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蘭亭序這首詩中所出現的幾個人物介紹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② <蘭亭集序>作者是誰,他是什麼朝代的,有什麼之稱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③ 《蘭亭序》作者是誰呢
《蘭亭序》作者是王羲之。
王羲之(301-361),字遺少,祖居琅琊(今山東臨沂),隨晉室南渡,定居會稽,其家族是當時的豪門大族。歷史上有名的王敦和王導就是王羲之的從伯父,祖父王正,官至尚書郎;父王曠,官淮南太守,參與朝廷大計,是奠定東晉基業的決策者之一。也雅好書翰,善隸書、行書,對少年時代王羲之的學書很有熏陶作用。
主要成就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④ 《蘭亭序》是中國書法的絕代佳作,出自於哪個名家之手
⑤ 蘭亭序的簡介
正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12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從小向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王羲之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曾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 ,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王羲之/蘭亭序: 在我國書法史上,有一篇被歷代書家公認為舉世無匹的「天下第一行書」,這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東晉最傑出的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人,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他七歲開始學書,先後從師於出身書法世家的衛夫人和叔父王 ,以後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晚年書法爐火純青,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蘭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蘭亭序》晉朝人叫《臨河序》,後人又稱為《修禊序》、《禊帖》、《蘭亭詩序》,計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據說,東晉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流觴飲酒,賦詩唱和。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寫下了這篇「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後又重寫了數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別愛重,交付子孫傳藏,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無嗣,交弟子辯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得到了《蘭亭序》,常常「置之座側,朝夕觀覽」。貞觀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摹拓十本以賜近臣,死後把真跡帶進昭陵作為陪葬品。所以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看到《蘭亭序》的真跡,只能看到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馮承素摹本,因帖前後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各半之印,故又稱為「神龍本」。郭天賜謂「神龍本」「筆法秀逸,墨彩艷發,奇麗超絕,動心駭目」。
《蘭亭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無一雷同。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尤其是章法,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
參考資料:http://hi..com/%B2%E8%EC%F8%D2%BB%CE%B6/blog/item/8c851917bbfb28054a90a793.html
⑥ 蘭亭集序是誰寫的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寫的。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蘭亭集序》賞析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⑦ 「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誰的作品呢
了解中國書法,《蘭亭序》可以說是打開中國書法藝術寶庫的一把鑰匙。幾乎一提到書法,就會提到 "蘭亭序","蘭亭序 "也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在電腦資料庫中就有 "蘭亭風格"。說到高雅的東西,大多以 "蘭亭雅集 "為標志。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⑧ 《 蘭亭序 》是我國( )代著名書法家( )的書法作品,他被後人尊稱為「
《蘭亭集序》是我國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他被後人尊稱為「 書聖 」;
《玄秘塔碑》是我國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作品,人們常常把他和另一位書法家顏真卿 的作品相提並論,合稱為「顏柳 」。
1、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書聖「,是對王羲之的別稱,字逸少,號澹齋,漢人,生於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2、《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是唐會昌元年 (841年)由時任宰相的裴休撰文,書法家柳公權書丹而成,為楷書書法作品。
為柳公權書法創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柳體」書法的完全成熟,歷來被作為初學書法者的正宗範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8)蘭亭與哪個歷史人物相關擴展閱讀:
1、《玄秘塔碑》在點畫上有兩大顯著特點:
其一,有如截鐵,圭角分明,方折峻整,別具特色。橫輕豎重,短橫較粗壯,長橫格外瘦長,起止交代清楚。豎畫頓挫有力,行筆挺勁舒長。撇畫較銳利筆勢修長。捺畫粗重,用筆干凈利落,與撇畫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二,點畫多樣,變化豐富,別具一格。以「點」論,就有圓點、方點、短橫點、橫折點諸種;以豎」論,或圓起圓收、或圓起而露鋒盡勢;
以「橫」論,大多方起圓收,但多畫重疊之時(如「三」、「寺」等字)必出之以不同形態;以「撇」論,有長長的蘭葉撇,有短促的利劍撇,更有別致的回鋒撇(如「凡」字的左撇)。
2、《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蘭清)盛游之事,其書從容嫻和,氣盛神凝。
據傳唐太宗李世民酷愛其書法,認為《蘭亭序》是「盡善盡美」之作,死後將它一同葬入陵墓。現傳《蘭亭序》之真偽,曾有過大爭論,幾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蘭亭序》的藝術價值卻是一致公認的。歷代書家摹本不下幾十種,也是書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現象。
⑨ 歷史蘭亭序出於誰人之手,發生在那個朝代描寫什麼內容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