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崇禎的三個太子去哪了,他們做了什麼
歷史上最不缺的就是成王敗寇,作為明朝最後的皇帝,崇禎的下場自然是好不到哪裡去。而根據記載,崇禎一生共計七個孩子,在李自成攻陷城池時,他僅剩三子。但至今三個兒子去了哪裡仍是未解之謎,眾說紛紛。
當然,也有說法說是,太子也就是出家當和尚了。在李自成敗退的時候,三兄弟找到了太子的老師,一塊合作出逃,然後太子就和其老師到了他的老家,看多了是非的太子便出家做了和尚。巧的是,多年後這家寺廟有了個台太子像,到了清朝滅亡的時候,百姓才知道這雕像上的是太子朱慈烺。只可惜,兩個弟弟和他在途中失散了,下落不明。不過關於歷史的事兒,總歸真真假,到現在三兄弟的下落仍無法確認。
❷ 順治貴為天子有權有勢,為什麼卻要出家
順治出家是清朝歷史上的一個謎案,目前主流的說法,是說他因為失去了自己的寵妃董鄂氏和他們的孩子,悲痛難忍所以選擇了出家。
其實順治出家,只是因為不想面對人生的種種苦難。他沒有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自己最愛的女人和孩子,也都去世了。在順治的心裡,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真心關心他,理解他的,甚至他的母親孝庄的心裡也只有大清江山。所以他就想通過皈依佛門來一了百了,逃離這一切。
❸ 順治皇帝為什麼出家
「順治出家」是清宮一大疑案。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順治因愛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後來,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後游巡五台,遂更有順治出家五台山、康熙來此尋父之說。筆者認為,歷史上順治確實有意出家,並曾剃度,但最終出家未果。
順治早對佛教產生興趣
順治最早是受到天主教的影響。順治八年(1651年),大學士範文程引見居住在北京的耶穌會教士、欽天監監正湯若望,這位傳教士因學識高深很快獲得了幼齡君主順治的好感和敬仰,又因孝庄文太後曾認湯若望為「義父」,所以順治尊稱湯若望為「瑪法」,即「爺爺」之意。
順治十四年(1657年),可能是由於太監們的鼓勵和慫恿,20歲的順治召見佛教高僧憨璞聰,從此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漸漸疏遠了天主教。自是而後,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陳 、玄水杲先後應召至京,在宮中論經說法,大談佛理。順治還請玉林琇為他起了法名「行痴」,號「行痴道人」。他在玉林琇等高僧面前自稱弟子,以示尊敬。順治與僧徒往來甚密、尊禮備至,又廣購佛像,可以說他崇信佛教,極為虔篤。他早有削發為僧的念頭,臨宣布他去世前幾天,他還叫最寵信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廣安門外法源寺)削發做和尚。
順治曾決意出家並剃度
由於多爾袞攝政,順治苦熬了多年傀儡皇帝的生活;由於與皇後不睦,順治婚姻生活有過不夠美滿的一段,這使他一度消極厭世。董鄂(董鄂並非秦淮名妓董小宛,已為史家證實。)的出現,使順治「火熱愛戀」,激起了他生活的波瀾。正因為這樣,當順治十五年正月,寵妃董鄂所生的唯一皇子夭亡,兩年半後的順治十七年八月,董鄂妃也突然病死後,順治痛不欲生,萬念俱灰,終於萌發了遁入空門的念頭,他命茚溪森為其削發,決心出家。幸虧玉林琇抵京,聞知此事,命人取來柴薪,欲燒死他的弟子茚溪森,加之孝庄文太後竭力勸阻,才使順治勉強答應重新蓄發留俗。
❹ 歷史上有哪幾個皇帝在大理崇聖寺出過家
段思良、段正嚴、段壽輝、段正明、段思英、段素隆、段思廉、段正淳、段正興等。
1、段正明
保定帝段正明,雲南大理人,白族先民。大理國第十四位皇帝(1081~1094年在位),大理興宗段思廉孫子。
宋上明元年(1081年),正式即位,政策歸仁,恪尚儉素」。在位十三年,用過三個年號:保立(一說保定)、建安、天佑。為君不善,受到高升泰家族的政治壓力,禪位於國相高升泰,進入崇聖寺出家為僧。
2、段正嚴
段正嚴(1083年—1176年),字和譽。大理國第十六位皇帝(1108年—1147年在位),文安帝段正淳之子。
勤於政事,愛民用賢,思攬政權,遠方慕之,悉來貢獻(《滇考》)。臣服於大宋,遣使來朝,拜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宋史》)。
勤政愛民,但是惟一不能改變的,是受制於高氏專國的局面。統治後期,諸子內爭外叛,禪位於段正興,合計在位三十九年,是大理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出家為僧(金庸《天龍八部》大理段譽原型)。
盛德元年(1147年)避位為僧,1176年去世,享年九十四歲。謚號宣仁皇帝,廟號憲宗,史稱大理宣仁帝。
3、段思廉
段思廉(約1007-1089)段思平後裔,段智思之曾孫,大理國第十一位皇帝。1045-1075年在位。
1045年相國高智升發動政變,廢黜天明皇帝段素興(又稱為煬皇帝),擁立段思平的子孫段思廉為皇帝。
段思廉後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廟號興宗,謚號孝德皇帝,史稱段思廉為大理孝德帝。
4、段正淳
段正淳,雲南大理人,白族先民。大理國第十五位皇帝(1096年—1108年)在位,保定帝段正明之弟。
天授元年(1096年),取代大理國、建立大中國的上治帝高升泰,迫於傳統勢力及佛教意識影響,遺命高泰明還位於段正淳。同年,即位登基,恢復大理國號,政權仍握持於高氏。
文安四年(1108年),禪位於太子段正嚴,出家為僧。死後,謚號文安帝,廟號中宗。
5、段正興
大理正康帝段正興,字易長,白族先民。大理國第十七位皇帝,宣仁帝段正嚴之子。
大理政權由高氏布燮(相國)把持,先後有高量成、高壽貞、高壽昌等。取得相國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爭中最終勝出,正式即位。一生在位24年,禪位為僧,其子段智興嗣位。
卒於廟中,廟號景宗,謚號正康皇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崇聖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段正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段正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段思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段正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段正興
❺ 古代哪個太子拋妻棄子去當和尚
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還有若干獨立或半獨立的小國,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屬於憍薩羅國,[15] 位於今天尼泊爾境內,接近印度邊界。釋迦族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16] 當時釋迦族的政治體制,有學者認為是貴族共和制,即由少數統治者協商進行統治;另有學者認為釋迦族實行的是專制的少數寡頭政治。
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鄉天臂城待產,在藍毗尼園產下佛陀。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17] 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是站著生下佛陀的;[18] 阿含經更說佛是從摩耶右脅生出的;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他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鞏固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❻ 歷史上有多少王子出家
釋迦牟尼(約前624-前544,一說前564-前484;)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古印度釋迦族人,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本為迦毗羅衛國太子,父為凈飯王,母為摩耶夫人。 阿難尊者,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 羅睺羅尊者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乃釋尊之子,為耶輸陀羅所生。 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寂天菩薩是古印度南方賢疆國的王太子,原名寂鎧,父王名善鎧。他從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寶,對自己的眷屬和其他眾生非常慈善,常給他們財施等。太子幼年即學識出眾,諳達世間的各種學問、技藝。 金喬覺(696—794),新羅僧,俗稱金地藏,為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據說,金喬覺早年曾經來大唐留學,漢學修養頗深,其詩作被收入《全唐詩》。此間他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自誨說:「世上儒家六經、道家三清法術之內,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相合。」於是回國後,毅然拋棄王族生活,削發為僧。 野史中出家的還有明朝的建文帝、清朝的順治帝。
❼ 清順治真的出家了
順治皇帝,即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有關順治皇帝的軼事傳聞很多,關於他到五台山出家當和尚的傳說更流傳甚廣。想必,大家都看過金庸筆下的《鹿鼎記》和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當中都有精彩描述。「想傳,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年方二十四歲,因寵妃董鄂妃之死鬱郁不樂,厭宮廷生活,棄位出家來五台,康熙奉太皇太後之命來五台山找他父親順治……」其實,上述有關順治皇帝五台山出家的傳說,都是不可信的。順治皇帝篤信佛教,尤其崇奉禪學,於是亦教寵妃董鄂妃拜佛參禪。董鄂妃聰慧好學,不久,便對佛學有了相當的造詣。於是,益受順治寵幸。順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生了一個男孩,順治皇帝非常高興,准備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不料,這個男孩只活了三個月便夭亡了。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二十二歲。對於董鄂妃的病逝,順治皇帝悲痛欲絕。親撰《董鄂後行狀》的悼文,數千言長的悼詞寫得情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董鄂妃的遺言,順治按照佛教的葬儀,請當時的名僧茚溪和尚秉燭將董妃火化。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極其傷悼,因此便產生了出家為僧的念頭。於是辦完董鄂妃的喪事以後,順治皇帝就請火化董鄂妃的茚溪和尚給自己剃了發。順治皇帝落發的消息傳開以後,茚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大驚。一面於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萬善殿勸阻順治出家為僧,一面聚集徒眾,聲言要燒死茚溪。在這種情況下,順治皇帝才取消了出家的念頭。但是,順治皇帝終因憂傷過度,於第二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病死在皇宮,享年二十四歲。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臨死前,遺詔死後也同董鄂妃一樣,請茚溪和尚秉燭火化。於是,在順治死後百日時,順治的屍體亦由茚溪和尚在景山壽皇殿前火化了。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骨灰,於康熙二年並葬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之孝陵。以上所述,《順治皇帝御制董後行狀》、《清實錄》、《清史稿》、《茚溪語錄》等史籍記載甚詳,因此順治皇帝是雖曾有意為僧,但卻出家未遂。事實上,順治皇帝從未到過五台山,靈骨也並非安置在鎮海寺。其子康熙皇帝先後五次「攜蒙古諸王」朝拜五台山,根本目的在於利用五台山佛教「柔服蒙古」,並不是找什麼父親或遊山玩水。所有關於順治皇帝出家五台山的傳說,雖說事出有因,但查無實據,因而它並不是歷史事實
❽ 喬達摩悉達多的太子出家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太子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之思想),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出家前生下兒子羅睺羅。雖然太子的貴族生活優裕而舒適的,但是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四姓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於是生起出家求解脫的志願與悲心。終於在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宮門,出家修道。
凈飯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出家後,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來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王羅會見了他。爾後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修習禪定。然而都未能真正得到解脫。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形體枯瘦,仍未見道。
❾ 身為明朝的太子,身份顯赫,為何最後竟然出家為僧,老死在深山
他出家完全是無奈之舉,畢竟當時皇宮被李自成攻破,自己也家破人亡,只有這樣才能保全性命。其實在他當太子的時候,確實身份非常顯赫,而且確實很大,但當時的明朝已是強弩之末。全國各地很多地方都爆發了動亂,很多農民起義謀反。那個時候國家都已經呈現出衰敗的跡象了,後來證明也確實是這樣。
其實人都是這樣的,是很容易隨遇而安的,也可能是他整日在佛堂裡面念經頓悟了人生,最後真的變得無欲無求。但總歸來說,他的結局還是非常幸福的,最起碼相比較於他那些父母親族,慘死在賊人的刀下,他的結局還是相對比較好的。所以有時候人生的事情確實都是說不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