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正確認識朝鮮半島安全形勢新變化
如何正確認識當前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新變化?
一、海上問題矛盾激化
海上安全成為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緊張的重要來源,中國的海洋戰略已成為國際社會判斷中國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標。中國的深海戰略已經觸及美國的亞太乃至全球利益,周邊國家借美國重返亞太之勢在海洋問題上結成利益共同體抗衡中國的潛力大大增強。因此,中國的海洋安全環境進一步惡化,中國深海戰略面臨的壓力將常態化。
2011年以來,菲律賓和越南在南海問題上態度強硬,中越、中菲之間的摩擦不斷,沖突升級。中國海上鄰國出現「合縱連橫」,共同制衡中國的趨勢。美國以海上安全作為其構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國的積極配合,南海爭端國際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快。美國宣布在新加坡部署一艘近海戰艦,在澳大利亞部署海軍陸戰隊,標志著越戰以來美國首次在太平洋地區擴大長期軍事存在,其矛頭直指中國。菲律賓和越南的強硬立場和行為不僅受美國對地區安全的承諾和支持的鼓舞,同時也有深刻的國內政治經濟困境壓力。在11月舉行的東亞峰會上,除柬埔寨、緬甸外,其餘16個國家都談到了海上安全問題,其中很大一部分國家表示對南海的關切。
二、半島局勢僵局難破
2011年1月以來,朝鮮對朝韓、朝美關系採取新的柔和姿態。朝鮮表示願意同韓國進行各種形式和層次的對話,並提出無條件恢復六方會談,以緩和美日韓同盟體制對朝的孤立和高壓態勢。但是,自
朝韓六方會談首席代表在2011年7月東盟論壇會議期間首次接觸後,朝韓關系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緩和。朝鮮方面對以美國前總統卡特為首的代表團表示:在朝鮮的安全得到美國某種程度的保障前,朝鮮不會放棄核武器。
美日韓體制的對朝政策以威懾、遏制和防範朝鮮為主,不排除一些試探性的雙邊接觸。一味堅持美日韓同盟協調體制,可能令朝鮮半島的僵局難以打破。尤其是李明博政府的所謂「朝鮮崩潰論」陰魂未散,改頭換面地對「脫北者」(脫離朝鮮的朝鮮公民)問題進行炒作。如果朝鮮半島緊張狀態長期化,損害的將是有關各方的利益。
當前,朝鮮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方面繼續取得令人矚目的新進展,各方要實事求是地認識朝鮮的政治與經濟狀況,加強區域合作的力度。特別需要加以注意的是,美國學者已經開始注意到朝鮮政治精英與國內普通民眾的差異,希望通過差異化對朝政策來弱化其安全威脅。
三、日本「遠交近攻」加強日美同盟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發生特大地震、海嘯和核泄漏三重災害。日本大地震的國際救援行動以及日本接受救援的情況,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對外關系的親疏遠近排列順序。即日美同盟為中核;第二層次為間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國同盟旗下的英、法、韓、澳大利亞、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第三層次為與日本歷史淵源甚深且有共同價值觀的東南亞國家;第四層次為能夠對中國實力起制衡或牽製作用的俄羅斯、印度、蒙古等國。具體來說,處於中核的日美同盟關系在快
速協調應戰能力方面彰顯了無與倫比的優越性。第二層次的間接盟友也發揮了快速集結的配合救助優勢。第三層次的關系主要體現了「情感投資反哺回饋」的良友關系。第四層次則主要起平衡手的作用,而上述四個層次均具有明顯針對和遏制中國的戰略意圖。雖然中國在大地震後對災情深切關注,物資方面予以大力援助,但是日本在選擇接受中國的援助時甚為謹慎。從日本領納其他國際賑災救援的態度上,充分顯示了其現代版的「遠交近攻」策略。
日本的特大震災也加速了亞太地區國際關系的調整。此次地震對日本經濟、地區安全形勢造成重大影響,並且進一步拉大了與亞洲經濟第一大國中國的實力差距。中日整體經濟數據表明,日本進一步依賴中國,但是在高端技術產業領域中國仍然依賴日本,從日本汽車零部件的供應情況看,美國市場、「四小龍」市場要比中國、東盟市場更加高端。或許正是整體依賴但部分佔據優勢地位的這種局面,影響了救災外交在消弭中日兩國的不信任中的作用。災後日韓兩國的互動表明,雙邊關系已經擺脫了那種因歷史問題糾纏不清、雙方均試圖改變對方的混亂期,正朝著承認不同、開始傾聽和詢問的整合期階段發展。
四、戰略憂慮刺激軍備競賽
進入21世紀後,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軍費開支整體上都保持了增長的態勢,這種態勢可能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目前,美國是全球絕對的軍事霸主,帶給全球最大的不確定性;俄羅斯正在不斷加強和鞏固軍事強國地位;印度推動全方位進攻性軍事戰略,成為中
國周邊的「上升性威脅」因素;東南亞各國紛紛加強軍備建設,尤其是海上力量。從長期來看,各國軍費開支不斷增長的態勢不利於亞太安全互信的建設,可能使亞太地區陷入軍備競賽的「惡圈」之中,使業已存在的安全困境更加惡化。
在周邊國家眼裡,中國軍費開支的增長幅度過快,而中國的意圖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此帶來焦慮感的上升,中國「軍事威脅論」被放大。雖然美國軍費開支和軍事實力遠遠高於中國,但絕大多數周邊國家對中國的防範意識更強,這主要表現為:澳大利亞已將軍事防禦重心放在中國;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防範意識普遍較強,尤其是與中國有領土領海爭端的菲律賓和越南;日本將中國列為主要防衛對象,日方認為中國軍費增長超過實際經濟增長很難讓人接受,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削減軍費,周邊對中國的信任就增強了。更應引起重視的是,周邊國家之間正加強軍事合作,聯合制衡中國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五、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
日本特大地震、海嘯和核泄漏三重災難、以泰國為代表的東南亞洪災、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後中亞和南亞地區復雜的安全形勢、中國海外投資在緬甸遭受損失等,都表明本地區深受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影響。非傳統安全問題出現社會化和地區化的發展趨勢,直接影響到民生。
2011年自然災害頻頻襲擊周邊地區,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巨大挑戰。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災害以及核泄漏事故,因其危害強度大、波及范圍廣,迅速上升為舉世矚目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位
居美聯社評選的2011年十大國際新聞的第二位,僅次於本·拉登被擊斃。此次事件對全球核安全和能源的安全利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發了各國對核能利用政策的激烈辯論。重新審視核電站的安全措施,成為各國確保核能安全的首要任務。本次核事故也為國際和平利用核能機制提出了新的挑戰。全球核能復興的步伐將顯著減緩。東京電力公司將大劑量、高濃度輻射水排入大海的行為,還引發了周邊國家的抗議,此舉可能對海洋環境和生態帶來復雜和長期的影響。
因此,從長期來看,在應對非傳統安全問題上,構建軟實力是重要的。如果從軟實力的角度看非傳統安全問題,那麼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度。比如日本經過戰後60多年的努力,已經在全世界形成自己的獨特軟實力優勢,這種優勢未必需要美國來加以保障,也並不與中國和平崛起相沖突,它們是人類為追求和平與繁榮而獲得的經驗積累。特別是在突發性的自然災害面前,單獨某一國的技術積累和智慧還不夠,需要國際協作。全球性問題的增生,迫使國家利益的內涵已不能局限在領土范圍之內,而是呈現出全球性、地區性關聯。
Ⅱ 美朝會晤舉行有什麼歷史意義
一、朝美「世紀談判」給世界帶來最大的啟示是談判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最佳方式,再大的困難也是可用和談的方式來探討解決。
由於朝核問題和朝美關系的復雜性,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但「良好的開局就等於成功的一半」,相信此次金特會將成為歷史的轉折點,也希望能為解決其它國際爭端如伊核問題等提供借鑒。
二、美朝聯合公報將改變地區和世界地緣政治格局
「全面無核化」「建立全新的朝美關系」「保持持久穩定與和平的機制」,如果得以落實,將全面改變朝鮮半島半個多世紀的冷戰格局,並將推動東北亞和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秩序重組,其意義是劃時代的
三、朝韓美三方發布「終戰宣言」計劃的可行性受到挑戰
韓國總統文在寅正積極推進在新加坡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一起發布朝鮮半島終戰宣言的方案。「如果沒有突發變數,三國將達成《新加坡終戰宣言》」。
但文在寅一直沒有收到邀請函,於是他訪新計劃恐怕要泡湯。原本希望來新加坡出席特金會的韓國總統文在寅計劃落空。
(2)如何看待半島局勢兩次歷史性握手擴展閱讀:
在朝韓關系和朝美關系明顯改善,並成功舉行了中朝、朝韓、朝美多輪雙邊首腦會晤的情況下,仍然有個別人在媒體上公開渲染半島緊張局勢:
一是年初在媒體上公開發布「朝鮮半島2018年的形勢將會出現高危震盪」的論調;
二是在媒體上公開發表文章,將2013年3月31日朝鮮通過的「經濟建設與核武力建設並行發展」的政策有意說成是「核經並進戰略」;
三是就在5月中旬在媒體上公開散布「在朝美首腦會晤談判之前,應該說任何選項,美國都會擺在談判桌上,包括軍事選項」的論調。
上述三點聯系起來看,明顯是在故意渲染半島危機。發布這些論調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唱衰朝鮮,當然,形勢的客觀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半島局勢正在向著和解與和平的方向邁進,盡管和平的進程或許還會有起伏,但是,朝美首腦會談進程已經開啟,和平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Ⅲ 在尼克松訪華中.這次歷史性的握手開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這對中美兩國合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最重要的影響:美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成果: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意義:結束了中美兩國長達二十二年的敵對狀態,使我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聯系加強,關系得到改善,為以後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當時使我國不再處於兩個拳頭打人的不利局面,與蘇東國家的距離進一步拉開,在實際上結束了以往的以意識形態決定對外政策的指導方針。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八十年代末蘇東波對我國的影響。
Ⅳ 半島問題解決沒
和平是彌足珍貴的,和平的事業才是人心所向。「和平之家」當前正承載著殷殷期盼。
回首半島形勢近幾個月來柳暗花明的變化,不少人感慨良多。上個月中朝領導人在北京實現歷史性會晤後,曾於今年年初發出核武器威脅「紅色警報」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頓釋心中的「悲調」,表示當前半島局勢的發展讓他堅信朝核問題已經有機會解決。這種變化,源於半島問題直接當事方釋放的善意和採取的建設性行動,也離不開地區國家乃至國際社會的共同推動。
在半島問題上,中方始終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目標、維護半島和平穩定、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近期朝韓的積極互動,讓人們更為注意到中方倡議的重要性。朝鮮宣布中止核試驗與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試驗,韓國表示將與朝方協商,發表宣布結束兩國戰爭狀態的宣言,構建半島永久和平機制。中國提出的「雙軌並進」思路與「雙暫停」倡議,不但在平昌冬奧會期間發揮積極作用,如今仍是各方公認的促使半島問題徹底解決的有效辦法。如同俄羅斯外交部所表示,半島局勢目前正沿著這一軌道積極發展。
看待半島問題,國際社會需要秉持客觀公正之心,也需要因勢利導的耐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徹底解決半島問題可能還有較長的路,在這一過程中,以呵護來之不易的積極進展作為出發點,當是國際社會各方的基本態度。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要是有利於推動半島形勢積極變化的行動,就應該予以鼓勵;有利於推動半島問題向徹底解決方向發展,就值得稱道。
韓國總統府青瓦台亮出的標語「和平,新的開始」,折射了人民的心願。和平是彌足珍貴的,和平的事業才是人心所向。「和平之家」當前正承載著殷殷期盼。
內容來自《 人民日報 》
Ⅳ 圖2被稱為「歷史性的握手 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
因為這次握手,結束了中美兩國25年沒有交往的歷史,開始了中美兩國交往、建交、關系正常化的歷史。
Ⅵ 金特會後朝鮮半島和平前景如何
2018年6月12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新加坡舉行了首次會晤。從一波三折的籌備,到最終握手致意、簽署聯合文件,這一在任朝美領導人數十年來的首次會晤,究竟有何成果?美朝關系和半島局勢會如金正恩和特朗普所言,將「發生重大變化」嗎?
這兩點為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開啟了一個新的大門,朝鮮半島局勢將會有一個完全新的開始,向著和平、良性、穩定、互動的方向轉化。在朝美首腦會談結束後召開的發布會上,被問及為何沒有在聯合文件中強調朝鮮應「完全的、可驗證的、不可逆的無核化(CVID)」時,特朗普解釋說,因為峰會只舉行一天,這主要基於時間不夠。他重申,朝鮮已經開始摧毀核試驗場。
朝美首腦會談幾經波折,本身就是雙方妥協的結果。這次雙方會晤,在一些問題上雖沒有達成完全的共識,但畢竟能夠簽署聯合文件,就已經表明雙方是有妥協和讓步的,這也為接下來的次序談判打下基礎。朝美關系的改善會帶動相關國家的良性發展,為將來的東北亞局勢開啟了一個和平之窗。
朝鮮半島無核化本身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不可能只通過一次首腦會談就解決,需要相關各方互相協作,要解決各方的利益關切,需要次序性的會談,需要建立次序性的會談機制。
Ⅶ 為什麼稱其為「歷史性的握手」
歷史性握手主人公:周恩來 尼克松
1972年初,周恩來總理要做一件大事,怎樣接待中國長期視為敵人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既不失中國尊嚴,又不乏友好,這是挺有難度的一次外交活動。1972年2月21日是尼克松訪華的日子,這也是我們攝影記者的大事。為了讓中外記者拍攝好這一歷史瞬間,有關部門第一次在機場邊搭了一個階梯式的大架子,距離賓主握手點約20米遠。上午11點,尼克松的專機出現在北京機場的上空。記者們屏聲靜氣,緊張地等待著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歷史性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