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明代歷史上基本的武器是什麼

明代歷史上基本的武器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1 03:08:08

❶ 明朝的時候中國的軍隊有沒有裝備槍支

有:
明朝軍隊的真實武器裝備(轉載)
第1個
三眼銃,是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可能對歷史熟悉的朋友能夠想到,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出宮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銃。但是三眼銃的缺點也很致命,由於構造的問題,瞄準很不容易,近代還有用三眼銃充當狩獵武器的,但山東獵人的評價是「三眼銃打兔子,沒Diao准」,更多的時候,三眼銃成了出殯時的禮炮。
第2個
多管轉膛炮 :迅雷銃 單兵多管火器,明代趙士珍發明,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後狀如琵琶。發射完畢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厘米,重2.5公斤,易於攜帶使用,明軍經常列隊跪射,火力沒有間斷。在朝鮮,日本的火槍隊是無法正面對抗這樣的明軍的。
第3個
其實並非打鳥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輕捷如鳥也難以逃脫,已經接近現代步槍,是和倭寇交戰中繳獲倭寇火槍,隨後改進仿製的,戚繼光的步兵,已經40 % 裝備了這種槍。但是到了滿清,清軍對火器帶有某種抵觸情緒,到鴉片戰爭,使用[論壇禁止文字過濾]的中國 軍隊,反而降到了20 % 。也有一說,稱之為「[論壇禁止文字過濾]」並不是因為用來打鳥或連飛鳥也無法逃脫,而是因為其槍機銜著火繩落下點燃發火池中的火葯的動作猶如小鳥啄食。射程150米,雨天不能使用
第4個
原始的火焰噴射器 – 猛火油櫃 猛火油,即石油,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曾經記述過中國西北地區開發使用石油的先例。北周年間(578-579)中國即開始利用石油的燃燒性能作為武器使用,宋代,更產生了火葯和石油相結合的噴射燃燒兵器 – 猛火油櫃。
猛火油櫃,由下方裝有石油的油櫃與上方類似大型器的噴管組成,使用時向後拉動噴管尾部的拉拴,使石油被吸入噴管,在噴管口放置少量火葯點燃,向前推動噴管的拉拴,使管中石油向前噴出,並在出口處被點燃。宋軍用它防守城池,來焚燒敵軍的攻城器械。但這種武器也有缺點,容易出事故不說,石油的貯存,笨重的箱體難以機動都是問題。
第5個
九頭鳥 大家相信么?這個居然是明朝的東西。這是大型[論壇禁止文字過濾],明代《天工開物》最早記載其圖片,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威力強勁,即便當時的戰車也無法抵擋。可惜發展比較慢,直到滿清末年,湘軍中裝備抬槍,不過25 % 而已
第6個
大口徑左輪槍 :五雷神機 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輪槍了,戚繼光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一般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
第7個
一窩蜂 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這種武器曾經在軍事博物館有展出。明代《武備志》對一窩蜂有較詳細地介紹,當時的規格有多種,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都屬於這個范疇。射程300米,連發火箭彌補了普通火箭彈道不穩定的弱點。
第8個
古式後膛榴彈炮 :佛朗機 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 93厘米,子炮(炮彈)從後方裝入,發射間隔短,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威力驚人。
第9個
遠程重炮 :紅夷大炮 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里!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威力在當時可想而知
第10個
單發步槍 :火銃 明代制式的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蒙元的火銃比較,所需火葯大大減少。明代作為標准武器,曾生產達九萬余,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長43。5厘米,口井3厘米,2人一組發射,一人負責支架和瞄準,一人負責點火射擊,射程180米。
第11個
非觸發水雷 :水底龍王炮 這個水中的高科技武器看來也是中國的發明,名水底龍王炮,用火葯包外邊包覆牛郛防水,以羊腸通引火線,用羽毛做成浮標保證引火線的不進水。宋應星《天工開物》有所介紹,但說明在朝鮮戰爭中,本來應該有很好使用效果的,因為設計過於精巧,使用效率並不高
第12個
單兵手榴彈 :震天雷 古代的手榴彈,名為震天雷,內有稱為「火老鼠」的鉤型鐵片若干,用於加強殺傷力,這和美軍手榴彈內放鋼珠一個原理!
第13個
毒氣彈 :霹靂炮毒火球 應該是最早的化學武器了,這個出現的比明朝早多了,採石之戰的時候是宋軍重要武器,內部除了火葯外,還有巴豆,狼毒,石灰,瀝青,砒霜等物,爆 炸時產生毒煙,中者口鼻流血,不亞於沙林氏毒氣阿.
具體看(有圖文):
http://game.ali213.net/thread-2207587-1-1.html

❷ 明朝時期的火器有哪些這些火器是什麼樣的

火葯雖然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是在火葯剛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用處並不是很多,當時最大的用處就是用來表演或者是用來做鞭炮的。到了宋朝的時候火葯還是被用作表演,一直到了明朝的時候,火葯才開始出現在軍事上,因為當時因為火葯的原因發明了許多火器,甚至有的火器比清朝時的火器威力還要大。其實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槍類武器的國家,早在公元1132年的時候當時就用人在使用火槍了,而在西方一直到了1326年才開始出現火槍。在明朝的時候,因為火葯的廣泛使用和人們在武器這方面上的提升,發明了許多火器,下面本人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明朝時期所發明的火器。

第三類火器是噴射類的,也被稱為“古代火箭”。這種噴射類的火器主要是在主要部位裝滿火葯,然後使用火葯線引燃,讓“火箭”飛向敵人,然後引燃火葯,最後發生爆炸。

❸ 直接領先世界兩百年的東西,是明朝的哪種武器

也許很多人的印象中,在我國古代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發生的戰爭,還是各地方勢力之間發生的武力斗爭,他們使用的一直都是冷兵器。如果這樣想的話,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雖然,網路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即:"中國人發明了火葯,但卻用它來造煙花。"

火葯剛剛被發明的時候,中國確實主要把它用於煙花爆竹的製造,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老祖宗從未想過用它來製造武器。

畢竟,人是一種進化速度很快的動物,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人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先進。

經過以上種種改進之後,明朝工匠製造的火炮,當之無愧地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炮。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明朝的這一壯舉足足比西方早了兩個多世紀。雖說,明朝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炮,但我們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那門火炮依據當時的科技水平來說,已經是非常先進的了,但是,它自身卻仍舊有很多不完備的地方。

從殺傷力來說,它雖然具備一定的殺傷力,但與我們今天的各種先進武器相比,卻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那個冷兵器盛行的時代,它雖說占據了一定的優勢,但並沒有占據絕對優勢。而且,從准頭上來說,它的准頭也並不是太高,這一點也會讓它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此外,就當時的科技和經濟水平來說,這樣的火炮並不能大規模投入生產。因此,它也不可能運用到大范圍的作戰之中。

❹ 明朝士兵的主戰兵器到底是什麼

在明朝強盛時期,綜合國力傲視全球,特別是軍事實力,更是秒殺當時世界上所有國家。如果你不信,請看下面明朝軍事上的幾個「世界第一」。

一、發明了水雷

在十六世紀中期,明朝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枚水雷,那時候被稱為「水底雷」,並被廣泛應用於大明海軍,這要比西方國家水雷的發明和使用早了兩百多年。在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萬曆皇帝就派兵進行抗日援朝。當時的大明海軍就使用水雷擊沉了日本的戰艦,這也是水雷首次用於戰爭並取得了驚人的戰績。

當時明朝的海軍實力,在世界上就是無敵的,比現在美國的地位要高出一大截。朝水師配備有各式樣戰船百種,其主戰炮艦載炮四十多門,遠超過同時代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國皇家艦隊的規模大明朝立國近三百年,大明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

所以,明朝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大,可以自行腦補。個人認為,大敗明朝的不是後來的滿清,而是大明內部矛盾重重,各地起義軍又幾乎耗盡了其國力,才讓韃虜有機可趁。

明朝作為中國歷來是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從朱元璋開創明朝以來,共經歷了16位皇帝,276年。雖然我們後人評價明朝多以「奇葩」兩字,但是在歷史上的明朝,也曾經是數一數二的帝國,明朝的許多產物,科技等都曾在那個時候世界第一。

❺ 明朝制式武器是生鐵還是熟鐵

明朝時期的冷兵器,諸如:刀、槍、劍等,是熟鐵加鋼打造;火炮等則是生鐵鑄造。

❻ 明朝曾有什麼武器,被譽為大明「喀秋莎」,若重視則已改變歷史

被譽為大明“喀秋莎”的武器就是火箭炮,這種武器很先進,殺傷力很強,殺傷距離也足夠遠,在明朝第二任皇帝永樂帝朱棣在位時期就被廣泛使用,火箭炮也成為了大明最猛烈的武器。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火箭炮,周旁的小國比如瓦剌部、韃靼部、女真族,都不敢輕易地觸怒大明。

火箭炮能夠遠距離制敵,在敵人尚在幾十里之外的范圍時便可消滅一部分敵人,然後又有火箭,火銃等遠程武器的加持,往往不需要近身作戰就可以取得一半的勝利。瓦剌是沒有鐵來製作武器的,大明出於對周邊小國的友好,給予了他們很多武器,但是並不是為了給他們製造來進犯大明的機會,而是為了雙方彼此的交好。


後來,火箭炮沒有受到大清的重視,所以火箭炮的發展也就中斷,其最頂峰的時期就是在大明,讓大明國力強盛。若是清朝重視火箭炮,也就不必受到外國的欺辱,當然,這也是統治者的看法和目光問題。

❼ 歷史上真實的明朝軍隊火器裝備到底有多強

寧遠之戰後,明、後金雙方同時意識到了紅夷大炮的巨大威力,開始了一輪以鑄造、購買火炮為代表的「軍備競賽」:
後金自天啟六年(1626)寧遠之戰中吃了紅夷大炮的虧之後,繼任汗位的皇太極也琢磨起了鑄炮的事兒,後金天聰五年(1631),後金方面自力更生,也有模有樣地鑄出了第一批紅夷大炮,在當年的大凌河之戰中,後金就一口氣集中了四十門紅夷大炮,對准明軍邊軍慣用的由大車車陣組成的防線猛轟,待動搖了明軍的防禦體系後再由精銳護軍營發起沖鋒,一舉奠定勝局。初試牛刀後,後金方面更加重視火器在進攻中的作用,而後金天聰七年(1633)吳橋兵變,明軍孔有德、耿仲明部叛逃後金後,因其部隊中有大批鑄炮工匠、炮兵射手,甚至還有四十餘名招募來的葡萄牙技師、數學家等,反而使得後金軍隊在火炮鑄造、炮兵射術、步炮戰術等方面完成了對明帝國的反超。相比當時鑄炮靠經驗、放炮靠感覺的明軍炮兵,後金軍隊甚至在炮兵射術上已經初步用上了三角函數測地這種新鮮玩意兒,還研發出了可以將火炮放在上面機動、用於野戰攻防的炮車炮架,同時還基於其八旗漢軍建立起了第一支專門使用紅夷大炮、起到戰役炮兵作用的炮兵軍「烏真超哈」,
在清崇德四年(1639)到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清軍裝備的紅夷大炮與戰斗中表現出的強大戰鬥力令明軍吃驚,清軍已經裝備了大批的鳥統,明軍還在使用落後的三眼統結合鳥統與對抗,以至於崇禎十六年(1643)遼東巡撫黎玉田給崇禎皇帝的題本中就已經明確指出:「酋以大炮百位排設而擊,即鐵壁銅牆亦恐難保……以物力言,酋鑄百炮而有餘,我鑄十炮而無力」,明吹醒醒吧!

❽ 想知道明朝時期的火器武器的設備~

火葯:

當時的發射葯已經使用粒狀火葯,而不是以前的粉末狀火葯,其成分比例為硝1兩(佔75.75%),硫磺1錢4分(佔10.6%),柳炭1錢8分(佔13.65%)已經基本達到黑火葯的最佳配比了(硝75%,硫磺10%,炭15%)

明朝火器種類:

直到明朝滅亡前,明朝的軍事機構也在不遺餘力地開品種頗多,形式復雜的管形火器(火槍、火炮)。如崇禎八年(1635),南京戶部右侍郎畢懋康著的《軍器圖說》中,記載有「自生火銃」,就是一種燧發槍,這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燧發槍;京軍三大營的標准裝備——線膛槍(直線膛),葡萄牙人於1637年向明政府進獻了線膛槍,神機營火器專家用後稱贊該槍射程遠,精度高,裝填方便,上表請示大量仿製並裝備京軍三大營;大漢奸吳三桂作大明山海關守將時,曾製作過大口徑鐵芯銅炮,集鐵堅、銅韌於一身,提高了大炮的使用性能,這可以說是當時不小的創舉,這炮至今有一門陳放在沈陽的遼寧省博物館。說明幾十年間明朝火器技術發展之快,但可惜國家將亡,沒有批量裝備。另外噴射火器(古代火箭)製造也相當精良,樣式、品種達幾十種之多;爆炸性火器也相當發達,具體有兩大類:一類就是地雷,品種繁多,有石頭雷、陶瓷雷、生鐵雷等數十種;另一類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龍王炮和混江龍等兵器。根據大量的史實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和使用「兩雷」的國家。

紅夷大炮:

紅夷大炮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對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環節,即使現今也不例外。明朝自製鐵火銃的最大射程不超過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險;而一般三千斤的紅夷大炮可以輕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記載最遠可達十里!十里相當於現代五公里多,相當遠了,曾經對這個數據產生過懷疑,但是西方的同類型火炮的性能證明了這個數據是准確的(當時西歐各國已有領海這一概念,當時的領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來定的,16世紀末期的領海是三海里,約合五點五公里)。遠射程的紅夷大炮結合開花彈,成了明朝末期對抗後金鐵騎的最強武器。當時的戰法為:將後金的騎兵誘入城頭紅夷大炮射程,然後用開花彈集火射擊,效果非常顯著,連努爾哈赤都被炸死。很長時間內,後金騎兵不敢進攻裝備有紅夷大炮的寧遠、錦州、山海關等戰略要地。

紅夷大炮在實戰中表現優異,引起了明朝的重視,除了進口以外還大量仿製,但是明朝末期國力不濟,無法鑄造和進口更多造價昂貴的紅夷大炮。但是紅夷大炮以逐漸成了明朝軍中重型火器的中堅力量,將原來的重型大口徑火銃淘汰。

明朝開花彈:

明代開花彈被廣泛使用於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中,在此摘錄一條新聞: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縣境內發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據稱,這是我國首次出土明朝地雷。這次出土的地雷為鐵鑄球體,大小規格分為兩種,大的直徑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徑為8.5厘米、重0.8公斤,球體表面有一突出台體,高約0.6到0.7厘米,直徑約3厘米,檯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厘米的圓型小孔,用以裝火葯和引爆火葯捻,當打開已經銹蝕的小孔時,還能倒出里邊的火葯。火葯均為黑色,其中有一枚較大的火葯為土灰色,且部分火葯呈米粒大小的顆粒狀。

據新華社,出土地雷的內蒙古托克托縣(古代稱之為東勝州)地處黃河岸邊的山樑台地,起著雄踞高地、扼守黃河的重要作用。當時這里水陸交通便利,邊界貿易繁榮。元朝末年,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軍攻破後,為了盪平北部元軍,明軍曾在這里與元軍發生激戰。該城出土的地雷正是這時明軍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還出土了十幾公斤鐵彈丸,這是當時明軍使用大炮發射的彈丸。」

明朝的「地雷」?根據《武經總要》記載,當時的地雷是先在敵人的必經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葯,上面覆以碎石,以盤香引爆。這些所謂「地雷」根本就是開花彈!「在出土地雷的附近還出土了十幾公斤鐵彈丸,這是當時明軍使用大炮發射的彈丸」就是證據,他們挖到的是一個火炮的彈葯庫!「 鐵鑄球體,大小規格分為兩種,大的直徑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徑為8.5厘米、重0.8公斤,

球體表面有一突出台體,高約0.6到0.7厘米,直徑約3厘米,檯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厘米的圓型小孔」這些數據也表明了開花彈的本質,試想,地雷需要兩種規格,並且鑄造精度在一毫米以內?只有火炮才要求炮彈有如此的精度,因為大家知道:如果炮彈大於火炮口徑就無法發射,而小於火炮口徑會造成火葯氣體泄漏,射程和精度都無法保證。感謝這些數據讓我們知道當時那裡的火炮至少有兩種,一種是口徑為85毫米的,另一種是口徑為110毫米的。從這些數據我們還知道了東西方的開花彈有一個區別:西方的開花彈是在鑄鐵彈體上開一個口,以木製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內裝上緩燃火葯來引爆;而明朝的開花彈則是「球體表面有一突出台體,高約0.6到0.7厘米,直徑約3厘米,檯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厘米的圓型小孔」,估計是在小孔里插上「葯捻」來引爆。因此「信管」、「葯捻」都是現代炮彈引信的始祖,也證明了東西方是各自獨立研製出開花彈的。當時明朝軍隊的火炮除了裝備開花彈,還裝備了實心彈(又稱「葡萄彈」)和霰彈。實心彈是由鐵或者鉛鑄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塊磨成球體,這種彈主要用於攻城洞穿城牆工事,射程遠但是對殺傷人員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實心彈直接命中的話非死即殘,但努爾哈赤並沒有肢體斷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實心彈打死的。再看霰彈,霰彈在當時是野戰火炮的大威力彈種,由數升鉛鐵小丸構成,射擊時可以形成彈幕,殺傷力極大,但是霰彈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射程太近,一般不超過一里,努爾哈赤是不會將軍營設在離城牆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彈也可以排除。如此一來,只有開花彈是殺死努爾哈赤的「真凶」,開花彈是鐵殼,可以及遠,同時爆炸時威力大。推測當時的情況是一枚開花彈落在努爾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彈片和沖擊波擊成重傷,不治身亡。

明朝火槍: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軍在收復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今浙江鄞縣東南)戰斗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鐵炮的日本人及鐵炮。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火繩槍的方法,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於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造出了「比西番尤為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火繩槍,而且手筆極大,一上來就是一萬挺,由此可見,當時明朝政府對軍隊裝備火器的重視程度。如果不是明朝末期,政治上實在極度腐敗,外加連攤上三個「倒霉」皇帝,滿清焉有入主中原之理!

中國把創製成功的火繩槍,稱之為「鳥銃」,《武備志》說:「後手不棄把,點火則不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裝的彎形槍托形似鳥喙而被稱為「鳥嘴銃」,也有人稱其為鳥槍,成為當時明軍戰斗中的「利器」。明軍裝備的鳥銃射程可達 120米,槍管用熟鐵製作,底部有火孔與火葯池(放引火葯)相連,池上覆蓋有銅蓋,可以遮擋風雨,搠杖(通條)插在槍管下的木托上,用於填送彈葯,槍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於取開擦洗槍管。

大約在同時,魯密國(今土耳其)派遣使者朵思麻到中國進貢火繩槍,中國古代著名火器專家趙世禎,生長於海濱,少經倭患,深知增強國防力量、改善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決心研製出精良的火器裝備官軍,衛國保民,於大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條陳,建議製造魯密國進貢的番鳥銃,經兵部議交京營試制。(泡泡語:比較早的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

趙世禎唯恐京營「製造打放兩不如法」,就登門求教朵思麻,詳細講解了製造和使用方法,並自己出資(趙世禎時任從七品銜的中書舍人)召集工匠進行試制,終於在萬曆二十六年創制了比鳥嘴銃射程更遠的火繩槍,稱之為「魯密銃」。這種銃加長了槍管(4尺5寸),重量略大於鳥銃(6—8斤),射程遠(150 米),威力大,在結構上更優於鳥嘴銃。故《武備志》說:「鳥銑:唯魯密銃最遠最毒」。同時還研製出當時最新式的火器「掣電銃」和「迅雷銃」,前者兼具西洋銃和佛郎機的優點,後者並有鳥銃和三眼銃的長處。萬曆三十年六月,趙士禎研製的火器通過兵部、工部、刑部等部門官員的試驗。會審報告建議皇帝將趙世禎「所制車銃式樣隨發京營,依法成造,責令官員加以教演,傳示各邊,以究其防邊制虜之用」。

對比15—16世紀歐洲各國裝備的火繩槍,在上構造和明軍的火繩槍基本一致,技術參數也大致相仿,但明軍的鳥銃比這些槍都要輕便。西班牙的重型火繩槍——穆什克特槍,口徑在23毫米以下,重8-10公斤,彈丸重50克,射程250 米,可以保證射穿任何的鎧甲,雖然明軍的鳥銃威力比不上這種槍,但比起機動性和輕便性卻是穆什克特槍遠遠不及的。

15世紀初期,歐洲戰場上出現了炮身和葯室一體的青銅炮,不久又出現了輪式火炮,採用顆粒火葯,法國於15世紀中期首先鑄造鐵炮,並很快使這一技術傳遍歐洲;公元16世紀前後德國紐倫堡地區生產出一種直線式線膛的火繩槍——「毛瑟槍」,由於「膛線」一詞的英文譯音是「來復」,所以線膛槍也稱「來復槍」,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從17世紀起,歐洲槍炮製造技術發展迅速,法國人發明了具有防風防雨性能的燧發槍,它的出現標志著純機械式點火時代技術的結束。燧發槍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葯。以其射速快、重量輕、射程遠等多種優越性,逐漸將火繩槍廢棄;瑞典人則劃時代地把彈丸和發射葯裝在同一個紙筒內,裝填時將紙筒撕破(咬破),把發射葯和彈丸一塊裝入槍膛中去,既簡化了裝填過程,又保證了發射葯的定量裝填,它預示了一種新型的定裝槍彈的出現。

由於這些歐洲先進火器優於中國火器,明政府在自己研究不出來的情況下,就毫不猶豫的花錢從葡萄牙鑄炮專家伯多祿·波加羅在澳門興建的鑄炮廠引進火器技術,進行大量仿製,並用於實戰,在實戰中取得巨大收益,進而批量裝備軍隊。《中國軍事史·兵器卷》記載明朝後期明軍的火炮用精鐵鑄造,在技術上接近西方的水平,數量則穩居世界第一,野炮的最大射程可達到10里,艦炮也達到 4里以上,開始採用了爆炸彈丸、分裝彈葯、後膛裝填、有射表、瞄準具等等,種類上覆蓋大中小口徑,平射炮、曲射炮、臼炮……

閱讀全文

與明代歷史上基本的武器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