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指南針」的發明起源於什麼時候對我國有哪些影響
「指南針」的發明被立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展現。「指南針」的發現幫助我國古代解決了諸多出行以及航行問題,極大程度擴大了對外交流,拉動了彼此之間的聯系,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等發展。
它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於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有著無可估量的作用。並且在中國古代,他有著諸多的作用,指南針最開始可以應用於祭祀、禮儀,後來逐漸也用於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它的用途之廣,無不展示著我國古代文明的繁榮。
❷ 指南針的發展史和過程是什麼
指南針的發展史和過程是:
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
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
據《古礦錄》記載:《明史地理志》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里,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其作用
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對地理大發現和海上貿易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指南針的發明源於中國古人如何定向問題的研究,也表明古人對如何定向問題的重視,為此,指南針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古代中國人將指南針用於軍事和航海的活動,也被用於堪輿術,後來還輾轉傳入歐洲,在歐洲的航海活動和地理大發現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航海技術發明中,指南針也是最重要的單項發明。
❸ 指南針比西方同類早了多少年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發明之一,它出現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最初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隻勺,底部光滑,可以在平滑的銅質或木質的「地盤」上自由旋轉,等它靜止下來,勺柄就會指向南方。人們管它叫「司南」。
大約在北宋初期,我國古人又創制了一種新的指南工具——指南魚。指南魚用一塊薄鋼片做成,形狀像魚,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像小船一樣浮在水面上。宋代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木指南魚是用木塊刻成的,魚腹里放入一塊磁性強的天然磁石,用蠟封好,在魚口插入一根針,此魚就能指南了。指南龜的製法和原理與木指南魚基本相同。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指南針指南「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沈括第一次發現,磁針雖然朝著南方,但不是指的正南,而略有些偏東。這就是磁偏角現象,它的產生是由於地球的磁極與地理的南北極不重合,略有些偏差。這一發現在當時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在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才發現有磁偏角存在,比我國沈括晚了400多年。
據史料記載,東漢的張衡發明過指南車。指南車上裝有非常復雜巧妙的機械。它的中央是一個大平輪,木頭人就豎立在上面,在大平輪的兩旁,還裝有很多小齒輪,如果車子向左轉,右邊的車輪就會帶動小齒輪,小齒輪再帶動大平輪,使大平輪相反地向右轉。於是,木頭人的手臂始終指向南方。
❹ 有關指南針的發明歷史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發明之一,它出現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最初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隻勺,底部光滑,可以在平滑的銅質或木質的「地盤」上自由旋轉,等它靜止下來,勺柄就會指向南方。人們管它叫「司南」。
大約在北宋初期,我國古人又創制了一種新的指南工具——指南魚。指南魚用一塊薄鋼片做成,形狀像魚,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像小船一樣浮在水面上。宋代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木指南魚是用木塊刻成的,魚腹里放入一塊磁性強的天然磁石,用蠟封好,在魚口插入一根針,此魚就能指南了。指南龜的製法和原理與木指南魚基本相同。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指南針指南「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沈括第一次發現,磁針雖然朝著南方,但不是指的正南,而略有些偏東。這就是磁偏角現象,它的產生是由於地球的磁極與地理的南北極不重合,略有些偏差。這一發現在當時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在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才發現有磁偏角存在,比我國沈括晚了400多年。
據史料記載,東漢的張衡發明過指南車。指南車上裝有非常復雜巧妙的機械。它的中央是一個大平輪,木頭人就豎立在上面,在大平輪的兩旁,還裝有很多小齒輪,如果車子向左轉,右邊的車輪就會帶動小齒輪,小齒輪再帶動大平輪,使大平輪相反地向右轉。於是,木頭人的手臂始終指向南方。
❺ 最早的指南針是在幾千多年前發明得金年十二零一五年
具體應該是1795-1809年前。
司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
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的記載,以及現代科學考石學家的考證和所制的司南模型,說明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古代稱慈石,用慈愛來描述磁石吸鐵現象)製成湯勺形,由其勺柄指示南方.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書中和《山海經》書中便有了關於慈石的記載,而在這一時期的《鬼穀子》書中和《呂氏春秋》書中還進一步有了慈石吸鐵的記載.這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磁指南器,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其他地方的許多博物館都有司南的模型展出.這里要指出關於指南車的問題,歷史上傳說黃帝(約公元前47世紀)和西周周公(約公元前21世紀)曾製造和使用指南車,但是經過後來的文獻考證和模型製作試驗,都已證明指南車與指南針沒有關系,漢代以後
的指南車是依靠機械結構,而不是依靠磁性指南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中也有指南車的模型展出.
漢語大辭典:
1.我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杓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2.比喻行事的准則;正確的指導.
3.司南車的省稱.
4.猶司晨.
希望採納,謝謝!
❻ 指南針的發展史是什麼
指南針的發展史:
一、司南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二、古代羅盤
後來古人又在司南的基礎上製作了古代羅盤。這時的羅盤已很像現在使用的指南針了,它具有指方向的磁針和顯示方位的刻度盤。把羅盤裝在船上,可以為人們航海指引方向。
三、指南魚
大約在北宋初年,由於軍事和航海等需要和材料與工藝技術的發展,先後利用人造的磁鐵片和磁鐵針以及人工磁化方法製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進的指南魚。
四、指南針
在指南魚發明後不久,又發明了一種意義更重大、製法更簡單、使用更方便和用途更廣泛的指南針。
產生背景
地球是一個大磁體。地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地球表面的磁體,當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古人已經發現。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的中國勞動人民已經積累了對磁現象的認識,在探尋鐵礦的時候,常常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化學式FeO別名氧化鐵黑、磁鐵、吸鐵石,為具有磁性的黑色晶體,故又稱為磁性氧化鐵)。
《管子》的數篇中早已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又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古人稱「磁」為「慈」。
❼ 請說出指南針的發展史
指南針的發展,經歷了司南、磁勺、磁針、羅盤、現代指南針幾個階段。
1、司南(戰國到唐)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這個名字從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開始使用,終止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記載司南的最早的文獻是《鬼穀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其中寫道:「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從《鬼穀子》中的記載可以看出,鄭人去「取玉」,必須要帶上司南,就是為了避免方向的迷失。
❽ 中國四大發明指南針的資料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
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早期形制
1、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司南」之稱,始於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終止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因為司南古義不斷演化,使它與一系列的古代發明結下了不解之緣。
2、磁勺是一種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當它被發現的時候,其狀取法北斗七星,名稱則沿用「司南」。
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在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唐代堪輿家的活動相當活躍,並開始強調方向的選擇,尋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當務之急。於是指南鐵魚或者蝌蚪形鐵質指向器及水浮磁針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