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歷史題中的特點題
1、有一些是上課時老師給同學們做過筆記的,比如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徵、三次工業革命特徵的比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這樣的問題我們多看多記多運用。
2、當前的高考注重材料,需要閱讀材料後概括特徵。方法比較簡單。先看標點符號,一個句號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一個特點,當然有的在一個層次內有更多的特點。再看是從哪個角度給出的材料,在回答時最前面往往要加上這樣的「角度」。當然有的特點需要把以前課本中接觸到的、材料呈現的和古今中外對比的綜合起來。
3、在表述時不要完全照搬材料文字,要學會概括,言簡意賅,同時非常關鍵的一點是論從史出,在說特點的時候應該有相應的史實為依據
Ⅱ 如何回答歷史材料題中的"特點"類問題
1。羅列:把在讀材料時你感覺是重點的劃出來,
2分析:把你認為是特點的拿出來【一般和特點有關的歷史材料不會直接寫。一般是側面。就比如說一件歷史事件產生了特別大的作用。就可以說它的特點是影響范圍廣程度深】
3歸納:就是合並同類項【因為特點題一般是4~6分。老師們是看點給分…把差不多的寫在一點可以挺高答對率】
其實哇特點類題只有自己做題才能掌握方法。特點類題考驗的是你的閱讀能力還有你的思維能力。。所以加油吧騷年。。只能做題還有每次的自我剖析
Ⅲ 如何答歷史特點類主觀題
關於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一、問答題的種類
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
另:問答題類型之劃分,雖因標准不一而各異;但主要可分三類.
(1)論述題
論述題要求考生運用唯物史觀對現象、事件、人物、觀點進行論述或評述.它可分為縱向考查為主的題目(以時間為序)和橫向考查為主的題目(以空間為序)兩類,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點.答案一般由述(敘述史實)和論(分析問題、提出觀點)兩部分構成;可先述後評、先評後述、邊述邊評.
例:墨子說:「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又說:「(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就上引言論,指出其思想核心,說明其社會根源,並分析其積極意義.
(2)論證題
論證題要求依據史實,運用唯物史觀對某些觀點進行分析論證,用以考查考生的論證能力.它可分為觀點論證題和材料論證題(用歷史材料來體現觀點)兩類.其答案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例: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說:「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概括了英國長期以來的外交思想.聯系從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關系變化及其原因,說明英國的對法政策怎樣體現了這
一思想.
(3)比較題
比較是確定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異同,是要求考生能夠對問題進行歸納、整理、鑒別、分析,旨在考查比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為類比題(同類或相似性質事件的比較)和對比題(不同或相反性質事件的比較)兩類;換個角度又可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兩類.解答時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比較角度,分類對應比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與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相比,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為什麼?
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3、答案規范化.
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
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
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
第五、認真檢查,及時更正:對題目和答案要認真而嚴格地檢查一遍.看審題是否偏差,題意是否抓准,要點是否齊全,答案是否完整.通過檢查,應及時更正,做到對題作答,要點分明,書寫規范,亦無錯別字.
願意選滿意回答就選 是復制的
Ⅳ 高中歷史特點類答題技巧
我覺得主要的答題技巧的話,一方面就是要根據這些題目中已有的東西來回答,另一方面的話,就是要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也就是書本上的東西和題目上的東西要相結合,然後答題這樣的話會或許會更好一些。
Ⅳ 歷史題目答題格式
一、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三、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五、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Ⅵ 高中歷史如何答特點
當然,既然是特點,就要答其他時代沒有的,比如答幾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就要結合時代背景,生產力特點,還有發生國家等。一定要結合歷史事件所處時代背景,如是奴隸社會或是封建社會,當然也要背一些,比如想到封建社會就立刻想到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生產力不發達等,還有看其是否順應時代潮流等。一定要看書,背不背無所謂,一定要多看幾遍,多做選擇題,練出題感來 。
給你看看高中歷史各種題型怎麼答吧
1.熟記史實 歷史是最強調背記的學科。為什麼呢?歷史背記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史實,二是分析。而政治的背記,主要是分析,對事實的記憶則很少,所以遠沒有歷史難記。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幾次歷史試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記憶不清丟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實上,史實不清、審題不細,是歷史丟分的兩大原因。怎樣背記史實呢? 第一,精細讀書。要一個句號一個句號讀,包括導言、註解、圖示在內。2002年高考,有一題問蔥嶺的地理位置,得分率很低。其實,「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課本的小注里。這啟示我們一定要細心讀書,尤其是在第一輪復習時。 第二,動手總結。一定要落實到筆頭上,因為看和寫的感覺完全不同,而考試是寫,不是看。尤其是第一輪復習,寧可羅嗦些,也要把總結寫全。以下給出分析歷史事件的通用格式,具體操作時,應有所取捨: 1.名稱及其含義(例如:早期維新思想,維新思想) 2.背景 (1)原因(事物發生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會主要矛盾)、具體原因(根本原因的具體表現),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導火線 (2)條件(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政治、經濟、階級、思想、時代、其他 (3)目的(原因和條件是客觀的,而目的是主觀的) 3.經過:力量、領導、階段及階段特點等 4.意義:性質、作用、影響,特點(極其重要!特點=不同點=考點),經驗、教訓 第三,注意特點。特點就是不同點,例如《農政全書》的特點主要是介紹西方水利技術。特點就是考點,所以要非常重視,尤其是時代特點,往往是答題隱含的大背景。 第四,定期背記。讀—寫—記是一個完整的鏈條,所以在平時就要有計劃地逐步背記。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與老師的復習同步。不要到考試前再背,那樣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麼背什麼,那樣很不系統。 2.把握聯系 高中歷史的特點,是注重前因後果,注重分析知識的相關性,而反對孤立的知識點背記。其實,出題的過程,就是建立新的聯系的過程;做題的過程,就是剖析聯系的過程。把握聯系,主要有兩個步驟: 第一,縱橫結合。一方面要注重縱的聯系(時間聯系),另一方面重視橫的聯系(比如地域聯系)。特別注意因果聯系,這是所有聯系的核心。 第二,編織網路。縱橫結合,經緯交錯,就成為知識網。 3.加強審題 近年的高考,越來越強調從題目中獲取信息(尤其是材料題),與課本知識結合,共同構成答案。這樣,審題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審題要注意三點: 第一,准。就是問什麼答什麼,切忌答非所問。一道大題設多問,不僅要審大題題干,還要審每一問的題干;一組選擇題有多道,不僅要審每道的題干,而且要審總的題干。 第二,全。就是問的都要答,切忌答漏。題乾的每一句話(尤其是材料題),一般都包括至少一個信息點,答案上每個點都有分。 第三,注意「弦外之音」。近年文綜高考的答案,常有些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這些分都愛丟。例如2002年高考歷史大題,考查旅大主權的變遷,如果僅按上面要求審題,會丟掉「不尊重中國領土主權」「背著中國拿中國主權和利益作交易」等要點。這些要點,來自題乾的「弦外之音」:本題的主旨是主權問題,故應圍繞此點答題。這種分很不好拿,但是如果做題時想一下每題的宏觀主旨(而不是單純就題論題),就有希望得分。 (二)誤區辨析 第一,不可以做代記。*做題記知識點,永遠不夠系統,會割裂聯系。做題這個手段很好,但不可濫用。 第二,不可濫搞聯系。要以把握基本的知識網路為主,專題史不要太多。
Ⅶ 怎麼答高中歷史大題問特點或者特徵的題
技巧很重要哦!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Ⅷ 我想問高考的歷史大題尤其是特點類大題應該怎麼答我總是從表現類概括不出來
1歷史大題看材料尤其重要,通常每一個分號,每一個句號都會有一個答案點2書要背透,通常都是一題課內一題課外比較來處3特點要從表現概括,需更凝練,用高度概括性的詞代替表現。但有時可能答案較偏,多與老師探討
Ⅸ 答歷史題的技巧,不需要多,但是要精闢!!
歷史答題公式: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Ⅹ 求大佬高中歷史特點題怎麼做為啥我總是答不到點子上,多次答內容和表現,有的答案為什麼會有影響的角度
特點就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性。那肯定會通過內容來表現。但內容一般是具體的,而特點則是抽象概括出來的。如,採取某個措施原文是「先在成都府推行,而後推廣至四川全境」,那麼特點抽象出來是「先試點後推廣」。肯定與內容和表現有關系。
如果答不到點子上的話,你可以把材料分層次,每個層次或關鍵詞提取出來作答。
有的答案為什麼會有影響的角度,這是因為前面說的什麼是特點,有些具體的背景、內容、影響等等與其他活動不同,帶有自己的特殊含義。所以也歸納成特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