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國防歷史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是什麼

中國國防歷史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9 15:04:20

㈠ 中國國防的發展歷史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1、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

凡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國防就是鞏固、就強大;凡是國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國防就虛弱、就頹敗。

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的進攻面前,不僅不敢發動反侵略戰爭,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眾進行戰爭。對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反侵略斗爭實行殘酷的鎮壓,最終造成對外作戰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國防的強大有賴於經濟的發展。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國強兵」的思想,這一觀點抓住了國防強大的根本所在。我國古代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王朝,無不強調富國強兵。

3、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中國是發展中大國,軍費有限,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必須有自己的「撒手鐧」。

(1)中國國防歷史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是什麼擴展閱讀:

國防建設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

1、武裝力量建設。

2、戰場建設,人力物力的多種動員准備。

3、邊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設,戰略物資的儲備,國防工業建設和國防科學技術研究。

4、對人民群眾和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發展國防體育事業,建立,健全國防法規體系。

5、軍事理論研究,發展軍事科學,制定並完善符合實際的戰略戰術原則。

6、後備力量的建設,以及與國防相關的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電、能源、水利、造林、氣象、衛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設。

㈡ 軍事理論中國國防歷史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1、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

凡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國防就是鞏固、就強大;凡是國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國防就虛弱、就頹敗。

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的進攻面前,不僅不敢發動反侵略戰爭,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眾進行戰爭,反而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於防火」。對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反侵略斗爭實行殘酷的鎮壓,最終造成對外作戰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國防的強大有賴於經濟的發展。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國強兵」的思想,這一觀點抓住了國防強大的根本所在。我國古代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王朝,無不強調富國強兵。

秦以後的漢、唐、明、清各代前期國防的強盛,都是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結果;與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敗,也都由於經濟的衰落導致政治腐敗和國防孱弱所至。無數歷史史實證明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2)中國國防歷史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是什麼擴展閱讀

國防建設的基本內容

其基本內容包括:國防領導體制和軍隊指揮體制的確立;國防資源(包括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使用和管理;國防教育的實施;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國防工程設施;

常備軍戰鬥力和戰備水平的提高;國家動員體制的建立和健全;國防立法以及國防理論的研究等。提高常備軍實戰水平和增強國家威懾能力,是國防建設的基本任務。

㈢ 試述中國國防歷史留給我們的啟示

反思歷史 抗戰勝利給我們的三個啟示
歷史會永遠記住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在這一天,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敗而告結束。
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60年。黃河邊上的硝煙已隨風飄散,歷史彷彿已經遠去。但是,從盧溝橋頭捲起的那場戰爭留下的教訓卻是刻骨銘心。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那是永遠的國殤,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
「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正如一位青年評論家所指出的:「將那段歷史僅僅理解為災難與憤怒,而不從中尋找其內在邏輯,理解其復雜性,則同樣辜負了那些身經災難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哀傷、洗刷不盡的血淚、永志追思的英烈和偉岸壯闊的史詩,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的期盼、強國富民的決心和睦鄰友邦的祝願。
啟示之一:落後就要挨打
血色黃昏:偶然背後的必然
68年前,一個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槍炮聲震驚了盧溝橋。日軍以士兵失蹤為借口,要強行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後即槍炮相加,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不屈的中華民族也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
「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在此之前,日本已經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覬覦已久。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就制定了以鯨吞中國為核心的所謂「大陸政策」,在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曾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10年後又在我國東北土地上發動日俄戰爭,強迫滿清政府承認日本在東北的勢力范圍。「進入大陸」的迷夢、畸形膨脹的野心,使得這個受中國傳統文化恩惠最重的國家成為近代以來禍害中國最深的國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拋出了對華侵略總戰略: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趾高氣揚的日本,已掩飾不住要徹底奴役中國的野心。
上世紀30年代初,嚴重的經濟危機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製造「九·一八事變」,佔領我國東北地區,挑起侵華序幕,隨後將槍口瞄向內蒙古、華北,步步進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熱河省。
回顧近代中日關系史,國防大學徐焰教授認為,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具體戰斗在某一地點發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進行一場決定民族命運的生死大戰卻是必然的!
中日兩國之間為什麼會開戰?這背後的根源在哪裡?一個島國為什麼能一步步地侵吞國土面積數十倍於它的大國?歷史學家的評論一針見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其軍國主義擴張野心不斷膨脹的結果。
戰爭是兩國實力的對抗
戰爭是精神的較量,更是物質的對抗。「七七事變」之後,中華民族奮起抗戰。然而,虛弱的國力,有國無防的現實,沒有做好開戰准備的民心士氣,讓西方的觀察家們在驚訝於中國人頑強戰斗意志的同時,也預言中國人在這場實力懸殊的廝殺中前景黯淡。
讓我們來看一看開戰之時,中日兩國的國力和軍事力量的對比。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60億美元,中國為1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年產彈葯可達50萬噸,舊中國沒有重工業基礎,年產鋼不過4萬噸,年產彈葯幾千噸,武器主要靠進口。
就軍隊裝備而言,日本海軍噸位為190萬噸,是中國0倍~30倍。日本作戰飛機有2700架,而中國僅有305架。擁有近百萬之眾的中國陸軍只是數量上的優勢。日本1個師的武力裝備,在戰爭之初相當於中國1個師武力裝備的3倍;而在戰爭的中後期,已經相當於中國的8倍~9倍。
武裝到牙齒的日本軍隊讓歐美列強也不敢輕視,而中國只有一個虛弱的中央政府和數十個各自為政的地方政府,經濟結構、組織形態和技術水平都還停留在「前現代」的狀態。誰都知道,一個軟弱乏力的國度與一支如狼似虎的現代化軍隊開戰意味著什麼。 淞滬戰場長達3個月的鏖戰中,中國方面共投入70多萬兵力,傷亡20餘萬人。史料記載,當時的正面戰場整營整連陣亡不是罕見之事,每日經由兵站送往後方的傷員常在萬人以上。從西部內地行軍趕到東南、華北前線的川軍官兵們沒有見過坦克車,一些戰士所擁有的武器還是大刀、長矛。他們上戰場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還沒見到敵人就戰死疆場。據統計,僅僅是中央軍校1929年至1933年畢業的25000名年輕軍官中,就有10000名犧牲在全面戰爭爆發的前4個月,陣亡的比例高達40%。
回顧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歷史,我們除了對血肉拼搏的感動,更有對實力不濟的無奈。在強大的物質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貴,但總呈現出一種蒼白無力的悲壯。周總理曾對那場戰爭感慨:我們反對帝國主義的實力政策,對付帝國主義卻不能不講實力。只有在國家總體實力包括軍事實力方面能追趕上世界水平,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的侵略對中華民族的傷害可謂創巨痛深。侵略戰爭使中國的現代化至少延誤了50年時間。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積累的近代化和現代化的財富喪失殆盡。
一項不完全統計表明,從「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8月,按1937年的比值計算,日本侵略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億美元,掠奪鋼鐵3350萬噸,煤5.86億噸,糧食5.4億噸,木材1億立方米。要知道,1000億美元,相當於國民黨政府277年的財政收入、26年的工業總產值,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索要賠款總數額的數十倍。
落後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強,發展需要安定。這,就是那段屈辱與悲壯同行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最為深刻的啟示。
啟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存亡關頭,我們萬眾一心
抗日戰爭,被我們記住的不僅僅是傷痛、悲慘、哀怨,更有抗爭、勝利、尊嚴。我們經歷了落後挨打的恥辱,我們更證明了眾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從1840年開始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05年間,中國為何飽受列強欺凌,喪權辱國,除了政治腐敗、經濟和軍事落後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閥割據、內部分裂,中國一盤散沙。正如毛澤東在抗戰之初所指出: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中華民族的災難深重到了極點,中華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騰到了頂點。然而,蔣介石卻在東北奉行不抵抗主義,在全國繼續貫徹「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西安事變」張學良兵諫蔣介石。民族大義面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中國共產黨,在「盧溝橋事變」翌日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抗戰。危急存亡之秋,蔣介石最終發表講話,認可團結救國的必要。國共再次攜手合作,誓與日寇抗爭到底。
的2 「盧溝橋事變」後,全國軍隊總動員。到1945年夏,正面戰場共進行24次大的會戰和數以萬計的較小規模的戰役、戰斗。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一場場會戰,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國」的迷夢。國民黨廣大愛國官兵在漫長的戰線和持久的作戰中,頑強抵抗,他們以血肉之軀和敵人作拚死搏鬥,傷亡320萬人,表現出中華兒女為抗擊外敵侵略而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民族精神。
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迅速挺進敵後,構成對侵華日軍兩面夾擊的戰略布局。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黃土嶺一戰,讓日軍哀嘆「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雁翎隊、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如同一把把鋼刀,插進了敵人的心臟。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中華民族凝結成了一股繩,海內外華人一條心,在民族存亡的最後關頭,爆發出了民族的最強音。因為,所有的中國人都懂得「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變成鋼」的道理。一旦中華民族攥緊拳頭,就無堅而不摧,無往而不勝。
自我犧牲精神浩然長存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是抗戰時期後方人民的一個響亮口號。各地民眾自發組織義勇軍等武裝隊伍,投入對敵斗爭;青年學生們請願示威,投筆從戎;社會上層人士呼籲團結對敵;新聞和文化界人士為抗日奔走呼號;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與祖國大陸息息相通,患難與共。抗日戰爭喚起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抗戰中訪問過重慶的尼赫魯對中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傳里寫道:「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運能夠摧毀這個有古老歷史而現在又很年輕的民族的精神。」
偉大的抗戰,中華民族作出了空前的民族犧牲。從1931年至1945年,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共犧牲3500餘萬軍民,占當時中國總人口的8%。面對裝備處於優勢的敵人的進攻,中國軍隊不斷出現整師整團殉城的情況。在湖南常德保衛戰中,一支8000人的中國軍隊,只有83人生還。而聞名中外的台兒庄戰役,中國軍民犧牲近10萬人。多少熱血青年,多少中華才俊,多少優秀兒女,都倒在了日本軍隊的槍炮之下。他們有父母,有妻兒,有理想,也有追求,但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他們挺身而出,義無反顧。
抗日聯軍司令楊靖宇,狼牙山五壯士,二小放牛郎,是千百萬抗日軍民不畏犧牲、血戰到底的縮影。除了這些為後人傳誦的英雄,更多為國捐軀的是普通士兵。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留下遺骸,甚至沒有留下名字。在華夏大地上,他們已化作青山,化作河流,化作風雨過後的每一道彩虹。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經歷了百年屈辱後,中華民族第一次以勝利者的姿態站了起來,終於贏得了她的地位、自信和尊嚴。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我國的民族民主革命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民族精神浴火重生
有一位西方哲人說過,戰爭是一個民族自我淘汰的過程。沒有一個民族喜歡戰爭,但每個民族遭遇戰爭的時候,都會把它作為對自我的考驗和挑戰。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有的民族無法應對殘酷的戰爭,在異族入侵的壓力下滅亡了;有的民族則在戰爭的血與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鳳凰涅盤一樣獲得了重生。
抗日戰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毛澤東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 ,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歷史雄辯地證明:民族精神的覺醒和凝聚,不僅是抗戰的勝利之源,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之源。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寫到:「中國軍隊對貴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經贏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民族的最高贊譽。」這種榮譽是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之後才得到的,這種榮譽是數以百萬計的抗日將士用生命換來的。
如同浴火重生的鳳凰,中華民族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掙脫了一百年的鎖鏈,贏得了抗日戰爭輝煌的勝利,也贏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啟示之三:和平發展是必由之路
戰爭是人類共同的災難
反思戰爭,是為了避免戰爭。當我們回顧過去,不能不深刻思考和平的重大意義。只有和平才有發展,只有和平才有進步。中國人民遭受侵略、戰禍之苦,深知和平來之不易。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一個穩定的社會主義中國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不得不接受可恥的失敗。歷史再次證明,將國內矛盾轉嫁給他國的侵略戰爭註定要失敗。任何民族企圖把自己的繁榮長久地建立在對其他民族的侵略擴張之上,其結果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在國際關繫上,日本只有告別過去,才能擁有未來。
然而,戰後60年來,日本政府,特別是右翼勢力反省意識太弱、反思成果太小。當周邊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努力以最大的善意來對待日本的時候,日本右翼勢力卻不斷製造事端傷害那些被侵略國人民的感情。在日本,極右翼分子一直在為軍國主義者招魂,在教科書中篡改侵略歷史,日本的一些領導人不斷參拜供奉著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

㈣ 通過學習中國國防,你從中國國防歷史中受到哪些啟示

國防歷史啟示:⑴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2)政治昌平是國防鞏固的根本。(3)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4)科技進步,對國防強大的重要保證。

現行的國防領導體制:(1)中共中央的國防領導職權。(2)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的國防職權。(3)國家主席在國防方面的職權。(5)國務院在國防方面的職權。(6)中央軍事委員會在國防方面的職權。

武裝力量體制:(1)中國人民解放軍。(2)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3)民兵

國防動員體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國防動員建設」的要求。國防動員體制是國防動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組織制度,是國家關於國防動員的組織系統、機構設置、職責分工和相互關系的規范。國防動員體制的功能狀態,對於增強國家的國防動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㈤ 從我國國防歷史中得到什麼啟迪

學習國防歷史給人最大的啟發,就是我們必須要有憂患意識。藉助對國防歷史的學習,還能夠提高人們對國防工作的認識,使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培養,所以我認為學習我國國防歷史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有助於提高人們的愛國主義觀念

國防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人和領土完整,這與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藉助對國防歷史的學習,能夠很好的提高人們的愛國主義觀念。

總之學習國防歷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過學習人們才能加深對歷史的了解,才能產生憂患意識,才會更加積極的支持和參與到國防建設事業中來,不斷提高人們的愛國主義觀念。

㈥ 簡述我國的國防歷史及其啟示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文明古國,自古到今,中國國防的宗旨是,打擊侵略,御外來之敵,從不無端的打擊別人,萬里長城就是很好的國防文物見證,…

㈦ 中國國防歷史的啟示

中國國防歷史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無非兩件大事,一個是發展 問題,一個是安全問題。

國防,是人類社會發展與安全需要的產物,它是關繫到國家和民族 生死存亡、榮辱興衰的根本大計。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於國家利益。

丘吉爾有 一句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從中我們可以發 現,國防直接關系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尊嚴、社會的發展。 翻開中華名族悠悠的歷史長卷,我的國防經歷了無數個強盛與衰落的交替。

大約公元前 21 世紀, 中國古代社會開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 出現了 國家。從此,作為抵禦外來侵犯和征伐別國的武備——國防的雛形便函產生了。隨後的幾千 年征戰中,為保家衛國,逐漸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 各諸候國之間連年征戰, 使國防觀念迅速得到強化, 雖然當時的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學主張 方面各放異彩,諸如「義戰卻不非戰」「非攻兼愛卻不非誅」 、 「富國強兵」「以正治國,以 、 奇用兵」「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對武備和國防的重視,而且國防思 、 想已經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全面奠定古代軍事思想的基礎, 標志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在這個時 期已經基本成熟。

歷史進入秦、漢、隋、唐、五代時期,中國國防建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其間開始全面整理兵書,初步形成古代軍事學術體系。通過三次大規模的整理,戰略思想趨 於成熟,戰略防禦思想得到進一步完善。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國封建地主階級沒落時期, 但軍事上進入冷、熱兵器並用時代,因此,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上也有相當的發展,大量軍 事著作面世,軍事思想研究向體系化發展。

總體上來說,夏朝至前清,古代國防理論不斷發 展和完善,形成較為完整的古代國防理論體系。

㈧ 中國國防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軍力是國防的關鍵!國力又是軍力的條件!

㈨ 中國國防歷史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一、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國防的強大有賴於經濟的發展。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國強兵」的思想,孫子則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強則不可以摧敵,國不富不可以養兵,富國是強兵之本,強兵之急。這一觀點抓住了國防強大的根本所在。我國古代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王朝,無不強調富國強兵。秦以後的漢、唐、明、清各代前期國防的強盛,都是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結果;與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敗,也都由於經濟的衰落導致政治腐敗和國防孱弱所至。無數歷史史實證明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二、政治開明是國防鞏固的根本

政治與國防緊密相關,國家的政治是否開明,制度是否進步,直接關繫到國防能否鞏固,良好的政治是固國強兵的根本。

縱觀我國數千年的國防史,不難發現,凡是興盛的時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實行較為開明的治國之策。原本西陲小國的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修政治,明法度,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國防日漸強大,為吞並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唐初建之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正是由於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開明的政治制度,使國家很快從隋末的戰爭廢墟中恢復過來,很快成為國力昌盛、空前統一的大唐帝國。凡是衰落的時期和朝代,無不因為政治腐敗導致國防虛弱。唐朝中期以後,兩宋乃至晚清都是如此。

三、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

翻開幾千年的國防史,人們都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凡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國防就是鞏固、就強大;凡是國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國防就虛弱、就頹敗。

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的進攻面前,不僅不敢發動反侵略戰爭,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眾進行戰爭,反而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於防火」。對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反侵略斗爭實行殘酷的鎮壓,最終造成對外作戰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㈩ 國防歷史啟示是什麼

國防歷史啟示:

1、國防強大的基礎是經濟實力的強大:現代國防與古代國防具有極大的共同性,所以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戰略方針,經過二十幾年的實踐,這一策略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

2、鞏固國防的根本是政治昌明: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就必須深得民心,政治昌明。

3、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軍民一致是強大國防的保證和關鍵: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軍民上下團結一致是一個國家自強的根本,是國防力量的源泉,只有這樣,才能築起國防真正的鋼鐵長城,才能讓任何侵略者望而卻步。

(10)中國國防歷史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是什麼擴展閱讀: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中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和優良作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作為一支偉大戰略力量的我國國防後備力量,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並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各級地方黨政領導關心後備力量建設,各級軍事機關狠抓後備力量建設,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持後備力量建設的可喜局面。

閱讀全文

與中國國防歷史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