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故事怎麼講
在講述一個歷史故事時,你的故事實際在講你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並由此形成一個中心論點,來說明事情是按某種特殊路徑而不是其他方式發展的。考慮到其他的可能,即如果這樣或那樣的情況發生,又或者什麼都沒發生,事情會呈現出全然不同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你解釋了事件實際上的展開方式最終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
歷史學家和大多數人一樣:他們想知道事件背後的意義,它們的發生為何對後續事件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以及為什麼我們還在討論這些問題。就像記者們一樣,他們會問是誰、是什麼、在哪裡、什麼時間以及為什麼。誰對這個事件負責?發生了什麼事?它在哪裡發生的?什麼時候並以何種時間順序發生?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件?通常歷史學家會問更多的問題,比如:其他歷史學家對這一事件有何評論?他們犯的哪些錯誤是我們現在可以糾正的?歷史學家是好奇且不懈的提問者,無論多少史料都可以讓他們提出問題。幾乎所有歷史學家的書寫都始於想要回答關於起源、發展和結果的問題。歷史學家們找到一個謎題,並試著去解答它。當你為一個歷史課程撰寫文章時,你也要這么做——找到一個引起你好奇心的問題,並且嘗試去解決它。如果沒有問題,就不能寫出一篇歷史文章!
②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③ 歷史典故演講詞
題目:畫龍點睛 卧薪嘗膽 三顧茅廬 東施效顰 班門弄斧 背水一戰 破釜沉舟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唇亡齒寒 濫竽充數 圍魏救趙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1.畫龍點睛,梁朝張僧繇是吳地人。天監年間,任武陵王國將軍,吳興太守。張僧繇在金陵的安樂寺的牆壁上畫四條龍,卻沒有畫上眼睛。遊人們覺得很奇怪,認為應該畫上眼睛,就堅持讓張僧繇畫上龍的眼睛。張僧繇無奈,只好給其中一條龍畫上了眼睛。只見他在眼白上輕輕一點,頓時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那一條龍飛上了天!……等天氣便會原樣後,人們發現被點上眼睛的那兩條龍果然不見了!人們驚嘆不已……
2.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侮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
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一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當初未聽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踐,死前,他只求,不要傷害吳國百姓......
3.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4.東施效顰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好美的女子!
鄉下有一個醜女子,名叫東施,相貌一般,沒有修養。她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仍然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么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裡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結果,鄉間的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裡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5.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等等.......
④ 三分鍾能演講完的歷史典故,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仁愛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既然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現的是1種家族宗法關系,這「愛人」主要就體現在「孝」和「悌」兩個方面,所以孔子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是人子對父母、晚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中國古代有「2104孝圖」,為元代郭巨敬輯錄古代所傳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2104孝》,後來又配上圖畫,通稱《2104孝圖》。
註:舜1,孝得天下;陳侃2,5世同堂;子路8,百里負米;王祥10,卧冰得魚;董永12,賣身葬父;潘岳14,棄官事母;緹縈22,上書救父;沈雲英24,忠孝雙全。(郭巨埋子,老萊子娛親)
悌,敬愛兄長。宗法制有嫡長子繼承製,決定了兄長的地位。「融4歲,能讓梨」。
古代家國1體,孝悌則必能忠君愛國,在人際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經》(儒家經典之1)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2.謙和好禮
禮有兩個意思,1,禮是對人身份地位行為的規范,即所謂「禮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對應的1個概念。《禮記·禮運》認為,上古天下為公,是為大同,這時候是不需要「禮」的;後世天下為家,大人世及,為了確定君君臣臣的關系,這才需要「禮」。制定了禮並且能夠執行,天下恢復秩序,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禮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區別在於「法制」採用強制的手段,而「禮制」則更強調自覺,由此引申出「禮」的第2層意思,即立身之「禮」。《禮記·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今天我們所說的「禮貌」「禮節」「禮讓」等都屬於這層意思。
教材又用「謙和」來解釋「禮」。「謙」即謙虛,古人講謙虛,有在禮制規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1點的意思,比如「將相和」的故事中,藺相如因完壁歸趙以及保護趙王,避免使趙國受辱等功勞,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然而當廉頗尋釁時,卻能再3忍讓。劉備「3顧茅廬」的故事中,劉備為擁有1支軍隊的將軍,又有漢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對於1介書生諸葛亮故意表露出來的無禮行為卻能再3忍讓。這樣的謙虛都有明顯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謂「仁者無敵」,最終能夠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處下而為百穀王的比喻(成語有「虛懷若谷」),為欲成帝王之業者出謀劃策。周易「謙卦」雲:「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謹慎,謙之又謙,君子用這種態度跋涉險川,最終才能無恙。)系辭上釋「謙卦」雲:「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謙卦」是讓君子恭敬謹慎,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落腳點也在「受益」2字。
這些聽起來都有點象今天的「厚黑學」。所以對傳統的倫理道德還需要批判繼承。今天我們講謙虛,不是為了互相利用,而是為了建立1種平等的人際關系,就是「和」。需要強調的是,「和」並不等於不要原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里的「同」便是指沒有原則的庸俗關系。
3.誠信知報
《大學》雲:「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誠,不要自欺欺人,反復無常;對人要坦誠,不應互相利用,爾虞我詐;對國家對事業要忠誠,不能朝3暮4,心懷2意。
「信」者信用,「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從構字法看為人言,《春秋穀梁傳》曰:「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所以又有「1諾千金」、「1言9鼎」這樣的格言。中學語文選《陳太丘與友期》(《世說新語·方正1》):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7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
市場經濟活動中尤其需要誠信的品質,1個企業是否誠信,甚至成為1種無形資產。中國入世,最大的問題的是商業信用,中國入世,「狼來了」並不可怕,怕的是國內1些企業像那個撒謊的牧羊人。
4.精忠愛國
精忠愛國更是中華民族的1種大德,大節。杭州就有岳飛,岳母刺字曰「精忠報國」,真所謂「人有慈母而後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後國有忠臣」。於謙,杭州人,明英宗時,瓦剌族統1蒙古,進攻明朝,英宗率領50萬軍親征,在土木堡遭襲擊,全軍覆沒,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臨北京城下,在危急關頭,當時的兵部侍郎於謙請英宗的弟弟出來主持朝政,是為景泰帝。於謙率全城軍民保衛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與明朝議和。後英宗復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於謙。於謙詩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張蒼水……
解決兩個問題,1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國和中華民族都是逐漸融合的產物,在這1過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愛國英雄和民族英雄;2是忠君與愛國,古代家國1體,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時代。對「愚忠」要分析。
5.克己奉公
中國傳統文化是1種「家天下」文化,家族是這種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個「天下」緊緊聯系在1起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在這1點上達成了共識。
(比較:西方的個性中心社會,寫信封、署名的順序。)
這種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1位,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背私之謂公」(韓非說:"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
私,背私之謂公,公私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厶),極端時(如宋明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毛澤東號召「大公無私」,鄧小平認為不能作為普遍性號召。但是應該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後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對先公後私的最好詮釋。)
今天進入現代化社會,「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動物,社會原來就是因為單個個體無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聯盟、有國家的。今天西方社會也越來越認識到這1點,也重視國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這是有人類以來最大的「公」。
今天中國雖然還在建設小康社會,但是不能丟掉「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6.修己慎獨
如何才能達到「克己」的境界?途徑就是「修身」。《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第1章);《中庸》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第2102章)。
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獨、內省、自訟、主敬、集義、養氣等。
慎獨
就是在自我獨處時嚴於律己。說到"慎獨",很自然地要聯想到《後漢書·楊震傳》中的1個故事。東漢期間人稱"關西孔子"的楊震向朝廷舉薦過才華出眾的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王密於深夜獻金百兩為報答,楊震拒收說:"怎麼能這樣?"王密說:"這深更半夜的沒有人知道。"楊震更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這亦是人們所常說的"慎獨"。
註:學術界有爭議,認為「慎獨」不是說沒有人時仍然謹慎自律,而是說要慎於內心修養。內心別人是看不見的,故謂之「獨」,心雖然看不見,但是會通過言行表現出來,所以不可不謹慎。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類文革時的「狠斗私心1閃念」。)
內省 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說的「吾日3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自訟 孔子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內自訟"即內心自責,自我反省。
資料
啟功先生在10年前的《學林漫錄》第103集(中華書局,1991)上發表《自訟2則》1文,談到自己在同刊第101期上的《堅凈居隨筆》(1985)中,誤將清人汪容甫墨跡小立軸上所抄錄的柳宗元的兩段文字當成書者自己的了。他在這篇文章中向發現這個問題的黃永年先生深致謝意,又向讀者深致歉意,並且10分誠懇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誤的原因。
將書者所書當成書者所作,這其實是極容易發生的事情,古代後人所編前人詩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這個原因。但是,這畢竟又是1個錯誤,這個錯誤1般人難以發現,能發現的人又未必會注意。黃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啟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寫這篇文字來自曝其誤。但他不僅原原本本地寫了,最後還不無幽默但又是絕對真誠地說,他的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來,真有錯、最誠心的1次自訟"。
7.見利思義
「義」和「利」(概稱為「義利觀」),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說「見利思義」,荀子說:「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孟子的論述最為人們所熟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當然,捨生取義的極端情況不是總會發生的,大多數情況下,要做到的是「見利思義」和「先義後利」。孔子說「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說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說對君子而言,談論「義」更能明白,因為君子是在「義」的前提下謀取「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討論:商品經濟社會要理直氣壯地講「利」。資料:「杭州人形象討論」中,有人主張用「義」來藐視上海人的「利」。關鍵是「理直氣壯」,亦即取之有道。
8.勤儉廉正
中華民族是1個勤勞的民族(略)。傳統美德講「儉」,不是簡單的經濟考慮,而是從人格修養著眼。諸葛亮《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故後人總結說:治生之道,只須守1「儉」字。1切動用,樸素些,簡淡些,安靜快活,有什麼不好?須知世間罪惡,都從多欲中來。不儉則奢,奢則多欲,做官的必貪,居鄉的必盜,非至胡為速禍、敗家喪身不止!奢用慣了,在物誘勢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潔,也難自主。因此古人說:「儉是養廉之法」。
9.篤實寬厚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1個農業經濟的社會,篤實寬厚是農民的本色,我們不能因為已進入現代社會就拋棄這種傳統美德,現代人追求的「反樸歸真」就是要回歸這種本色,因為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篤實」是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做老實人,老老實實做學問,老老實實干工作。上升到治國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談喪國,實干興邦。
「篤實」是對己,「寬厚」是對人,古人概括為1個「恕」字。"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貢問:"有1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現代人常感覺人際關系復雜,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丟失了這種恕道。(註:武俠中的「冤冤相報何時了」,魯迅「1個都不寬恕」的社會背景,倫理的范疇與法的范疇。)
10.勇毅力行。孔子說:"3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平時「溫良恭儉讓」,但涉及到「仁」的大問題時,卻是「當仁不讓」。把重視內在修養和必要時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結合起來,才是1種完美的人格。
挑一個重點寫。典故的話可以岳飛、諸葛亮、文天祥等。
⑤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無數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裡的人物、事件大家耳熟能詳,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人們稱這樣的歷史故事為“歷史典故”。
口若懸河
晉朝有一位很有學問的大學問家,名叫郭象。他年紀還小的時候,就展現出很高的才華,十幾歲的時候,不但已經讀完《老子》、《莊子》等古書,而且還能一口氣背誦出來。
郭象的名聲愈來愈大,朝廷派人請他做官,他推辭不掉只好答應,於是就當上了黃門侍郎。因為他平時讀了很多書,知識非常豐富,而且他喜歡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里,所以提出的見解往往比別人深刻,而且能夠將各種道理說得很清楚,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推崇。郭象口才很好,講起話來滔滔不絕、有聲有色,大家都聽得很入神。其中有個太尉叫王衍,聽完他的議論後感慨地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看到瀑布流瀉下來的水,滔滔不絕,好像永遠不會停止。”
夜以繼日
周公旦是西周初傑出的政治家。他在哥哥姬發領導的攻伐殷商的事業中,起了很大作用。擔起輔助朝政的重任後,他忠於職守,為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嘔心瀝血。周武王死後,由周公旦輔助成王執政。有些貴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謠,說他有篡位的野心,有的兄弟還和紂王的兒子武庚勾結起來,發動武裝叛亂。此外,東方的夷族也乘機作亂。但周公堅韌不拔,遵照武王的遺志辦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誤解,擊敗了武庚的叛亂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禮法和刑律,繼續分封諸侯,並建築洛邑(今河南洛陽),設立了東都成周。
由於為國操勞過度,周公在東都建立後不久就去世了。臨死前,他還諄諄告誡大臣們,一定要幫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後要葬在成周,以表示雖死不忘王命。
孟子贊揚他說:“周公想兼學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的賢德,來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適合於當時情況的,他就抬起頭來想,夜以繼日地想,等想出了好的辦法,便坐著等待天明,馬上去施行。”
歷史典故浩如煙海,舉不勝舉,我們只有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處處留心,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不斷進步,不斷掌握。
⑥ 怎樣把歷史象講故事一樣講給孩子聽
這方面的故事有很多,確實通過這種方式能更好的讓孩子了解歷史,並且增加孩子對歷史的興趣。下面給你提供幾個歷史故事。
隋唐小故事—毛驢告假
胡趲是唐朝宮廷的雜戲演員,因皇帝賞識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閑無事,便天天騎上毛
驢到朋友家下棋取樂。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熱情遠迎,並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驢子牽
到後院,細心喂養!」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燈,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一天兩天不新鮮,
數月如此,都知心頭很為有這樣一個難得的知心朋友而高興。
一天,他正與主人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突然接到皇帝傳旨,要他立刻進宮應差。
胡趲不敢怠慢,急忙讓主人把驢牽來。過了一會兒仍不見主人出來,胡趲急了,奔進後院,
只見驢子渾身是汗,直喘粗氣,正從磨盤上卸下肩來,胡趲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趲又來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樣,習慣地拉開嗓門喊道:「僕人們
多加草料,好好喂驢!」
胡趲冷笑一聲說:「抱歉得很,今天驢子來不了啦。」
主人問:「為什麼?」
都知就說:「昨天回去頭旋惡心,卧在棚里起不來了,請您准它幾天假,讓他緩緩氣吧!」
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誠信知禮--燕昭王求賢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閔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並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裡,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准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乾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務。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⑦ 如何講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王率對絞國發動進攻。楚軍連連得勝,一直攻到絞國都城的南門。絞國不出城交戰,竭盡全力把守城池,楚軍幾次三番攻城,都沒有取得成功。
楚國大將屈瑕見此情形,就對楚王說:「絞國國勢弱小,處理事情很輕率而不使用計謀,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弱點,用智謀取勝。」然後,他向楚王獻了一條計策。楚王一聽,認為很好,就依計而行。
第二天,楚國的幾十個士兵扮做樵夫模樣,到絞國都城周圍打柴,來引誘敵軍。絞國將領見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後沒有楚軍保護,就派捕捉他們,結果三十個手無寸鐵的楚人被他們抓住。絞國官兵見這么容易就獲得「勝利」,都高興得笑了起來。
過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兵扮做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誘敵軍。絞兵發現後,沒有等到下命令,就紛紛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這時,事先埋伏在城北門的楚兵一起沖殺出來,絞國很快就被打得大敗。
絞國遭到慘敗,城池眼看就守不住了。在這種情況下,絞國國君為了保住國家,被迫在絞國的城下與楚國簽訂屈辱的盟約。從此以後,絞國貪小便宜吃大虧的事情,便在各國中傳揚開來。
⑧ 十大歷史典故
1、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2、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3、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5、大義滅親
這個故事就比較有名了,在〈東周列國志〉上也有記載,不過我要講的則是出自〈左傳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吁,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左傳》因此稱贊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6、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7、破天荒
唐代荊州文風不振,每年解送舉人應考,均未中試,時人稱為「天荒」。後劉蛻以荊州解送的舉人登第,打破了該州多年無人中舉的局面,時人稱為「破天荒」。荊州刺史崔鉉特獎勵劉蛻七十萬貫破天荒錢。劉蛻答謝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又自宋朝以來,江西地方無人以狀元及第,後有何昌以對策居第一,有人以詩寄何昌言雲:「萬里一時開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後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現。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8、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9、心腹之患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准備出兵伐齊,越王勾踐帶臣子及厚禮來朝見,夫差特別高興。伍子胥認為出兵伐齊,作用不大,當前越國是吳國的心腹之患。夫差根本不聽。沒過幾年,越國趁吳國北上伐晉國時出兵伐吳,將吳國徹底打敗。
10、王侯將相
秦朝末年,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造成民不聊生。為了修築北方的長城,募集許多勞工。陳涉、吳廣等因為大雨延誤行程,按律當斬,他們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於是揭竿而起,其他豪傑也蜂擁而起,起義軍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⑨ 如何講好歷史人物故事
我覺得最主要的應該也就是要挑選好要講的歷史人物,然後要挑選好要講的歷史故事,這個都是主要的方面,也就是說,最主要的就是自己要講的是什麼人物?講的是什麼故事?或者說是自己講的故事是哪一方面的,比如說是像品德方面的,應該挑選哪些人物哪些故事,這個都是比較重要的。
⑩ 如何能夠很好的講好一堂歷史課!
收集當節課的歷史典故歷史事件這樣就不會局限在課本上了,起到開拓視野的作用了。還要根據課本上的東西和你自己收集的歷史從不同角度分析講解。從而與書上的相互印證才能更好的理解。
歷史書上的每每說的都是重點,沒有對細節加以說明,從而使理解起來比較難,往往用的都是死記硬背,這樣花的時間多效果還不好。只有把書上的拆散了,按自己收集的相關資料來講,才能把一件事說得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