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花木蘭最後是怎麼死的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早已在我國大街小巷之間流傳許久,可以說是婦孺皆知,這個故事也將一個敢於吃苦,不畏艱難,忠孝雙全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最難的是,在十數年的征戰生涯中,花木蘭一邊隱藏自己的女性身份和戰友們同吃同住,一邊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可如此艱苦的環境花木蘭卻絲毫沒有抱怨過。
還有一個結局是嫁給了自己的戰友,同時也是自己的老鄉,當初一起去參軍的,名叫王朗。
Ⅱ 歷史花木蘭怎麼死的有記載嗎不懂的就別來了~~~
《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通過上邊的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歷史確有其人,而且是被皇帝逼迫自殺的。
Ⅲ 花木蘭怎麼死的
死因:
花木蘭是北魏或者更早的時代的人,她的死史書上沒有記載,關於花木蘭的死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花木蘭是個悲情人物,代父出征,第一仗就被對方的公主俘虜了,公主看她是女的就留在身邊當侍女。幾年後公主看她表現好就放其回去探親,花木蘭回到家時父母以為她戰死,傷心過度都已去世了。家裡再無其他親人,其君主知道花木蘭回來,為了表彰她代父出征的孝心,將其封為妃子,准備納入後宮,可惜花木蘭在入宮前在父母的墳前自殺了!
第二種說法是:花木蘭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戌邊歸來,隋文帝欲封她為尚書,她堅持不授。歸家後,脫去戎裝,又現女兒真面目,木蘭女扮男裝的事情聞達皇上,皇上看其很漂亮又能英勇作戰,非常愛慕,欲選進宮中,木蘭抗旨自殺(一說在後宮中鬱郁而死),唐初追封為「孝烈將軍」,後人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商丘虞城縣營廓鎮建造了木蘭祠。
簡介: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她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關於花木蘭的姓名史書並沒有詳細的記載,據說花木蘭死後,鄉人把她埋了,第二年從她的墳里長出了一種樹木。開了一種又大又紅的花,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叫木蘭花,一般此花表示高風亮節。
出處: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戎,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朝廷知其為女子,欲納入宮、木蘭不敢從,遂自盡。唐封為「孝烈將軍」,鄉人為之立廟。——《河南通志》
木蘭宋州人,姓魏氏。隋時發兵御戎,代父出征,有功而還,朝廷知為女子,欲納入宮,木蘭因自盡。唐封孝烈將軍。追贈將軍,謚「孝烈」。今商丘營廓鎮有廟存,蓋其故家雲。——《歸德府志》
Ⅳ 花木蘭是什麼朝代的 怎麼死的
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年代考證: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花木蘭(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Ⅳ 歷史上花木蘭結局到底如何
據碑文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歷史上的花木蘭結局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是以死拒妃
源於碑刻記載,在河南虞城縣營廓鎮內,現存有記錄木蘭生平故事的古碑刻兩塊。其中一塊為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碑文詳細記載了木蘭的身世和歷代修祠情況,此碑立於元寧宗時期(約公元1332年前後),經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
不管哪種說法,通過祠堂、廟宇、碑文等實物佐證,說明歷史上花木蘭確有其人,而且自唐代以來花木蘭一直受到百姓的敬仰和贊頌,其以女兒身代父從軍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在抵禦外辱的斗爭中涌現了一大批巾幗英雄。
Ⅵ 花木蘭怎麼死的
死因:
花木蘭是北魏或者更早的時代的人,她的死史書上沒有記載,關於花木蘭的死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花木蘭是個悲情人物,代父出征,第一仗就被對方的公主俘虜了,公主看她是女的就留在身邊當侍女。幾年後公主看她表現好就放其回去探親,花木蘭回到家時父母以為她戰死,傷心過度都已去世了。家裡再無其他親人,其君主知道花木蘭回來,為了表彰她代父出征的孝心,將其封為妃子,准備納入後宮,可惜花木蘭在入宮前在父母的墳前自殺了!
第二種說法是:花木蘭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戌邊歸來,隋文帝欲封她為尚書,她堅持不授。歸家後,脫去戎裝,又現女兒真面目,木蘭女扮男裝的事情聞達皇上,皇上看其很漂亮又能英勇作戰,非常愛慕,欲選進宮中,木蘭抗旨自殺(一說在後宮中鬱郁而死),唐初追封為「孝烈將軍」,後人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商丘虞城縣營廓鎮建造了木蘭祠。
簡介: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她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Ⅶ 歷史上的花木蘭是怎麼死的
花木蘭並不存在於歷史書
但是確有原型,很可能自盡而亡
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商丘縣志》
考慮到北魏前期的「齊整人倫,分明姓族」,但實則截止柔然戰爭期間,依舊以血統論為主。木蘭雖因戰功可使得全家獲自由民身份,然則拓跋燾干出出格之事,為尊者諱,所以史書刪去,也不無可能。
當然,商丘縣志的來源依舊是當地口耳傳說,成書時間也離南北太遠。但傳言內容就情節來講還尚合理,這部分仍然具有一定可信度。
但不管真相如何,花木蘭的傳奇並不在於其最後結果,而是在於其過程中,不輸給男子的忠孝勇的品質。
Ⅷ 歷史上花木蘭真正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以死拒之。
據碑文、《歸德府志》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蘭,生於北周,死於隋代。故里在虞城營郭北魏庄(今廢)。
北周時可漢募兵,本是木蘭父被徵招,但他年老體弱,難以應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蘭胞弟又年輕。無奈,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自邊防歸來時,北周已亡,拜見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為尚書,她堅辭不授。歸家後,脫去戎裝,換上舊時衣裳,又現女兒真面目。後朝廷聞之,召她人京,欲納她為妃,木蘭以死拒之。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