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有多少次南北民族大融合

歷史上有多少次南北民族大融合

發布時間:2022-07-20 18:31:49

❶ 中國歷史上有過幾次民族大融合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第一次大規模融合:華夏四夷融合為漢族

夏商周時期的華夏大地,星羅棋布地者形態各異的民族。總的說來,有古羌、夷、苗蠻、巴蜀、百越、西南夷幾大群體。

古羌又被稱為戎狄,圖騰為羊,炎黃族就是出自於古羌,分布在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地區,直到春秋時期,依然有姜氏之戎和姬姓之狄。

夷擅長於射箭,圖騰為鳥,主要分布在東方的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被稱為“東夷”。商朝的建立者就是夷的一支。

苗蠻在上古稱為“三苗”,商朝稱為“荊蠻”,西周時期建立了楚國。

百越位於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有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巴蜀也就是四川地區古巴國和古蜀國。他們創造了先進的青銅文明。

西周建立後,周人自認為是夏朝的繼承者,於是稱呼自己為“夏人”,“華夏”,分封到了中原的諸侯國統稱為“諸夏”。實際上,周人也是來源於羌,是羌族中最先進的一支,周人也是姬姓和姜姓長期通婚產生的民族。周人建立了周朝後,就將分布在四周的民族叫做“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統稱為“四夷”。華夷之辨的民族關系就形成了。


清朝建立後,廢除了明朝推行了“華夷之辨”,認為漢族和周邊的各族都是中國的民族。清朝第一次在外交上使用中國為國名,奠定了中國的法理基礎。清朝開疆拓土,基本統一了東亞大陸,為現代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基礎。清朝入關後,滿族積極學習漢族文化,到了清朝後期,滿族已經和漢族沒有多大的區別。於是乎,清末的梁啟超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革命派如孫中山則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

❷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較大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就是亂世,亂世過後就是民族大融合。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春秋、戰國時期.特點是在中國腹心地區進行的,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民族. 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特點是民族遷徒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 三、宋遼金元時期.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是在邊疆地區進行的,不僅少數民族融合於漢族,而且大量的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 四、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是清代.這時期奠定了現在中國疆域和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基礎。
實際上如果不是民族政策,估計現在一些民族也應該被融合了。

❸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幾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 春秋戰國時期進行於中國腹心地區,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 據載,雁北一帶上古屬冀州,春秋時為北狄所居,聚居的少數民族有林胡、樓煩等部。戰國時,趙國的勢力擴展到這里,趙武靈王曾胡服騎射,向北開拓疆土,傍陰山築長城,與匈奴、樓煩、林胡為界。當時雁北一帶為少數游牧部落居住。 到秦統一時,一直處於北方的匈奴成為秦的強敵。秦始皇築萬里長城防匈奴。秦末漢初,匈奴在冒頓單於統治下,武力達到了空前未有的強盛。它滅東胡,敗渾庚,征樓蘭,擁騎兵三十萬。西漢初年,連年侵入邊境,劫掠人口牲畜,「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成為邊境的大患。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三十萬北擊匈奴,被冒頓騎兵四十萬圍於平城,用陳平秘計才算解圍。至此以後的六十多年時間里,西漢政權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任其在邊境地帶肆虐。當時的雁北一帶,居民是極其有限的。除平城外,大約只有馬邑一座小城。到漢景帝時,由於經濟上的逐漸繁榮,軍事實力也逐漸增強,漢與匈奴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匈奴只能「小入盜邊」。公元前133年,漢武帝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的討伐戰爭。漢兵三十萬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遣馬邑人聶翁壹誘匈奴主力,准備一鼓聚殲,不幸謀泄未成。從此就拉開了討伐匈奴大戰的序幕。之後的二十多年,漢派將軍衛青、霍去病連續三次討伐匈奴,大敗之。匈奴內部分裂後,南匈奴投降了漢朝,北匈奴遠逃荒漠。不久首領郅支單於被漢擊殺。從此匈奴親漢,北方邊境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塞外高原第一次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匈奴降漢後,漢安置降眾於朔方(內蒙)、雲中(雁北)一帶,稱為屬圍。 此後,西晉時期的十六國大亂,雁門一帶被一部新起的少數民族——鮮卑部佔領。 【第二次】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 東胡鮮卑族本來是居住在遼西的一個少數民族,東漢桓帝時,檀不愧建國。檀不愧死後,部眾離散。魏晉時,鮮卑部宇文氏,慕容氏,拓拔氏相繼興起,這些部落乘中原大亂之機,紛紛出兵侵佔中原,建都立國,如慕容部建前燕,宇文部建北周,拓拔部建魏。當時的雁北一帶較長時間都為鮮卑拓拔部佔領。拓拔部正處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度階段,完全是游牧部落,居並州塞外。此時黃河流域正經受前所未有的大破壞,塞外高原在這些游牧部落的統治下的經濟也不可能發達。 西晉初期(310)晉朝封鮮卑首領猗盧為代公,割剄領以北地(代縣勾注山以北)給猗盧。314年進封代王,建都盛樂(呼市南)。之後鮮卑內部混亂,互相殘殺。直到333年什翼犍即代王位,統一諸部,又開始強盛起來,但不久被前秦苻堅擊敗,逃漠北。386年什翼犍孫拓拔圭繼代王位,改國號魏,他東攻西掠,南伐中原,在參合陂大破後燕軍,佔領了黃河以北,398年建都平城(大同)。次年稱帝(魏道武帝),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北朝。從此,鮮卑部又在雁北定居。 北魏建都平城後,雁北一帶出現了第二次經濟繁榮時期,桑乾河兩岸又開始建立城邑。天興中(398-404)置恆州(雁北一帶)領八郡、十四縣。 這一時期,社會比較安定,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據《魏書》載:跋謂毗曰:「壘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廣為產甘,各相勸勵」(《北史·和跋傳》)。燕風出使前秦時對苻堅說,魏:「控弦之士數十萬,見馬一百萬匹,」堅曰:「雲中川自東川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餘里,每歲孟秋,馬常大集,略為滿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猶未盡。」這些片段的記載說明,處於畿內地的雁北地區生產是大發展了,這一時期,鮮卑族又與漢族人民逐漸融合,這種狀況大約維持了一百多年。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隨著北魏的衰落,雁北一帶由畿地再次變成了邊疆,處於鮮卑北方的柔然逐漸強盛。魏在外長城設懷荒等六鎮防柔然。孝昌中年(526)柔然陷恆州。魏只好把雁北各州、郡、縣寄自肆州(忻州),從此,塞北經濟再次遭到破壞。北齊時,雖然再次統一北方,但由於時間短促(僅20餘年),經濟未來得及恢復。恆州一帶又被滅柔然而起的突厥部佔領。公元563年,突厥與周通婚,出騎兵十萬,自恆州分三路進關,合周兵攻齊晉陽,突厥沿路大掠,人畜不留。 【第三次】 宋、遼、金、元時期,進行於邊疆地區,不僅少數民族融合於漢族,而且大量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 中原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多年的戰亂,到南北統一的社會繁榮時期——隋王朝時,雁北一帶仍為突厥佔領。隋文帝離間突厥內部,派兵出朔州道大破突厥沙缽略軍。沙缽略逃走。突厥分東西兩部。隋再次收復塞外。這時雁北一帶僅有馬邑、定襄兩郡,馬邑郡統縣四,戶四千六百七十四,定襄郡統縣一,戶三百七十四。(《隋書》)人口如此稀少,可見其經濟狀況了。但這種狀況也沒有維持多久。隋末,中原大亂,突厥再次成為北方強國。荒淫無恥的隋煬帝曾到北境遊玩,遭到突厥始畢可汗騎兵的襲擊,慌忙逃回雁門,突厥兵圍雁門,城中兵民死守,等待援軍到來方才解圍,突厥望北撤去。之後,雁門各郡雖屬隋,但實際為突厥所佔據,隋末大亂時,馬邑劉武周起兵反隋,就是依靠突厥起兵的。 唐初,李世民兼並割據,打敗據並州稱帝的劉武周和割據朔方作亂的梁師都,擊敗突厥兵。630年,突厥被唐滅,從此雁被一帶再次為中原所有。此後的三百年,塞外雖然仍是邊防要帝,但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經濟沙鍋內進入了第三此繁榮時期。 天寶初,默啜興起,經常深入內地擄掠人畜,唐朔方節度使王忠嗣破默啜,再次鞏固邊防。據說唐時的金城縣舊城即是王忠嗣所築。這說明唐中葉以後,雁北的經濟又逐漸趨向繁榮。 但是,唐末至五代後晉天福年間,雁北一帶又換了主人,經濟也再次繁榮。這與李克用父子在此經營多年是分不開的。 五代前期的安定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李嗣源死後,代唐而立的後晉高祖石敬瑭(李嗣源女婿),為了取得中原政權,拜北方契丹主為父,出賣國土,換取兒皇帝名號。936年,石敬瑭即皇帝位。派桑維翰為使,割幽、薊、瀛、涿、檀、莫、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給契丹。此後的三百多年,雁北一帶長期與中原分離。 宋遼大戰後,遼主派禮部侍郎刑抱朴(應州人)鎮撫州民。經遼統治者的多年經營,經濟才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這期間也正是遼王朝的鼎盛時期,邊境也相安無事。這從遼清寧二年建築的、耗資巨萬的應縣木塔和清寧八年建築的大同華嚴寺可以看出來。遼主敢於在邊境地帶大興土木,說明這時期的雁北一帶生產有了發展,經濟趨向繁榮。 此後又經過六十多年,女真族金興起,遼朝衰敗。公元1124年,金滅遼。從此,繼契丹之後,女真族又成為雁北的主人。 金朝末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興起,從1271年開始,連年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每過一地,大肆擄掠,處於邊陲之地的雁北又遭到了戰亂的禍害。這次戰亂一直延續了近二十年。直到1230年7月,蒙古軍窩闊台部攻下天成堡,經西京(大同)至應州,在雁門關與金兵激戰,破代州,佔領山西。從此雁北又歸屬蒙古。蒙古族在與漢族人民的共同生活中,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從民間流傳的夜滅元朝的傳說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激烈。但是,盡管這樣,各族人民卻在長期的斗爭生活中,逐漸融合了。 由於金元以來統治階級對人民殘酷的經濟剝削與政治壓迫,加上當時連年發生的水、旱災荒,雁北的經濟也遭到很大的破壞。人口大量逃亡。 明初,明成祖為了發展邊疆經濟,曾從山西腹地大量移民充實塞外。明朝末年,興起的後金兵也曾進入雁北靈邱、應縣一帶。 清朝,雁北沒有經過大的戰亂,經濟由所發展,而且逐步移來一部分滿族人民。使幾千年以來的民族大融洽更穩定地向前發展。 「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他們征服了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生產關系落後的少數民族在和漢族人民的不斷交往中,很快被漢族的高度文明所征服。他們在和漢族人民相處中,發展了經濟,交流了文化,逐漸與漢族融合,形成了我們今天人口繁衍的中華民族。

❹ 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融合時期,把玩一下幾個階段。

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四次民族大融合。 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春秋、戰國時期。特點是在中國腹心地區進行的,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民族。
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特點是民族遷徒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
三、宋遼金元時期。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是在邊疆地區進行的,不僅少數民族融合於漢族,而且大量的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
四、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是清代。這時期奠定了現在中國疆域和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有多少次南北民族大融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