭英,楊六郎次妻,有書稱玉林公主王懷女或重陽女,善使雙刀,人號「大刀王蘭英」。
呼延赤金,楊七郎正妻,為鐵鞭王靠山王呼延贊之女。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姑姑。
杜金娥,楊七郎次妻,有書稱作杜玉娥,七虎幽州一戰時七郎出重圍搬兵與其相遇,在杜家山結為夫妻。子楊宗英。十二寡婦中為此一人乃是天上荒星降世。向授九華仙人妙法,會滅兵接刃之術,武藝出眾,使三口飛刀,百發百中,楊府內外皆尊之。
蔡綉英,楊八郎正妻,有書稱周淑榮或肖金蓉,為原北漢宰相蔡融之女,蔡融後投遼國,任南府宰相,佘太君破遼國四門鐵旗陣時替八郎招收其女為兒媳,一同破陣。
耶律銀娥,楊八郎次妻,遼國蕭太後三女玉鏡公主,又稱青蓮公主。
楊琪(楊八姐),字春花,使梨花嵌金槍,嫁火山軍部將、殿前司銅錘班指揮使,銅錘程普;據《下南唐》程普乃南唐魯國公程飛虎之子,即程咬金後人,程飛虎陣前喪命,託孤於高懷德,後為老令公收養於火塘寨。
楊瑛(楊九妹),字秋菊,使朝陽燦金槍,嫁火山軍部將、殿前司銀戟班指揮使,銀戟張文;據《下河東》張文為河東絳州銀戟令公張公謹之孫、小奉先張達之子,自幼寄在楊家。
楊排風,楊府燒火丫頭,使一條煙火棒,後來楊門女將出征,都以其為先鋒。楊排風自小無爹無娘投入天波府為仆,與楊七郎、楊八姐、楊九妹等小輩弟子一起長大,是以年紀不大,輩分卻高,乃是楊家第二代子弟。曾隨穆桂英一同出征,立下赫赫戰功,巾幗不讓須眉。是楊門女將中數一數二的高手。
穆桂英,楊六郎長子楊宗保之妻,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以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領軍寡婦西征,她五十歲猶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
姜翠蘋,楊七郎子楊宗英之妻。楊宗英下山認祖歸宗,通過他收降的遼邦女將。在天門陣中陣亡。
焦月娘,楊六郎次子楊宗勉之妻,楊六郎副將焦贊之女。
楊金花,穆桂英之女,武藝高超,箭法更精。「楊文廣時代」,在楊金花奪帥印時,由於誤傷狄青之子,引起狄、楊結仇;後來兩家共同為國平叛,雖說有些誤會,內部化解了。
❼ 宋朝的皇帝有那幾個
宋太祖 (927—976)即趙匡胤。宋朝創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原為後周殿前都點檢。 建隆元年(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後周政權,稱帝於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攻滅荊南等南方割據政權,且在北方地駐兵防守。又以杯酒釋兵 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縣長官。中央增設副相(參知政事),又使樞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財,以分相權。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了藩鎮割據局面,但其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對宋代的「積貧積弱」有較大影響。
宋太宗 (939—997)北宋皇帝(976—997)。名趙炅。太祖弟,初名匡義,後改光義,即位後,改名炅。他曾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為帝。繼承太祖各個擊破割據政權的方針,迫吳越王獻土歸降,又親征滅北漢,試圖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在兩次對遼征戰失敗後,採取消極防守的方針。對內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科舉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編《太平御覽》等。他注重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統治晚期剝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順起義。他背棄了「金匱之盟」,費其弟光美為庶人後殺掉,又費其長子楚王元左為百姓。997年,病逝於汴京萬授殿,終年五十九歲。
宋真宗 (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名趙恆,原名趙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後立為太子。統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間因勤於政事, 經濟發展,號稱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進犯澶州,真宗親征,澶淵之役訂城下之盟,開創納歲幣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質換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後期任用王欽 若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於忭京宮中延慶殿,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葬於永定陵。
宋仁宗 (1010—1063)北宋皇帝(1022—1063)。名趙禎,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時只有十三歲,由章獻太後垂簾聽政,十餘年後親政,他的統治開始較為節儉。但對西夏戰爭屢敗,被迫以「歲賜」 銀、絹、茶妥協,對遼也以增納歲幣求和。土地兼並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雖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結果失敗。但總的來說,仁宗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1063年,仁宗病逝於宮中福寧殿,終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載,其母李氏生仁宗後,被劉德妃竊為己子,仁宗即位後,仍認劉後為生母,李氏臨死也沒敢母子相認。劉後死後,仁宗才知道內情,追封李氏為皇太後。後人根據這段歷史編寫了《狸貓換太子》。
宋英宗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延昭等。
宋神宗,名趙頊(公元1048~1085年),原名仲鋮。英宗長子。英宗病死後繼位。在位18年,病死,終年38歲,葬於永裕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堡)。 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後,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而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振興北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惟操之過急,不得其法,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期圖一舉殲滅羌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大破夏軍,佔領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後來在永樂城之戰中慘敗,滅夏之舉未能實現。事後,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他有抱負,勵精圖治,想滅西羌,惜壯志未酬,於元豐八年飲恨而歿,享年三十八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後,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
妻 欽聖憲肅皇後向氏 宋神宗生有14子,其中能活到成年的僅有6位。
欽成皇後朱氏 長子——趙佾,早殤,封成王
欽慈皇後陳氏 次子——趙僅,早殤,封惠王
賢妃林氏 三子——趙俊,早殤,封唐哀獻王
惠穆賢妃武氏 四子——趙伸,早殤,封褒王
貴妃宋氏 五子——趙僩,早殤,封冀王
六子——趙煦,宋哲宗,母欽成皇後朱氏
七子——趙價,早殤,封豫悼惠王
八子——趙倜,早殤,封徐沖惠王
九子——趙佖,吳榮穆王,母惠穆賢妃武氏
十子——趙偉,早殤,封早殤儀王
十一子——趙佶,宋徽宗,母欽慈皇後陳氏
十二子——趙俁,封燕王,母賢妃林氏
十三子——趙似,封楚榮憲王,母欽成皇後朱氏
十四子——趙偲,封越王,母賢妃林氏
神宗十女
周國長公主,母欽聖憲肅皇後向氏
楚國公主,早亡
唐國長公主
潭國賢孝長公主,母貴妃宋氏。下嫁王遇。
鄆國公主,早薨。
潞國公主,早薨。
邢國公主,早薨,母賢妃林氏
邠國公主,早薨。
袞國公主,早薨。
徐國長公主,母欽成皇後朱氏。下嫁鄭王潘美之曾孫意。
宋哲宗趙煦,原名佣,神宗第六子。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哲宗即位後,年僅九歲,由高太後執政,1093年,親政後,任用主張變法的大臣,對守舊派、中間派進行打擊。追貶司馬光,並將蘇轍等人流放到嶺南。恢復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終止與西夏的談判,加強邊境防禦,屢敗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於汴京,在位十五年,終年二十四歲,葬於永泰陵。
宋徽宗 (1082—1135)北宋皇帝(l100—1125)。名趙佶。統治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權閹,貪污橫暴, 掠奪民財。又尊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興木土、廣建宮觀庭院,設局搜刮奇花異石,稱「花石綱」。於京師築「艮岳」,勞民傷財,導致農民揭竿起義。宣和七年(1125年)傳位給欽宗趙桓,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為金兵俘虜北去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至死不得歸。工於書畫,以花鳥畫和「瘦金書」書法名於世。書法初師薛稷,草書學黃庭堅。楷書瘦勁峻麗,有「屈鐵斷金」之譽,自成法度,世稱「瘦金體」。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臨寫蘭亭絹本》等。
宋欽宗 (1100—1156)北宋皇帝。名趙桓。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一黨。但仍答應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後,降金,北宋滅亡。靖康二年 (1127年)與徽宗為金兵俘擄北去,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1161年,欽宗趙桓在金國被馬踩死,終年五十七歲,葬處不明。
宋高宗 (1107—1187)南宋皇帝。名趙構。徽宗子。靖康二年(ll27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於南京 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 權。統治期間,雖迫於形勢以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檜。後以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 條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韓世忠等三大將兵權,殺害岳飛。1161年,金帝完顏亮撕毀和議,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國策遭到強烈反對。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傳位於孝宗,自稱太上皇。1187年,病逝與臨安宮中的德壽殿,終年八十一歲,葬於永思陵。著有《翰墨志》。
宋孝宗趙昚(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紹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孫,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養子,原來是太祖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父親為秀安僖王趙子偁。由於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其他宗族中選擇後繼者。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是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長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遜位,讓位與兒子宋光宗趙敦。紹熙五年(1194年)病逝,終年68歲。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
宋光宗趙惇(1147年——1200年),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在位5年,享年54歲,死後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宋光宗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禪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後,已經43歲。宋光宗體弱多病,又沒有安邦治國之才,而且光宗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又由當時著名的妒婦、心狠手辣的李皇後來執政,奸佞當道,朝政從宋孝宗時的清明轉向腐敗,宋光宗自己卻不思朝政,沉湎於酒色之中。 光宗歷來就與孝宗不和,宋孝宗遜位後他長期不去探望。紹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得病,宋光宗既不請人看病又不去探望孝宗,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喪。因此,大臣韓侂胄和趙汝愚經過太皇太後允許,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讓位於太子趙擴,自己閑居臨安壽康宮,自稱「太上皇」。趙擴主持完宋孝宗的葬禮,就登基做皇帝,是為宋寧宗。 慶元六年(1200年)春,由於光宗過於悶悶不樂就去世了,死後葬於永崇陵(今浙江紹興東南35里處寶山)。
宋寧宗趙擴,南宋第四代皇帝,年號慶元。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胄。趙、韓兩派斗爭激烈。宰相趙汝愚倡導理學,引薦朱熹,企圖組織韓侂胄參政。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這就是「慶元黨禁」。1202年,才宣布弛禁。寧宗還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封爵,大快人心,打擊了投降派。1206年,韓侂胄冒然北進而大敗,被楊皇後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與金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1224年,死於宮中。在位三十年,終年五十七歲,葬永茂陵。
宋理宗(1205年出生,1264年逝世於臨安),原名趙與莒,1222年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時間是從1224年到1264年。宋理宗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宋朝皇家的一個親戚,他是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他的前任宋寧宗死後,宰相史彌遠矯詔廢太子趙弘,立貴誠,即為宋理宗。宋理宗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一直到1233年史死後宋理宗才開始親政,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了罷黜史黨、親擢台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執政後期,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1234年南宋聯蒙古國滅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賈似道以宋理宗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給蒙古。理宗死後的謚號是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根據周密《齊東野語》的記載,最初曾擬定「景」「淳」「成」「允」「禮」五字被備選廟號,最後定位「禮宗」,但有人說「禮宗」與金哀宗擬的溢號相同,便更名為「理宗」,人民認為根據理宗崇尚理學的實際出發,如此諧音也是名實相符。理宗病重時,曾下詔,徵求全國名醫為自己治病,但無人應征。理宗病逝,死後葬於會稽附近的永穆陵。他死後不過十五年,其陵墓,包括南宋其他幾位帝王和後妃的陵墓,被一個叫楊璉真珈的僧人盜發,理宗的屍體因為入殮時被水銀浸泡,所以還未腐爛,盜墓者便將其屍體從陵墓中脫出,倒懸於陵前樹林中以瀝取水銀。隨後將理宗頭顱割下,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統治者,其軀干則被焚毀。這是宋理宗生前萬萬沒有料到的。理宗的頭顱直到朱元璋攻佔大都後,才在元大都的皇宮中被找到,朱元璋命人將理宗顱骨重新安葬於宋陵遺址,並對被毀壞的陵墓進行了修復。
宋度宗姓趙名(禥)),理宗之侄,被收為養子1260年立為皇太子,理宗死後他繼位。年號咸淳。即位後昏庸荒淫,重用奸臣賈似道,封其為太師,倍加寵信,朝政統統交給他。襄陽被困兩年,賈似道密而不報,還騙度宗說元兵已經退去,此時的南宋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274年7月,度宗病逝於宮中,終年三十五歲,在位十年。葬於永紹陵。
宋恭宗趙顯(一二七一~一三二三),度宗子。咸淳九年(一二七三)封嘉國公。十年即位,謝太後臨朝稱詔,建元德佑。二年(一二七六),元兵入臨安,與三宮同被虜入燕,降瀛國公。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徙上都(《元史》卷一二《世祖本紀》九)。二十五年,學佛於吐蕃(同上書卷一五《世祖本紀》一二),僧名合尊。英宗至治三年賜死於河西,年五十三。事見《宋史》卷四七《瀛國公本紀》、《佛祖歷代通載》卷二二。
宋端宗趙昰 (1269年 - 1278年,1276年 - 1278年在位;昰:音同「是」),南宋第八位皇帝,廟號端宗,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哥哥,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時,5歲的小皇帝被俘。趙昰和母親楊淑妃和弟弟趙昺由國舅楊亮節等護衛,出逃福建,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號景炎,行宮為平山閣(當時時值戰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此地時,曾開倉濟民,當地人民甚感其恩,元軍佔領福州時,當地人民遂將平山閣改名為泰山宮,祭祀南宋高宗趙構及入閩的益、廣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將:文天樣、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當地泰山宮便塑這些神像,實是迴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宮作掩護,泰山宮現存完好)。趙昰在登基之前,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1276年即位,改元景炎,時年只有7歲。雖然朝臣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皇上只能由大將張世傑護衛著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香港的九龍城一帶。現在那裡的宋王台和侯王廟都是紀念宋端宗一行人的。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皇上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廣州灣,「龍舟」傾覆,端宗皇上遇溺於水中,雖然被左右隨從救起,但已經喝了一肚子的水。端宗皇上嚇得好幾天都講不出話來,結果生病了。因元軍追兵逼近,他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州(今廣東省雷州灣)。可憐一個不到10歲的小皇上宋端宗經此顛簸,又驚病交加,幾個月後便死去了,葬於永福陵(今廣東江門)。
趙昺一般被稱為宋帝昺,亦稱宋衛王、幼主、幼帝、末帝等。1272年——1279年),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歲。趙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軍攻佔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5歲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後(恭帝祖母謝太皇太後因身體不適,暫居臨安)。他與其兄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及其母楊太妃等南宋遺老的擁護下南逃,蒙古軍隊統帥伯顏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斬草除根,便遣張弘范、李恆等人追擊。當時他被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官職,判泉州。1276年夏,趙昰即位稱帝,是為宋端宗,繼續和趙昺南逃,在元軍的不斷追擊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趙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興。他在位時,以厓山(今廣東新會崖門)為據點,拜張世傑、陸秀夫為左右宰相,並起用張世傑抗元,陸秀夫整頓內政。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南宋最終還是於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戰中被元軍大敗,全軍覆滅,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滅亡。在深圳赤灣(現屬南山區)有宋少帝陵,據說是少帝遺骸漂至赤灣附近,被僧人發現,從其服裝上看出是宋少帝,於是葬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