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字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
漢字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❷ 甲骨文 金文 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分別產生的時間
1、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金文之始,實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距今約3300年。
3、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距今約2200多年。
4、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距今約2200年。
5、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約形成於漢末、三國時期,距今約1900多年。
6、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距今約2000多年。
7、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漢末即有雛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漢字變遷
漢字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凝聚了豐富深厚的中華文化。雖然對漢字的起源學界有不同觀點,但甲骨文是學界公認的成熟的文字。
19世紀末,在河南省安陽小屯村發現了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文」;從公元前14世紀開始,在青銅器上出現了大量的銘文,被稱為「金文」;公元前221年,小篆開始通行;後來,簡化為字形更為方正簡單的「隸書」,隸變被視為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字並不是單純的象形文字,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古人將復雜的圖案抽象成簡單的線條,漢字由此成為高度抽象的「意音文字」。這些帶著古人生活痕跡理念的抽象線條被保留在漢字最常用單元中,這些單元被稱為漢字的「部首」。
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再到近現代的辭書,由於漢字的歷史演變,在各個時代所採用的部首各不相同。2009年教育部發布《漢字部首表》,規定了漢字的部首表及其使用規則,其中主部首201個,附形部首99個。
❸ 楷書的歷史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魏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❹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分別是什麼時間形成的
1、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金文之始,實在盤庚遷殷後,距今約3300年。
3、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距今約2200多年。
4、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距今約2200年。
5、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約形成於漢末、三國時期,距今約1900多年。
6、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距今約2000多年。
7、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漢末即有雛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4)楷書距今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根據出土簡牘,隸書起源於戰國。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❺ 草書 行書 楷書 ……它們時間排序
草書、行書、楷書的時間順序為草書、楷書、行書。
初期的草書,由隸書演化而來,名為「章草」。相傳章草是漢元帝時的黃門令史游所創,流傳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書奏的摺子等),後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講「草」,也有草創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是,後漢章帝喜歡杜度的草書,叫他上奏本章時寫成草書,所以叫「章草」。
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約形成於漢末、三國時期,距今約1900多年。古時曾叫「楷隸」或「今隸」,最初產生於西漢的民間,視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內有不少隸書的痕跡。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漢末即有雛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行書是在正規書法(如楷、隸、篆)基礎上的草寫或簡化,是介於正規寫法與草寫之間的一種最通用的書體。
漢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又叫殷墟卜辭、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書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殷商統治者迷信尚神,每有祭祀,戰爭、游獵、出行、以至稼穡、疾病、生育等,事無巨細都要進行占卜以問吉凶。他們把占卜的內容及其應驗的結果都刻寫在龜甲,獸骨上。
❻ 楷書什麼時候出現的
始於漢末。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中國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即楷書的萌芽期——秦漢,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6)楷書距今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楷書四大名家:
歐陽詢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以楷書和行書著稱。為書法史上第一大楷書家,其字體被稱為「歐體」。
顏真卿的書法有早期、晚期之分,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他的大字楷書尤為雄健,有一種「昂然不可犯之色」,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
柳公權,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唐懿宗咸通六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著有《松雪齋集》。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
❼ 楷書是什麼朝代的
楷書是三國時期產生的也就是公元151—230年。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為三國時魏鍾繇所書,真跡不傳於世。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部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18行。後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鍾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朴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如《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今。
❽ 歷史上楷書草書行書出現的順序是什麼
歷史上楷書草書行書出現的順序為:草書——楷書——行書。最早的草書出現在漢代,又稱章草;楷書出現在漢末,行書出現在東漢末年。
1.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書法字體出現的歷史順序如下:
甲骨文(商)——篆(秦代)——隸、草(漢代、漢代的草書稱為章草)——楷(晉朝、含魏碑)——行(晉朝)——草(晉朝、即今草)。
朝代代表:
秦篆——漢隸——魏碑——唐楷——宋行
(8)楷書距今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漢字發展史:
古文字到近今文字的發展轉型,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一里程碑過程,就是隸變楷化———書寫結構單位從古文字階段的線條,解散轉化為當今文字的筆畫。經過隸變之後的漢字,筆畫構成有效區別單位。
隸變發生不會晚於戰國,現存雲夢睡虎地秦簡文字,整體上已處於篆隸之間,一定程度上保留著篆書的意味,被稱為「古隸」。
不同階段古文字的書體類型,往往藏著大量歷史訊息。有學者認為,秦國統一以後的官方用字是小篆,其結體嚴謹、規范、勻稱、平正,線條力度均勻,行筆流暢自然,字體固定,異體字減少。
小篆雖存在時間不長,卻代表了古文字階段漢字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並大體可推測當時的小篆書體主要限於宮廷場合等。
到了兩漢前後,隸書和草書漸占上風。隸書由秦隸過渡到漢隸,達到藝術上的高峰。「同篆書一樣,隸書影響深遠。只要查詢有關實物用字語料庫,就顯而易見,即使到了隋唐,像墓誌碑刻一類儀式化程度高的場合,還經常見到使用復古性隸書,莊重典雅。」
臧克和分析說,「草書」作為書體類型專稱,則是漢代才出現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所謂「漢興有草書」,即特指一種書體。隸書與草書本是同源,都是漢字的草寫,但後來卻朝著兩個方向發展演化———隸書逐漸變得筆畫分明,書寫規范;而草書卻線條纏連、草率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