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漢中市多少年歷史了

漢中市多少年歷史了

發布時間:2022-07-21 04:10:51

① 漢中歷史

漢中市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先秦時期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秦漢時期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台區。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志事件。東漢、三國時期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南北朝、隋唐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宋元時期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明清時期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鍾,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民國時期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范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萬里、宋健、陳慕華、彭佩雲等都親臨漢中視察,江總書記「興漢中,奔小康」的題詞,成為激勵漢中人民闊步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古漢台,位於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築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台地構成,台高8米。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台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台。至清代,台內陸續增添了不少景觀,首先是「望江樓」,它為漢台添增了輝煌與雄偉。古漢台的精華所在是「漢魏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它們屬於國內外久負盛名的漢魏摩崖刻石,被喻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新中國建國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牆遭到拆毀、漢中鍾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台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② 漢中在歷史上曾經被稱什麼

天漢,梁州,褒城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古漢台望江樓
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先秦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
秦漢
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台區。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志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後
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 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宋元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
明清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鍾,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范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牆遭到拆毀、漢中鍾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台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③ 漢中歷史和這個名字的由來

漢中的名字由來: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

漢中的歷史:

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漢中屬山南西道,道治設於漢中。

天寶元年設漢中郡、洋川郡、順政郡;後又改為梁州、洋州、興州,興元元年,唐德宗避朱砒之亂,車駕幸梁州。

改梁州為興元府,道、府同治於南鄭,開中國歷史上用帝王年號命府名之先河,興元府地位同於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北宋至道三年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熙寧五年設利州路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

(3)漢中市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漢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素有生物寶庫之美稱,具備建設現代化明星城市的客觀條件。地上地下資源十分豐富,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

並且生物資源繁多。我市為南北動植物交匯地帶。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油菜,水稻產量佔全省的70%。

森林覆蓋率52%,植被覆蓋率56%,活立木蓄積量8781立方米,可利用草場500萬畝。野生植物達3000多種。

其中葯用植物1300多種,有天然葯庫之稱,天麻、西洋參、棗皮久負盛名,杜仲為全國第二大基地。

棲息在秦巴山區的野生動物280多種,列入國家和省上保護的珍稀動物42種,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等稀世之寶馳名中外。

④ 漢中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特點

一、地理環境復雜多樣

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

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中氣溫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

秦漢時期漢中郡西起沔陽陽平關,東至鄖關和荊山,綿延千里。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國號稱「漢朝」

三國時期,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漢即獲得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沔縣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國民政府時期,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故宮博物院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風土人情豐富多彩

漢中市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其餘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朝鮮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土族,哈薩克族、傣族、高山族、錫伯族等。

截止2018年末漢中市戶籍總人口380.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5.5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51%。

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鄉,油菜花的天堂。漢中是我國傳統的油菜種植生產基地,每年油菜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現已成為我國油菜種植面積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

漢中麵皮陝西漢中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其製作工藝於2011年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並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4)漢中市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漢中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2018年, 漢中市實現生產總值1471.8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5.4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02.15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564.26億元,增長7.4%。人均生產總值42754元,增長9.7%。

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5%,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4.0%、47.7%和38.3%。與2017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1.4個、0.4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漢中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20.14億元,同口徑增長1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9.96億元,增長9.5%。財政支出342億元,增長9.7%。

⑤ 簡單介紹下陝西漢中這個城市

城市概況

區號:0916

郵編:723000

位置:位於陝西省南部

人口:372萬

區劃:下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等1區10縣。

漢中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全市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有國家級生態景區(點)7個、省級16個。

歷史

早在商朝時期,這里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後的歷史中,漢中又一度成為兵家爭戰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漢中是漢家發祥地,其歷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漢中開漢業。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文化遺跡

市內文物古跡眾多,現有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以「兩漢三國」為主題的著名文化遺產,知名的景點有:褒斜道石門、拜將台、武侯祠、張良廟等。

武侯墓

武侯墓位於勉縣城南4公里的定軍山下,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葬地,墓區山環水抱古木參天,四季如春風景宜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南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死後謚「忠武侯」,千百年來,我們稱其墓地為「武侯墓」。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遵其遺命,歸葬於定軍山下。

武侯墓周圍有定軍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條小山崗環抱,九條山崗由青溝、罔子溝、井溝、斬地溝、田家溝、牛角溝、瓦洞溝、龍嘴溝八條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崗三層,自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約三里許至此成眠弓形,古稱「三台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若游龍,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後形成新月者半里許,傳為墓之正脈。新月之下,眠弓之內,豁然開張平地三百餘畝,左右前後九支環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設實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書案梁、後筆峰山,左土地嶺、右武山崗」,將武侯靈冢緊密圍護。四山翠柏蒼松、攢蔚川阜、遮天蔽日,難覓神冢。當你轉過書案梁,前面豁然開朗,別有一番風光,盆地當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樹森森,修竹異木,花香鳥語,一條小溪從墓前蜿蜒而過,淙淙流水,更為墓區增添幾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區,佔地360畝,有明清遺留下來的古建築70餘間,千年以上古柏40餘株,其中170餘年的22株,漢株2株。古柏漢桂相輝映,四季鮮花互爭研,真乃人間仙境,世外桃園。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諸葛亮塑像,羽扇綸巾、寶像庄嚴,栩栩如生。印、劍二僮侍立兩旁,其下關興、張苞身披鎧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護持左右,使人肅然起敬。

東西廂房和南院道觀,是「一代智星諸葛亮」大型雕塑展覽,共分30組,再次生動展現了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活動壯舉。史料翔實、規模宏大,由圓雕到浮雕直至壁畫,總看為一整體,分看各有各的場景,人物逼真,場面恢宏,隱隱給人有金戈鐵馬、震天殺聲之感。

殿後大冢巍然,狀若覆斗,即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漢白玉石護欄圍護,石欄上浮雕35幅「諸葛亮生平」故事圖案。冢前有四角攬頂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墳亭。亭角高翹,圍以木欄,亭內高懸「雙桂流芳」匾額一塊,亭中堅立墓碑兩通,一為明萬曆甲午(公元1549年)陝西按察使金陵趙建所立的「漢丞相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親王立的「漢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東西向,頭西腳東,取「永懷西蜀、興復漢室」之意。

拜殿前漢柏上纏繞著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樹」。共葉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牽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開花到立秋止,花期長達百日之久。每花季節,朝開暮落,遍地紅英。遠而望之,只見蒼蒼翠柏之中,點綴著朵朵紅花,紅綠相映,嬌艷之極,給人以千年古柏開紅花之感,煞是好看。湊霄花,象徵諸葛亮興復漢室,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的高風亮節。

墓園內現遺留各時代碑石余通,匾額34塊,對聯29幅,三國故事壁畫100餘幅,碑石匾聯內容,多為贊頌諸葛武侯之詞。各時代的鍾鼎爐磬10餘件。並有武侯遺文本刻條幅48塊。遺存文物,既是歷史的見證,又增添了游覽內容。

當你站在定軍山上,俯瞰諸葛武侯墓園,只見那九條山崗猶如翻滾的巨龍,從四面八方匯聚於墓地,拱衛者翠柏蒼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龍捧聖」之稱。凡來武侯墓拜謁觀瞻者,無有慨然興嘆!「無怪當年武侯親點此穴」,真乃「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列為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總編號為第57號,現分別敘述於下:

一、褒斜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

二、石門

石門是用人工開鑿的一個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時,淹在水庫中。

石門的開鑿年代,據《石門頌》記載是在東漢,開鑿於公元1世紀,故近代外國某專家說:「世界上最早用人工開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國的陝西褒城」。指的就是這個石門。

石門自秦漢以來,時通時塞,歷次修復,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門摩崖石刻

石門洞內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里的險坡、斷崖以及褒河水中、沙灘大石上,多有由漢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歷代開通、修復褒斜道、石門和山河堰工程情況的記載,有的是參觀、游覽的留念題記,清代有人統計,約40餘種。而其中的「漢魏十三品」,唐宋時期即負盛名,譽滿全國。

所謂「石門漢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門洞內東西兩壁,東漢刻的《石門頌》與北魏刻的《石門銘》為代表而言。其中,《石門頌》早已名馳全國,是研究我國古代交通史和書法藝術史的瑰寶。特別是它的書法,是「漢隸」的傑作。

石門石刻,因國家要建修石門水庫,於1970年鑿遷至漢中城內古漢台,粘接復原,專建一室,名為「石門漢魏十三品陳列館」。中外遊客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古漢台

古漢台位於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築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台地構成,台高8米。公元前206年,農民戰爭一場風暴推翻了秦王朝後,項羽自恃功高,撕毀各路義軍與楚懷王所定「先攻下咸陽者王之」的協定,將先拿下咸陽的劉邦封為漢王。劉邦忍辱屈就,率大軍由子午道進駐漢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宮廷———即今天的古漢台,並用張良計火燒由關中進入漢中的所有棧道,以示他已很滿足當漢王了,不會再北上與項羽爭天下,來麻痹項羽,打消項羽對他的戒備心理。劉邦以漢台為宮廷,以漢中為根基,在漢中習兵練武,廣納賢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韓信為漢大將軍,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術,打項羽個無備,出奇制勝拿下三秦。

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台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台。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抔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抔土」,就是指殘存的高台。清代的陳毓彩有詩雲「赤帝龍興事已陳,層台鞏固尚如新。當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

自漢而降,漢台便成為漢中府署官員祭奠和游樂的場所,代有修葺。現聳立於台北端的望江樓,始建於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府署東北隅有「天漢樓」,即望江樓的初稱。物換景移,幾經興衰,如今的望江樓,更給人一中庄嚴隆重之感,它以其別致的造型,巍巍的風姿,早已成為漢中古城的標志性古建築。登樓遠眺,四面雲山,如展畫卷;俯視城區,樓台林立;環顧庭院,古樹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樓,使人心曠神怡,追往撫今,感慨萬千。

望江樓正南,昔建有桂蔭堂,現有古漢桂數株,每逢中秋佳節,香飄四溢,成為漢中城內尋香訪桂之處。再南有明代修建的鏡吾池、洗心亭。樓東側的石馬,風格古樸,是人們評論三國蜀將魏延千秋的倖存之物。亭閣內造型精美的銅鍾,是明代漢中瑞王府的遺物。凝視銅鍾,耳邊似乎回盪著護國禪林里悠揚的晨鍾暮鼓,素有漢中八景之一的「月台蒼玉」,是楚漢時期的古物,也是漢台現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或謂「劉邦上馬石」、「試劍石」,或謂「石鼓」、「宮廷柱礎」。

古漢台如今是漢中市博物館所在地,台內古樹繁茂、修竹參差、亭榭遙相,雜以碧池內繁盛的荷葉,竟有江南水鄉之感。博物館的精華所在是「漢魏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它們屬於國內外久負盛名的漢魏摩崖刻石,被喻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內容對研究我國交通、水利、科技、書法藝術的發展,尤其是研究漢隸演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彌補了史書的缺漏,校正了史書的訛傳,堪稱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獻,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東漢鐫刻的《襵君開通褒斜道》與《石門頌》摩崖為一級中的甲品,更體現了《石門十三品》的價值。

自然環境

漢中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的盆地,被長江兩大支流漢江與嘉陵江滋養的秀土,雖然位於中國西部,但卻擁有與江南同樣的秀色,是一處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風水寶地。游歷漢中,撲面而來的是滿目蒼翠。佛坪自然保護區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國首個野外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長青自然保護區有「生物資源庫」之美譽,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國寶——朱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國內外科學界廣泛關注;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競秀,被稱為西北的「九寨溝」;紫柏山山嶽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風景如畫,霧靄蒸騰,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見;午子山山勢險峻,壑幽林密,素有陝南「上華山」之稱,其山中2500餘畝世界珍稀白皮鬆蔚為壯觀;褒谷口石門景區高峽平湖,儀態萬千,仿建的石門棧道依山傍水,凌空飛架,再現了秦漢棧道的宏偉風貌和形制特色;紅寺湖煙波飄渺,山水交融,恬靜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國畫長卷」;南湖天靈地秀,林茂竹修,曲徑通幽,是一處集錦式的水上園林;西北最大的柑枯生產基地,城固十萬畝枯園,金秋時節桔紅橙黃,游園采桔,其樂融融;全國第二大櫻桃基地,西鄉櫻桃溝花開時節,山林盡染,絢麗多彩,十里飄香;還有百萬畝油菜、五十萬畝的茶園,每到春季,沿江兩岸百里金黃,蜂飛蝶舞,令人心曠神怡。

○漢中志
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周赧王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れ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在《詩》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其應上昭於天。又曰:「惟天有漢」。其分野與巴、蜀同占。其地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巴、陰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
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後為秦,恆成爭地。漢高帝既克秦,獲子嬰,項羽封高帝為漢王。王巴蜀三十一縣。帝不悅。丞相蕭何謀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屈於一人之下,則伸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願大王王漢中,撫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帝從之,都南鄭。及項籍弒義帝,高帝東伐,蕭何常居守漢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蕭何鎮關中,資其眾,卒平天下。以田叔為漢中守。屬縣十二,去洛一千九十一里。叔既饋以軍餉,又致名材立宮室,帝嘉之。後為魯相。然以帝業所興,不封藩王。
自叔之後,世修文教,有ㄈ儻之士,異人並挺。鄧公抗言於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張騫特以蒙險遠,為孝武帝開緣邊之地,賓沙越之國,致大宛之馬,入南海之象,而車渠、瑪瑙、珊瑚、琳碧、�寶、明珠、玳瑁、虎魄、水晶、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筇竹、�醬,殊方奇玩,盈於市朝,振揚威靈,被於幽裔。遂登九列,杖節綉衣,剖符博望。谷口子真秉箕潁之操,湛然岳立,不營不求,德聲邁流。楊王孫應至人之概。
自建武以後,群儒修業,開按圖緯,漢之宰相當出坤鄉。於是司徒李公屢登七政,太尉子堅弈世論道。其�璋瑚璉之器則陳伯台、李季子、陳申伯之徒,文秀瑋曄。其州牧郡守,冠蓋相繼,於西州為盛,蓋濟濟焉。
莽時,公孫述據蜀,跨有漢中,當秦、隴之徑,每罹於其害。
安帝永初二年,陰平、武都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沒略吏民。四年,羌復來。太守鄭廑出屯褒中,欲與羌戰。主簿段崇陳諫,以為但可堅守,來虜乘勝,其鋒不可當。廑不從,戰,敗績。崇與門下史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戰捍廑,並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馳來赴難,冒寇殯殮廑。虜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陳禪為漢中太守。虜素憚禪,更來盤結。禪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困,乃矯詔赦之,大小咸服。既誅其亂首,天子善之,徙禪左馮翊太守。程信怨恥,乃結故吏冠蓋子弟嚴孳、李容、姜濟、陳巴、曹廉、勾矩、劉旌等二十五人,誓志報羌,各募壯士,預結同死以待寇。太守鄧成命信為五官,孳等門下官屬。元初二年,羌復來,巴郡板�救之。信等將其士卒力奮討,大破之。信被八創,二十五人戰死。自是後羌不敢南向。五年,天子下詔褒嘆信、崇等,賜其家谷各千斛,宗、展、孳等家谷各五百斛,列畫東觀。每新太守到,必先存問其家。以羌畏服陳禪,拜禪子澄漢中太守。
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家。初平中,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穀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舍,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雲鬼病之。其市肆賈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學道未信者謂之「鬼卒」,後乃為「祭酒」。巴、漢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謂之「米道」。
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遣其黨張修攻固。成固人陳調素游俠,學斃蕤,固以為門下掾。說固守捍禦寇之術,固不能用,逾牆走,投南鄭趙嵩,嵩將俱逃。賊盛,固遣嵩求隱避處。嵩未還,固又令鈴下偵賊。賊得鈐下,遂得殺固。嵩痛憤,杖劍直入。調亦聚其賓客百餘人攻修,戰死。魯遂有漢中。數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
至劉焉子璋為牧時,魯益驕恣,璋怒。建安五年,殺魯母、弟。魯說巴夷杜�、朴胡、袁約等叛為讎敵。魯時使使漢朝,亦慢驕。帝室以亂,不能征,就拜鎮民中郎將,漢寧太守。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璋數遣龐羲、李思等討之,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為巴西太守;又遣楊懷、高沛守關頭。請劉先主討魯。先主更襲取璋。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時先主東下公安,巴漢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朴胡、袁約為三巴太守;留征西將軍夏侯淵及張�、益州刺史趙�等守漢中,遷其民於關隴。
二十四年春,先主進軍攻漢中,至定軍。淵、�、�來戰,大為先主所破,將軍黃忠斬淵、�首。魏武帝復西征先主。先主曰:「孟德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先主遂為漢中王。將還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中,眾皆以必張飛,張飛心亦自許。先主乃以牙門義陽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漢中,卿居之若何?」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偏將十萬而來,請為大王吞之。」眾壯其言。
初,魏武之留淵、�也,以雞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楊修知之,故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也。」
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漢中。
蜀平,梁州治沔陽。太康中,晉武帝孫漢王迪受封,更曰漢國。郡但六縣。
南鄭縣郡治。周貞王十八年秦厲公城之。有池水,從旱山來入沔。大姓李、鄭、趙氏。
沔陽縣州治。有鐵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檢,二曰濁檢。有魚穴,清水出�奧,濁水出鮒,常以二月、八月取。蜀丞相諸葛亮葬定軍山。
褒中縣孝昭帝元鳳六年置,本都尉治也。山名扶木。有唐公房祠也。
成固縣蜀時以沔陽為漢城,成固為樂城。
蒲池縣
西鄉縣
魏興郡,本漢中西城縣。哀、平之世,縣民錫光字長沖為交州刺史,徙交�太守。王莽篡位,據郡不附。莽方有事海內,未以為意。尋值所在兵起,遂自守。更始即祚,正其本官。世祖嘉其忠節,徵拜為大將軍、朝侯祭酒,封鹽水侯。後漢中數寇亂,縣土獨存。漢季世別為郡。
建安二十四年,劉先主命宜都太守孟達從姊歸北伐房陵、上庸;又遣副軍中郎將劉封乘沔水會達上庸。以申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達、耽降魏。黃初二年,文帝轉儀為魏興太守,封鄖鄉侯。蜀平,遂治西城。屬縣六,戶萬,去洛一千七百里。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中郡同。
西城縣郡治。元康元年封越騎校尉蜀郡何攀為公國也。
喂蓉
安康縣
興晉縣晉置。
鄖鄉縣本名長利縣,縣有鄖鄉。
洵陽縣洵水所出。

交通介紹

航空:漢中西關機場距市中心只有1公里,每周有航班到西安。附:漢中機場民航班期表

鐵路:從漢中有到安康、北京西、武漢漢口、南陽等地的列車,另外,從安康至陽平關及成都至上海的列車也都經過漢中。附:漢中站始發列車時刻表

公路:每天有100多個汽車班次發往市內外各地,各主要景點都與市內的主幹公路相連,交通方便。

漢中-------CCTV2006最佳歷史文化魅力城市

頒獎詞:他們位於中國版圖的地理中心,歷經秦漢唐宋三築兩遷,卻從來都是卧虎藏龍;那裡的每塊磚石都記錄著歷史的滄海桑田,每一個細節都證明著民族的成竹在胸。

⑥ 漢中的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廢陝安道;2年(1913)2月,廢府、州、廳制,州及廳改稱縣。三年(1914)1月,設立漢中道,治設於南鄭,領陝南25縣:南鄭、褒城、沔縣、城固、洋縣、西鄉、鎮巴(定遠廳改名)、佛坪、略陽、寧羌、留壩、鳳縣、安康、嵐皋、石泉、漢陰、寧陝、洵陽、紫陽、平利、鎮坪、白河、鎮安、商南、山陽。
民國十七年(1928),廢漢中道,各縣直隸於省,境內有南鄭、城固、洋縣、沔縣、西鄉、鎮巴、寧羌、略陽、留壩、佛坪、褒城11縣。二十四年(1935),省在漢中設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南鄭,轄南鄭、褒城、沔縣、略陽、鳳縣、留壩、洋縣、西鄉、佛坪、城固、鎮巴、寧強(1942年由寧羌縣改名)12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5月後,關中及西安解放,國民黨陝西省軍政機關南逃漢中。9月,漢中分設東、西兩專員公署,東署駐城固,轄東6縣,西署駐沔縣,轄西6縣,至解放。 1949年12月6日,漢中解放後,設立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區漢中分區。1950年3月3日,陝南行政公署(簡稱「陝南行署」)由湖北鄖縣遷駐南鄭市,下轄商洛、兩鄖、安康、漢中4個分區,直轄南鄭市。漢中分區,轄南鄭縣(政府駐鋪鎮)、城固、洋縣、佛坪、鎮巴、寧強、沔縣、褒城、留壩、西鄉10縣。1950年5月,將寶雞分區的鳳縣劃入漢中,縣城由鳳州遷雙石鋪。
1951年2月,撤銷陝南行署,設立省政府南鄭區專員公署,行政區為南鄭專區,轄南鄭市及南鄭、褒城、鳳縣等12市、縣。
1953年1月,劃出寧強縣的張家橋、唐家壩、孫家嶺、李家壩、水田坪、黎坪、元壩子、禪家岩、五郎壩、板蒼壩、小褒城、掛子山鄉,褒城縣的鋼廠、大河壩、雲河、紙房,南鄭縣的廟壩共17鄉,設立黎坪中心區,區政府駐元壩子,直屬南鄭專區。1月,又將沔縣的漆樹壩、小河廟,房家灣3鄉劃入黎坪中心區。
1953年6月,南鄭市改由省直轄;10月,南鄭專區改稱漢中專區,南鄭市更名為漢中市,歸漢中專區轄。漢中專員公署為陝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1958年11月,撤銷南鄭縣,並入漢中市;撤銷佛坪縣,轄區北部(秦嶺主脊以北)劃入盩厔縣;中、南部並入洋縣;東部並入石泉縣;撤銷黎坪中心區,轄區分別並入寧強、沔縣;撤銷褒城縣,轄區並入沔縣和漢中市;撤銷留壩縣,轄區北部並入鳳縣,柴關嶺以南的江口、留壩兩公社劃歸漢中市。此時漢中專區轄漢中市及城固、洋縣、西鄉、鎮巴、寧強、鳳縣、沔縣、略陽縣。
1960年12月,鳳縣劃入寶雞專區。1961年8月,恢復南鄭縣(駐地遷於周家坪)、留壩縣、佛坪縣。佛坪縣原秦嶺以北地仍歸盩厔縣。1964年5月,漢中市撤銷改設縣。9月,沔縣改名為勉縣。
1968年9月2日,成立漢中專區革命委員會,為一級行政權力機構;1969年1月,漢中專區改為漢中地區,行政領導機構改稱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6月,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漢中地區行政公署(簡稱「漢中行署」),為陝西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所轄縣未變。1980年7月,漢中縣撤銷恢復為市(縣級)。
1995年,漢中地區轄漢中市及南鄭、城固、洋縣、佛坪、西鄉、鎮巴、勉縣、寧強、略陽、留壩縣。
1996年2月21日,國務院通知,撤銷漢中地區以及縣級漢中市,改設為地級漢中市,6月6日,正式對外辦公,7月18日,慶祝召開地區級漢中市成立大會。原縣級漢中市改為漢台區(縣級)。

⑦ 漢中的簡介。

城市概況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全市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漢中市中山街,郵政編碼:723000,電話區號:0916 。
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國家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水利風景區2個,國家森林公園3個;有省級風景名勝區7個,省級森林公園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6個。漢中主要旅遊景點:武侯墓 、張良廟、古漢台、褒斜棧道 、旱蓮、南湖風景區 、佛坪大熊貓保護區、蔡倫墓、石門風景區、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武侯祠、午子山 、黎坪森林公園、蘇景園、五門堰、靈崖寺、勉縣溫泉、山河堰、王富溝溶洞群、南沙河風景區、飲馬池、陝西理工學院、張騫紀念館 、漢中天台山、紫柏山 、紅寺湖、興元湖 、開明寺塔、洋縣朱䴉保護區、蓮花池公園 、青木川、燕翔洞、西鄉櫻桃溝等 。
市長田傑曾說:漢中的特色不僅僅在於漢文化,之所以能成就劉邦的漢室大業,則是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生態的多樣性。 漢中北依秦嶺,南頻巴山,中間為盆地。漢中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糧倉,也承載著漢中絕大多數的人口。這里是中國南北分界線、江河分水嶺,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並因此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
「漢中的森林覆蓋率為52%,林草的植被率達60%,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漢中境內有漢江、嘉陵江等567條河流,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田傑認為,「『南水北調』不僅有利於調入水的地區,也有利於調出水的地區。為保證調往京、津、冀地區的水質,我們必須對漢江流域進行水土流失治理,防止污染,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這實際上就提升了漢中的文明水平、生活質量以及現代化水平,讓漢中古城更具品味!」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漢中市下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等1區10縣。
漢中市面積27246平方千米,人口374萬人(2006年)。
漢台區面積 556平方千米,人口53萬人。郵政編碼723000。區人民政府駐中山街。
南鄭縣面積2849平方千米,人口55萬人。郵政編碼723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固縣面積2265平方千米,人口51萬人。郵政編碼723200。縣人民政府駐博望鎮。
洋縣 面積3206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郵政編碼723300。縣人民政府駐洋州鎮。
西鄉縣面積3204平方千米,人口40萬人。郵政編碼723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勉縣面積2406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郵政編碼724200。縣人民政府駐勉陽鎮。
寧強縣面積3246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郵政編碼724400。縣人民政府駐漢源鎮。
略陽縣面積2831平方千米,人口20萬人。郵政編碼724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鎮巴縣面積3437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 郵政編碼723600。縣人民政府駐涇洋鎮。
留壩縣面積1970平方千米,人口 5萬人。郵政編碼724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佛坪縣面積1279平方千米,人口 3萬人。郵政編碼723400。縣人民政府駐袁家莊鎮。 [編輯本段]文明文化早在商朝時期,這里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後的歷史中,漢中又一度成為兵家爭戰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漢中是漢家發祥地,其歷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漢中開漢業。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市內文物古跡眾多,現有10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以「兩漢三國」為主題的著名文化遺產,知名的景點有:褒斜道石門、拜將台、武侯祠、張良廟等。1905年,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就講的是三國時期所發生在漢中勉縣的定軍山的「黃忠斬夏侯淵,奪定軍山」的事。
漢中10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武侯墓; 龍崗寺遺址; 張騫墓祠;五門堰;蔡倫墓祠;開明寺塔;李家村遺址;張良廟;靈崖寺。 [編輯本段]自然風光</B>漢中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的盆地,被長江兩大支流漢江與嘉陵江滋養的秀土,雖然位於中國西部,但卻擁有與江南同樣的秀色,是一處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風水寶地。游歷漢中,撲面而來的是滿目蒼翠。佛坪自然保護區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國首個野外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長青自然保護區有「生物資源庫」之美譽,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國寶——朱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國內外科學界廣泛關注;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競秀,被稱為西北的「九寨溝」;紫柏山山嶽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風景如畫,霧靄蒸騰,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見;午子山山勢險峻,壑幽林密,素有陝南「上華山」之稱,其山中2500餘畝世界珍稀白皮鬆蔚為壯觀;褒谷口石門景區高峽平湖,儀態萬千,仿建的石門棧道依山傍水,凌空飛架,再現了秦漢棧道的宏偉風貌和形制特色;紅寺湖煙波飄渺,山水交融,恬靜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國畫長卷」;南湖天靈地秀,林茂竹修,曲徑通幽,是一處集錦式的水上園林;西北最大的柑枯生產基地,城固十萬畝枯園,金秋時節桔紅橙黃,游園采桔,其樂融融;全國第二大櫻桃基地,西鄉櫻桃溝花開時節,山林盡染,絢麗多彩,十里飄香;還有百萬畝油菜、五十萬畝的茶園,每到春季,沿江兩岸百里金黃,蜂飛蝶舞,令人心曠神怡。
經濟發展 基本概況: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綜合實力得到加強。200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398億元,財政總收入24.4億元。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6517元和1827元,增長8.4%、和7.6%。初步形成了以飛機(亞洲最大飛機生產基地)、汽車、機械製造、醫葯化工、建材建築、冶金采礦、煙酒食品、包裝裝璜等大中型企業為骨乾的多門類現代化工業體系,建成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創出了一批名優特產品,全年工業總產值增加139億元。城鄉市場發育日漸完善,縱橫交織的流通網路基本形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80.4億元。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業產業化初具雛形,鄉鎮企業成為漢中三大經濟支柱之一,總收入達270億元。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壯大。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市委、市政府認真組織實施「開放、開發、發展」戰略,已與英國、美國、日本、加拿大、東南亞國家等及我國的港澳台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聯系。與國內14個省20個地方建立了友好關系。並成功舉辦了北京和長三角項目推介和招商引資。簽訂招商引資合同項目142個,合同引進資金415億元,外貿出口2340萬美元。按「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服務,一切手續從簡」原則建立的外商投資聯合審批制度已開始有效運作。全市上下強化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你賺錢,我發展」的新觀念,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正在形成。漢中已與比利時 特恩好特市、日本出雲市等多個外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促進對外交流。
市政建設步伐加快。中心市區建成區面積達27.5平方公里,且以每年一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環城公路和城區主幹道路質量明顯提高,公用設施配套,功能比較齊全;市區綠化面積195公頃,人均9.36平方米。1998年以來,我們緊緊抓住國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良好機遇,認真論證,積極爭取到70個重點項目,至2007年底已完成投資90億元。隨著這些項目的建成,我市基礎設施狀況將會有個大的改觀。
在漢中,一座現代化的飛機城正在崛起、發展和壯大。這就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所屬的大型骨幹企業——陝西飛機製造公司。1975年,由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生產的我國第一架運八飛機在這個廠房裡進行總裝,並於1975年12月29日從漢中城固機場飛上祖國的藍天。 [編輯本段]科技教育教育、科技事業迅速發展。全市有高等院校6所,成人高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8所,科研單位14個,專業技術人才7萬餘人。建立了漢中市經濟開發區(北區即鑫源經濟開發區和南區即南鄭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及高新技術園區,先後已有十多戶科技企業在開發區落戶。農業科技扶貧示範區正在建設之中。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6所、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普通中專、技工學校、成人中專、成人高中)共有各類學校120所。其中漢中三中和漢中二中合並組建新的漢台區高級中學。
陝西理工學院、陝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陝西航空技術學院、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城固師范學院。 [編輯本段]交通通訊漢中地處中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漢中地區通往西南、中原、西北、華東和華北的門戶和交通樞紐。漢中鐵路站是我國鏈接西南和西北重要的鐵路樞紐,聯結西康、成西、陽安等鐵路線。
漢中火車站不僅是中國重要客運站之一,如今漢中的鐵路建設已日趨成為連接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鐵路交通樞紐。目前正在積極准備開工建設陽安鐵路復線工程,西成高速快速鐵路穿城而過,漢中火車站正在積極擴建二期工程。漢中有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南陽、西安等各個方向開的列車。
漢中西關機場目前是陝西省重要的航空港,隸屬於西部機場集團,二期機場擴建正在有序進行,漢中與西安每天都要航班,多條航線正在積極拓展,市中心到漢中西關機場僅1公里。
公路建設形成了一個以漢中為中心,貫通全省、輻射周邊省市的高等級「米」字型輻射狀干線公路系統,有公路108國道,316國道、210國道比鄰,有3條國道干線通過。繞城高速、機場新線建成,二環路全面啟動,國家京昆高速公路漢中段(即西漢高速公路)2007年全面貫通,十堰到天水高速公路正在積極修建,預計到2011年全線貫通。
漢中市車牌號碼編號為「陝F」。
所有鄉鎮和71%的村通了公路。特別是西漢高速公路的建設,使陝南實現高速公路零的突破。郵電通訊便捷。10餘萬部程式控制電話和行動電話直通五洲四海。 [編輯本段]榮譽稱號1.漢中——1994中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2.漢中——CCTV2006最佳歷史文化魅力城市
3.漢中——200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
4.漢中——2007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5.漢中——2008全國雙擁模範城
6.漢中——2009省級衛生城市
7.漢中——2009省級園林城市
8.漢中——2009中國產業轉移最佳承接地區
9.漢中------2009年中國最美油菜花海之城
10.漢中-----2009年中國最佳環保形象城市獎獲得者城市
11.漢中-----中國最大的天坦群落所在地城市 [編輯本段]民風民俗</B>1.鄉土美味——陝南臘肉
臘肉,又叫熏肉,是陝南秦巴山區一帶的地方特產,是陝南人請客送禮的傳統佳品,相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王,兵敗南下走陝南,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後,贊不絕口。
陝南秦巴山區人,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裡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
熏好的臘肉,表裡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艷,黃里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陝南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贊語。
臘肉從鮮肉加工、製作到存放,肉質不變,長期保持香味,還有久放不壞的特點。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蠅不爬,經三伏而不變質,成為別具一格的地方風味食品,傳說西安有名的「樊記臘肉」,就是陝南人傳給的技藝。
陝南宰殺的年豬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為淡貯,終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饋友、逢年過節,都離不開臘肉。因此,一般農家,均以此為家常必備之鄉食,遂成鄉土美味。特別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臘肉的多寡,來衡量貧富的標志。《漢陰縣志》記有: 「雖篷室柴門,食必兼肉。」這里說的肉,即指臘肉。
2 .陝南把嫂叫姐趣談
陝南農家,分明是媳婦,可家裡年小的弟妹都叫她「姐姐」。不叫嫂子,為什麼把嫂子叫姐姐哩? 過去,陝南人只把談婚期間的嫂子叫姐,表示對姑娘尊重和親熱,到過門後就改叫嫂子。隨著生活的改替,人們的家庭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婆媳之間不是冤家對頭。許多婆婆心疼媳婦,把媳婦當女兒看待:而媳婦尊敬婆婆,勝過親娘。所以弟妹們把嫂叫姐,認為這樣更親切。天長日久,大家覺到這樣稱呼有利於家庭和睦。互相學習,就漸漸形成了一種風格。
3. 陝南傳統民居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各種民居,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扎並以蓼葉復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林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磚石為支撐,上面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開間不大,但樓—廠可防水,樓上很涼爽。有學者指出: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刀: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組成,中間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⑧ 陝西漢中有什麼歷史故事

陝西省漢中市就是三國時候的漢中
漢中歷史悠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以漢中為基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完成統一大業,特以「漢」為號,建立漢王朝;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說中,六齣祁山,成敗皆在漢中,歸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下,張良功成名退於紫柏山,韓信被拜將於漢江之濱,我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張騫故里和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葬地均在這里。曹操、杜甫、陸游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詩詞墨寶。

褒斜道漂流

褒斜棧道號稱「中國第一棧道」,褒斜道漂流位於褒河上游。褒河由紅岩、太白二河匯流而成。褒斜道以其險、奇、雄而著稱於世,兩岸青峰如削、植被葳蕤;沿途可觀田園風光、可沙灘嬉戲,三十里漂流水路百折千回,給您「披閱棧道風雲,駕馭長河波浪,親歷英雄壯舉,感受激情召喚」的奇特難忘的人生體驗。
寒溪夜漲碑

距留壩縣城南33公里馬道鎮北的鳳凰山下有寒溪河,現存石碑兩通,記載著公元前206年「蕭何月夜追韓信」的典故。相傳韓信棄楚投漢,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氣之下,單騎北上,行至馬道,是夜明月當空但寒溪暴漲,信不能過,蕭何星夜追至,力勸韓信回到漢中。劉邦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滅楚興漢,終成帝業。古人曾以:「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之句,贊美「寒溪夜漲「之奇功。

紫柏山下張良廟

前往褒斜古道的留壩縣西北,遠遠就看到秦嶺,西漢名臣張良廟宇就坐落在紫柏山下。三國時期張良第十三代孫張魯始建,廟宇依山傍水,幽雅祥靜。

凈明寺塔

凈明寺塔位於漢中東門外,相傳是三國著名將領龐德養病的地方。塔頂保存有略殘的鐵獅一對。此塔呈方形,單層密檐式磚塔,高約15米,雄偉高大,秀麗無比。

張嶷墓

張嶷墓在陝西南鄭縣柏鄉街。張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國人。張嶷曾經上諫諸葛瞻,建議其不要急於伐魏,而應該重點發展農業,再聯合吳國攻打魏國。張嶷治理南方少數民族頗有成效。延熙十七年戰死沙場。張

樂城

距漢中35公里的城固縣是樂城。當諸葛亮前兩次北伐失敗,在沔陽築漢城,在城固築樂城,東西相距一百多公里,既可以休整部隊又可以防禦敵軍南下。至今,在慶山頂上還殘留著報警的烽火台。

西鄉張飛廟、飛鳳山

西鄉距城固60多公里,三國時期,西鄉是張飛的封地,現存有「桓侯廟」遺址。飛鳳山在西鄉城南五子山側,是西鄉勝景之一。據傳,張飛打敗曹軍後,路經此地,見山勢如鳳凌空飛翔,遂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了「飛鳳山」三個大字。

閱讀全文

與漢中市多少年歷史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