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雲岡石窟有多久的歷史了

雲岡石窟有多久的歷史了

發布時間:2022-02-04 21:43:58

Ⅰ 雲岡石窟的歷史和由來是怎麼樣的

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

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朴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

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

Ⅱ 雲岡石窟的歷史沿革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涼傳》卷上(古今勝跡三)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恆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終於石室。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岩、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佔大同,寺遭焚劫,靈岩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岩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
明代,大同雲岡再度荒廢。雲岡之稱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檐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回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庄嚴法相。清乾隆年間雲岡石窟亦曾有修葺。
近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並對公眾開放。 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根據《魏書·釋老志》(卷114)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於復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朴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歷時40餘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後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題材內容多樣化,突出了釋迦、彌勒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出現了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詰故事等。佛像面相豐圓適中,特別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於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中期石窟也是積極於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過程。這多種因素的綜合,也就產生了所謂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並完成,這個時期即雲岡中期石窟,它所呈現的內容繁復、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於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布滿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造像題材多為釋迦多寶或上為彌勒,下為釋迦。佛像和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這一特徵和風格在龍門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現,對中國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Ⅲ 雲岡石窟的歷史沿襲:雲岡石窟歷經多久的開鑿

學術界對其開鑿的年代一直說法不一。
如目前主要是「和平說」,其次是「神瑞說」和「興安說」。作為中國的國寶、世界文化遺產的雲岡石窟,很有必要探討其准確的開鑿年代。
「神瑞說」——唐代文獻有誤 神瑞年間(公元414年—415年)開鑿雲岡石窟的說法,主要依據出自《大唐內典錄·後魏元氏翻傳佛經錄》的記載: 「道武帝,魏之太祖也,改號神瑞元年,當晉孝武太元元年也。……生知信佛,興建大寺。恆安郊西大谷石壁,皆鑿為窟,高十餘丈,東西三十里,櫛比相連,其數眾矣。」 其後歷代都有一些典藉引此為據,沿用此說:「始於神瑞,終於正光。」此說存在著嚴重的年代差錯,同時也與史實不符: 首先北魏道武帝在公元398年遷都平城後,只有天興和天賜兩個年號,根本就沒有神瑞這個年號。這個年號是北魏明元帝的年號。從公元398年遷都平城到神瑞元年 (公元414年),前後相差16年。 神瑞元年(公元414年)也不是晉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後者早前者38年。也就是說:在晉孝武帝太元元年時,道武帝還沒有遷都平城,顯然也不是晉孝武帝的太元元年。 在《魏書·釋老志》里,提到有關神瑞年間的佛事活動時,僅說:「太宗踐位,遵太祖之業,亦好黃老,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並沒有提到「恆安郊西大谷石壁,皆鑿為窟」,這一佛教界的盛事。 其二,太武帝(公元424年—451年)「滅佛」是件大事,更是北魏京城佛教界的一道劫難門坎。即使是滅佛前曾經開鑿了佛窟,在滅佛中也會遭到大規模的毀壞,尤其是在京城近郊開鑿的佛窟,更是難逃毀滅之災。但是,這些在當時佛教界佔有重要位置的石窟寺被毀情況,《魏書》卻對此沒有一點記載。就是北魏以後各代,直至近代的正史或野記中,也均未見滅佛時雲岡石窟被毀壞的記述。 其三,在雲岡石窟保存至今的現狀中,歷代研究者很多,特別是到了近、現代,中外有志於研究雲岡的學者,都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大量細致的考察研究,或測繪拍照,也均未發現大規模的明顯的「滅佛」痕跡。以上這些,也說明「神瑞說」是很難成立的。 近代學者陳垣先生在《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一文中,就對「神瑞說」提出了質疑:「魏太祖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始自雲中徙都平城,即今大同縣,所謂恆安之都也。《魏書·釋老志》天興元年,下詔敕有司於京城始作五級佛圖。太宗踐位,始於京邑四方,建立圖像。曰京城五級佛圖,則郊西石窟寺,必非建於太祖天興之世也。曰京邑四方建立圖像,則謂郊西石窟寺建於太宗神瑞之世,亦非絕無影響。然未有確切不疑之據。」 學者宿白先生在《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中,也以陳垣先生之文為據,對「神瑞說」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再從神瑞年代的歷史條件的現實看: 在 《魏書·帝紀》中看到:從道武帝遷都平城(公元398年)到明元帝的神瑞初年 (公元414年),僅16年的時間。剛剛遷都時的平城十分荒涼。要在這種基礎上建造一座都城:宮殿、住宅、城池等牞尚屬草創時期。其工程之浩繁,耗費之巨大,這對一個游牧的馬背民族來說,其艱難的程度是可以想像的。
「和平說」——理解文獻有偏差 和平年間(公元460年—465年)始鑿雲岡石窟,並完成「曇曜五窟」的說法,在國內外影響較大,似乎已成為主要說法。其依據是《魏書·釋老志》: 「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曇曜奏:平齊戶及諸民……」 上述引文敘述了在兩個年號期間所發生的事。 第一個年號:和平初(公元460年)發生的事,道人統師賢去世了。由曇曜接替道人統一職,同時更名為沙門統。 第二個年號:在提到曇曜接任沙門統時,追述了「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即興安二年(公元453年)發生的事:集中介紹了曇曜其人和作為。即曇曜在興安二年赴京,受到文成帝的信任,「奉以師禮」,曇曜建議並開鑿武州山石窟等作為,因而受到了文成帝的賞識而被重用。 這第二個年號所追述曇曜的這些經歷和作為,都是為了說明曇曜不僅機遇好——馬識善人,而且有能力有作為——開窟造像,所以在和平初才被文成帝委以重任——沙門統,順利接了師賢的班。這就解釋清了曇曜之所以能夠接任沙門統的原因,以免讀者唐突生疑。這是《魏書》作者以果追因的插敘筆法。這個插敘所交待的是「復佛法之明年」,至和平初之前的九年間的事情。這與和平初是兩碼事,是不能張冠李戴的。「和平說」則正是把這九年間曇曜的作為,都簡單地算到了和平初。 再從現存石窟的規模和雕飾現狀看:「和平說」認為僅用和平年間的五年時間就完成了「曇曜五窟」。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以目前所被認為的「曇曜五窟」,真的是「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整個工程浩繁艱巨,造型雄偉壯麗,雕刻細膩優美。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生產力十分低下落後,雕鑿條件原始簡陋。開山時大兵團參與還可以,但開鑿五窟時人再多擁擠著也用不上,而雕鑿佛像時能用之力則少之更少。這要在和平時期 (公元460年—465年)的短暫時間,去完成如此五個大窟(按目前認定的第16窟—第20窟)的巨大工作量,以及其高超的藝術水平來看,是不可能完成的。 「興安說」——與文獻記述較符合 「復佛法之明年」即興安二年,是被「和平說」所忽略的一個重要年號。 前段引文中,在「和平初」曇曜任沙門統後,插敘了一個重要的年號——「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即興安二年(公元453年),以及在其後九年裡所發生的一些有關曇曜的重要事情:曇曜在興安二年來到京城——平城,雖然此時師賢還是道人統,但曇曜仍然受到了文成帝的信任和尊重,被「奉以師禮」。曇曜這時也就有了「白帝」的有利條件和機會,便建議並「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但一些學者可能只注意了這段文字最前面的「和平初」這個年號,而忽略了其後的「復佛法之明年」(興安二年)這一年號,自然就將「白帝」和「開窟五所」,都前移到了引文開頭的「和平初」了。使「復佛法之明年」發生的事情,也就張冠李戴到了「和平初」。 其二,上述引文中的「白帝」的「白」字,在此處不同於引文後面的 「奏」字:興安二年曇曜被文成帝「奉以師禮」後,並沒有任何官職,自然是不能在朝堂上與大臣們同朝列班議事的。但他能利用文成帝對自己的尊重,在朝堂下進行交談。《魏書》作者在此處用「白」字,而不用「奏」字,是很有用心的:這既從側面有區別地標明了曇曜的民間性質的身份,也說明了這是在朝堂下的談話或建議、請示,以及此後的行動。引文後面用「奏」字,而沒有跟著也用「白」字,則是為了區別於前者,說明這時已是在「和平初」,曇曜就任了沙門統,有了在朝堂上議事的官職地位後,這是在朝堂上的正式表章或建議、請示。「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這正是曇曜被文成帝「奉以師禮」後,利用文成帝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在朝堂下與文成帝的交談中提出的建議和此後的行動。 其三,「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這是《魏書》的作者魏收,對曇曜主持開鑿五窟這一業績的記述和評價。如果有人說這四句話也是曇曜說的,那麼「雕飾奇偉,冠於一世」這兩句,顯然是對自己這一業績的自我表揚,甚至成了自我吹噓!佛教徒的戒律中就有一條是:戒「妄語」。作為得道高僧曇曜是絕對不會口出這樣的「妄語」的。但作為後世的魏收,在完成《魏書》時,已相去百年。當他在寫到曇曜向文成帝請示建議,並開鑿了石窟的時候,他對曇曜開窟造像的成功與否,以及世人的看法評價,已經有了與同類事物作出客觀比較鑒別的時間與空間。便發出了由衷的贊嘆和高度評價,用「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來評價五窟,則是用語貼切,評價准確。 《續高僧傳·曇曜傳》也可以做個旁證: (曇曜)「以元魏和平年……住恆安石窟通樂寺,即魏帝之所建也。去恆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鐫之,建立佛寺,名曰靈岩。龕之大者,舉高二十餘丈,可受三千許人。面別鐫像,窮諸巧麗;龕別異狀,駭動人神。櫛比相連,三十餘里。東頭僧寺,恆供千人……。」 在上述這段文字中,既說是恆安石窟通樂寺,它就不是一座磚砌木搭的普通寺院,也不是一個可供暫時棲身的小洞穴。而是已開鑿成功的石窟寺。「住恆安石窟通樂寺」的「住」字,值得研究。通過這個「住」字,說明「和平年」恆安石窟(雲岡石窟)通樂寺已經完工,這樣才能讓這位被文成帝「奉以師禮」的沙門統高僧曇曜居住。 再者,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果按「和平說」的五年工期算,即使動工三年的施工高潮期間,也無法讓曇曜這個沙門統居住的。這也反證如果按興安二年開工,到「和平初」,已施工十來年,通樂寺先大體完工可以住人,也在情理之中。 可能有人懷疑《續高僧傳》不能為曇曜作證。其實兩書的作者相距並不太遠:《魏書》的作者魏收在北齊天保五年(公元554年)才撰寫完成。其後,在作者生前死後,各修訂過兩次,始成定本。《續高僧傳》的作者道宣,據載他是唐貞觀之初 (公元627年)收集整理資料,於貞觀十九年完成此書。即使不按《魏書》四次的修訂來算,從脫稿到道宣的開始收集整理資料,只相距73年。也就是說二人雖不是同時代的人,但相距不遠。所以,唐代道宣的記述,是從側面提供了曇曜活動年限的依據,也應是可信的。 從上述《魏書》的「復佛法之明年」的「白帝」……到《續高僧傳》曇曜「和平年……住恆安石窟通樂寺……」這些記述文字前後聯貫在一起看:雲岡石窟的開創年代應當是興安二年。

Ⅳ 雲岡石窯已經有多少年歷史

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Ⅳ 雲岡石窟創建於哪個時期

雲岡石窟創建於文成帝和平初(460年)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時期。雲

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5)雲岡石窟有多久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雲岡石窟的價值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

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Ⅵ 雲岡石窟的歷史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
公里。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處名雲岡,故取名為雲岡石窟。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武周山南崖,東西伸展一公里,雲岡石窟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岡半腰。這里石佛聚會,石人、石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53年(北魏興安二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大部完成於公元495
年,歷時40餘年,加上其餘小窟,先後近50年時間。參加開鑿人數,多達四萬餘人,連當時的獅子國(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創作。

Ⅶ 雲岡石窟的歷史由來

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也遭到人為破環,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維修工程,使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遺產價值: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雲岡大佛

Ⅷ 雲岡石窟有怎樣的歷史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53年,共有大小石窟53個,佛雕51000多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干佛洞,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石窟所在地大同市在山西省北部,是中國北方的歷史名城和軍事重鎮。它擁有眾多的燦爛古跡,其中雲岡石窟最著名。山西北部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動舞台,位於內、外長城之間的大同武州塞,自古以來更是中國與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間的交通要道。大約在1世紀末期,匈奴內部分裂,原來居住在額爾古納河與大興安嶺北段的鮮卑族拓跋部乘勢崛起,逐步控制黃河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北魏王朝。天興元年,道武帝拓跋宏將國都自盛樂(今蒙古和林格爾境內)遷至平城(今大同市),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再次遷都洛陽,將平城定為北都,成為北方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幾近百年。

Ⅸ 雲岡石窟的建造歷史簡單

雲岡石窟的開鑿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

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岩、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

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佔大同,"寺遭焚劫,靈岩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

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岩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

明代,大同雲岡再度荒廢。雲岡之稱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檐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回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庄嚴法相"。清乾隆年間雲岡石窟亦曾有修葺。

近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並對公眾開放。

(9)雲岡石窟有多久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石窟介紹: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

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

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

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

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岡石窟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

Ⅹ 雲岡石窟的歷史由來

雲岡石窟的歷史由來:

那是2800年以前,黃土高原北部有個大沙丘,常從下面傳來迷人的音樂。怎麼回事?有人想挖開看個究竟,挖了個大坑什麼也沒發現,音樂也消失了。泄了氣的人們紛紛離去,只有一個名叫武周的十來歲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時,不停地挖呀挖。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聽見沙坑深處有聲音在應和。如此不聽地挖,不停地吹。

一天,武周突然聽見說話聲:「我們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武周高興地喊了聲:「快出來吧,我等你們十年了。」一口氣跑出十幾里。後面「轟隆」一聲,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現了一座壯麗宏偉的廟宇。廟里廟外有雲霧繚繞,飛天起舞,樂手演奏,鍾鼓聲、琴瑟聲、歌唱聲連成一片。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一瞬間,音樂戛然而止。

他仔細一看,歌舞者與觀賞者都變成了石人,個個保留著剛才的姿態,廟宇變成了石窟。這時,聞聲趕來看熱鬧的人黑壓壓一片,站在了雲飄雲散的雲岡前。不知誰叫了聲「武周」,羊倌也變成了一個石人,他的手裡還拿著笛子。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叫那座山為武周山。

閱讀全文

與雲岡石窟有多久的歷史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