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正確地繼承和發揚歷史傳統
不僅要繼承傳統,更應該宏揚傳統,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傳統文化沒有了,這個民族就等於名存實亡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其清,不取其濁,取其善,不取其惡,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是繼承和發場傳統文化的根本原則,就像父母孕育兒女一樣,源於父母而不同於父母,更當勝於父母,優於父母,不斷傳承,不斷優化,一代接一代不斷成長。
② 新時代青年如何傳承弘揚革命精神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3
③ 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
具體方法如下:
1、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2、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做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傳播者,建設者。
3、提高自身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一個缺乏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中華民族終極歸屬感與榮譽感,是中國人為了祖國的騰飛,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基本內容,是我們每一個人中國人必須傳承的。我們只有具備了最基本的「中國精神」,才能具備更高更可貴的「中國精神」,才能完成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④ 作為當代大學生,結合自身談談該如何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1、方法一是加大紅色歷史的傳承和挖掘,通過原始檔案研究整理、走訪老革命等獲得鮮活素材,增強紅色文化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2、方法二是通過入團入黨宣誓、祭掃烈士陵園、參觀紅色舊址等活動加強紅色精神信念的培樹。
3、方法三以本職崗位為載體,通過紅旗崗位、做義工等活動將紅色精神指導自己具體實際生活工作中。
4、方法四組織研討交流活動。定期組織交流活動,通過學習精神、投身實踐等獲得的心得體會大家共同分享以達到互通有無共同進步。
⑤ 當代大學生如何繼承和弘揚龍江四大精神
1、要堅定信念,對黨忠誠
革命理想高於天。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黨的忠貞不渝是東北抗聯精神形成的基石。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
要對黨絕對忠誠,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穩立場,注重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真正做到對馬克思主義執著、至信而深厚地信仰。
2、要勇挑重擔,敢於擔當
東北抗聯是在沒有任何外來援助、孤懸敵後的環境下進行抗日斗爭的。面對兇殘的敵人,東北抗聯將士勇擔歷史使命,運用靈活的游擊戰術頑強抵抗。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是要勇於擔當、善於作為,要時刻保持行動上的自覺與迅速,力抓「早」、體現「快」、做到「好」。
要在矛盾沖突面前敢於迎難而上,在危機困難面前敢於挺身而出;要在知行合一中擔當作為,勇於自我革命,切實增強各方面的本領。
3、要甘於奉獻,不怕犧牲
東北抗聯這個英雄群體人數最多時有3萬餘人,最少時僅有千餘人,卻在日軍連續不斷的軍事「討伐」,苛刻嚴密的經濟封鎖下,堅貞不屈,毫不動搖,明知在有生之年可能見不到勝利的曙光,但仍不怕犧牲,甘於奉獻。
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真正做到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站高謀遠,切實把基礎性工作抓牢,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做新時代的見證者,同時也要做參與者、奮斗者和奉獻者。
4、要不畏艱苦,敢於斗爭
東北抗聯斗爭的極端艱苦在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但東北抗聯將士沒有消沉和退縮,而是堅持斗爭直到抗日戰爭獲得勝利。
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是要攻堅克難,主動投身到各種斗爭中去;要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要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斗爭,做到在各種重大斗爭考驗面前「不畏浮雲遮望眼」,敢於斗爭、善於斗爭。
5、要心繫群眾,植根人民
東北抗日聯軍從建立那天起,就把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宣傳發動群眾,領導動員群眾進行抗日斗爭作為首要任務。在14年的漫長歲月里,東北抗聯能夠在冰天雪地中堅持戰斗,力量的源泉就在於有人民群眾的支持。
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就是要永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5)如何繼承歷史精神擴展閱讀
立足當前,東北抗聯精神依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輝,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學習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是實現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現實需要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用東北抗聯精神為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凝心聚力,既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積極繼承,又是對時代創新精神的不斷豐富。要學習東北抗聯精神,以東北抗聯精神激勵人、鼓舞人、鞭策人,形成促進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正能量。
要汲取東北抗聯精神中積極的精神營養,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齊心協力應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要充分運用東北抗聯精神蘊含的精神動能,將其轉化為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動力,使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在新的起點上闊步向前。
2、學習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是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不斷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東北抗聯歷史和東北抗聯精神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生動的歷史教材。要教育黨員幹部充分認識東北抗日聯軍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東北抗聯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要通過對東北抗聯歷史和東北抗聯精神的學習,進一步發揚革命精神和斗爭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歷史重任。
3、學習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東北抗聯精神體現了中華優秀兒女誓死抵禦外族入侵的英雄氣概,它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和升華。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東北抗聯將士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或投筆從戎,或毀家紓難,毅然站到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線。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帶領全國人民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之中。我們要繼承先烈們的遺志,堅持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沿著東北抗聯將士的足跡鏗鏘前行,繼續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而奮進拼搏。
⑥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論文提要: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筆者認為只有歷史辯證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採用不同的媒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近百年來,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冰火兩重天.上世紀兩次大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滅頂之災,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難以為繼,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冷靜的反思;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復,研究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下思想文化界一道眾所矚目的風景線.由政府到學界,由國內到國外,國學熱不斷升溫.如,在《百家講壇》閻崇年講清帝、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群講史記、於丹講論語;《光明日報》專門開設了國學版,中文搜索引擎網路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政府舉辦了「俄羅斯『中國年』」、「德國『中國年』」,在各個國家開設孔子學堂,等等.這一冷一熱帶給我們很多思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筆者簡要地探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並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於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於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1935年《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應進行本位文化建設.指出對肇始於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機,「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後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恆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並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006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於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路、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斯賓格勒的「文化有機論」與季羨林的「21世紀是東方文化世紀論」,以及不少學者認同的「太平洋世紀論」都認為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將成為世界主流或內核.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揚棄了落後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後,將在中國、在全世界顯出勃勃生機.中國「禮義仁智信」的做人原則,教化為本、以德為先的政治策略,飽含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孕育中國悠久歷史的名山大川,將成為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蘊藏著豐富價值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人類新一輪道德價值規范的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⑦ 什麼是歷史擔當精神,大學生如何繼承發揚這種精神
以歷史為鑒,走在當下
⑧ 新時期大學生如何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
1、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毅然投筆從戎是弘揚抗戰精神最為直接鮮明的體現。參軍入伍、保家衛國是每個有志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生依法服兵役更是一種光榮義務,高校每年都有大批有志青年光榮參軍,到部隊去建功立業。
入校時認真參加軍訓,培養愛國精神和各項軍事素質,乃至積極應征入伍。
2、通過慰問抗戰老兵、祭掃烈士墓、瞻仰紅色遺跡,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不畏強暴、捨身救國、團結一致、堅持到底的抗戰精神,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主旋律,均不失為青年學生傳承弘揚抗戰精神的舉動。
3、積極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青年大學生只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從根本上扭轉自主創新能力的力量對比,讓中國創造享譽全球,才是對抗戰精神最為堅決的繼承。
(8)如何繼承歷史精神擴展閱讀:
抗戰精神內涵:
1、抗戰精神豐富和升華了英雄主義精神。
突破了舊式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價值與作用的局限,形成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群體意識和集體主義的英雄觀。摒棄了舊式英雄主義為個人利益打算、為統治者效力的愚昧落後思想,形成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並為之英勇獻身的革命英雄主義。
2、抗戰精神豐富和升華了民族團結精神。
突破了強調華夷之辨的大漢族主義局限,中華民族意識空前覺醒。中華民族空前團結,各民族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重,和衷共濟,並肩戰斗,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成為各兄弟民族的共同意志。
3、抗戰精神豐富和升華了自強不息精神。
在深重的民族災難和基本物質保障極度匱乏的條件下,中華兒女不畏艱難,依靠自己的力量頑強拼搏、奮發圖強,形成了自力更生、自立自強的強烈民族意識。面對生死考驗,中華兒女自覺踐行不妥協、不退讓、不屈服的民族氣節,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精神。
⑨ 如何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黨和紅軍在浴血重生的萬里長征中,鑄造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不僅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永恆作用。繼承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都應加入到弘揚長征精神的隊伍中。加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採取下列幾個措施:
一、必須大力加強紅軍長征及其精神的教育。
教育和引導廣大幹部和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教育他們了解長征的歷史和長征精神,正確認識長征和長征精神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他們真正懂得沒有長征就沒有今天的新中國,長征精神至今仍然是我們的傳家寶。
二、必須大力提倡長征精神。
通過教育使人民做到團結友愛、顧全大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公民,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三、必須不斷促進長征精神的與時俱進。
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就要不斷賦予長征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繼承先烈遺志,發揚長征精神,勤於學習、甘於奉獻,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為實現中國經濟和社會事業更快更好發展而努力奮斗。
四、必須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長征中,革命先烈為了實現革命理想,為了讓子孫後代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求我們必須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更好更快發展總攬全局,高舉科學發展旗幟,奏響發展最強音。
五、必須始終保持與人民的血肉聯系。
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就是要求我們在經濟建設的新長征中,堅持一切為民謀發展,既維護好群眾的長遠利益,又維護好群眾的現實利益,讓廣大群眾分享改革發展帶來的實惠。始終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六、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注重總結和發揚我們黨在革命戰爭時期保持先進性、增強創造力的歷史經驗,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科學化建設。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我們要緊緊圍繞在以中央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新時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是一場新的長征。 走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不能淡忘,更不能拋棄長征精神,而是要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將是中國向前發展的一種精神支柱,也將會隨著時代步伐不斷創新,前進。
⑩ 如何繼承和頌揚湘鄂西革命精神歷史心得
摘要 真正的歷史總是充滿曲折和波瀾,需要時刻緊綳紀律規矩之弦,自覺從小處嚴起、從細微處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