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初名妓董小宛,難道真的是順治的寵妃董鄂氏嗎
清朝名妓董小宛和順治的寵妃董鄂氏,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董小婉歷史上確有其人,她是秦淮的一個名妓。她最後被冒襄娶回家做了小妾。兩個人感情非常要好,可以說是相敬如賓,後面遇到了連年戰事,兩個人顛沛流離,相依為命長達九年之久。董小婉最終因為勞累過度去世,享年28歲。
董鄂氏在被順治皇帝接進宮後心情並不好,後宮的生存環境非常艱難。雖然順治皇帝非常喜歡她,可是她畢竟是二婚,太後也不看好她,更何況後宮的嬪妃也是嫉妒她。她長期鬱郁寡歡,最後在自己的小兒子去世之後,更是一病不起。
順治帝雖然百般疼愛,但是並沒有能夠讓她的病情好起來。董鄂氏體弱多病,病倒後又感染了天花。順治帝不顧被傳染的危險,親自給她端葯送水。但是還是沒能留住董鄂氏, 董鄂氏去世不久,順治帝也病倒了,年紀輕輕地就去世了。
⑵ 董宛如的相關傳說
關於順治孝獻皇後董鄂妃,社會上有各種傳說。
一、秦淮名妓董小宛說
最普遍的一種就是說她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董小宛。豫親王多鐸出兵討伐南明時,佔領南京後將董小宛帶回獻給順治。清末野史還盛傳,董小宛是被南下的洪承疇俘獲。洪本想自己霸佔,因董誓死不從,才將她送入皇宮,成了順治帝的愛妃。福臨對董小宛寵愛有加。後來,董小宛觸怒孝庄皇太後被賜死。福臨竟因此把萬里江山往他的兒子玄燁一丟,自己到五台山出家了。
到底孝獻皇後是不是董小宛呢?經史學家多年考證,認為孝獻皇後與董小宛根本就是兩個人。
歷史上董小宛確有其人,她生於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名白,字青蓮,後來成為秦淮一帶的名妓。她19歲從良,嫁給江南才子冒襄(辟疆)為妾。二人感情真摯,相敬如賓。清軍南下時,為避戰亂,夫妻二人顛沛流離,相依為命達9年之久,董小宛終因勞累過度,於順治八年(1651年)病死,年僅28歲,葬於影梅庵,當時名人贈吊的輓詩很多。當順治帝呱呱墜地時,董小宛已15歲。到順治二年,順治帝剛7歲,而董小宛已22歲,7歲的皇帝怎麼可以納22歲的漢族妓女為妃子呢?孝獻皇後是順治十三年入宮的,那時董小宛已死5年。顯而易見,董小宛絕不可能是孝獻皇後。
為什麼野史能把董小宛與孝獻皇後扯在一起呢?原來是她們的姓中都有一個董字,她二人又都是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在編寫野史時,為了使故事情節離奇,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或許出於對滿族統治的故意中傷,於是文人墨客採用移花接木之術,把董小宛和孝獻皇後說成是一個人。其實孝獻皇後姓董鄂氏是譯音,許多史書也有譯為棟鄂、東古、東古、東果的。這樣看來,她二人之間更沒有什麼聯系了。
歷史上真實的孝獻端敬皇後董鄂氏,即董鄂妃,本是順治朝內大臣鄂碩女。她十八歲時入宮。順治十五年(1658年)生皇四子榮親王,不久愛子病逝,董鄂妃十分傷心悲痛,身體每況愈下,終於順治七年(1660年)八月病逝,時年二十二歲。入宮後,董鄂妃因其美貌和賢良,頗得順治寵愛,剛入宮一個月就晉封為皇貴妃,死後三天就被追封為皇後,可謂紅極一時。但是,在順治帝死後,她的地位急轉直下,遭到了一系列冷遇:神牌不進太廟,不繫世祖謚,祭祀降格,死後沒有推恩外戚,喪儀未列入《大清會典事例》等。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是董鄂氏本人的原因,主要是以孝庄皇太後為首的滿族王貴對其生前為順治獨愛不滿,因為她順治就曾兩此廢後,而皇後卻都是孝庄皇太後的侄女和侄孫女。因此,皇親國戚也更不滿意順治給她的皇後桂冠,覺得名不正言不順。人心不服,董鄂妃倍受冷落也就很自然了。其實也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從董鄂妃死後火化看來,董鄂妃可能是患上了天花,並傳染上順治,因此半年之後,順治也因出痘(天花症)而亡,招致皇族之恨。
二、襄親王福晉說
另外,關於董鄂妃還有一個傳說,一些史學工作者經過考證,認為孝獻皇後是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妻子,而博穆博果爾正是順治帝的同父異母弟。主要依據就是欽天鑒洋人湯若望在回憶錄中的一段記載:
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的愛戀。當這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耳光。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憤至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於1660年產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星期之後,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於其後不久薨逝。皇帝大為哀痛,竟致尋死覓活,不顧一切。
湯若望是當時的欽天監監正,是德國傳教士,與順治帝關系比較密切,因此他的這段回憶可靠性、可信性很高。根據他的這段回憶,這位軍人的未亡人當然是後來的孝獻皇後,那是毫無疑問的,但這位自殺的軍人是否一定是博穆博果爾,卻令人懷疑。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第十一子,生母為懿靖貴妃。順治十二年十二月封襄親王,翌年七月初三日死,年僅16虛歲,實足年齡才14歲零6個月。
也有人提出,清初有命婦輪番入侍後妃的制度,因此,持孝獻皇後的前夫是襄親王的觀點的人認為,親王的福晉是命婦,是要輪翻入宮服侍後妃的,這便給順治帝與弟媳相識熱戀提供了機會。但孝獻皇後的前夫是否就是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卻並無證據,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⑶ 歷史上的董小宛和董鄂妃,是一個人嗎
可以說,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中,一個男人擁有三妻四妾是正常的。因此,陛下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是姬妾成群的後宮鳳黛三千。縱觀清朝幾百年的歷史,十二位皇帝與他們的嬪妃之間的風流韻事一直不絕於耳。然而,也有一些皇帝對他們的愛人情有獨鍾。
那麼野史為什麼要把年齡相差這么大的兩個人當成一個人呢?
事實上,為了盡可能地吸引人們的注意,最好的辦法是把故事講得盡可能地離奇。另外,這兩個人的名字里都有一個 "東 "字,而且都是難得一見的美女,最後都是病死的。因此,許多編纂野史的人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特意做了這本書。
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董鄂妃是一個真正的滿族人。
她原本是順治的弟弟、太極皇帝的第11個兒子--襄親王的福晉,襄親王在16歲時去世。順治年幼繼位時,對其母親的要求非常嚴格,因為皇帝尚且年幼,所以,權力由親近的舅舅多爾袞掌管,順治皇帝就像一個王權的傀儡。
後來,孝庄皇後為了與滿蒙聯姻,不顧順治的意見,把皇後的頭銜封給了自己的科爾沁部落的侄女。順治皇帝對這種安排非常不滿。此外,年輕的皇後被寵壞了,不理解皇帝。他們經常爭吵,順治帝也很郁悶。
直到後來,他遇到了經常進宮伺候皇太後的董鄂氏,他立刻被董鄂氏的美貌和溫順所感動。而董鄂氏就是因為丈夫常年在外打拚而寂寞難耐,兩個人看對眼了。
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
"順治皇帝愛上了一個滿族士兵的妻子,他們很快就相愛了。當那個士兵為此責罵他的妻子時,順治帝為此打了那個士兵一巴掌。最後,該士兵因怨恨而死,或自殺,皇帝將該士兵的妻子帶入宮中,凌駕於眾人之上,封她為貴妃。
⑷ 董鄂妃和董小宛是一個人嗎要怎樣來理解呢
大清王朝皇宮的制度非常嚴格,皇貴妃的身份等同於副皇後,在皇宮裡面沒有皇後的情況下,才會設立皇貴妃的人選,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掌管三宮六院的事情,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在妃子去世以後,會受到皇帝的追封成為皇貴妃。
因此也有人說董鄂妃是漢族女子,而且還是清初四期的四大名妓之一的董小宛,雖然董小宛和董鄂妃相差並不到,但她們兩人並不是同一個人,很多人將二人搞混淆,而董小宛一直居住在南京生活,多爾袞在攻打下南京意外,看到董小宛非常漂亮,於是就孝敬給了順治皇帝,但當時滿漢是不能通婚的,所以就把董小宛的名字改成了董鄂氏,而民間就是根據這個依據覺得兩個人是一個人。
但董鄂妃家室非常顯赫,而且父親還是清朝的大官,弟弟也是沙場上有名額將軍,為康熙王朝建立不少的軍工,而董鄂妃在十八歲的時候才進入皇宮,並且董鄂妃並不是第一次家人了,她的第一個丈夫是順治的弟弟,而康熙的弟弟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因此很多人覺得康熙弟弟的病逝和順治搶走董鄂妃有很大的關系。
⑸ 順治與董小宛
歷史上順治和董小宛沒有關系。
電視劇《多情江山》中的董小宛是江南有名的歌女,有著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與少年天子順治相愛後卻無法相守,並遭到了孝庄皇太後和清廷眾臣的極力反對。面對清廷禁律她與順治二人勇敢執手卻終因一場天花雙雙殉情,留下一段令人扼腕的千古奇緣。
實際上歷史上順治所忠愛的是董鄂妃非董小宛。實際人們上是將董鄂妃跟董小宛相混淆。
董小宛是明末秦淮名妓,名白,生於公元1624年,卒於公元1651年,是冒襄(辟疆)的妾。冒襄是當年江南的四大公子之一,他曾作《影梅庵憶語》以及《如皋冒氏嚴書·家乘舊聞·亡妾董小宛哀辭》來描述董小宛,這是歷史上唯一有關董小宛的記載。
至於順治皇帝,《清史》等正史之中有詳細的記載。順治帝即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皇太極去世之後,皇太極長子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陷入帝位之爭,但是雙方實力相當,最後在不得不妥協的情況下選擇了年僅六歲的福臨繼承帝位。稱帝後的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幫助之下,從滿洲汗國的汗王一躍成為中國皇帝,少年皇帝的名字可謂實至名歸,上天給他兩個貴人,多爾袞和吳三桂。多爾袞代替他征戰南北,吳三桂一怒為紅顏,使多爾袞的部隊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越過山海關。
順治這么一個異族皇帝與董小宛這么一個漢族美女又是如何被聯系在一起的呢?
誤會還起源於大文豪龔鼎孳《賀新郎》中「難倩附書黃犬」這句詞。《賀新郎》這首詞是龔鼎孳讀冒襄《影梅庵憶語》而作的觀後感。人們認為「黃犬」就是清廷太監,據此推測出董小宛曾入宮。其實「黃犬」最先出自《晉書·陸機傳》,「初,機有駿犬,名曰黃犬,甚愛之」。所以「黃犬」也只是一個典故罷了,根本不是指太監。
而且,冒襄《如皋冒氏嚴書·家乘舊聞·亡妾董小宛哀辭》記載,「痰涌血溢,五內崩舂」「脾虛肺逆」,也就是說董小宛死於疢疾,即肺結核。冒襄在《如皋冒氏嚴書·家乘舊聞·亡妾董小宛哀辭》的前文小敘中記載:「小宛自壬午歸副室,與余形影麗者九年,今辛卯獻歲初二日長逝。」因此,我們可以肯定董小宛的確死於冒襄家中。而壬午就是明崇禎十五年,亦即公元1642年,辛卯系清世祖順治八年,亦即公元1651年。所以董小宛於1642年嫁給了冒襄作妾,1651年因肺結核而死於冒襄家中。
根據兩人的生卒年月,生於1624年的董小宛比生於1638年的順治皇帝整整大了15歲。而董小宛1651年去世之時,順治皇帝才13歲。之所以把順治與董小宛連接起來,只不過是好事者們進行的文學想像罷了。
⑹ 順治的董鄂妃身世到底是怎樣的,她和秦淮八艷中的董小宛有何關聯
董鄂妃是大清入關第一位帝王順治帝的寵妃,這位董鄂妃頗為傳奇,有野史記載董鄂妃不是通過選秀進入順治帝的後宮的,她是江南一代名妓董小宛,因為她妓女的出身所以讓孝庄太後不喜愛,但是她非常受到順治帝的喜愛,最後她因為喪子後病逝,順治帝也心灰意冷不久便不在人世了。
不過董鄂妃確實不是通過正常選秀進入順治帝的後宮,有種說法是董鄂妃原本是順治帝弟弟博果兒的福晉,後來被順治帝看上後收到了自己的後宮之中。這種說法更符合現實,所以董鄂妃很大可能是順治帝的弟媳,而不是江南名妓董小宛。
⑺ 董小宛究竟是誰
清朝從公元1644年入關到1911年滅亡,前後共有十位皇帝,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在位只有18年,24歲便離開帝位。那麼,順治究竟是病死了,還是因董鄂妃之死看破紅塵到五台山當了和尚?這給歷史留下了一個疑案。 董鄂妃與董小宛 順治死後被安葬在清東陵,與他合葬的還有兩位皇後,其中一位就是深得順治寵愛的董鄂妃。董鄂妃死後被封為「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從充滿贊美的封號上,不難看出順治對她的感情之深。 後來,有人說董小宛就是順治最喜歡的董鄂妃,那麼董鄂妃與董小宛究竟是不是一個人? 民間傳說:順治愛妃董小宛 我們要講的第一個故事,就從董小宛的身世說起。 明朝末年,江南有「八大名妓」和「四大公子」。當時八大名妓號稱「秦淮八艷」,董小宛就是其中之一。「四大公子」指方以智、侯方域、陳貞慧、冒襄。 傳說清軍大舉南下時,董小宛被督署江南的洪承疇搶走獻給順治。順治一見董小宛龍心大悅,二人感情迅速加深。順治先將董小宛冊封為妃,接著又立為皇貴妃,一代名妓就這樣成了董鄂妃。 但在孝庄皇太後看來,順治的這種感情再發展下去會壞了國家大事。於是她以學佛的名義,將董小宛送到西山玉泉寺。董小宛被送走以後,順治仍千方百計與董小宛約會,並一再威脅太後說,如果董小宛有什麼不測,他肯定不再當皇帝。後來,孝庄設計燒了玉泉寺,謊稱董小宛被燒死。順治痛不欲生,從此沉迷於佛教中不能自拔。 一天,順治打坐時恍惚看見董小宛出現在五台山,於是他毅然放棄皇位來到五台山,建了三間草房,從此就做了和尚。他的第三子玄燁繼位成為康熙皇帝後,傳說曾幾次以進香名義到五台山去見父皇,但順治根本不與康熙相認。康熙就在寺廟牆壁上題寫了「文殊色相在,惟願鬼神知」的詩句。 這個故事聽起來十分動人,如果事實真是這樣,那麼歷史上的董小宛與董鄂妃就是同一個人了。 歷史故事:董小宛與冒襄的愛情 現在,我們再給大家講第二個故事。 江南「四大公子」中的冒襄,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明朝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他到南都(今南京)參加科舉考試。方以智、侯方域對董小宛贊不絕口,稱她「才色為一時之冠」,在兩人介紹下,冒襄才得以求見董小宛。 第一次沒能見到董小婉。第二次,冒襄看到董小宛在保姆的陪伴下沿著曲廊走來,不禁感嘆:「香姿玉色,神韻天然。」而當時才16歲的董小宛一句話也沒說。 三年後,在朋友幫助下,特別是通過「八大名妓」之一的柳如是和贖買柳如是的錢謙益從中周旋擔保,冒襄終於以三千兩銀子的代價將董小宛贖身。董小宛嫁給冒襄後來到江蘇如皋的冒家水繪園,與冒襄一家過著平靜的生活。 但不久就趕上明末清初的亂世,冒襄一家四處逃亡、顛沛流離。在以後的5年裡,冒襄大病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顧才保住性命。然而勞累的生活最終吞噬了董小宛年輕的生命,冒襄後來回憶,當時小宛已「星靨如蠟,弱骨如柴……」順治八年正月初二,也就是1651年1月22日,董小宛死於水繪園影梅庵家中,年僅28歲。 真相:董小婉並非董鄂妃 關於董小宛的故事,我們還可以從流傳下來的冒襄詩文集中找到一些線索,其中的《影梅庵憶語》中,冒襄追憶了他和董小宛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以及他們婚後的生活。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 第一點:董小宛嫁給冒襄以後,兩人就再沒分開,所以董小宛也就不可能再到宮里成為順治的妃子。 第二點:明崇禎十二年時董小宛和冒襄相識,當時董小宛16歲,而這時順治皇帝才兩歲。三年後董小宛19歲嫁給冒襄時,順治才5歲。當順治皇帝14歲時,董小宛就去世了。 通過以上兩點我們可以推斷,董小宛與深得順治皇帝寵愛的董鄂妃,根本就是兩個人。 順治帝與董鄂妃 董鄂妃身世 那董鄂妃又是誰呢? 據《清史稿》後妃傳記載,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董小宛去世那年,祖籍遼寧的董鄂氏已經年滿13歲。 據考證,董鄂氏在順治十年入選秀女,被指配給襄親王。第二年,董鄂氏與襄親王成婚,那年董鄂氏16歲,襄親王14歲。襄親王名叫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的第11個兒子,順治的同父異母弟弟。 那麼,董鄂氏又怎麼會成為順治的妃子呢? 據當時在宮中任職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筆記記載:「順治皇帝對一位滿籍軍人的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位軍人因此事申斥他夫人時,竟被順治聞知,打了他一個耳光。這位軍人於是因憤致死。順治皇帝就將這位軍人的夫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湯若望說的這位滿籍軍人,就是襄親王。 在《玉牒》中可以看到,襄親王死時才16歲。就在這年8月,順治宣布立董鄂氏為妃。他讓禮部挑選吉日舉行典禮,並委派內大臣鰲拜前去告祭襄親王。畢竟襄親王屍骨未寒,順治還是有些心虛吧! 董鄂氏入宮後,住在承乾宮。 順治十三年八月董鄂氏被冊立為賢妃,一個多月後順治又准備立她為「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 冊立典禮是在當年十二月初六舉行的,這一年順治19歲,董鄂妃18歲。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保存了冊立董鄂妃為皇貴妃的《詔書》。按常規,皇帝只有在冊立皇後的大禮上,才會頒布詔書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這種特殊禮遇,表明她得到了順治不同尋常的寵愛。 董鄂氏入宮後,與順治的感情與日俱增。順治後來在《端敬皇後行狀》中回憶:他下朝時董鄂妃總是親自安排飲食,飯菜做好後更要先品嘗。當他批閱奏章時,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邊。更難得的是,她時常勸說順治,處理政務要服人心,審判案件要慎重。連宮女太監犯錯誤時,她也往往為他們說情。 董鄂妃之死 順治十四年四月初七,董鄂妃生下一個男孩,排行第四。隨著新生兒的誕生,清朝後宮內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變得更加殘酷。 順治的父親皇太極先後娶了包括孝庄皇後在內的五位皇後和妃子,都是蒙古族。 順治的第一個皇後是孝庄皇太後的侄女,在順治十年時被降為靜妃。順治的第二個皇後是孝庄的侄孫女,順治仍想把她廢掉。因為順治一心寵愛滿族血統的董鄂妃,引起孝庄太後對董鄂妃的嫉恨。 董鄂妃即將生產時,孝庄搬到北京永定門外20華里的南苑,這是專供皇家冬天狩獵閱兵的地方。 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庄便以自己身體欠安為由,傳下口諭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拖著產後虛弱的身體,前往南苑照顧孝庄,她的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更為不幸的是,新生的孩子活了不到300天就突然夭亡了。這對董鄂妃是致命的打擊,從此她一病不起,在痛苦中掙扎了三年,終於在順治十七年病逝於承乾宮,年僅22歲。 順治出家之謎 董鄂妃的死,令順治難過萬分。董鄂妃死後兩天,順治追封她為「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並親自撰寫了四千字的《端敬皇後行狀》來悼念愛妻。 順治送走愛妃後,就選擇了凈發出家!其實順治並不是突然想出家的,據歷史學家陳垣考證,順治對佛教的啟蒙始於一代高僧憨璞聰。順治十年,這位高僧入宮,他對佛法的解釋深深觸動了順治。 在憨璞聰推薦下,僧人玉林 和茆溪森先後入宮講授佛法。順治開始信佛,法名「行痴」。這位行痴皇帝在愛妃火化後的當月,就請茆溪森為自己舉行了凈發儀式。 皇帝出家震驚朝野。在孝庄的壓力下,茆溪森的師父玉林 把茆溪森綁起來,並架起乾柴,要當眾燒死他。就在這時,傳來順治決定蓄發留俗,不再出家的緊急口諭。 順治沒能當成和尚,三個月後,他在病中把身邊的近侍吳良輔送到憫忠寺代替他削發為僧。 五天後,順治帶著無限惆悵,在紫禁城養心殿閉上了眼睛,年僅24歲,死因是天花。順治去世距董鄂妃病逝,僅隔三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