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想知道西安古城牆的歷史。
西安城牆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從隋唐皇城算起,西安古城牆已經有 1400 多年的歷史,從明初擴建府城算也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⑵ 西安古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
600多年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城牆除了城門設防嚴密外,城牆四個拐角還修有角樓。作用是輔助城門,觀察和防禦四面外來之敵。整個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座馬面(也叫墩樓)。每個馬面寬20米,從城牆向外伸出12米,高低、結構和城牆相同。西安城共有馬面98座,垛口 5984個,使城牆外側成鋸齒形。每個馬面上原有可供駐守軍隊的卡房(也叫敵樓)3間。城牆和馬面上有女兒牆,牆上有既能藏身又能8奈望、射擊的凹口和方孔。因此,西安城牆對研究封建社會的城市建設,歷史、軍事和建築藝術,都有著很高的價值。
⑶ 西安城牆的歷史沿革
西安城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現存城牆為明代建築,全長13.7公里,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當時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將次子朱樉冊封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規模宏大堅固,再加上後來明清屢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
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門段城牆道路工程施工,陝西省古建設計研究所(今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受有關部門委託,配合工程,對該處暴露的城牆斷面展開考古調查,認定它結構復雜,時間跨度從隋唐至現代,歷經五次大的修築而成。
據統計,城牆斷面從早至晚分為五大期。即:
隋唐期:現存斷面接近三角形;
唐末五代期:加厚舊城牆一點五米至兩點五米以上,頂部也加高將近一米;
宋元期:增補層處於明城牆斷面中心,土色暗褐,質地密實,夾有少量磚瓦;
明清期:將以前所築城牆的牆體全部包築於內,即是現今的西安城牆;
現代修葺層,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初西安有關部門進行的加固處理。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居於漢長安城。但當時的漢長安城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開皇二年(582年),大興宮的修建拉開了大興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
開皇三年(583年),隋帝國遷至新京,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即「大興城」,宮城命名為「大興宮」。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並為後來的唐帝國所繼承沿用。
隋大興、唐長安城東西寬9721米,南北長8652米,周長36.74公里,總面積84平方公里,是中國古代面積最大的都城。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唐承隋制定都長安,並將「大興城」更名為「長安城」,「大興宮」更名為「太極宮」。
唐末,長安城因戰亂遭受了很大的破壞,駐防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因原來城大不易防守,於是對長安城進行了一次改築。
韓建放棄了原長安城的外廓城和宮城,僅保留了皇城,稱為子城,進行修治。原皇城有東、南、西三面城垣,北面是寬闊的橫街,成為皇城與宮城之間的分界。這次整治,便將宮城的南垣作為子城的北牆,與皇城的東、西城垣連接在一起,從而使原來的皇城成為一座四面環有高大城垣的堅固城池,並封閉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門,北開玄武門,以便防守。改建後的長安城稱作「新城」。新城的周長為9.2公里,僅及原長安城周長的四分之一。同時在城內築有內城,作為官府所在區;另在東西城牆外各築一小城,作為下轄之大年縣、大安縣(後又分別恢復原名長安縣、萬年縣)之治所,此新城僅具軍鎮性質。
以後歷經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到宋、元兩代,長安城的名稱和建制雖屢有變換,但城垣規模卻無改變,也就是說,從唐末到宋元,當時的長安城只是隋唐時期的皇城而已,反映出了長安城的逐漸衰落。 在元代,奉元路城(前期稱安西府城)的規模與分布格局與前代仍基本相似,只是在至元十年(1273年)動工,於城東北方向,近滬河一高亢平坦處修建了安西王宮,面積約0.3平方公里,呈縱長方形。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牆垣高大,宮殿富麗堂皇,四周川湖泉水環繞,駐有軍隊,宜於游獵為樂。
由此可見,韓建主修的「新城」城垣規模於五代、宋、金、元時變化不大。北宋沿襲,為京兆府城,元代為奉元路城。 早在明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率軍從山西渡河入陝,元守將遁逃,徐達佔領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就是西安得名的開始。
全國統一後,朱元璋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城牆開始正式築城,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
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非常重視西安的地位,御史鬍子祺曾上書請求遷都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標巡視西安 ,並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就藩西安。
當時,明朝築城風氣非常盛行,中國保存下來的許多大中小城市的城牆,大多是那時建造的,至今在關中民間尚流傳著:「漢冢唐塔豬(朱)打圈」的俗語。西安明城牆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的基礎上擴建起來。據文獻記載,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牆和南牆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牆而增修加長,東牆和北牆是擴大新建的。
秦王府城的選址決定了西安城拓展的方向。明初在宋元老城東北隅興建秦王府,基於「秦用陝西台治」的營建指導原則,其北面與東面充分利用了元奉元路城的城牆和護城河,以減少工程量。這一選址基本上就決定了城市的拓展方向,其目的就在於大城將秦王府環護起來,而如何將秦王府置於近似城市中心的考慮則決定了城市向東、北擴建的具體規模。
明西安城最終形成以秦王府為中心,兩城相套的格局。明秦王府城或稱秦藩城,又稱秦王府,是明代秦王在西安的王宮府城。秦王府城城牆分內外兩重,形制均呈南北縱長方形。西安府城內除了秦王府外,尚有多處郡王、將軍府,連同各類官衙,佔去城內大部分面積,其餘尚錯雜分布有一些寺廟、道觀及學校、商鋪。為適應商貿發展的需要,至明朝後期在東、西、南、北門外己都建有關城。
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將城牆外壁和頂面砌了青磚,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
明思宗崇禎九年(1636年),陝西巡撫孫傳庭修了四關土城牆。有四個城門:東為長樂門,西為安定門,南為永寧門,北為安遠門。每門門樓有三重:閘樓、箭樓、正樓。閘樓在外,箭樓在中,正樓在里,箭樓與正樓之間的圍牆為瓮城。整個城牆構成一個嚴密的防禦體系,城外有寬闊的護城河。
歷經了朝代更迭飽受戰火蹂躪,古長安城的城門幾經損毀和修復。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由長樂門(東門)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懸在城門上的「長樂門」匾額對身邊將士說:「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部下一聽此言群情激憤點火燒毀了長樂門城樓,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 明清時期,西安是西部最大的區域中心城市和關繫到西北安危的軍政重鎮,清朝時期陝西歷任督撫,為鞏固城防武備,對西安城垣進行過多次修葺,對護城壕進行多次疏浚,主要有:
順治十三年(1656年),陝西巡撫陳極新重修西安城垣,重建明末被毀的東門正樓與南門月城樓,並疏浚護城壕。
康熙元年(1662年),「總督白茹梅、巡撫賈漢復修葺西安城垣。」
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陝西巡撫崔紀行因西安城有壕無水,並疏浚龍首渠與通濟渠,導入水壕。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陝西巡撫鄂弼繼修葺西安城垣,並疏浚城壕。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十一月,陝西巡撫畢沅奏報西安城牆狀況,這一奏議可視為該次西安城牆大修工程的最早動議。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畢沅會同陝甘總督勒爾謹對西安城牆狀況進行了「細勘」。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畢沅前往蘇州覲見乾隆皇帝,進一步陳奏了西安城牆亟待維修的情況,並獲得了乾隆的允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一月,畢沅首次明確以《奏修西安城牆事》為題具奏乾隆皇帝,詳細稟明了西安城牆亟待維修的狀況,正式請求修葺西安城牆,由此開啟了大修工程的序幕,此次維修為西安城牆自明代擴建以來的第二次全面維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德成會同巡撫畢沅等逐段查勘城牆。發現五大類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德成建議西安城牆維修必須「全行拆卸,大加修理」。乾隆在批復中強調資金「不惜費」,規模「從其舊」,成為城牆維修的兩大基本原則,確保了西安城牆能夠延續明初擴建以來城周近14公里,佔地約11.6平方公里的龐大規模。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陝西巡撫永保對參與城工的機構和官員進行了初步分工,促使西安城牆維修成為當時現府和陝西省的頭號工程。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歷時5年的西安城牆大修工程至此落下帷幕。
同治元年(1862年),清軍拓築西安西關與北關,加修東路墩台。
同治二年(1863年),將軍穆騰阿挖浚護城壕。
同治四年(1865年),督辦西征糧台袁保恆修葺西安城垣。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龍首渠湮塞,西安護城壕池涸,清軍同知王諏疏浚龍首渠,引水入壕,遂使「池水暢通焉」。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陝西巡撫魏光燾、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陝西巡撫升允又多次疏浚通濟渠,引水入壕等。
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的西安城工,以其工期之長、工匠之眾、經費之巨、工料之多堪稱明清西安城牆建修史上最大的維修工程,不僅與改善城市景觀、提升城牆防禦能力等直接相關,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變遷等也有著較大影響。 1911年,清兵龜縮城內抵抗新軍的進攻,當時安遠門(北門)的城樓是清朝的彈葯庫,駐守清兵負隅頑抗,新軍集中火力轟擊彈葯庫致使清兵受到致命打擊全線潰敗,至此統治西安265年的滿清政府被推翻了。遺憾的是雄偉壯美的安遠門城樓也在戰火中被毀。
發生在1926年的著名的「二虎守長安」是一次攻守戰斗激烈、持續八個月之久的艱苦戰役。這次戰事充分顯示了西安城牆「深溝高壘」的防守優勢。1926年春,北洋軍閥吳佩孚的走狗河南軍閥劉鎮華率所部「鎮嵩軍」12萬人馬由河南入陝,圍攻由陝西國民軍隊控制的西安城。城內督辦李虎臣和二師師長楊虎城的部隊總數不足3萬人,全城40萬人被圍困長達八個月之久。因地形關系,東關戰場從戰爭開始一直到勝利,始終是鎮嵩軍進攻的重點,鎮嵩軍在城外設置炮兵群,炮轟東關陝軍陣地,並在城外掘地道多處,企圖轟炸城牆。楊虎城部的一個營奉命擔任東關防務,在城下挖掘塹壕,專門防禦鎮嵩軍的地道偷襲,鎮嵩軍幾次挖掘地道,都被陝軍發覺 。為了瓦解守軍,劉鎮華用棺材裝火葯轟塌了部分城牆。
「二虎」一方面動員全體士兵和全城百姓以城牆為屏障頑強抵抗,一方面向廣州國民政府求援。城外的「鎮嵩軍」也加緊了攻勢,窮凶極惡的「鎮嵩軍」因與城內的守軍相持不下便想困死城內的軍民,放火燒了城外已經成熟的40萬畝麥田,沖天火光延續了五六日,城內軍民餓死的就有兩萬餘人。「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守城戰堅持得非常艱苦。直到10月受廣州國民政府編制的馮玉祥部隊奉命援陝,星夜兼程出奇制勝連打四仗使劉軍全線潰退,狼狽逃出潼關,西安之圍遂解。在這次戰斗中炸毀了永寧門(南門)箭樓。 民國時期戰亂頻繁,經濟衰敗,當時的西安城也破舊不堪。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民國時期的地方當局為保護城牆,也做過一些必要的修護工作,如發布保護城牆的措施,實施小規模修繕等,這些修護工作雖未能改變古城牆衰敗面貌,但對保護其完整性及為日後大規模修繕起到了積極作用。
⑷ 西安古城牆的故事
西安城牆始建於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他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圍繞西安成一圈13.74公里。在古代每個城市都有城牆和鍾鼓樓,他們是一套設施。明代朱元璋把都成設在了南京,但西安仍是西北的軍事重鎮,當時修城牆是有著非常殘酷的制度,他是分工修築,一個人負責修城牆,另一個人負責檢驗城牆。城牆修好之後開始用竹杠檢驗了。如果竹杠敲進去一寸修城牆的人就要殺頭,如果全進去就要誅九族。如果竹杠敲不進去那麼檢驗城牆的人就要殺頭。這也是城牆保存至今 的原因之一
⑸ 西安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⑹ 西安的城牆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西安城牆,始建於公元582年(即隋開皇二年)。經唐、五代、宋、金、元等時期,及明洪武年間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重建,到建國後的多次修復和新辟城門,呈現出如今的面貌。時間跨度從隋唐至現代,歷經五次大的修築而成。即:
1、隋唐期:開皇二年(582年),大興宮的修建拉開了大興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現存斷面接近三角形;
2、唐末五代期:韓建放棄了原長安城的外廓城和宮城,僅保留了皇城,稱為子城,進行修治。原皇城有東、南、西三面城垣,北面是寬闊的橫街,成為皇城與宮城之間的分界。加厚舊城牆一點五米至兩點五米以上,頂部也加高將近一米;
3、宋元期:在元代,奉元路城(前期稱安西府城)的規模與分布格局與前代仍基本相似,只是在至元十年(1273年)動工,於城東北方向,近滬河一高亢平坦處修建了安西王宮,面積約0.3平方千米,呈縱長方形。增補層處於明城牆斷面中心,土色暗褐,質地密實,夾有少量磚瓦;
4、明清期:將以前所築城牆的牆體全部包築於內,即是現今的西安城牆;
5、現代修葺層,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初西安有關部門進行的加固處理。
(6)西安古城牆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西安城牆周長13.74公里,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城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古代建築設施。作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西安城牆延續了整個古都長安的歷史文脈,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國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西安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修復朝陽門、含光門等城牆缺口,實施西安城牆火車站連接工程,重點對南門區域進行綜合提升改造,使這座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建築重新煥發生機,成為牆、林、路、河、巷五位一體的知名旅遊景區,2018年晉升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⑺ 請問西安的古城牆是什麼年代的
西安城牆
是中國古代保存最完善的城牆。
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
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⑻ 西安古城牆的歷史 西安古城牆開放時間是什麼時候
西安古城牆擁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蘊含了古代人們的智慧結晶,大家在這里尋找屬於自己的人文魅力,體驗無與倫比的暢快和追尋歷史的印記,古城牆的開放時間隨著時間也會有一定的變化,下面給大家分享古城牆的開放時間一覽。
古城牆門票價格:
成人54元/人,學生票半價為27元/人
西安古城牆的歷史:
現在保持的城牆大多為明代的建築遺物,全部長度達到了恐怖的13.7千米,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開始修建,洪武十一年(1378年)才正式竣工,修建的時間跨度為8年之久,明朝初期,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口號,在這種背景下才開始修建古城牆的,現在考古發現,城牆是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開始加建的,當時是西安的府城。
明太祖朱元璋將次子朱?靜岱饢?贗醯??狻⒏?瓮?諞懷牽?蚨?淺毓婺:甏蠹峁蹋?偌由蝦罄疵髑迓糯渦掭蕁⒃黿ǎ?兩癖4嬙旰謾?/p>
地址:西安市碑林區南大街
交通指南:
公交
4、7、10、15、18、21、23、31、43、45、201、107、202等路可到達西門,6、9、26、28、33、36、37等
地鐵
2號線可到達北門,11、12、16、23、26、31等
2號線可到達南門,8、22、27、29、33、37等路可到達東門。
⑼ 西安的城牆是什麼朝代的
西安城牆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西安現在看到的城牆是明城牆,但西安也有唐城牆遺址。
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古城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為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⑽ 西安城牆多久歷史了
西安城牆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西安城牆景區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是在隋、唐皇城基礎上建成的,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拓展資料:西安城牆特色
西安城牆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