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的吃人往事有哪些
一般而言,發生飢荒的時候會有人吃人,但歷史書上真記載了一支軍隊,以人作軍糧,就是慕容鮮卑。八王之亂時幽州刺史王浚引慕容鮮卑入中原作戰。他們不帶軍糧,沿途抓了幾萬漢族少女,晚上強奸,白天就吃掉,等打完仗經幽州回去時還剩八千少女,被王浚發現,要求留下。慕容鮮卑不願留下這些少女,全部殺了屍體投入易水中,易水為之斷流,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最血腥的時代,漢民族災難最深的時代
在元朝,也有這一類的例子。《元史》就記載著河南的秦氏姐妹,為了替爸爸治病,姐姐竟鑿出自己的腦漿,妹妹也割下大腿的肉。腦漿是用來熬葯,大腿肉是用來煮粥
吃人肉的事,經濟的和飢餓的兩種原因,本來很接近。以漢朝為例,單就《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里,我們就可看到這些嚇人的記錄:
一、漢高祖二年(紀元前二○五)——「人相食,死者過半。」
二、漢武帝建元三年(紀元前一三八)——「河水溢於平原,大飢,人相食。」
三、漢元帝初元元年(紀元前四八)——「關東郡國十一大水,飢,或人相食。」
四、漢成帝永始二年(紀元前一五)——「梁國平原郡……人相食。」
五、王莽天鳳元年(紀元一四)——「緣邊大飢,人相食。」
六、漢光武帝建武元年(紀元二五)——「民飢餓,相食。」
七、漢靈帝建寧三年(紀元一七O)——「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
八、漢獻帝建安二年《紀元一九七)——「江淮間民相食。」
上面隨手所舉的例子,都是中國人吃人的歷史。這些長忍現象的發生,主要的原因是荒年。還有一些人為的因素,最明顯的,就是戰爭。
唐朝「安史之亂」,張巡、許遠的部隊,被安祿山的軍隊包圍在睢陽。後來因為被包圍得太久了,東西都吃光了,戰馬、老鼠、麻雀等等都吃光了。於是大家互相換小孩子來吃(不忍吃自己的,所以互換)。小孩子吃光了,張巡竟把他的姨太太殺掉。
於是,從吃張巡的姨太太開始,大家又拚命吃女人。女人吃光了,又吃男人。全睢陽城一共有六萬人,最後被安祿山攻破的時候,只剩下幾百人了。
又如唐朝僖宗的時候(紀元八八六),楊行密圍住廣陵城(現在的揚州),一圍就是半年。城裡的人都餓得吃不消了。軍隊公開抓人來賣,捆起來,像殺豬一樣的殺了吃肉。這又是一個長忍的例子。
唐朝昭宗天復二年(紀元九○二),鳳翔城被朱全忠所圍,城裡公開賣起人肉來。人肉的價錢不如狗肉,狗肉每斤五百錢,人肉每斤只一百錢。
宋朝高宗紹興三年(紀元一一三三),杭州也有吃人肉的場面,同時還有了稱呼:瘦的男女叫「饒把火」;女孩子叫「下羹羊」,小朋友叫「和骨爛」,這些被吃的人,統一被稱做「兩腳羊」。
清朝仁宗嘉慶六年(紀元一八○一),四川人羅思舉的部隊缺糧,於是開始吃俘虜,一共吃了3500多人!
上面最後一個例子是指吃敵人的肉。在歷史上,這種情形也很多。
漢朝王莽被殺,幾十個人搶著吃他。
梁朝侯景死了,身體也被老百姓分吃。侯景的參謀王偉,也被公開烹掉,再被老百姓分著吃了。
隋朝煬帝把叛臣斛斯政烹死,把肉分給百官吃。
隋朝關西地方的薛仁杲,恨庾立不肯投降,把庾立放在火上割掉,肉分給軍人吃。(庾立是文學家庾信的兒子。)
明朝武宗時候的太監劉瑾(國劇《法門寺》中的主角),被殺的時候,老百姓恨他已極,竟花錢買他的肉來吃。
這些都是因仇恨而吃人肉的例子。
還有一種是嗜好性的,這些都是極長忍的壞蛋。例如唐朝的大盜朱粲,就是個吃人精。他專門烹吃小孩子,也吃女人。他竟說:「食之美者,寧過於人肉乎!」他的感覺是:天下最好吃的東西,就是人的肉!
除了上面各種吃人肉的情形外,另有一種特殊的例子,就是為了治病的理由。原來在中國的傳統里,有一種迷信,叫做「割股救親」,就是認為在一個人生病的時候,若想病好,非得吃病人自己親人的肉不可,這種認為人肉可以治病的迷信,是唐朝開始的。唐朝有一個叫陳藏器的,寫了一本醫書叫《本草拾遺》,里頭指出人肉可以治病。此後慢慢流傳的結果,一般傻乎乎的小百姓也就真的相信起來,在爸爸媽媽公公婆婆生病的時候,就會有孝子孝媳們出來,用刀「割股」(割大腿上的肉),妄想用自己身上的肉,可以對親人的病,有一點幫助。他們的用心是好的,可是卻是蠢的。
歷史上關於割股治病的事,舉不勝舉。宋朝就有朱雲孫的太太劉氏,她的婆婆第一次生病的時候,由她的丈夫割股;第二次生病的時候,就由她自己割股了。在《宋史》里頭,她是「孝婦」。
接著在元朝,也有這一類的例子。《元史》就記載著河南的秦氏姐妹,為了替爸爸治病,姐姐竟鑿出自己的腦漿,妹妹也割下大腿的肉。腦漿是用來熬葯,大腿肉是用來煮粥,你說這種行為蠢不蠢?
元朝還有割肋肉來為親人治病的例子。割肋肉的人名叫胡伴侶,為了治爸爸的病,才這樣做的。這種行為,還特別得到政府的獎勵,你說這種政府蠢不蠢?(當時政府的獎勵,除了榮譽獎以外,還給絹五匹,羊兩頭,田一頃。)
割股的行為,雖然動機是「孝」,但是跟中國傳統的「孝」的觀念比起來,卻是沖突的。中國傳統的「孝」的觀念是:一個人的身體、頭發、皮膚,都是爸爸媽媽傳給他的,他不能也不敢毀了它們。這種行為的最有名代表人是曾參(曾子)。曾子臨死以前,還戰戰兢兢地把自己全身檢查了一番,發現沒短少什麼,沒毀壞什麼,才覺得對得起自己的爸爸媽媽,才放心地死去。還有一個例子是三國時候的一個將軍,傳說他在作戰時候,眼睛被一支箭射中了,他趕快一拔,眼珠子都被拔了出來。他當時大叫說:「身體是爸爸媽媽給的,不能丟掉,所以這顆眼珠子,我把它吃到肚裡去!」說著,就吃下去了。
上面這種割股的例子,有的不僅限於為親人治病,有的竟還有政治作用在內,因而間接影響了歷史。春秋時候,晉文公在外面逃亡,他的大臣介之推,就割過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吃。另一個最富有政治作用的例子,是清朝的西太後。西太後就是慈禧太後,她雖是咸豐皇帝的老婆,但不是大老婆,大老婆是慈安太後。傳說咸豐皇帝臨死前,怕慈安被慈禧欺負,特別給慈安一個密令,內容說如果慈禧欺負人,就可以把她宰掉。咸豐皇帝死後,慈禧對慈安非常尊敬,目的就是要騙慈安,使慈安毀掉那個密令。有一天慈安病了,慈禧竟在胳膊上割下一塊肉來熬葯,送給慈安吃。慈安很感動,認為慈禧簡直是她的親姐妹,對親姐妹,還要密令干嗎?決定把密令燒掉。誰想到慈安把密令一燒,慈禧再也不買她的賬了,再也不聽話了。後來傳說慈安的暴斃,還是被慈禧下毒的。說來說去,這一切,都是當時吃人肉惹來的麻煩。
❷ 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位名相,是歷史上青樓娼妓的祖師爺
中國娼妓史的研究者們普遍認為,管仲開創了中國的官營娼妓業,他們的主要證據是《戰國策·東周策》中的一段文字:「齊桓公宮中七市,內閭七百,國人非之。」所謂「內閭」,即是妓館。依照周制「五家為比」、「五比為閭」計算,齊桓公宮中的娼妓數量相當驚人。管仲創建官營妓館的主要目的,據說是籌措軍費、增加國庫收入。而後全國各地的妓院幾乎都供奉著同一個祖師爺,那就是管仲。
❸ 我想知道 中國歷史有那些人吃人的故事
古代的吃人可分為兩類情況:
第一類情況是,由於天災或戰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飢荒,人們為了生存而被迫以同類為食。這種現象史書常見記載,每個朝代在遭逢大飢荒的年頭都會出現吃人的慘象,即使是盛世也不能免,像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只是盡人皆知的一次。有的朝代在災年或災區,人肉還會公開在集□上出售 北宋末年靖康之亂時,江淮之間民眾相食,一斗米要數十千錢,人肉的價錢比豬肉還便宜,一個少壯男子的屍體不過十五千(不如一斗米貴)。明代萬曆四十五、四十六年(1617、1618)山東大飢荒,蔡州有人肉□,慘不忍睹。清同治三、四年間(1864、1865),皖南到處人吃人,人肉開始賣到三十文一斤,後來漲價到一百二十文一斤,同時,江蘇句容、溧陽、溧水等處賣到八十文一斤。這種現象當然是違背人性的,但在那種每個人都面臨著餓死威脅的情況下,靠吃人肉來活命還能夠使後人理解。
另一類情況是屬於殘忍行為的吃人。由於目的不同,這類情況的各種具體表現有差異,有的人以吃人肉來炫示凶暴,有的人聽信左道邪術以吃人肉來治療某種疾病,有的人因懷有仇恨以吃敵方的肉來發泄報復情緒,等等,同飢荒年頭被迫吃人肉相比,都更帶野蠻性和殘酷性。這種吃人不屬於刑罰的范圍,但它和以各種酷刑懲罰人的做法有某些相似之處,充分顯示了古代人的殘忍意識和苛虐心態。
歷史上有不少凶暴的將帥用人肉充作軍糧,所到之處,就地擄掠民眾為食物。十六國時,前秦苻登領兵征戰,把殺死的敵兵叫做「熟食」。他對軍士們說:「你們早上作戰,晚上就可以飽餐肥肉,不必擔心挨餓。」於是,部下都甘願效力,打完仗就吃人肉,吃飽後再作戰,因猛異常。唐末時,秦宗權常派遣部將四處屠殺百姓,他的軍中不帶米面,把殺死的人用鹽腌起來,隨軍攜帶,作為軍糧。唐末楊行密圍攻廣陵時,城中糧草罄盡,守城軍士就抓百姓到集□上販賣,專門派人殺戮他們,像屠宰豬羊似的,這些人被殺時,竟然一聲也不喊叫。隋末的朱粲,更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當時襄陽、鄧州一帶大災荒,白米萬錢一斛還買不到,百姓相食成風。朱粲乘亂起兵,常捕捉民間幼兒蒸熟吃肉。他對軍士說:「世上最美的食物,還能有超過人肉了,只要國中有人,我就不用擔心沒有軍糧。」於是下令,讓部下分道捕獲婦女和兒童,蒸熟分配給士兵當飯。每攻下一座城鎮,朱粲就傳命把弱小的男女分給各部,需要時就殺著吃。後來朱粲降唐,高祖李淵派部將段確接受投降並勞軍,宴席間,段確飯酒半醉時,對朱粲開玩笑說:聽說你愛吃人肉,那到底是什麼滋味啊?」朱粲反唇相譏,說:「如果是剛喝過酒的人,他的肉就像糟藏豬肉一樣。」段確大怒,罵道:「你這狂賊,既然已入我唐朝,不過是一個奴才罷了,還敢吃人嗎?」朱粲亦大怒,就下令將段確殺死,烹食其肉。清代褚人獲《隋唐演義》中有一回名為「□人肉朱粲獸心」,就描述了朱粲的暴行。唐末黃巢起事時,率軍圍困陳州,擄掠百姓為軍糧,把人放在大石碓中連骨搗爛,煮熟當飯。
五代時的趙思綰和朱粲是一丘之貉。他領兵占據長安時,城中沒有吃的,就殺婦女兒童為軍糧,按一定的數目分給各部,每當犒軍時,就殺碭百人。趙思綰愛吃人的肝,他把活人綁在木柱上,剖開肚子,割下肝臟,炒熟飽餐,把肝吃完,那被割下肝臟的人還在慘叫。趙思綰從作亂到敗亡,共吃人肝六十六副。
這種以人肉代替軍糧的行為,在某些正義之師中也不能免。如史載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兵士共食三萬人。當時人們相信這是事實,非常吃驚,韓愈卻獨持不同意見,認為是不可能的,並寫文章進行考辯。後世也曾有人重論此事,說張巡的軍隊所食三萬不是百姓,而是陣亡的士兵的屍體;又說張巡殺死愛妾、許遠烹熟書童的事也與事實不符,實際上是張巡的妾見情勢危急而自殺,許遠的書童是 憂懼而暴亡,張許二公借機用他們的肉犒賞士兵,作堅固軍心的手段。雖然史籍有所誇大,但不論黃巢還是張巡,因軍中缺糧而吃人肉的事總是有的。古時戰爭殘酷,在生死存亡的特殊時刻,環境逼使人性異化,回歸到動物界同類相食的狀態。這樣的情況並非僅見於唐代。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戰亂四起,官兵和百姓都無糧可食,於是就把死人全部用鹽腌起來,曬成肉乾,以供食用。登州人范溫組織義軍抗金,兵敗後乘船渡海到臨安,隊伍進城後還在吃攜帶的人肉乾。他們把這人肉乾叫做「兩腳羊」,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饒把火」(意思是說這種人肉老,需要多加把火),年輕的婦女叫「不羨羊」(意思是說這種人的味道佳美,超過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爛」(意思是說小孩子肉嫩,煮的時候連肉帶骨一起爛熟)。亂離時人民遭受的苦難,由此可想而知。
元朝末年,天下動亂,乃兵四起,駐守淮右的官軍缺糧,也捕人為食。他們認為小孩的肉為上等,女人的肉次之,男人又次之。吃人的辦法有許多種。有的是把人放在一隻大缸里,外面用火煨烤,直到把人烤熟;有的是把人放在一個鐵架子上,下面用火烤,像烤羊肉串似的;有的是把人的手腳捆綁起來,用開水澆在身上,然後用竹掃帚刷掉人身體外層的苦皮,再割剝肌肉烹炒而食;有的是把活人裝在大布袋裡,放進大鍋里煮;有的是把人砍成若干塊,用鹽腌上,隨吃隨取;有的是只截取男人的兩條腿,或者只割下女人的兩只乳房,其餘的部分扔掉。種種酷毒做法,難以詳述。他們把這種人肉叫做「想肉」,意思是說吃了之後美味無窮,還使人想念。元朝的暴政,僅此可見一斑。
❹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妓子,都有哪些
出名的那些妓女還是有很多的,我們知道的那些秦淮八艷,還有梁紅玉,賽金花等等,他們雖然是妓女但是她們自己都是有追求的,所以說她們的存在不僅僅是妓女那麼簡單。
但是總的來說那些名妓很多的人都是被逼的,但是她們其中有的人一直在反抗,而有些人就依靠著自己的身份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無論如何她們作為這樣的一種身份,做出什麼樣的事情其實都是無可厚非的。我們不應該瞧不起她們,大千世界,總有很多的身不由己的。讓我們記住梁紅玉,賽金花,秦淮八艷,記住她們的風姿與無奈。
❺ 求中國古今歷史上全部的名妓以及她們的風流韻事
中國古代四大名妓董小宛、李師師、陳圓圓、柳如是
艷艷風塵----董小宛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與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冠白門、卞玉京、李香等八人,被時人譽為"金陵八絕"。
小宛生於南曲青樓之中,其母陳氏為南曲歌妓,其父董旻為門下清客。小宛自小聰穎,八歲時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學詩、習畫、作戲、操琴,十三四歲的時候,琴樣書畫莫不知曉,詩詞文賦樣樣精通。加上她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十五歲艷織初張時,就名冠秦淮。她美冶動人,嬌柔百媚,打動青樓里外多少過客心,醉語纏綿,風情萬種,留下終身記憶夢。
她名揚江南,技壓群芳,看過多少人世間悲歡離合,清秀靈氣,知書達禮,引無數才子側目。
她心底善良,厭惡權勢,冷眼旁觀多少場假情真戲,留下的卻是串串心酸與懷念的淚水,是一個重情有義的哀怨女。
董小宛雖是風塵之人,但性如鐵火金石,質似冰壺玉月。對於那些玉箸舉饌、金爐飄香的豪門權貴,斗雞走狗、尋花問柳的紈袴子弟生性厭惡,莫不報以冷眼奚落。然而對當時聚匯南京,講學談經,主持清議,臧否人物,評議朝政,憤世憂國,傲嘯文壇的復社名流文士卻態度截然不同,常與他們一起品茗清淡,評文論畫,溫酒吟詩,填詞譜英,無所拘泥,盡得其樂。她醉心書畫 閑暇時,小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小宛初進冒家,仿鍾繇帖,學曹娥碑,每天寫幾千字,既不錯字,也不漏字。她還巧於美食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小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這個菜名雖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東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她更喜夏夜納涼 聞香賞月月色如水,最為小宛所傾心。小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紈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著月亮的升沉移動幾榻。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緻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
色藝雙絕------李師師
李師師是開封人,本姓王,父母雙亡,被一李姓歌妓收養,改姓李,人稱李師師。長大後不但亭亭玉立,艷若桃李,且歌喉婉轉,在諸教坊中獨領風騷。崇寧、大觀間,正值豆蔻年華的李師師已名噪當時的都城開封。她不僅是一名美麗、善良、多情,而且是一名民族意識強烈,深明大義的奇女子,她美艷絕倫,才華出眾,善詞曲,工歌唱,在京師汴梁高張艷幟,名動京華,連天子之尊的宋徽宗趙佶也忍不住一親芳澤,著名詞人周邦彥躲在床底譜就新詞《少年游》,描繪師師與徽宗的一段風流韻事,成為後世詞壇佳話;她又一身正氣,敢愛敢恨,有「紅妝季布」之稱,梁山首領宋江潛入她家,為她寫下了壯詞《念奴嬌·天南地北》,至今為人傳頌李師師是北宋末年色藝雙絕的名妓,她慷慨有快名,號為「飛將軍」。
宋徽宗本是獵艷好手,李師師很快便成了他的獵物,於是金屋藏嬌,香溫玉軟,二人極盡繾綣。盡管後宮佳麗三千,粉黛如雲,但宋徽宗視之皆如糞土。《大宋宣和遺事》說李師師曾被冊封為李明妃、瀛國夫人,國學大師王國維則說李師師從未進過宮廷。
可惜樂極生悲,好景不長,《李師師外傳》記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人牧馬南寇,四郊多壘,邊圉孔棘,李師師慷慨解囊,將宋徽宗前後所賜金錢悉數捐入官府,以助軍餉,並棄家為女道士。金兵破汴(即開封),主帥撻懶知師師花容月貌,便指名索要,欲獻給金太宗。師師「乃脫金簪自刺其喉,不死,折而吞之,乃死。」一代名媛就此香銷玉殞。被囚在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的宋徽宗得知消息,不禁涕泣不已。
對她一生的所做所為,有這樣一首詩作了高度的概括:芳跡依稀記汴梁,當年韻事久傳揚;紫宮有道通香窟,紅粉多情戀上皇。孰料胡兒驅鐵馬,竟教佳麗死紅羊;靖康奇恥誰為雪,黃河滔滔萬古殤。
傾國名姬――陳圓圓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陳圓圓本為崑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於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艷」之中,並說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她艷壓江南的「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的崑腔名角。她的聲悠悠盪漾著醉人的魔力,所者無不嘆道「餘音繞梁,三百不絕;她的美是那樣的恬靜、秀淡,渾身上下,抖落著與青春的氣息;她的才時刻都反襯出男人們的冒昧知,理性與智慧畜於她無懈可擊的判斷與反映能。
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
後來吳三桂在雲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雲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陳圓圓其實是個外交能手。為了報恩,讓田畹送自己獻媚皇帝,之後為報平安,又去討好吳三桂。到李自成兵敗,圓圓尚能完身回到吳三桂身邊,她周旋於三大歷史人物之尖,手段何等機智。
風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本姓楊,初名雲,一名影憐,又名愛。後改姓柳,名隱雯,字如是。後又改名為隱,號河東君,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如雲佳麗中的一朵奇葩。她天生麗質,書畫雙絕、美艷絕倫,無數風流才子以一睹紅顏為幸,然而她氣格孤傲,心懷天下,多情重義,非一般青樓女子可比。,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由於她美艷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採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復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於崇禎十四年她20餘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後生有一女。
然而柳如是「人生的幅」絕不僅限於男女之事,嘆賞她是反清復明的義士。清兵到來之時,她勸錢謙益自盡殉明,謙益不從,她亦自盡未遂。後來她和錢謙益一起參與鄭成功等人的復明活動,她傾盡珠寶,助餉義軍;以自家為地下聯絡點,為義軍傳送密信;義軍起事前夕,她親赴舟山慰勞……反清復明在柳如是這里,體現的是其對漢文化的堅執與痴情。
柳如是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傳奇!這位風塵女俠氣節錚錚,足以令無數須眉汗顏,如出污泥之白蓮,為世間留下不盡清芳。她一生體驗充盈,終以一束白練了卻了四十七歲的英年。有歌詞說:「好花美麗不常開。」傷哉斯言,空留下我們這些後世的塵俗中人,在此強作解人,謬托知己而已。
補充一下,關於中國四大名妓很受爭議有的說是陳圓圓、蘇小小、梁紅玉、李師師。
李師師只有美名而無才名、陳圓圓怕是借了「沖冠一怒為紅顏」、柳如是僅僅是南北朝亂世名妓、蘇小小雖傳才貌雙全,一時無倆但卻沒有什麼大事可入史冊。董小宛一代名女,詩歌雙絕;梁紅玉隨夫從良,成為抗金巾幗,這兩人都不能算做妓女的行列。至於唐時名妓薛濤,曾制薛濤箋,一時名士得箋為幸。唐時另一妓魚玄機,不僅美貌,所做詩詞因大詞人溫庭筠贊賞(溫乃婉約派詞的開山鼻祖)而得名。
宋時有嚴蕊,色藝冠絕一時,她有《卜運算元》一首,流傳至今——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為妓者,擅歌舞,稟月貌是吃飯的本錢根本不值一提。上面這些卻俱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俱精的,是以本身的魅力得以流傳至今。
錢塘詩妓蘇小小
蘇小小家先世曾為東晉官,流落到錢塘後靠祖產經營,成了當地較為殷實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這么個女兒,十分寵愛,因她長的嬌小,所以叫小小。蘇小小十五歲時,父母謝世,於是變賣家產,帶著乳母賈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橋畔。
她們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樓里,每日靠積蓄生活,盡情享受於山水之間。因她玲瓏秀美,氣韻非常,在她的車後總有許多風流倜儻的少年。沒有父母的管束,蘇小小也樂得和文人雅士們來往,常在她的小樓里以詩會友,她的門前總是車來車往,蘇小小成了錢塘一帶有名的詩妓。
有一天蘇小小在遊玩之時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籍。兩人一見傾心,阮籍到蘇小小家拜訪,受到美人的禮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蘇小小從此與阮籍形影不離,每日共同遊山玩水。可是阮籍的父親聽說他在錢塘整日與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氣,把他逼回了建業。蘇小小整日企盼,卻不見情人回來,終於病倒了。
幸好她還不是太死心眼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進屋來,陪蘇小小聊天,她漸漸恢復了車馬盈門的往日生活。
在一個晴朗的秋天,在湖濱她見到一位模樣酷似阮郁的人,卻衣著儉朴,神情沮喪,聞訊後才知此人叫鮑仁,因盤纏不夠而無法趕考。她覺得此人氣宇不凡,必能高中,於是主動提出為提供錢物上的幫助。鮑仁感激不盡,滿懷抱負地奔赴考場。
當時的上江觀察使孟浪因公事來到錢塘,身為官員不好登蘇小小之門,於是派人請她來府中,沒想到蘇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幾次方來,孟浪決定難為她一下,於是指著庭外一株梅花讓她做詩,蘇小小從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雖傲骨,怎敢敵春寒?若更分紅白,還須青眼看!孟浪贊佩不已。
佳人薄命,蘇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這時鮑仁已金榜題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時順道經過蘇小小家,卻趕上她的葬禮,鮑仁撫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錢塘蘇小小之墓。
評論: 雖然蘇小小結交都不是什麼改變歷史的大英雄、或者皇親國戚。但她卻是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名妓女。而且其初戀情人是歷史有名的放盪文人阮藉。所以她的名妓資格當之無愧。
擊鼓抗金的梁紅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後方臘被韓世忠所捉。
平定方臘後,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屬。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後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於韓世忠的勇猛並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後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並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採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術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雲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術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岳飛被害後,韓世忠也被罷去兵權,他索性辭去官職,與梁紅玉白頭偕老度過餘生。
評語:自古名妓都沒有很好的歸宿,就算你在有才也沒用。君看有名的秦淮八艷誰有好的下場。但是梁紅玉卻是異類,她不但嫁了個好丈夫,而且和丈夫白頭偕老。古代名妓都是以文出名,而她卻是以武聞世。所以她可稱為中國第一「武妓」!
中國古代四大名妓董小宛、李師師、陳圓圓、柳如是
艷艷風塵----董小宛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與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冠白門、卞玉京、李香等八人,被時人譽為"金陵八絕"。
小宛生於南曲青樓之中,其母陳氏為南曲歌妓,其父董旻為門下清客。小宛自小聰穎,八歲時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學詩、習畫、作戲、操琴,十三四歲的時候,琴樣書畫莫不知曉,詩詞文賦樣樣精通。加上她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十五歲艷織初張時,就名冠秦淮。她美冶動人,嬌柔百媚,打動青樓里外多少過客心,醉語纏綿,風情萬種,留下終身記憶夢。
她名揚江南,技壓群芳,看過多少人世間悲歡離合,清秀靈氣,知書達禮,引無數才子側目。
她心底善良,厭惡權勢,冷眼旁觀多少場假情真戲,留下的卻是串串心酸與懷念的淚水,是一個重情有義的哀怨女。
董小宛雖是風塵之人,但性如鐵火金石,質似冰壺玉月。對於那些玉箸舉饌、金爐飄香的豪門權貴,斗雞走狗、尋花問柳的紈袴子弟生性厭惡,莫不報以冷眼奚落。然而對當時聚匯南京,講學談經,主持清議,臧否人物,評議朝政,憤世憂國,傲嘯文壇的復社名流文士卻態度截然不同,常與他們一起品茗清淡,評文論畫,溫酒吟詩,填詞譜英,無所拘泥,盡得其樂。她醉心書畫 閑暇時,小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小宛初進冒家,仿鍾繇帖,學曹娥碑,每天寫幾千字,既不錯字,也不漏字。她還巧於美食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小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這個菜名雖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東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她更喜夏夜納涼 聞香賞月月色如水,最為小宛所傾心。小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紈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著月亮的升沉移動幾榻。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緻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
色藝雙絕------李師師
李師師是開封人,本姓王,父母雙亡,被一李姓歌妓收養,改姓李,人稱李師師。長大後不但亭亭玉立,艷若桃李,且歌喉婉轉,在諸教坊中獨領風騷。崇寧、大觀間,正值豆蔻年華的李師師已名噪當時的都城開封。她不僅是一名美麗、善良、多情,而且是一名民族意識強烈,深明大義的奇女子,她美艷絕倫,才華出眾,善詞曲,工歌唱,在京師汴梁高張艷幟,名動京華,連天子之尊的宋徽宗趙佶也忍不住一親芳澤,著名詞人周邦彥躲在床底譜就新詞《少年游》,描繪師師與徽宗的一段風流韻事,成為後世詞壇佳話;她又一身正氣,敢愛敢恨,有「紅妝季布」之稱,梁山首領宋江潛入她家,為她寫下了壯詞《念奴嬌·天南地北》,至今為人傳頌李師師是北宋末年色藝雙絕的名妓,她慷慨有快名,號為「飛將軍」。
宋徽宗本是獵艷好手,李師師很快便成了他的獵物,於是金屋藏嬌,香溫玉軟,二人極盡繾綣。盡管後宮佳麗三千,粉黛如雲,但宋徽宗視之皆如糞土。《大宋宣和遺事》說李師師曾被冊封為李明妃、瀛國夫人,國學大師王國維則說李師師從未進過宮廷。
可惜樂極生悲,好景不長,《李師師外傳》記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人牧馬南寇,四郊多壘,邊圉孔棘,李師師慷慨解囊,將宋徽宗前後所賜金錢悉數捐入官府,以助軍餉,並棄家為女道士。金兵破汴(即開封),主帥撻懶知師師花容月貌,便指名索要,欲獻給金太宗。師師「乃脫金簪自刺其喉,不死,折而吞之,乃死。」一代名媛就此香銷玉殞。被囚在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的宋徽宗得知消息,不禁涕泣不已。
對她一生的所做所為,有這樣一首詩作了高度的概括:芳跡依稀記汴梁,當年韻事久傳揚;紫宮有道通香窟,紅粉多情戀上皇。孰料胡兒驅鐵馬,竟教佳麗死紅羊;靖康奇恥誰為雪,黃河滔滔萬古殤。
傾國名姬――陳圓圓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陳圓圓本為崑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於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艷」之中,並說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她艷壓江南的「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的崑腔名角。她的聲悠悠盪漾著醉人的魔力,所者無不嘆道「餘音繞梁,三百不絕;她的美是那樣的恬靜、秀淡,渾身上下,抖落著與青春的氣息;她的才時刻都反襯出男人們的冒昧知,理性與智慧畜於她無懈可擊的判斷與反映能。
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
後來吳三桂在雲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雲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陳圓圓其實是個外交能手。為了報恩,讓田畹送自己獻媚皇帝,之後為報平安,又去討好吳三桂。到李自成兵敗,圓圓尚能完身回到吳三桂身邊,她周旋於三大歷史人物之尖,手段何等機智。
風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本姓楊,初名雲,一名影憐,又名愛。後改姓柳,名隱雯,字如是。後又改名為隱,號河東君,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如雲佳麗中的一朵奇葩。她天生麗質,書畫雙絕、美艷絕倫,無數風流才子以一睹紅顏為幸,然而她氣格孤傲,心懷天下,多情重義,非一般青樓女子可比。,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由於她美艷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採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復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於崇禎十四年她20餘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後生有一女。
然而柳如是「人生的幅」絕不僅限於男女之事,嘆賞她是反清復明的義士。清兵到來之時,她勸錢謙益自盡殉明,謙益不從,她亦自盡未遂。後來她和錢謙益一起參與鄭成功等人的復明活動,她傾盡珠寶,助餉義軍;以自家為地下聯絡點,為義軍傳送密信;義軍起事前夕,她親赴舟山慰勞……反清復明在柳如是這里,體現的是其對漢文化的堅執與痴情。
柳如是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傳奇!這位風塵女俠氣節錚錚,足以令無數須眉汗顏,如出污泥之白蓮,為世間留下不盡清芳。她一生體驗充盈,終以一束白練了卻了四十七歲的英年。有歌詞說:「好花美麗不常開。」傷哉斯言,空留下我們這些後世的塵俗中人,在此強作解人,謬托知己而已。
補充一下,關於中國四大名妓很受爭議有的說是陳圓圓、蘇小小、梁紅玉、李師師。
李師師只有美名而無才名、陳圓圓怕是借了「沖冠一怒為紅顏」、柳如是僅僅是南北朝亂世名妓、蘇小小雖傳才貌雙全,一時無倆但卻沒有什麼大事可入史冊。董小宛一代名女,詩歌雙絕;梁紅玉隨夫從良,成為抗金巾幗,這兩人都不能算做妓女的行列。至於唐時名妓薛濤,曾制薛濤箋,一時名士得箋為幸。唐時另一妓魚玄機,不僅美貌,所做詩詞因大詞人溫庭筠贊賞(溫乃婉約派詞的開山鼻祖)而得名。
宋時有嚴蕊,色藝冠絕一時,她有《卜運算元》一首,流傳至今——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為妓者,擅歌舞,稟月貌是吃飯的本錢根本不值一提。上面這些卻俱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俱精的,是以本身的魅力得以流傳至今。
錢塘詩妓蘇小小
蘇小小家先世曾為東晉官,流落到錢塘後靠祖產經營,成了當地較為殷實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這么個女兒,十分寵愛,因她長的嬌小,所以叫小小。蘇小小十五歲時,父母謝世,於是變賣家產,帶著乳母賈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橋畔。
她們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樓里,每日靠積蓄生活,盡情享受於山水之間。因她玲瓏秀美,氣韻非常,在她的車後總有許多風流倜儻的少年。沒有父母的管束,蘇小小也樂得和文人雅士們來往,常在她的小樓里以詩會友,她的門前總是車來車往,蘇小小成了錢塘一帶有名的詩妓。
有一天蘇小小在遊玩之時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籍。兩人一見傾心,阮籍到蘇小小家拜訪,受到美人的禮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蘇小小從此與阮籍形影不離,每日共同遊山玩水。可是阮籍的父親聽說他在錢塘整日與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氣,把他逼回了建業。蘇小小整日企盼,卻不見情人回來,終於病倒了。
幸好她還不是太死心眼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進屋來,陪蘇小小聊天,她漸漸恢復了車馬盈門的往日生活。
在一個晴朗的秋天,在湖濱她見到一位模樣酷似阮郁的人,卻衣著儉朴,神情沮喪,聞訊後才知此人叫鮑仁,因盤纏不夠而無法趕考。她覺得此人氣宇不凡,必能高中,於是主動提出為提供錢物上的幫助。鮑仁感激不盡,滿懷抱負地奔赴考場。
當時的上江觀察使孟浪因公事來到錢塘,身為官員不好登蘇小小之門,於是派人請她來府中,沒想到蘇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幾次方來,孟浪決定難為她一下,於是指著庭外一株梅花讓她做詩,蘇小小從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雖傲骨,怎敢敵春寒?若更分紅白,還須青眼看!孟浪贊佩不已。
佳人薄命,蘇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這時鮑仁已金榜題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時順道經過蘇小小家,卻趕上她的葬禮,鮑仁撫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錢塘蘇小小之墓。
評論: 雖然蘇小小結交都不是什麼改變歷史的大英雄、或者皇親國戚。但她卻是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名妓女。而且其初戀情人是歷史有名的放盪文人阮藉。所以她的名妓資格當之無愧。
擊鼓抗金的梁紅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後方臘被韓世忠所捉。
平定方臘後,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屬。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後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於韓世忠的勇猛並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後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並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採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術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雲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術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岳飛被害後,韓世忠也被罷去兵權,他索性辭去官職,與梁紅玉白頭偕老度過餘生。
評語:自古名妓都沒有很好的歸宿,就算你在有才也沒用。君看有名的秦淮八艷誰有好的下場。但是梁紅玉卻是異類,她不但嫁了個好丈夫,而且和丈夫白頭偕老。古代名妓都是以文出名,而她卻是以武聞世。所以她可稱為中國第一「武妓」!
❻ 中國歷史上的名妓都有哪些
譚意歌 ____ 即譚文婉,小字英奴,晚唐名士譚從道的女兒,家道末落,淪為樂妓。她面貌姣美,文采名播長沙,魏公大為欣賞,賜名「文婉」,並字「才姬」;劉相戲稱她為「千古詩妖」,並幫她脫了倡籍。
公孫大娘 ____ 盛唐歌舞名妓,尤善舞劍。大書法家張旭觀看其舞劍後,草書大進。杜甫有詩 << 觀公孫大娘子弟舞劍器行 >> 贊之。
謝阿蠻 ____ 盛唐時歌舞名妓。
李 冶 ____ 字季蘭,唐烏程(今吳興)人,姿容美麗,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成年後作了女道士。
霍小玉 ____ 唐代長安名妓。
玉簫 ____ 唐代太原名妓。
薛 濤 ____ 唐朝著名的詩妓,長安人,自幼酷愛詩詞,隨父至蜀經商,父亡,淪為藝妓,晚唐詩人到蜀,必去她處宴飲和唱,她自製箋紙,軟薄又白凈,制箋取水的那口井,被稱作薛濤井。
裴興奴 ____ 唐代著名的歌妓。
杜秋娘 ____ 唐代的南京名妓,色藝雙全,曾入宮,受寵於唐憲宗和唐穆宗,後因其子參與內亂,被遣回金陵,又樹艷旗,立香寨門下嬌娘無數,引五陵少年蜂擁而至。
敫桂英 ____ 唐朝蓬萊名妓,原是宦官人家千金,家道中落而萎頓風塵,秀外惠中,頗有才能。
魚玄機 ____ 唐朝出身於長安的道姑名妓,本名幼微,曾師從溫庭筠學詩,天生麗質,原給一位大官僚做妾,後遁入空門做入世女道,打扮得光艷照人,引名士雅集詩唱。
灼 灼 ____ 晚唐的歌舞名妓,蜀之麗人也,年老貧落於成都酒市之中。詩人韋庄有詩傷詠。
李 娃 ____ 唐代長安名妓,滎陽公子與她一見鍾情,擲盡千金,滎陽公大怒責棄之,李娃收容了他,後來他科舉中了榜首,其父原諒了他們。大文豪白行簡作有 << 李娃傳 >>。
章台柳 ____ 唐天寶年間的風塵美女,後成為韓愈妾,因世亂分離,柳氏為沙叱利將軍所佔離散期間,韓愈對其倍加思念,曾作《章台柳》寄之。詞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回詞言:「楊柳枝,芳菲節,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二人輾轉後終又重逢。
琴 操 ____ 北宋的杭州名妓,鍾情並獻身於秦少游。
李念奴 ____ 北宋時杭州名妓,蘇東坡在任時,念奴力勸他以脫藉而救出所有杭州妓女,轟動一時。
朝 雲 ____ 宋朝杭州雛妓,姓王,字子霞,錢塘人,蘇東坡的寵妾,三十四歲病故。朝雲生前學書法,亦學佛,識大意,臨終時誦金剛經四句而歿。
李師師 ____ 北宋汴京人,色藝雙絕,為青樓第一女子,宋徽宗微服垂青於她。金人攻破汴京,主將索要師師,她吞金瓚自盡,徽宗聞說,涕泗橫流。
梁紅玉 ____ 宋代的幗國女傑,她原本從妓,為鎮守京口的韓世忠所救。抗擊金兵大軍時,梁紅玉在金山頂上擂鼓震軍威,士氣如虹,敵兵則聞風喪膽。
嚴蕊 ____ 字幼芳,南宋軍中歌妓,「善琴弈、歌舞、絲竹、書畫,色冠一時。」
劉婆惜 ____ 元代著名才妓,詩文多有留傳。
沈九娘 ____ 明代蘇州名妓,後為唐伯虎之妻。
杜十娘 ____ 明代京城名妓,重義輕利,風情美艷,因痛訴忘恩負義的國子監太學生李甲而怒沉百寶箱的故事為世人傳頌。
寇白門 ____ 明末秦淮八艷之一,崑曲尤精。
柳如是 ____ 秦淮八艷之一,才色雙全。
卞玉京 ____ 秦淮名妓,「愛潔無如卞賽賽」,後遁入空門。
卞敏 ____ 明末秦淮愛國名妓,卞玉京的妹妹,抗清時血灑沙場。
董小婉 ____ 秦淮八艷之一,與才子冒辟疆苦戀多年,終得相隨。
陳圓圓 ____ 明末紅顏名花,色藝超絕,被當時姑蘇最有權勢的田畹看重,後獻給皇帝,又轉賜吳三桂,最終遁入道門。
顧橫波 ____ 明末清初秦淮名妓,才華橫溢。
李香君 ____ 明末秦淮名妓,擅詩歌,與「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候方域相戀,後因志道不同分手,遭魏黨奸官威逼,血濺桃花扇。
萵嫩娘 ____ 明末文武才妓。
雲映淮 ____ 清代揚州名妓。
張玉秀 ____ 清代俠妓,金嗓子。
花燕芳 ____ 清末衡陽名妓,詩人才女。曾被曾國潘利用與王湘綺交往,二人竟相愛,後忍痛分手。
賽金花 ____ 清末京都名妓,曾隨其夫出使國外,並受到西太後的賞識,後又以克夫而出名。
潘玉良 ____ 蕪湖名花,後到巴黎學習美術,頗有所成。
姚冶城 ____ 南國名妓,曾與蔣介石結為夫婦,未得蔣母承認,後離異。
小鳳仙 ____ 才情兼備的艷妓,蔡鍔將軍的紅粉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