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紀姓出自於哪兒什麼時候開始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今廣東省湛江市的紀姓的先祖是
紀(jǐ)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記載,西周初年,為了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地(今山東壽光),他建立了紀國。紀國,是神農氏直系後代的直系封國,後來因為腐敗而衰敗。紀國始祖曾在一金壺中留下治國妙計,但歷任國君都未能開封過,因此被齊國滅後,「齊主嘆之。」紀國建立於商朝後期,在周朝分封列國時正式確立為國在今山東壽光,國家一共存在了五百年(公元前1046~前523年),其中公元前1046~前691年是獨立國家,公元前691~前523年則是齊國的附庸國。紀國被齊國滅亡後,紀侯仍然作為一城之主並作為齊國的附庸國而又存在了一百六十七年,歷十代「君主」。
亡國後的紀國王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紀氏,世代相傳至今。不過,與其他諸侯國被滅後國民多有採用國名為姓不同,紀國基本上只有王族的人繼承了國姓紀氏。
源流二
源於紀族,出自上古伏羲氏之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有一紀族,伏羲氏之臣中有個人叫紀侗,據說即其族人。後來在舜還未為帝時,身邊有個老師名叫紀後,也是古紀族後人。
在古紀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氏族名稱為姓氏者,稱紀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1]
源流三
於子姓,出自大禹執政時封賜之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該族先祖原居南陽(今河南南陽)河畔,因在大禹執政時,曾有族人出策導河入海有大功,故賜以紀國(今山西沁縣),該紀國境內有紀河(今庶紀河),因以為國名,族人以國名為姓氏,稱紀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紀氏在上古時期是一個顯貴的家族,有悠久的歷史,其聲望可以和虞舜、黃帝的氏祖相提並論。
源流四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官爵紀王,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紀王,是金國初期由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設置的督官,由親信宗親王族承擔,負責監督所有官員,為王爵,官秩一品。金國初期,金太祖的第八子完顏·宗強(金熙宗完顏·亶的叔叔,金國唯一的水軍主將完顏·阿魯保)、金太祖的第十三子太尉尚書令完顏·守道(完顏·習尼烈)等,都曾擔任「紀王」官職。
在完顏·宗強、完顏·習尼烈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王爵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紀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官爵紀和大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紀和大夫,是金國模仿宋朝國政機構所設置的一種官職,即是司天翰林官階中的官職之一,負責執掌天文、歷法等,官秩為正六品上。
在紀和大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王爵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紀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官蒙古族官吏丑驢,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丑驢,是蒙古韃靼部人,元朝末期的工部尚書。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在明朝永昌侯藍玉為大將軍率軍擊潰北元殘余政權的「捕魚兒海之戰」(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後,丑驢歸附於明太祖朱元璋。由於丑驢精通蒙古文、突厥文、漢文、回迴文等諸多文字,因此出任通譯書。明太祖很喜歡丑驢學時淵博,特賜其漢姓名為李賢,授燕王府紀善。紀善,就是明朝中央政府派遣至各王府的專職老師,官秩正七品。李賢在燕王府侍奉燕世子朱棣最恭謹。後來這位燕世子發動了「靖難」,李賢有輔佐重勛,直至朱棣成為明成祖,紀善李賢因功累遷至都指揮同知。此後,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詔敕,皆由李賢譯書。而且李賢亦屢陳所見,明成祖皆採納之。到了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念李賢舊勞,晉升為後軍都督僉事,再進右都督,賜賚甚渥(賞賜甚豐)。後又封李賢為忠勤伯,食祿一千一百石。
在李賢逝世前,令其二子以其先官職「紀善」之稱為姓氏,改姓紀氏,以念明太祖的知遇之恩,其後以紀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赫爾濟氏,亦稱和和濟氏,滿語為HergiHala,漢義「綱紀」,世居長白山地區,後多冠漢姓為紀氏。
⑵.滿族紀里氏,亦稱濟禮氏,滿語為GiriHala,漢義「正」,世居駑宜(庫頁島,今俄羅斯薩哈林島)、占尼河(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長白山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紀氏、鄭氏等。
⑶.滿族錫瑪喇氏,亦稱錫瑪拉氏,滿語為SimaraHala,世居額楚(今黑龍江額爾古納河北岸),後多冠漢姓為紀氏、計氏等。
名人
紀 昌:紀昌者,又學箭於飛衛……著有《列子·湯問》 。
紀 信:今四川省西充縣關文鎮扶龍村人,劉邦起兵抗秦,為部將。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項羽率兵圍攻河南滎陽月余,城內糧缺,朝不保夕,將士也筋疲力竭,漢王劉邦十分著急。五月,將軍紀信見情況危急,便對漢王說:「事急矣,臣請誑楚。」在徵得漢王同意後,由陳平寫了一封詐降書,送與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半夜,城中兩三千婦女從東門魚貫而出,絡繹不絕,楚兵都擁至東門看熱鬧,漢王乘機與張良、陳平、樊噲、夏侯嬰等數十騎從西門逃出。天明,紀信扮漢王乘龍車出城受降。項羽發現被騙,下令將士齊集火炬,燒毀龍車,紀信全然不懼,於烈火仍大罵項羽的殘暴。紀信死後,被葬在滎陽城西孝義堡。劉邦建立漢朝後,特在他的家鄉置安漢縣(今西充縣),以資紀念。後人感其英勇忠義,把紀信誆楚的史實編成戲劇《紀信替死》,搬上舞台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時,亦把紀信的家鄉安漢,稱之為「忠義之邦」。
紀 昀:字曉嵐,晚號石雲。清朝河間人。乾隆進士,授編修。官至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他貫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庫全書》總纂,校訂整理,每書悉作提要,冠諸卷首。未著錄者則為存目。主持編纂工作20餘年,一生精力,備注於此。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書7種。
紀 政:簡介見下面近代名人處。
紀青女:小字阿男。明清上元(今江蘇省南京)人。 其夫早喪,映淮不再嫁,以守節聞。
紀玉良:海京劇院老生演員,生於1917年,卒於2002年,原名紀雲峰,曾用名紀應甫,祖籍北京。他自幼酷愛京劇,中學時代向魏公陶學戲,1936年拜馬四立為師學老生,1937年下海,邊習藝邊演出,期間向陳秀華、瑞德寶、張少甫等學藝。1940年與李玉茹、王金璐等中華戲校畢業生搭班赴滬,改名紀玉良。後來又和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言慧珠、童芷苓等先後同台。1951年參加上海人民京劇團、1955年並人上海京劇院、1971年調到上海「五·七」京訓班任教,1978年調回上海京劇院一團。紀玉良宗譚學馬,嗓音寬亮,擅演的劇目有《將相和》、《武家坡》、《轅門斬子》、《大·探·二》等,現代戲《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劍波為其首演。
紀登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紀兆全:原中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江蘇邳州市大胡樓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員.
紀榮旭:河南省林州市橫水鎮東趙村人,1916年生,1938年赴延安參加抗日戰爭,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編入新四軍,任排長、指導員等職,後來擔任新四軍《江淮畫報》記者,解放戰爭時參加渡江戰役。革命勝利後任青島警備區保衛科長、濟南軍區軍事檢察院院長。1964年才轉業到山東省無線電廠任黨委書記。
1990年12月去世。
紀亭榭少將
紀亭榭(1914-—2009.12.7),黑龍江省東寧縣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5支隊1總隊總隊長,晉察冀軍區第5軍分區參謀長,第1軍分區3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張家口公安局保安大隊大隊長,張家口軍警聯合處處長兼衛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察哈爾軍區第6軍分區司令員兼武裝部部長,晉察冀軍區獨立旅旅長,華北軍區直屬第209師副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副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部副參謀長、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以及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才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
❷ 為何很多人喜歡《琅琊榜》里的紀王如何評價這個角色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是紀王爺最鮮明的特點,也是這部劇中對於紀王爺的綜合評價。但是於紀王爺這個人來說,並不僅於此。他有著最為明晰的生命價值觀,亦有著老練的為人處世。
他可以說是一個傳奇王爺,又是一個平凡至極的太平王爺。
初看不知紀王好,再看方知紀王牛,生在皇家就該如此。於紀王而言,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卻窮其一生藏拙守愚。本應為傳奇英才子,可憐出身帝王家!
❸ 紀王的遺址考古
故城遺址位於鄒城市城東南12公里的嶧山之陽,地勢開闊,呈南北高亢、中部略低狀。故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530米,南北寬約2500米,城周長約10公里,城內面積約6平方公里。故城牆現共殘存4000餘米。東、西城牆北端均與嶧山相接,一般殘高3至4米,最高處為7米,牆基寬20至30米,夯土堅實,層次分明,每層厚8至12厘米,夯窩直徑4至6厘米,多為春秋時代的棍夯痕。東、西城牆各有2個城門。南部城牆築在廓山頂上,呈斜坡狀或台階狀,上為夯築,下為石砌牆基,城牆殘高1至2米,牆基寬3至4米,夯層不明顯。在今嶧山街村南有內城北城牆遺跡。東南角城牆呈內摺尺狀,即直角內向,形式罕見。 據有關史料記載,邾國國都曾3次遷徙。《太平寰宇記》稱古邾城即古鄒城,是孔子父叔梁紇所治之邑,即陬邑,亦即春秋時古邾國最初定都之訾婁。一說,故邾城曾在邾瑕(即今濟寧市南5公里處);有舊縣志謂今北宿鎮故下(曾名故縣)是邾未遷繹時之故城。後說現無確據。而公元前615年,邾文公在嶧山之陽建立的都城,即邾國故城,歷史典籍有確切記載。《左傳》載:「魯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遷於繹。古時繹與嶧同,後寫作嶧。嶧山,又名東山、鄒山。因其「怪石萬疊,絡繹如絲,故名繹焉。」《前漢書·地理志》「魯國騶縣,故邾國,嶧山在北。」劉會《鄒山記》載:「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邾城在魯國騶縣,《左傳》卜遷於繹,即此地也。」唐杜佑《通典》載:「故邾國城在縣東南,周圍四十里,上冠峰巒,下屬溝壑。」故邾城又俗名紀王城。嶧山上有紀王棚、紀王墓等遺跡。清雍正年間鄒縣令王爾鑒曾為紀王城題詩曰:「文公遷繹處,群呼紀王城。至今人莫辯,衰草暮雲平。」而唐代以前並無紀王城之名。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鄒縣縣長臧家禕督修而未付梓的《鄒縣新志》載:「或以為《春秋》昭公十八年,鄅子為邾所襲,從帑於邾。鄅、紀聲相近,紀王殆鄅子也。此說見《鄒縣正志》。或以為莒有莒紀公,見《春秋》文公十八年。《左氏傳》杜註:『紀號也。莒夷無謚,故有別號。』邾莒皆夷,故君有此稱……或以為紀侯所遷,故稱為紀。」
❹ 紀王鎮的歷史發展
1930年前後,商店200餘家,以大街中市及林家弄最為熱鬧。
1949年,有135家商店,從業人員218人,其中米店25家、南北什貨店22家、鮮鹹肉庄14家、茶館9家、理發店6家,不少為百年老店。市街兩側羊肉、牛肉、野味攤林立。
50年代後商市蕭條。
70年代後,市面漸趨活躍。
1984年有商店近30家,個體商販近百戶。1949年有碾米廠3家,60年代起陸續開辦工廠,1984年有縣鐵鏈廠、鄉農機廠、制帽廠等企業13家。公交客運74路、189路(原莘紀線)通七寶鎮和莘庄鎮。鎮南北長千餘米,東西寬不足千米,跨鹽倉浦兩岸。街道石板鋪,彎曲狹窄,街面房屋大多為平房和二層樓,1937年大半房屋毀於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後大多恢復。1978年拆除舊街,新建商業街子鹽倉浦南,街面大多二層平頂樓,鎮中心西移至紀翟路口,次年又闢建南北向新村街。1984年居民近300戶、約千餘人。白切羊肉風味獨特。
❺ 紀王場鄉的歷史沿革
夏商時屬東夷集團、淮夷領地。
西周建國後,為諸侯鬍子國屬地,胡後來為楚所滅,遂為楚地。
秦時於胡地置汝陰縣,遂屬汝陰縣地。
西漢襲秦制。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均沿舊制,仍為汝陰縣地。
元時至元二年(1265年),汝陰縣入穎州,遂為穎州轄地。
明洪武中期為亳州領地。
清朝同治三年(1364年),析阜陽、蒙城、亳州、宿州置渦陽縣,遂屬渦陽縣管轄,民國年間依清制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依清及民國舊制,屬渦陽縣第二區(江集區)管轄。同年設王寨鄉隸屬江集區。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劃屬紀倫寨公社,隸屬江集區。
1961年分設紀王場公社、路集公社。
1965年5月1日設利辛縣,江集區屬利辛縣管轄,紀王場、路集兩公社隨之劃入利辛縣。
1969年1月撤區並社時,保留紀王場公社,路集公社並入紀王場公社,同時原屬於張村區三里灣公社的連橋、李大庄、夏庄、孫老家、灰菜郢、郭橋、管橋等7個大隊劃歸紀王場公社管轄。
1975年4月5日設區分社,保留紀王場公社,恢復路集公社,隸屬於孫集區。
1983年4月4日,紀王場、路集兩公社均改為鄉,所轄大隊悉數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稱村民組。
1992年2月27日撤區並鄉,由紀王場鄉、路集鄉合並成為紀王場鄉,鄉政府駐地紀王場集至今。
❻ 上海閔行區有一個紀王廟,它的名字的由來
紀王鎮為紀王鄉政府所在地。北濱吳淞江,鹽倉浦流經鎮北。宋元間,吳淞江潮汛為虐,俗稱霸王潮,鄉民立紀王廟,祀漢將紀信以鎮之。初,吳淞江畔居住7戶漁民,名七家村。明萬曆年間稱臨江,又名淞南,方廣一里,清康熙年間多市肆,戶口日盛。1795年(乾隆六十年)稱紀王廟鎮。向屬嘉定縣,1958年歸屬上海縣。明、清盛布、靛業,市況以鹽倉浦、吳淞江水道通滯為盛衰。民國初,鎮市繁榮,林家弄稱煙弄堂,有12家鴉片煙館。1919年(民國8年)吳淞江疏浚通航,航船順水而下,不再泊停棲,市況漸遜,晨、午以棉、豆、米、麥、土布、蔬菜為市。1930年前後,商店200餘家,以大街中市及林家弄最為熱鬧。1949年,有135家商店,從業人員218人,其中米店25家、南北什貨店22家、鮮鹹肉庄14家、茶館9家、理發店6家,不少為百年老店。市街兩側羊肉、牛肉、野味攤林立。50年代後商市蕭條。70年代後,市面漸趨活躍。1984年有商店近30家,個體商販近百戶。1949年有碾米廠3家,60年代起陸續開辦工廠,1984年有縣鐵鏈廠、鄉農機廠、制帽廠等企業13家。公交客運74路、莘紀線通北新涇鎮和莘庄鎮。鎮南北長千餘米,東西寬不足千米,跨鹽倉浦兩岸。街道石板鋪,彎曲狹窄,街面房屋大多為平房和二層樓,1937年大半房屋毀於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後大多恢復。1978年拆除舊街,新建商業街子鹽倉浦南,街面大多二層平頂樓,鎮中心西移至紀翟路口,次年又闢建南北向新村街。1984年居民近300戶、約千餘人。白切羊肉風味獨特。
❼ 紀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1、源於姜姓
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亡國後的紀國王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紀氏,世代相傳。不過,與其他諸侯國被滅後國民多有採用國名為姓不同,紀國基本上只有王族的人繼承了國姓紀氏。
2、源於紀族
出自上古伏羲氏之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有一紀族,伏羲氏之臣中有個人叫紀侗,據說即其族人。後來在舜還未為帝時,身邊有個老師名叫紀後,也是古紀族後人。
在古紀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氏族名稱為姓氏者,稱紀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於子姓
出自大禹執政時封賜之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該族先祖原居南陽(今河南南陽)河畔,因在大禹執政時,曾有族人出策導河入海有大功,故賜以紀國(今山西沁縣),該紀國境內有紀河(今庶紀河),因以為國名,族人以國名為姓氏,稱紀氏,世代相傳。
該紀氏在上古時期是一個顯貴的家族,有悠久的歷史,其聲望可以和虞舜、黃帝的氏祖相提並論。
4、源於女真族
出自金國時期官爵紀王,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紀王,是金國初期由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設置的督官,由親信宗親王族承擔,負責監督所有官員,為王爵,官秩一品。金國初期,金太祖的第八子完顏·宗強(金熙宗完顏·亶的叔叔,金國唯一的水軍主將完顏·阿魯保)、金太祖的第十三子太尉尚書令完顏·守道(完顏·習尼烈)等,都曾擔任「紀王」官職。
在完顏·宗強、完顏·習尼烈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王爵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紀氏,世代相傳。
5、源於女真族
出自金國時期官爵紀和大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紀和大夫,是金國模仿宋朝國政機構所設置的一種官職,即是司天翰林官階中的官職之一,負責執掌天文、歷法等,官秩為正六品上。
在紀和大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王爵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紀氏,世代相傳。
❽ 紀王的當代紀王
紀王城現在是有著3000人的大村子了,因為村子大,幾十年前就將一個自然村分為紀前、紀東、紀西三個村。村子內外還殘存著2600多年前的土城牆,這些城牆一般高高低低,斷斷續續,象是在訴說著時斷時續的歷史。它見證過邾國的輝煌,見證過古城的沒落,見證過它的風風雨雨。城牆在風雨的侵蝕中,一點一點在湮沒,唯一不變的是上面的野草,在歲月的長河中,一年一年在這里成長,一年一年在這里更替。 當年的邾國現在已成了歷史的遺跡,紀王城在延續著新的歷史。
❾ 琅琊榜紀王誰演的最後結局怎樣 紀王爺在劇情中起什麼
紀王是梁帝如今在世的弟弟中最小的,梁帝當年奪位時紀王年紀尚輕,且個性風流倜儻,不涉朝政,梁帝非常偏愛。紀王坐實了何文新殺人的事實,斬斷了譽王的臂膀;紀王目睹夏冬帶走衛崢,使梁帝對懸鏡司心生懷疑。梁帝想另立靖王為太子,也有紀王的功勞,譽王起兵造反,紀王奮不顧身保護眾人。最重要的一點,祁王的遺腹子庭生就是當年紀王爺救的
寧文彤,1969年9月13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男演員。
1984年,首部出演作品是電影《北國紅豆》,1990年,出演電視劇《親親我,老師》 ,1992年,參演電視劇《小龍人》 。2006年,出演由郭靖宇執導的電視劇《刀鋒1937》,2009年,出演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兒童片《錦綉花園》。2011年6月,在古裝探案劇《施公案》中飾演武功高強的和尚了塵 ;2012年8月,出演郭靖宇執導的歷史抗戰傳奇劇《打狗棍》 。2013年2月,出演由張孝正執導的勵志情感劇《紅酒俏佳人》 ;3月,出演簡川訸執導的醫療勵志劇《到愛的距離》 。2015年,出演李紅翔執導的電影《朱大琴,請與本台聯系》。2016年,出演蔣家駿執導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在劇中飾演"老頑童"周伯通 ;4月,參演女性都市劇《歡樂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