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戰國時魏國是現在哪裡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 姬姓,魏氏,始祖為周文王之子畢公高。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發動三家分晉。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逐漸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
❷ 戰國時期魏國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戰國魏國是在現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2)歷史的魏國是現在哪裡擴展閱讀:
1、齊:山東省(魯南除外)、河北省的東南部、河南省東部
2、楚: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山東省南部、江蘇、淅江大部、上海、江西省,最盛時還包括現在陝西南部的漢中地區
3、秦:陝西北部和中部、甘肅東部、四川、重慶,這只是與六國相持附段。在秦昭襄王時,山東的定陶也是秦國的地方,是穰候魏冉的封地。
4、燕: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吉林南部,朝鮮北部部分地區。
5、趙:山西中北部、內蒙南部、河北中南部
6、魏:山西南部、河南西部與東部
7、韓:河南中部、山西上黨地區,是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只要取自鄭國。後來,上黨地區為趙國所奪。
❸ 戰國時期的魏國是現在的那裡
蜀國:包括四川大部(白帝城以西,且不包括川西高原,也就是四川盆地加上北部的山地),漢中盆地,北方與魏國是以祁山和秦嶺為界,南方擁有雲南和貴州的大部。 吳國:安徽合肥以南、江蘇揚州以南、上海,湖北南部、湖南、江西、浙江、東南沿海、嶺南,但不包括台灣和海南,越南北部、廣西大部分也屬於吳國。 魏國:包括華北、中原地區、荊州北部(今湖北省北部),山東半島,遼西走廊(山海關位置),淮河以北全部,淮河以南的北部,外加陝西中部(西安、咸陽等地),新疆地區的大部分,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北部地區。
❹ 三國魏國是現在的哪裡
三國魏國包括華北、中原地區、荊州北部(今湖北省北部),山東半島,遼西走廊(山海關位置),淮河以北全部,淮河以南的北部,外加陝西中部(西安、咸陽等地),新疆地區的大部分,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北部地區。
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221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繼承漢朝土地最多,國力也遠勝於蜀漢和東吳,並且曹丕的皇位是漢獻帝禪讓的,所以有人認為魏國是漢朝的繼承者,能夠代表中央。
❺ 魏國是現在的哪裡
魏國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亦稱梁國。
起源
魏國的始祖是畢萬。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紂之後,姬高被封在畢,後代於是就以畢為氏。畢國亡國後,畢公高之後畢萬入晉。事晉獻公,以功封於魏地,是為魏氏之祖。其後世為晉卿。
晉獻公死後,四子爭位,是時畢萬之後魏犨隨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後,重耳返國立為晉文公,而令魏犨為大夫,是為魏武子,魏漸強。
❻ 魏國是現在的哪裡
魏國占據了幾乎全部的華北地區。上北至遼寧,東至黃海。東南至長江一帶,西南至秦嶺,占據西安。魏國是三國時期政權之一,其疆土在北京市、河北省、遼寧省、東省、山西省的完整地區,以及陝西省中北部、甘肅省西北部和江蘇省、湖北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區。
魏國於西域設置管轄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黃初二年(221年)孫權稱藩後,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郢州。雙方決裂後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
黃初元年(220年)至黃初七年(226年),分隴右置秦州,最後並入雍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兩州。
(6)歷史的魏國是現在哪裡擴展閱讀: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
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占東漢荊州北部)、揚州(占東漢揚州北部)。
❼ 春秋戰國時魏國是現在哪裡
春秋的這個魏國在山西芮城縣和陝西大荔縣附近
戰國時的魏國和春秋時的根本不是一個國。
初期魏國都城在山西,轄有山西南部,陝西東部,河南西北。
後先向東顯著擴張到河南中部,並且都城亦遷往河南(戰國初期擴張),但很快陝西,山西幾乎盡失。
之後數年後向東擴張到河北南部,山東交界,一度擁有江蘇西北(五國伐齊)。
❽ 古代的魏國是現在的哪裡
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
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發生,魏桓子、韓康子本為智伯一方,卻又倒戈,與趙氏共滅智伯,並瓜分其所有領地,從此晉國趙、魏、韓三卿獨霸。魏、韓、趙戰勝智氏,並三分其地,至此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趙籍、韓虔三大夫為諸侯,脫離晉國,此時晉只剩絳城與曲沃兩處,史稱「三家分晉」。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晉國最後滅亡。魏國疆域很散漫,在今陝西省境內者,沿黃河有今韓城縣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華陰縣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內者,有西南部,並伸入東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內者,有北部,並兼有黃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內者,有今大名、廣平間地。並有今山東省冠縣地。
❾ 魏國是今天的什麼地區
魏國占據了今天幾乎全部的華北地區。上北至遼寧,東至黃海。東南至長江一帶,西南至秦嶺,占據西安。
魏國於西域設置管轄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黃初二年(221年)孫權稱藩後,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郢州。雙方決裂後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黃初元年(220年)至黃初七年(226年),分隴右置秦州,最後並入雍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兩州。
拓展資料:
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並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參考資料:曹魏 (三國時期政權) _網路
❿ 魏國是現在的哪個省
三國時期的魏國疆土在現在的北京市、河北省、遼寧省、山東省、山西省的完整地區,以及陝西省的中北部,甘肅省的西北部和江蘇省、湖北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區。
魏國是三國時期的政權之一,這個國家創立於公元前403年,直至公元前225年魏國覆火,但是在戰國250餘年的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稱雄的國家。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