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閩南古厝多久的歷史

閩南古厝多久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19 07:06:56

① 誰有閩南古建築的詳細資料,和歷史

一、歷史篇
為了配合泉州市的旅遊節活動,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我們泉州,泉州市政府於2000年興建閩南建築博物館。它位於溫陵路和湖心街交接處的洪氏大宗祠內,洪氏大宗祠到已經有150年左右的歷史了。
二、現狀篇
閩南建築博物館很簡陋,主體建築是一間低矮的平房,在裡面站了一會兒,就覺得很悶熱,有些展品上還有蜘蛛絲,看來,這里平常一定很冷清。
雖然博物館外表其貌不揚,但是,細細一看,裡面的藏品可豐富了。有900多幅有關建築的圖片,如古大厝、牌坊、寺廟、教堂、泉州發展史、改造中山路的成功經驗……有從泉州各地收集來的古建築,具體的數量將在新館建成後,請有關專家來鑒定、統計。一張大床給我們留下最深的印象,床很大,漆成紅色,床的四周雕刻著許多圖案:花紋細膩,金碧輝煌,這些圖案來自一些歷史的掌故。這是古時候有錢人家用的。古代的房子也很有意思,不用一顆螺絲、釘子,梁、柱、各種木製傢具都是巧妙地拼接起來的,古代人真了不起!
黃爺爺說,這些展品體現了泉州的建築特點——紅磚白石、小巧玲瓏、雕梁畫棟,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研價值,小學生們應該經常來看一看,對自己的家鄉多一份了解。
我們還在洪氏大宗祠內的牆上發現很多書法作品,還有兩幅是英文的。一問黃爺爺,才知道,這是各級領導、外國友人來參觀時有感而發寫下來的。雖然看得不太明白,但是卻可以感受到還是有很多人在關心、保護這些古老的建築,這些古代勞動人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三、未來篇
黃爺爺告訴我們,新的博物館正在籌建當中,打算建在西湖旁,佔地面積200多畝,是現在的10倍。新館將在燈光、音像方面加大投入,力求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展品;配備解說員,使參觀者更詳細地了解我們泉州的建築特點。還將與教育局聯系,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中、小學生了解我們的家鄉,將來,把我們的家鄉建得更美。

閩南本系古閩越地,但現在居民多從中原遷來。唐初由南安割東南地置晉江縣,為泉州府之附廊,所以古代建築,多沿中原古老建築物以及有關資料來看,閩南住宅主要的大約有如下幾種。

較早的住宅建築,以土和木材為主要材料,牆壁用硬土夯實,俗稱「土棟撞」這種「土棟撞」最簡單的只用硬土夯實,多取紅壤粘土滲以粗砂拌合夯成。也有取舊厝地滲雜著瓦礫土拌以殼灰夯成。此材料以城鎮居多。真正講究的「土棟撞」是採用三合土,即用紅壤土,粗砂和殼灰按一定比例拌和之後用以夯牆,講究的還加糖水,用這種三合土夯牆築墓建造古城堡十分堅固,留存至今的明朝墓,有的甚至比混凝土還堅固。建「土棟撞」的房屋要使用牆模板和撞子等工具,過去農村建屋,鄰里幫助,把牆夯到一定高度,上面架木樑釘桷支,再蓋上粘土燒制的瓦片,安上門窗,便可安居了。不用「土棟撞」的也有採用土坯,即用紅粘土或田土「土結模」印成坯塊,乾燥後待用,比較講究的滲入石灰拌和稱為「灰土結」。這種土木結構的房屋,內外牆用泥灰漿抹平,也就成為可以安居的民房了。這種土木構的房子俗稱「土扛員」,是較早的時代閩南城鄉普遍居住的房屋。

閩南民宅除土木結構以外,還有一種磚木結構的住宅建築,用粘土燒制的磚塊砌築牆壁,豎上木柱架上木樑,釘了桷枝,然後在桷枝上安上一層薄片О,在上面施以薄土漿,再有次序地安上瓦片和瓦當,這是「皇宮起」的規規制,無論宮廟或祠堂,一般都是三進三開間形式,由山門正殿和後殿組成,帶兩廊或不帶視規模而定。而典型的民居大厝也是由下落,中落和後落組成,亦即三進三開間,兩邊再帶護廊,其規制與宮廟相同。所以說正規的三落(三進)大厝就是地地道道的「皇宮起」。唯一的差別是規制較小,隨著時代發展,「皇宮起」的民居也從三開間發展到五開間大厝。房間增多,但規制形式仍然保留古制。

閩南僑鄉傳統民居古建築有大小不同的規制,一是進深與梁(員)的架數,自七架至十三架員,二是開間,由三開間至七開間,現分述於後。

七架:即主屋正廳脊員前後各有三支木樑,連中脊樑合計七支,俗稱「七架」,這是閩南民居最普遍之規制。這種民居一般沒有大房部口,也無後房。但較大規制的七架,勉強留出一個「部口」。

九架:即正廳的木樑連脊樑計九支,有部口即無後房,留後房即無部口。

十一架:正廳連脊樑共十一支,有部口並有比較寬大之後房。

十三架:連脊樑計有十三支大梁之多,為最寬敞的古式住宅,有寬大之部口及後房,並有一條後房巷通往大後廳,護廊七間一廳六房,一般民居建十一架大厝已夠氣派,極少十三架大厝。

開間:俗稱間格,正統古式大厝為三開間,後來人丁興旺,則多建五開間大厝,至於七開間大厝的民居少見。

附屬建築:除正屋之外,尚有下列附屬建築。

護廊:也稱護厝,傳統古民居為兩進三開間兩邊帶護廊,護廊五間,一廳四房,多作廚房及貯藏間之用。

南廳:俗稱倒向,即在庭院與大厝相向之處,按大厝之規制建三至五間房,成一字形,與主厝相向。如帶護廊,則房間增多。

照牆:也有不建南廳而正對大門建一賭牆壁者,俗稱照牆,照牆正對大廳處略高,牆口大書「福」字嵌於中央,以兆福氣。

角腳樓:古制五開間大厝,常在大房邊房的部口位置上加蓋小樓,過去由於舊觀念影響,角腳樓不得高過厝脊,所以往往比較低矮而少。

櫸頭雙層:近代以來風氣漸開,古體五開間大厝的兩邊櫸頭建為兩層樓房,以後又把櫸頭連下落建成兩層樓房,成為後面仍是古式大厝的中西合璧異形房屋。

除以上按傳統規制的古大厝外,還有比較簡朴的單落厝和丁排厝。

單落厝即一進(落)古厝,前面一字平牆,正中大門,進大門有中間天井和兩邊櫸頭,天井以上即為正廳及房間。單落厝有三開間和五開間兩種。

丁排厝乃一字形平屋,三至五七間不等,開門見路,不帶圍牆,屬最簡陋之民居。

② 想知道皇宮式建築風格的閩南古厝在哪嗎

皇宮式建築風格的閩南古厝 相傳五代十國時期,惠安縣黃氏之女厥,被閩王王審知冊立為妃。某年梅雨季節淫雨不斷,這天,她在宮中聯想起老家房屋破漏,難以遮蔽,父母不知如何熬夜,不禁暗自流淚。適被閩王發現,經征詢再三,她如實稟奏。王審知當即口諭寬慰:「既是如此,孤家賜汝一府皇宮起」,特許她娘家按皇宮式營建房屋。她連忙跪叩謝恩,利用歧義,大發慈悲,即差太監傳旨。 一時府城大興土木,相繼建成許多堂皇富麗的宮殿式住宅,晉江、南安、惠安等縣也紛紛仿效。後來有人密報泉州府民眾僭越,意欲謀反;閩王方才省悟是誤偉所致,於是下旨糾正。當王命下達南安縣地界時,有的屋頂憶粘三槽瓦筒;君命不可違,退縮不好辦,反正不知者不為罪,下不為例。故該縣這種民居遺傳至今,就是當時那樣。 它的正大門適當退後,與兩連形成一個凹形,俗稱門斗。通常只有遇到婚喪喜慶或家族大事,方才開啟。門楣一般雕刻用來表明宗族淵源的匾額,如「九牧傳芳」「隴西衍派」「彭城衍派」等。兩扇大門往往嵌有門鈸,質地或銅或鐵,形狀不一:門輪包鐵箍,上長下短,門頂椿,門下椿;正大門平時都用豎門欏,木門閂關閉(有的加橫門欏或鐵圈木橫閘,以確保門戶安全)。門斗左右,設置兩個相對的偏門。正大門和偏門,均有石刻對聯。 跨過門檻,就是下廳,又稱下照廳;它兩側是左右下房,又稱下照房;兩間下房一左一右,共有兩個角間,又稱尾間——這些組成下落。 下廳和下房前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天井,花崗岩石板構築,俗稱「深井」具有採光通風和排泄雨水的作用;天井兩旁稱為廡,如砌牆設門,則為櫸頭;櫸頭前有走廊,是雨天從下廳到大廳的過道空間。在兩側櫸頭和下房、上房之間,都分別設有角門,也叫巷門,作為防火疏散之用。 過了天井,登上台階,便是大廳,即正廳。它分開敞式和斗敞式,有兩部分,前廳排高長案桌和八仙桌,是整座住宅的中心,供奉先人、祭祖、成婚、治喪、接待和宴飲的正規場所;後設兩個邊門進入後廳,即後軒,是連通大房或後房的活動空間;後軒外牆兩側,各有一門通向戶外或後落;正廳兩側為大房,空中用木板分隔,上為閣樓;大房如果一分為二,後者則叫後房;門口稱屏步,靠近大廳斜前方,各有一根屏步柱;兩間大房一左一右,共有兩間落規。大房和落規前面,統稱側廳——這些組成頂落。 這種舊式十間張大厝,大廳、下廳、通巷、走廊和天井公共活動,來往方便,住房按面積和質量分排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大房、落規、櫸頭、下房、尾間。它突出廳堂,重心穩定,主次分明,兩邊對稱,和諧統一,舒展閑適。背面能添後落,若是兩道便成四落;兩側可加護厝,若是雙重,則成為「四落四條護」。多進深,多單元,每個院落,都有房間、廳堂和天井。也就洋洋大觀,更加稱心如意了。它內部多採用穿斗式木構架主體,木柱圓鼓形石礎墊,背檁、椽子、門板等,保持原有木質花紋,顯得古樸莊重。 屋頂正脊呈曲線尾形,兩端高高翹起;屋面或懸山式,或硬山式,或單坡,或雙坡,高低錯落;覆蓋紅瓦或黑瓦,分隴砌槽,俯仰間隔,有些還加一重瓦筒,瓦縫勾灰;天井四周的廳堂、下房和櫸頭的上端邊緣,均深挑檐椽,形成檐廊,檐口配置滴水。 講究的外牆封清一色的紅磚,牆裙正面砌花崗岩條石。外觀呈封閉式,高大而厚實的牆體環抱,開小石窗,房間一律內向布置,以便防曬、隔熱,降溫。 門口通常鋪設石板,埕角開挖水井,兩旁栽花種果,後面手植風水樹。

③ 閩南古厝的構造極其功能和歷史價值北京四合院的構造功能極其歷史價值

1、閩南晉江古厝,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縮影,是中國僅存的少數古民居群落。它承載著一段歷史。晉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晉江古民居不同於北方大地和江南水鄉的民居,也有別於南方山區的。晉江古民居既承襲漢人的中原傳統,又深受閩越人海洋文化的影響,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民居建築。如,那「出磚入石」的「皇宮式」大厝,那花崗石砌成的「石頭厝」,那用夯土夯就的「土擋撞厝」,那以土結壘成的「土結厝」,還有用牡蠣殼為牆的「蚵仔殼厝」;近代以來,晉江華僑又帶來了西方和東南亞建築文化,回鄉建造了一座座「番仔樓」,堪稱為中西合璧。這在全國的民居建築中都是別具一格、不同凡響的。

歷史價值:古厝系采民間地理風水之習而建造之閩南式古宅,整體格局嚴謹大,方主從分明配置均齊,選料手工都非常精緻,是認識中國傳統式建築的好樣本。

2、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 四合院四合院的典型特徵是外觀規矩,中線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輝煌的紫禁城與郊外的普通農民家都是四合院。四合院的大體分布為大門、第一進院、大堂、第二進院、書屋、住宅等,兩側有廂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門相連接。對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將使民居的文化弘揚並發展下去。

歷史價值: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它的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④ 閩南古厝是什麼時代開始

唐昭宗光化年間後開始有閩南古厝。
閩王王妃被賜可建皇宮式的房屋,太監誤以為是指整個泉州府,於是普通百姓人家,紛紛仿效王府的樣子造起了房子,這就是閩南古厝。
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在閩南語里,"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
閩南古厝以「官式大厝」為主,故又名「皇宮起」。在不少地區,又名「紅磚厝」。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是中國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徵是,前埕後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紅磚白石牆體,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

⑤ 閩南古厝的流傳歷史

在閩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敞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醞釀了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閩南人多越洋經商,背井離鄉,但無論漂泊多遠,歸鄉之後,必定要蓋一座紅磚厝,興盡財力,修起了恰如其分的隆重。「厝」是閩南人文的中心精神。一座紅磚厝經家族數代傳承,在建築設計上選擇以誇張又凝重的金色,表達對先人的崇敬與敬畏,以寄託對家業繁榮、國業興旺的淳樸祈盼。這種具有神秘意味的色彩表達,也是紅磚文化的精神所在。只有家族男丁才有權參與的祭拜儀式,在金色描彩的烘托下,有了沉實而隆重的意義。
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模式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閩南人家已經在一個家族的體制的建設上完成了這樣嚴謹精巧的布局構思,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一體的生活模式,以深遠的睿智思考著如何繁衍家族,和諧共存。這是秉承自閩南人性格中溫良、自省的特質,凝聚著每一位紅磚厝中家族成員的魂靈,傳承關於家的榮耀。紅磚厝在其堅固的磚石結構下,也有細膩深邃的內在,垂柱橫梁、透雕描金、工藝繁復。今天,它們仍是唯一生動的存在。我們也不難從中窺見大厝擁有何等令人發舌的昨天。
在交通不發達的上世紀初葉,閩南人家的男丁越洋背井,婦孺幼小成為紅磚厝當時的生活主角。紅磚厝,作為凝聚精神力量的星座、象徵物,長久矗立,越顯重要。閩南紅磚,在實間的流轉中,奇跡般的保留它們的鮮亮色彩。閩南人對於生活充滿著永不衰竭的熱情,閩南人以紅色為尊、為大、為喜、為吉。紅色,也是流轉於紅磚厝內的生活主旋律。閩南人擁有堅強而善良的秉賦,為收獲而不知疲憊的奔忙,並用團圓的隆重來作為一年的落幕,熱烈呈現一個家族與其成員所應擁有的驕傲與風采。
如果說,人是家的靈魂,家,則是人的精神歸依。紅磚厝,如一位歷經滄商,沉穩豁達的智者,傳承關於團圓和諧的意志與力量,堅固著經歷著顛沛流離的閩南人對家園故里強烈的歸屬意識,歷盡歲月洗禮,伴隨閩南人文脈絡的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⑥ 古厝是什麼意思

古厝(cuò),又稱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一種模仿「皇宮式」的建築風格建造的。該類建築源始於唐昭宗光化年間,是閩南地區極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古厝群以泉州地區的南安、晉江的古厝最為出名。
造句:
1、水頭一家親感謝關心古厝民宿開幕進度的家人和朋友們。
2、兄弟二人皆經營蘆柑,弟弟姚某16年前從古厝搬出,在村路尾建房,生有一兒一女。
3、進了正門,陽光從天井灑落到院子里,立即能對比出古厝里居室的陰涼和天井的明媚,這也是古厝內部典型的布局「光廳暗屋」。

⑦ 閩南古厝的介紹

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在閩南語里,「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豁達的性格。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醞釀了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閩南人家已經在一個家族體制建設上完成了這樣嚴謹精巧的布局構思,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一體的生活模式,以深遠的睿智思考著如何繁衍家族,和諧共存。這是秉承自閩南人性格中溫良、自省的特質,凝聚著每一位紅磚厝中家族成員的魂靈,傳承關於家的榮耀。

⑧ 閩南古厝的閩南古厝的特點

閩南古厝以「官式大厝」為主,故又名「皇宮起」。在不少地區,又名「紅磚厝」。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是中國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徵是,前埕後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紅磚白石牆體,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
閩南民居從建築形式的角度說,並沒有一種極張揚的、類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磚石牆的裝飾及美化上卻有著較為特殊的表現。我們在認定建築的要素時,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談,即空間性、實用性、物質性和審美性。從審美的角度看,閩南的紅磚牆反映著其地域的風格特性,形成了所謂的閩南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雖然我們現在已無法追溯其產生的淵源,但我們從整個中國建築史了解所知,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混砌和牆面的裝飾及色彩紋樣在中國建築史上有它獨特之處,因而有學者認為這個區域的民居是屬於「紅磚文化區」。

⑨ 古厝的南安古厝

南安古厝又稱大厝,作為泉州三邑之一的南安,自古以來便是著名僑鄉,衣錦還鄉的華僑在故鄉留下了兼具閩南傳統特色和西式洋樓特點的古厝群。其中最有名氣的要數南安蔡氏古民居和觀山番仔樓了。
蔡氏古民居,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官橋鎮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至宣統三年興建。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牆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棱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牆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採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

位於石井鎮的中憲第,又名「九十九間」(實際為112間)也稱大厝內,面積7780平方米,白石紅磚圍牆,主體建築為五進宮殿,附設書院,演武廳,梳妝樓及花園,至今整體結構保存完整。2001年1月2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入選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南安著名華僑林路修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林路大厝也很出名,享有「有林路富,無林路厝」的美稱。

林路大厝,位於泉州市南安省新鎮滿山紅村後埔自然村,是泉州閩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林路為新加坡著名華僑建築家,其故居俗稱林路大厝,建於清光緒年間,佔地約6.5畝,由多座建築合成一整體建築群,共有大小房間九十九間。牆為花崗岩和紅磚結構,樑柱有鋼筋水泥與木構混合,硬山式與歇山式屋頂,穿斗式木構架,地面鋪飾進口花磚。裝飾富麗堂皇,具中西結合建築風格。
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樓,位於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泉州府南安廿四五都山腰郷(今觀山村),素有「閩南古厝大觀園」之稱。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樓是清中憲大夫、印尼著名商界領袖李功藏(1860-1928年,諱耀垣,字穩成,一字功藏,紫亭其別號)回郷艱難締造。
池塘湖大厝於清光緒庚寅年(1890年)印尼商界領袖李功藏回郷建造;建築之時,訪精工,聘良匠,艱難締造而成。落成之時,安金刻柳,畫棟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飛天。竣工於清光緒乙未年,歷時五年,佔地一畝多。讓人驚嘆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厝內花罩、飛罩、花窗、浮雕飾物等工藝運用普遍,許多石構件、木構件都實屬難得一見。凡是海里游的,山上跑的,龍鳳魚蝦,花草魚鳥,這里都能找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細,刀法流暢。大厝廳堂名家詩文書於屛,觀察選魁選元匾額懸於堂,木斧木刀列於側,人文華彩、肅穆庄嚴。形似殿宇,富麗堂皇,錦屋華堂兮,蔚為壯觀。
池塘湖番仔樓是清光緒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建築所用圖紙均由享譽海內外中原地區近代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傅維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師聯合設計,所聘工匠先養三年進行考查,所選材料務求精良,「每一塊牆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內的地板磚則是千里迢迢從南洋運來的」,番仔樓四四方方,上下兩層,共五十六個拱,線條硬朗。可細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卻是閩南的紅磚,屋裡鋪著南洋特色瓷磚,走廊過道則是花崗大石條打造。為了使拱牢固堅實,當時沒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紅糖加工成粘合劑,然後砌拱。還有那個屋頂,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頂,屋坡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觀山村池塘湖番仔樓全部工程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歷時十年,耗資10萬兩白銀,池塘湖番仔樓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中」的建築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歷分不開的。建造此樓,故名「番仔樓」。

閱讀全文

與閩南古厝多久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