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有歷史感嗎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是這個地區的第一個文明嗎
我們習慣於從書面歷史的角度來思考歷史,所以,當今天的人們聽到關於早期文明的事情時,他們經常會想,「古代的人們是否知道自己在歷史上的位置?」早期文明認為在他們之前有什麼?他們認為自己生活在歷史的開端嗎?「答案是,古代民族確實有一種生活在歷史背景下的感覺,甚至生活在最早期文明中的人也有一種印象,那就是在他們之前有許多民族。」
「從今以後,我若不在第五代人中就好了。但要麼是在這之前就去世了,要麼是在那之後出生的。因為現在確實是一個鐵的種族,人們不休息,從勞碌和悲傷白天,夜間死亡;諸神必使苦難臨到他們。但是,盡管如此,即使是這些人,也會有一些善與惡攙雜在一起的。當人類的鬢角開始變白時,宙斯也會摧毀他們。」
父親與兒女不和,兒女與父親不和,客人與主人不和,同伴與同伴不和;兄弟也不親
2. 歷史是怎麼被記錄下來的那些古人說的話,作者又不在身旁,怎麼會知道他們說的是什麼
有些是史官原版原樣抄下來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君王說的話,或者大臣們在公開場合說的話。有些是史官大概知道個輪廓,然後加工出來的,比如隆中對,當時在場的只有劉備,諸葛亮兩個人,而撰寫三國志的陳壽絕對不可能在現場記錄,但是後來,或許是劉備向著周圍的人誇過諸葛亮,說諸葛亮當時怎麼預見的三分天下,但是劉備不太可能把原話都轉述出來,這就需要史官從這個大輪廓來補充了,我們現在看隆中對,不但見解精闢,而且語言邏輯非常強,試想,兩個人來嘮嗑,總不能說成那樣吧,因此,說明有史官自己的加工在裡面。還有就是史官的誇張描述。比如史記中記載劉邦見到秦始皇的車隊,說大丈夫當如此,試想,當時別說劉邦身份低微,說這樣的話的可能性很小,就算他真說了,又有誰當回事呢?比如現在街上有個民工說,做人就得像國家主席那樣風光,誰會在意呢?所以,這很可能是劉邦周圍的人(比如呂後)為了說明劉邦志向遠大而編出來的,群臣就算明知道這是假的,也不會說出來,而作為史官的司馬遷,當然寧可信其有了,就寫在書中了。再有就是史官自己的猜測。當然了,不是瞎猜,而是根據事情的前因後果來推測。比如沙丘密謀,李斯和趙高當時計劃賜死扶蘇,立胡亥為主,這些話就算他們真的說了,也不會讓它們流傳出去的。但是根據後來這兩人的所作所為,當時他們很有可能就是那麼說的,這是很可靠的推理,所以,也就寫到書里了。
3. 古代人可能是怎麼學歷史的
古代沒有幼兒園,但是古代對這種地方教的東西叫蒙學,也就是啟蒙教學。主要是啟發的作用。一般在8歲左右就可以上學了,民間有「八歲孩提子,從師入學堂」的說法。蒙學學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一些很簡單的基礎知識。一般蒙學都是私人承辦的,也就是我們說的私塾。都是當地有文化的人來承辦的比較多。而上學時間比我們現在要刻苦,清代人唐鑒所辦的義學規定每天五到七點到校,17點到19點回家,每年自正月15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才散館,休假時間就只有每年的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可以說還是比較艱苦奮斗的。
4. 歷史上古人的生活條件和環境,真的特別艱苦和辛酸嗎
曾經,穿越題材的劇,在影視圈中大火,很多人更是調侃,如果自己能夠穿越到古代,那麼利用豐富的史實知識,能夠改變歷史,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事實上,古代人的生活條件真像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樣好嗎?當然,現在的電視題材也是根據歷史改編,多多少少有一定的濾鏡色彩。個人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帶大家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古代人的生活。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不少的文獻,都可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現狀。有很多文人志士都描寫了古代人的艱苦生活,它並不像大家理想生活那樣的美好。同時,從以上文中介紹來看,其實古代人的生活並不像我們現在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繁華,包括街上賣的各種東西,以及繁榮熱鬧的景象,只不過大家對電視劇的一種理想化。
雖然在唐朝那樣的大唐盛世,而百姓的生活也是十分簡簡單單,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衣食住行也在不斷地變好。所以各位想穿越到古代享受那時候的生活,相信也一定要從多個角度考慮,畢竟那時候的生活還是不如現代方便。
5. 古代人是否進行考古,他們是怎樣考古的
考古作為現代十分熱門的行業,吸引了許多學者,考古發現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歷史發展進程,而古人也會「考古」,事實上,考古作為一個籠統的廣義概念,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時代起,人們就已經建立起了對古物進行收集、收藏和研究的意識。
在古代,因為對於古物的鑒定需要耗費許多的人力財力,所以一般由皇家進行運轉和操作。漢朝時期,在宮廷之中設立了"天祿閣"、"石渠閣"、"蘭台閣"等建築,專門進行珍貴檔案和典籍的收藏。在北宋時期,宋徽宗創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皇家博物館,並把收錄在其中的所有珍貴文物都進行分門別類的記載,形成了《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文獻著作。
如此看來,其實我國的考古學有著很悠久的歷史,後人不斷發現前人遺留下的珍寶,對其進行整理修復,還原出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真實的歷史事件,對我們了解過去起到了很大的進步性的作用。
6. 古人怎麼記載歷史
古代皇帝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史官記錄。像假詔書一類比較特殊,一般外人很難知道。往往是事情敗露後人才知道的。像胡亥的事就比較特殊了,看一下《史記》就會發現,傳出來的可能性太大了。李斯與趙高本來就有矛盾。還有其他方面的可能,因為他們是外出的途中做的,保密工作就與在皇宮里不一樣了。
7. 在古代歷史上,那些古人是如何揚名天下
古代的名士們,很快就有十幾個人和幾十個人聚集在一起玩水。 他們大多沒有一官半職,想發跡,但真的性情剛強,每天在那山水之間耗費了全部精力嗎? 遊山玩水不僅僅是娛樂項目,更是和朋友交朋友的方法。 那些人聚集在他身邊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有一天他的推薦會讓太守喜歡。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讀著天地的悠閑,一個人沉浸在悲傷中。
直到18歲才開始發奮讀書,感慨萬千,《陳氏別傳》他說:謝絕客人,專門從事墳墓的依據,21歲時,家鄉四川射洪東至咸京西安主修唐太學。 他在那裡接觸了許多名家,因為他聰明好學,逐漸成為文壇矚目的新秀。 劉叔叔知道諸葛亮很有才能,但不是聽老百姓的贊揚,而是從荊州名士們嘴裡得到的。 這樣分析的話,可以看出諸葛亮只是在荊州的“名士圈”很有名。
8. 古代人的歷史
古代人當然研究歷史了。實際上歷史學的產生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早些。
最早的歷史學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先民們結繩記事,實際上就可以算是對歷史進行記錄了。當然這也許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學,但這卻是人類對以往發生過的事件進行有意識記錄的開始,也就是說人們開始注意發生過的事情的價值。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宗教在社會生活領域內越來越顯得舉足輕重。它的蓬勃發展培養出一批知識分子,而這些人中負責對宗教儀式和重大宗教活動等進行記錄的人員就是歷史工作者的前身了。用史巫紛若。――《易·巽》。這一點目前是學術屆所公認的。
進入階級社會後,人類政治活動逐漸增多,開始獲得與宗教活動同等的地位。因此這些記錄宗教活動的人又開始記載政治活動,最終他們成為了最早的史官,即專業的歷史工作者。商周時代,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
至於春秋戰國年代,"君舉必書",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禮記·玉藻》說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可見,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十分細致、明確的。 歷史學的發展已經相當完備了。
孔子的春秋就是一部魯國的編年體史書。我想這可以解決你的第一個問題了。古人從結繩記事就可以說已經開始意識到歷史的價值,隨後不斷發展,形成專門從事歷史記錄的人員,甚至作為政治活動和宗教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二個問題,比較簡單了。當然是分的,不過不像分的現在這樣詳細。比如上面說春秋,是從前往後按年代順序記錄魯國的歷史的。也是分階段的。
第三個,當然想啊,人類總是要想像的啊。你會做的古人也會做。科學的說今天人類的智力水平,大腦的發展並不比古人高多少,只是我們不必要像古人一樣一切都從零開始。知識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說遠了。老子想像未來的社會是阡陌相通,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孔子說未來是大同社會。都是古人對未來的想像。明白一個原則,今之視古猶後之視今。
第四個,肯定是的。歷史研究是建築在大量史實基礎上。離我們越遠的時代我們就越難了解,就越受材料的制約。相反,離我們越近我們了解的信息也就越多,可供研究的方面也就越多,也就會更詳細些的。
我的回答不知能不能讓你滿意。
9. 歷史中,這時的古代人的生活是怎樣的條件到底有多苦
對於現代人來說,豐富的生活是很正常的,平時還能看電影、K歌。但是在古代,並沒有那麼好的生活,其實是很艱苦的,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娛樂方面,都無法和現在相比。
所以說,古代的生活真的很艱難,用的方法也是很粗製的,還是現在生活好,大家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
10. 古人歷史
(I) 西漢
公元前202年,西漢由劉邦開國。
秦朝末年,統治者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更加殘酷,老百姓怨聲載道,於是爆發了由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失敗以後,繼起領導農民戰爭的是項羽和劉邦。公元前 206年,劉邦的軍隊攻陷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秦亡之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展開了將近4年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被劉邦的軍隊包圍,項羽見大勢已去,便拔劍自殺。項羽一死,劉邦得了天下,就正式稱帝,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劉邦就是漢高祖。
西漢建立時,北方的匈奴不斷地侵擾中國,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物,漢高祖劉邦曾經親自率領軍隊討伐,但因財力與物力不足,無法在軍事上完全阻止匈奴的侵擾。到了漢武帝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大為增強。漢武帝於是起用衛青、霍去病兩員大將,對匈奴發動多次自衛反擊戰,終於瓦解了匈奴的軍事力量,消除了北方的邊患。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和要求進一步實現思想統一,接納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大一統和尊君的理論,屏棄百家,獨尊儒術,在太學中設置五經博士,宣講儒家的經典《詩》、《書》、《易》、《禮》、《春秋》。從此,儒家思想便被確定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董仲舒鼓吹"君權神授",認為"天子"代表上天治理天下,是萬民的主宰,因此應該擁有一切的權力。他也鼓吹"天人感應",認為人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上天的監視,因此應該順從天意,如果違背天意,就會受到警告,遭受水旱天災或地震之類的磨難。不過,人也可以用行為感動上天,以消災解難。
(II)東漢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
西漢武帝以後,統治階級逐漸腐敗,到了漢平帝時,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和妻族)王莽掌握了西漢王朝的大權。到了公元8年,王莽索性篡(cuan4)位(奪取政權),建立"新朝"。王莽奪位後,曾設法推行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可惜改革不得其法,反而加深了社會矛盾,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推翻了王莽政權。公元25年,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的西漢皇族劉秀,即位稱帝,定都洛陽。洛陽在長安的東面,因此,歷史上稱劉秀建立的王朝為東漢,以別於劉邦建立的西漢,劉秀便是漢光武帝。漢光武帝成功地推行了一些社會改革,復興漢朝,歷史上稱這段時間為"光武中興"。
東漢後期,政治腐敗,災荒連年,廣大的農民無衣無食。河北人張角見民不聊生,便號召農民起義推翻東漢政權。起義軍頭裹黃色頭巾,稱為"黃巾軍"。漢朝與起義軍斷斷續續戰鬥了幾十年,最後雖然平定了"黃巾之亂,但國力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以致東漢政權奄奄一息。中央政權的脆弱導致天下四分五裂,群雄並起,互相征討。到了最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是為"三國時代"。
公元220年,魏國曹丕代漢稱帝,東漢滅亡。
漢朝前後經歷了4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