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臨潼有哪些名勝古跡
鴻門宴
兵諫亭
唐御湯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5A.
華清池 5A
驪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4A
秦始皇帝陵 4A
② 古代臨潼的稱呼
臨潼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臨潼縣志》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
戰國時,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櫟陽。秦孝公時,置櫟陽為縣,因渭河以北地區土地平坦、面積廣,盛產糧食,自秦漢到隋唐,始終保持了縣的建制。除古櫟陽外,還有萬年(今櫟陽鎮)鄣縣(今交口鎮)平陵、粟邑(今康橋粟邑)等縣。渭河以南在周代為驪戎國。並有戲邑、芷陽之設。
秦始皇帝嬴政時設酈邑(公元前231年)。漢高祖時改酈邑為新豐(縣城地址在今新豐,公元前197年)。唐垂拱二年(686年)改為慶山縣,天授二年(691年)置鴻州並鴻門縣於零口。神龍三年(705年)廢慶山縣復為新豐縣。天寶三年(744年)設會昌縣(今城區所在地)。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把新豐並入會昌,改名為昭應縣。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以臨河(石瓮寺溝水)繞城東而過,潼河(溫泉水)繞城西而走,隨取名臨潼。《臨潼縣志》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降櫟陽縣為鎮,歸屬臨潼縣。明清之時,臨潼歸西安府治轄。民國時屬咸陽行政督察區。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③ 臨潼的傳統習俗簡介導游詞
臨潼區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東大門,總面積915平方公里,2008年有人口66.86萬,其中農業人口56萬。轄7個鄉、10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285個行政村。臨潼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
西安臨潼區全景圖
臨潼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臨潼縣志》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戰國時,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櫟陽,秦孝公時,置櫟陽為縣,因渭河以北地區土地平坦、面積廣,盛產糧食,自秦漢到隋唐,始終保持了縣的建制。除古櫟陽外,還有萬年(今櫟陽鎮)鄣縣(今交口鎮)平陵、粟邑(今康橋粟邑)等縣。渭河以南在周代為驪戎國。並有戲邑、芷陽之設。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嬴政時)設酈邑。公元前197年(漢高祖時),改酈邑為新豐(縣城地址在今新豐)。公元686年(武則天垂拱二年)改為慶山縣,公元691年(武則天天授二年)置鴻州並鴻門縣於零口。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龍三年)廢慶山縣復為新豐縣。公元744年( 天寶三年)設會昌縣(今城區所在地)。 西安臨潼區一景
公元748年(天寶七年)把新豐並入會昌,改名為昭應縣。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以臨河(石瓮寺溝水)繞城東而過,潼河(溫泉水)繞城西而走,隨取名臨潼。公元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降櫟陽縣為鎮,歸屬臨潼縣。至此臨潼渭河南北始為一縣,其轄區約相當於今日的規模。明清之時,臨潼歸西安府治轄。民國時屬咸陽行政督察區。1949年臨潼解放,為渭南地區管轄。1956年改為省轄。1958年劃歸西安市,1961年復歸渭南地區,1983年10月劃歸西安市管轄。1997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57號):撤銷臨潼縣,設立西安市臨潼區。
西安臨潼區街景
臨潼旅遊資源豐富,擁有兵馬俑、華清池2個國家AAAAA級景點,驪山、秦陵2個國家AAAA級景點,其中秦陵和兵馬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驪山風景區是國家首批公布的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區內歷史遺跡十分豐富,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1處,其中省級5處。著名的「褒姒一笑失天下」、「鴻門宴」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此。姜寨遺址是仰韶文化早期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遺跡。臨潼民風淳厚,許多現代禮俗都源於美麗傳說和動人故事。現存的驪山老母單子會(驪山古廟會)和雨金葯王古廟會最為著名。臨潼是世界著名的旅遊熱點,主要景點年接待遊客600萬人次左右,其中外賓50萬人次左右,旅遊綜合收入每年10個億以上。
兵馬俑1號坑全景
臨潼是我國溫泉文化的發祥地,當地華清池溫泉是我國開發利用最早的溫泉。據考證,驪山溫泉被人類使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至今那裡仍保留著世界上最早的皇家浴池,還留下了歷代名人的名篇佳作。為此,中國礦業聯合會和國土資源部授予臨潼區「中國御溫泉之都」稱號。
西安臨潼區華清池
臨潼區交通條件便利,數十條鐵路和國省級公路從區內通過,新豐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全區通鄉公路和鄉村道路基本硬化。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區面積發展到8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超過12萬,供氣、供水、供熱、供電等城市配套設施日益完善。高度重視環保和生態區建設,於2006年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示範區。大力開展「樹新臨潼和臨潼人新形象」活動,景區環境和景區形象不斷得到提升。
西安臨潼秦陵地宮
人傑地靈的驪山,不僅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珍貴的秦唐文化遺跡,而且培育了多彩多姿的中國石榴文化之花。中國石榴文化的產生、發展與成熟,凝聚著「采國外名花,結國內碩果」的意蘊,顯示著歷代陝西人對美好吉祥事物的熱愛與嚮往,激勵著臨潼人民對現代文化生活的渴望與追求。中國石榴的正宗在臨潼,臨潼是中國石榴文化的發源地。當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訪問參觀秦始皇兵馬俑時,見山上因汞含量超標而什麼都不長時,問為什麼不種石榴,於是石榴大盛,毛主席紀念堂前的18棵石榴即為陝西父老從臨潼移植。
④ 臨潼的意思是什麼
臨潼
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臨潼縣志》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
戰國時,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櫟陽,秦孝公時,置櫟陽為縣,因渭河以北地區土地平坦、面臨潼地圖積廣,盛產糧食,自秦漢到隋唐,始終保持了縣的建制。除古櫟陽外,還有萬年(今櫟陽鎮)鄣縣(今交口鎮)平陵、粟邑(今康橋粟邑)等縣。渭河以南在周代為驪戎國。並有戲邑、芷陽之設。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嬴政時)設酈邑。公元前197年(漢高祖時),改酈邑為新豐(縣城地址在今新豐)。公元686年(武則天垂拱二年)改為慶山縣,公元691年(武則天天授二年)置鴻州並鴻門縣於零口。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龍三年)廢慶山縣復為新豐縣。公元744年(天寶三年)設會昌縣(今城區所在地)。公元748年(天寶七年)把新豐並入會昌,改名為昭應縣。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以臨河(石瓮寺溝水)繞城東而過,潼河(溫泉水)繞城西而走,隨取名臨潼。公元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降櫟陽縣為鎮,歸屬臨潼縣。至此臨潼渭河南北始為一縣,其轄區約相當於今日的規模。明清之時,臨潼歸西安府治轄。民國時屬咸陽行政督察區。
1949年臨潼解放,為渭南地區管轄。1956年改為省轄。1958年劃歸西安市,1961年復歸渭南地區,1983年10月劃歸西安市管轄。
1997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57號):撤銷臨潼縣,設立西安市臨潼區。[
⑤ 臨潼的由來
臨潼,最早為古驪戎國所在地。秦時稱驪邑。漢稱新豐縣。宋時,以縣城東有臨水,西有潼不而得名。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式易名臨潼縣。今改為西安市臨潼區。臨潼以華清溫泉、秦兵馬俑而聞名中外。
⑥ 臨潼是什麼臨潼怎麼樣臨潼論壇哪裡有
臨潼是地方名字 這個地方有2條河穿插而過 一條臨河 一條潼河 所以得名臨潼
它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東大門,總面積915平方公里,2008年有人口66.86萬,其中農業人口56萬。轄7個鄉、10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285個行政村。臨潼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
臨潼旅遊資源豐富。 擁有兵馬俑、華清池2個國家AAAAA級景點,驪山、秦陵2個國家AAAA級景點,其中秦陵和兵馬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驪山雲樹郁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 說的就是臨潼
⑦ 臨潼歷史與今天的資料
歷史沿革
臨潼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臨潼縣志》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 戰國時,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櫟陽,秦孝公時,置櫟陽為縣,因渭河以北地區土地平坦、面積廣,盛產糧食,自秦漢到隋唐,始終保持了縣的建制。除古櫟陽外,還有萬年(今櫟陽鎮)鄣縣(今交口鎮)平陵、粟邑(今康橋粟邑)等縣。渭河以南在周代為驪戎國。並有戲邑、芷陽之設。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嬴政時)設酈邑。公元前197年(漢高祖時),改酈邑為新豐(縣城地址在今新豐)。公元686年(武則天垂拱二年)改為慶山縣,公元691年(武則天天授二年)置鴻州並鴻門縣於零口。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龍三年)廢慶山縣復為新豐縣。公元744年( 臨潼區風貌圖天寶三年)設會昌縣(今城區所在地)。公元748年(天寶七年)把新豐並入會昌,改名為昭應縣。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以臨河(石瓮寺溝水)繞城東而過,潼河(溫泉水)繞城西而走,隨取名臨潼。公元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降櫟陽縣為鎮,歸屬臨潼縣。至此臨潼渭河南北始為一縣,其轄區約相當於今日的規模。明清之時,臨潼歸西安府治轄。民國時屬咸陽行政督察區。
戰國時,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櫟陽。秦孝公時,置櫟陽為縣,因渭河以北地區土地平坦、面積廣,盛產糧食,自秦漢到隋唐,始終保持了縣的建制。除古櫟陽外,還有萬年(今櫟陽鎮)鄣縣(今交口鎮)平陵、粟邑(今康橋粟邑)等縣。渭河以南在周代為驪戎國。並有戲邑、芷陽之設。
秦始皇帝嬴政時設酈邑(公元前231年)。漢高祖時改酈邑為新豐(縣城地址在今新豐,公元前197年)。唐垂拱二年(686年)改為慶山縣,天授二年(691年)置鴻州並鴻門縣於零口。神龍三年(705年)廢慶山縣復為新豐縣。天寶三年(744年)設會昌縣(今城區所在地)。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把新豐並入會昌,改名為昭應縣。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以臨河(石瓮寺溝水)繞城東而過,潼河(溫泉水)繞城西而走,隨取名臨潼。《臨潼縣志》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降櫟陽縣為鎮,歸屬臨潼縣。明清之時,臨潼歸西安府治轄。民國時屬咸陽行政督察區。
1949年臨潼解放,為渭南地區管轄。1956年改為省轄。1958年劃歸西安市,1961年復歸渭南地區,1983年10月劃歸西安市管轄。1997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57號):撤銷臨潼縣,設立西安市臨潼區,區政府駐驪山鎮。
地理環境
臨潼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東大門,南依驪山,東鄰渭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鄰滻灞生態區和新築國際港務區,北鄰閻良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地勢南高北低,山塬川依次分布,分別佔15%、18%、67%。全區總面積915平方公里,轄20個街道、3個鄉,總人口70多萬,其中農業人口56.2萬。臨潼距西安市中心20多公里,境內公路、鐵路縱橫交錯,西潼高速公路、108國道穿境而過,到咸陽國際機場40分鍾;隴海、西延等數十條鐵路交匯成西北最大的新豐鐵路編組站,2002年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目標,物流暢通,交通運輸條件十分便捷。
全區現有耕地78萬畝,土壤肥沃,土質優良,土壤以婁土、黃土性土和瘀土為主,適宜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蔬菜等,主要特產有石榴、柿子、核桃和相棗等。自然條件優越,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3.5℃,無霜期219天,年降雨量591.8毫米。年日照時數2052.7小時,年總輻射量111.7千卡/平方米。境內有臨河、潼河、零河等10餘條河流,渭河穿境而過。水利設施齊備,農田灌溉方便,全區有效灌溉面積56.87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54.9萬畝,噴灌面積區1.67萬畝,微灌面積1900畝。
臨潼主產優質小麥和玉米,是國家重點糧食生產基地。渭河平原區優質糧食生產基地面積45萬畝。
民族宗教
70多萬,大多為漢族,少數民族占的比例較少,有回、壯、藏、滿、朝鮮、土家族等18個少數民族約2200餘人,主要分布在我區驪山街道辦事處,大多聚居於臨潼城區。
我區五教齊全,宗教活動頻繁。全區有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47個,其中天主教16個,基督教26個,道教3個,佛教1個,伊斯蘭教1個,分布於全區23個鄉街;全區信教群眾達三萬餘人,其中道教信徒1萬餘人,佛教2000餘人,天主教8600餘人,基督教8000餘人,伊斯蘭教1000餘人。做好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和信教群眾的正確信仰工作事關全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區劃沿革
1996年,臨潼區面積898平方千米,人口62.2萬人。轄12個鎮、16個鄉:驪山鎮、秦陵鎮、新豐鎮、代王鎮、雨金鎮、相橋鎮、馬額鎮、櫟陽鎮、斜口鎮、交口鎮、零口鎮、北田鎮、田市鄉、新市鄉、徐楊鄉、任留鄉、西泉鄉、油槐鄉、行者鄉、韓峪鄉、穆寨鄉、何寨鄉、東岳鄉、紙李鄉、仁宗鄉、鐵爐鄉、小金鄉、土橋鄉。縣政府駐驪山鎮。 1998年,撤銷驪山鎮、秦陵鎮、新豐鎮、代王鎮、斜口鎮、行者鄉,設立驪山街道、秦陵街道、代王街道、新豐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639581人,其中(6個街道、8個鎮、14個鄉):驪山街道70772人、秦陵街道27337人、新豐街道39560人、代王街道34815人、斜口街道30233人、行者街道24691人、馬額鎮20718人、零口鎮32600人、雨金鎮21826人、櫟陽鎮29247人、交口鎮24777人、相橋鎮19314人、北田鎮23373人、田市鎮16617人、西泉鄉22257人、韓峪鄉16008人、仁宗鄉4895人、何寨鄉29666人、土橋鄉3847人、紙李鄉16193人、鐵爐鄉16619人、東岳鄉6483人、穆寨鄉4557人、小金鄉7208人、任留鄉21186人、新市鄉28438人、徐楊鄉22278人、油槐鄉24066人。
2002年,臨潼區轄6個街道、10個鎮、7個鄉:驪山街道、秦陵街道、代王街道、新豐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馬額鎮、零口鎮、雨金鎮、櫟陽鎮、交口鎮、相橋鎮、北田鎮、油槐鎮、西泉鎮、何寨鎮、鐵爐鄉、穆寨鄉、小金鄉、任留鄉、土橋鄉、新市鄉、徐楊鄉。共有7個居委會、285個行政村。
2005年,臨潼區轄6個街道、10個鎮、7個鄉:驪山街道、秦陵街道、新豐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馬額鎮、零口鎮、雨金鎮、櫟陽鎮、交口鎮、相橋鎮、北田鎮、油槐鎮、西泉鎮、何寨鎮、鐵爐鄉、穆寨鄉、小金鄉、任留鄉、土橋鄉、新市鄉、徐楊鄉。
2007年1月,零口、相橋、雨金、馬額、西泉、櫟陽、新市、徐楊等8個鄉鎮撤銷鄉(鎮)建制,改設街道辦事處,8個街辦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4萬人口將逐步納入臨潼的城市規劃之中。至此,臨潼區轄14個街道、4個鎮、5個鄉:驪山街道、秦陵街道、新豐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零口街道、相橋街道、雨金街道、馬額街道、西泉街道、櫟陽街道、新市街道、徐楊街道、交口鎮、北田鎮、油槐鎮、何寨鎮、鐵爐鄉、穆寨鄉、小金鄉、任留鄉、土橋鄉。
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報省政府批准,臨潼區仁宗鄉、穆寨鄉、小金鄉3個鄉撤鄉設街辦。至此,臨潼區23個鄉鎮建制全部撤銷,相應成立了23個街道辦事處。
2012年1月10日上午,原仁宗、穆寨、小金三鄉分別舉行新設街辦揭牌儀式。
全區現轄23個街道辦事處:驪山街道、秦陵街道、新豐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零口街道、相橋街道、雨金街道、馬額街道、西泉街道、櫟陽街道、新市街道、徐楊街道、何寨街道、交口街道、油槐街道、北田街道、鐵爐街道、任留街道、穆寨街道、小金街道、仁宗街道。區政府駐驪山街道。
[1]有漢族、黎族、白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土家族、俄羅斯族、滿族、朝鮮族、羌族、俄羅斯族等民族分布。
⑧ 「西安事變」的發生與臨潼哪個歷史遺存有關
西安事變,發生於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稱「雙十二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1][2]
中文名
西安事變
發生時間
1936年12月12日—25日
別名
雙十二事變
主要人物
張學良,楊虎城
結果
和平解決
1935年7、8月間,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會議(共產國際七大),著重討論有關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問題。[3]
1936年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指出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把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齊觀是不對的」,「不能同時順利地既反對日本侵略者,又反對蔣介石的斗爭」,「我們(指國際)覺得,你們(指中共)號召西南集團反蔣行動的聲明是錯誤的」,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3]
國內
參考主詞條: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兩廣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佔領,並利用前清廢皇帝溥儀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導致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4] [5] 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進入抗日戰爭的局部戰爭階段。
1935年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被毛澤東命名為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轉移,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保安縣吳起鎮會師。[6]
同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會議精神的要求,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和中共中央名義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內容。[7]
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調東北軍入陝西和甘肅剿共。
10月1日,東北軍在勞山戰役中,王以哲的67軍110師2個團和師部被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
11月22日,東北軍在直羅鎮戰役中,紅軍僅以800多人的傷亡就殺、傷、俘6000多東北軍精銳109師的士兵。張學良部隊的戰局失利以及後來面對共產黨的停戰對峙,導致蔣介石親自前往西安督戰。
12月9日,中共在北平舉行了大規模的大學生示威遊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獲得全國民眾積極響應,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給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國民政府巨大壓力。[8]
12月17日,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9]
19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
2月,中共宣布開始東征抗日。
4月9日,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
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斥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然而不久後廣東將領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陳濟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介石表態歸順。由於兩廣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便將預備征討兩廣的中央師悉數北調,用來剿共,並准備將張學良的部隊調離。然而也因蔣介石的過分自信,僅帶少數文武飛往西安,結果西安事變時所有人都被扣留。
⑨ 臨潼名字的由來
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
臨潼區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
《臨潼縣志》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臨潼區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避玉清昭應宮名,將唐時的昭應縣改稱臨潼。臨潼之稱是因其城東、西有臨、潼二河圍繞而得名。
(9)臨潼有什麼歷史故事嗎擴展閱讀:
臨潼的地形地貌
臨潼區地貌,按形態來分,山、川、台、塬俱全,屬於構造地貌。就地貌基底構造而言,是渭河中斷陷的一部分,又由於秦嶺東西構造帶和新華夏系(NNE)構造體系在區境內的主導控製作用。
所以地貌構造運動不但具有南北階梯狀斷裂的特點,而且還具有東西斷塊隆升和沉降拗陷的特點,因此,除渭河中斷陷盆地外,盆地內又產生了一系列次一級的斷塊與凹陷,形成大小不等、高低差異的隆起和拗陷,從而奠定了現代地貌輪廓基礎。
隆起區域發育成黃土丘陵和台塬,凹陷區域成為河谷平原及山前洪積扇裙,由於渭河自西向東經區境中部蜿蜒穿過,驪山橫嶺又屹立於南,故區境內山川台塬俱全。
⑩ 「臨潼斗寶」的典故是關於什麼
是關於比喻誇耀豪富、爭強賭勝的行動。
臨潼斗寶,讀音是lín tóng dòu bǎo,是一個漢語成語,釋義是比喻誇耀豪富、爭強賭勝的行動。出自元雜劇《臨潼斗寶》。
典故: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爭奪霸主地位,秦穆公為了威震其他諸侯國,採納謀士的建議,邀請十七國諸侯王到臨潼開展覽會,各國把自己的國寶拿來展覽,評出最佳傳國之寶。楚國大夫伍子胥明白秦穆公的用意,在會上舉鼎示威,制服秦穆公。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形成於宋末,繁盛於元大德年間(13世紀後半期-14世紀)。
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倩女離魂》、《漢宮秋》、《梧桐雨》等。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