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寫一篇辯論文,論題:人不該給自己留後路(要有歷史人物或者一些名人的事例證明,人不該給自己留後路)
劉秀農民起義以少勝多
❷ 歷史上,劉邦精明一世,為什麼生前不給戚夫人留條後路呢
劉邦精明一世,晚年精明的他更是不可能看不出呂後的野心。
太子劉盈雖然心慈軟弱,但也未必不能通過調教而改善。說劉邦因此想改立太子,其實有些站不住腳,劉邦最大的擔憂,還是來自太子生母呂雉。
❸ 談談《大明風華》中的歷史事件,劉伯溫真的給建文帝留下後路嗎
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在歷史上是個被極度神話的人物,在百姓的口口相傳中,劉伯溫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能預測未來,真的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人。在剛開播的《大明風華》第一集中,這位與劇中時代背景不相符合的、沒有出場機會的人物竟然也有機會秀一下智慧。
建文帝取出盒子
這個世界上充滿智慧的人或許可以根據現在的情況猜測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但絕對沒有人能夠准確地預測未來。劉伯溫當然也不可能,但很多現有留存的歷史材料中關於劉伯溫預測未來的事情並不少,例如劉伯溫做的燒餅歌,竟預測到明朝從建立到滅亡的整個大明的國運。
❹ 我國歷史上哪幾個大奸臣,每個人都留下了歷史典故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奸臣或許是一個比敵國還令人厭惡的群體,因為他們造成的惡劣影響往往更加惡劣。面對敵國,可以用軍事手段抵抗,可以簽訂協議停戰,但奸臣往往是難以預防、難以根除的。因為人心中的貪婪和自私,奸臣存在於幾乎所有時代,而他們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教訓和故事。
舉例來說,歷史上的這三大奸臣就每人留下了一個成語,這些成語至今還廣為流傳,被人們使用著。
❺ 沒有給自己留後路的歷史人物及主要事跡
主父偃
主父偃是齊地臨菑人,學習戰國時代的縱橫家的學說,晚年才開始學習《周易》、《春秋》、諸子百家的學說。他游於齊國許多讀書人之間,沒有誰肯厚待他。齊國許多讀書人共同排斥他,他無法在齊呆下去。他家生活貧困,向人家借貸也借不到,就到北方的燕、趙、中山游學,各地都沒人厚待他,做客很難。孝武帝元光元年,他認為各諸侯國都不值得去游學,就西入函谷關,去見大將軍衛青。衛青大將軍屢次向皇上推薦他,皇上不肯召見。他帶的錢財已經花光,留在長安已經很久,諸侯的賓客們都很討厭他,於是他向皇帝上書。早晨進呈奏書,傍晚時皇帝就召見了他。他所說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法律條令方面的事,一件是關於征伐匈奴的事。其原文是這樣說的: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厭惡深切的諫言而是廣泛觀察,忠誠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懲罰而直言勸諫,因此處理國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遺失,而使功名流傳萬世。如今我不敢隱瞞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陳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過,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馬法》上說:「國家雖然大,若是喜歡戰爭,就必然滅亡;天下雖然太平,若是忘掉戰爭,就必然危險。」天下已經平定,天子演奏《大凱》的樂章,春秋兩季分別舉行打獵活動,諸侯們藉以春練軍隊,秋整武器,用以表示不忘戰爭。況且發怒是背逆的德行,武器是凶惡的東西,斗爭是最差的節操。古代人君一發怒則必然殺人,屍倒血流,所以聖明的天子對待發怒的事非常慎重。那致力於打仗取勝、用盡武力的人,沒有不最終後悔的。從前秦始皇憑借戰勝對手的兵威,蠶食天下,吞並各個交戰的國家,統一天下,其功業可與夏、商、周三代開國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勝,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勸諫說:「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沒有城郭居住,也無堆積的財物可守,到處遷徙,如同鳥兒飛翔,難以得到他們加以控制。如果派輕便軍隊深入匈奴,那麼軍糧必定斷絕;如果攜帶許多糧食進軍,物資沉重難運,也是無濟於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無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們加以守護。戰勝他們就必然要殺死他們,這並非是為民父母的君王所應做的事。使中國疲憊,而以打匈奴為心情愉快之事,這不是好政策。」秦始皇不採納李斯的建議,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開闊了千里土地,以黃河為國界。這些土地本是鹽鹼地,不生五穀。這以後,秦朝調發全國的成年男人去守衛北河地區。讓軍隊在風沙日曬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勝數,始終沒能越過黃河北進。這難道是人馬不足,武器裝備不充裕嗎?不是的,這是形勢不允許呀!秦朝又讓天下百姓飛速轉運糧草,從黃縣、腄縣和琅邪郡靠海的縣城起運,轉運到北河,一般說來運三十鍾糧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種田,也不能滿足糧餉的需求,女子紡布績麻也不能滿足軍隊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憊不堪,孤兒寡母和老弱之人得到供養,路上的死人一個挨一個,大概由於這些原因,天下百姓開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漢高帝平定天下,攻取了邊境的土地,聽說匈奴聚積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們。御史成進諫說:「不可進攻匈奴。那匈奴的習性,像群獸聚積和眾鳥飛散一樣,追趕他們就像捕捉影子一樣。如今憑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裡認為是危險的。」漢高帝沒接受他的建議,於是向北進軍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圍困的危險。漢高帝大概很後悔,就派劉敬前往匈奴締結和親之約。這以後,天下人民才忘記了戰爭的事。所以《孫子兵法》上說:「發兵十萬,每天耗費千金。」那秦朝經常聚積民眾和屯兵幾十萬,雖然有殲滅敵軍,殺死敵將、俘虜匈奴單於的軍功,這也恰恰足以結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償全國耗費的資財。這種上使國庫空虛,下使百姓疲憊,揚威國外而心中歡樂的事,並非是完美的事情。那匈奴難以控制住,並非一代之事。他們走到哪裡偷到那裡,侵奪驅馳,為此為職業,天性本來如此。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來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來督導他們,只將他們視為禽獸加以畜養,而不把他們看作是人類。上不借鑒虞夏商周的經驗,下卻遵循近世的錯誤作法,這正是我最大的憂慮,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況且戰爭持續一久,就會發生變亂;做事很苦,就會使思想發生變化。這樣就使邊境的百姓疲憊愁苦,產生背離秦王朝的心情,使將軍和官吏們相互猜疑而與外國人勾結,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實現他們的個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為國家大權被這兩個人所分的結果,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驗。所以《周書》上說:「國家的安危在於君王發布希么政令,國家的存亡在於君王用什麼樣的人。」希望陛下仔細考察這個問題,對此稍加註意,深思熟慮。
這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都向皇帝上書,談論當代重大事情,每人講了一件事。徐氏在上書中說:
我聽說國家的憂患在於土崩,而不在於瓦解,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什麼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這樣。陳涉並沒有諸侯的尊貴地位,也沒有一尺一寸的封地,自己也不是王公大人和有名望的貴族的後代,沒有家鄉人對他的稱贊,沒有孔丘、墨翟、曾參的賢能,沒有陶朱、猗頓的富有。但是,他從貧窮的民間起兵,揮舞著戟矛,赤臂大喊,天下人聞風響應,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由於人民貧困而國君不知體恤關照,下民怨恨而在上位者並不知道,世俗已經敗壞而國家政治不好,這三項是陳涉用為憑藉的客觀條件,這就叫做土崩。所以說國家的憂患在於土崩。什麼叫瓦解呢?吳、楚、齊、趙的軍事叛亂就是這樣。吳、楚等七國之王陰謀叛亂,他們都自稱萬乘君王,有披甲的戰士幾十萬,他們的威嚴足以使其封國之民畏服,他們的財物足以鼓勵其封國的百姓,但是他們卻不能向西奪取很小的土地,而他們自己卻在中原被擒,這是什麼原因呢?不是他們權勢比平民百姓輕,不是他們的軍事力量比陳涉小,是因為正當這時,先皇帝的思想還未衰弱,而安於鄉土、喜歡時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諸侯們沒有得到境外的援助,這就叫做瓦解。所以說國家的憂患不在於瓦解。由此可見,天下若有土崩的形勢,縱然是處於窮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們中有人首先發難,就可能使國家遭到危害,陳涉就是如此,何況或許還有三晉之類的國君存在呢!國家縱然是沒有大治,若真能沒有土崩的形勢,雖然有強國和強大的軍隊起來造反,自身也不能不很快被擒,吳、楚、齊、趙等國就是這樣,何況群臣百姓起來造反呢!這兩種情況,是國家安危的明顯的根本之處,希望賢明的君主多多留意,深刻地考察。
最近關東地區五穀歉收,年景還未恢復,百姓多半都很窮困,再加上邊境一帶的戰爭,按形勢的發展和一般常理來看,老百姓將有不安心本地的心情。不安心本地就容易流動,容易流動就是土崩的形勢。所以,賢明的君主能獨自看到各種變化的原因,明察安危的關鍵,只在朝廷上治理政事,就可以把沒有形成的禍患加以消除。這樣做的要領,就是想法使國家不出現土崩的形勢而已。所以縱然有強國和強大的軍隊處在那裡,陛下仍然可以追趕走獸,射擊飛鳥,擴展游宴的場所,無節制地放縱地觀賞玩樂,盡情地享受驅馬打獵的歡樂,一切安然自如。各種樂器的演奏聲不絕於耳,帷帳中與美女的情愛和演員侏儒的笑聲面前出現,然而國家卻沒有積久的憂患。名望何必定要象商湯、周武王那樣,世俗也何必定要象周成王、周康王時代那麼淳美!雖然是這樣,我私下認為陛下是天生的聖人,具有寬厚仁愛的資質,而且確實把治國當做自己的根本職責,能做到這些,那麼就等同於商湯和周武王的名望就不難得到了,而周成王、周康王時的世俗就可重新出現。這兩種情況確立了,然後就可以處於尊貴安全的實際境地,在當代傳揚美名,擴大聲譽,使天下之人親近你,使四方邊遠之民服從你,你的余恩和遺德將盛傳幾代人,面朝南方,背靠屏風,捲起衣袖,與王公大人們作揖行禮,這是陛下所做的事情。我聽說想實行王道,治理國家,就是沒有成功,最差的結果也可以使國家安寧。只要安寧,陛下想得到什麼,難道還有得不到的嗎?你想做什麼,難道還有做不成的嗎?你想征討誰,還有不降服的嗎?
主父偃
嚴安上書說:
我聽說周朝治理天下,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的時期有三百多年,成王和康王時期是最隆盛的,擱置刑罰四十多年不用。待到周朝政治衰微時也有三百多年,所以五霸才能輪番興起。五霸這些人經常輔佐天子,興利除害,誅伐暴虐,禁止姦邪,在天下扶持正道,以此使天子得到尊貴。五霸都去世後,賢聖之人沒有繼起者,使天子處於孤立軟弱的地位,號令不能頒行。諸侯恣意行事,強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損害人少的,田常篡奪了齊國的政權,六卿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共同形成了戰國紛爭的局面,這是百姓苦難的開始。於是強大的國家致力於戰爭,弱小的國家備戰防守,出現合縱和連橫的策略,使者的車子疾馳奔波,戰士的鎧甲帽盔生滿蟣虱,百姓的苦難無處申訴。
待到秦王嬴政時代,他蠶食天下,並吞戰國,號稱皇帝。統一國內的政治,毀壞諸侯國的都城,銷毀諸侯的兵器,熔鑄成鍾虡,以顯示不再用兵動武。善良的平民百姓才能免於戰爭的災害,碰上聖明的天子,人人都認為得到了新生命。假如秦朝寬緩其刑罰,少征賦稅,減輕徭役,尊重仁義,輕視權勢利益,崇尚忠厚,鄙視智巧,改變風俗,使國內百姓得到教化,那麼世世代代都會安寧。但是秦朝不推行這種政治,卻因循從前的風俗,使得那些專做智巧權利之事的人得以進用,而那些忠厚誠信的人卻被斥退;法律嚴酷,政治嚴峻,謅媚阿諛的人很多,天天聽到他們的贊美聲,於是心意滿足,想入非非。一心想要揚威於海外,就派遣蒙恬率兵去攻打北方的匈奴,擴張土地,推進國境,戍守住黃河以北的地方,讓百姓急運糧草,跟隨其後。又派遣尉官屠睢率領水兵去攻打南方的百越,派監御史祿鑿通運河,運送糧食,深入越地,越人逃跑。經過很長時間的相持,糧食乏絕,越人攻擊秦兵,秦兵大敗。秦就派趙佗率兵戍守越地。正在這時,秦朝在北方同匈奴結怨,在南方同越人結仇,在無用的地方駐扎軍隊,只能進而不能退。經過十多年,成年男子穿上鎧甲上戰場,成年女子轉運糧食,痛苦而無法活下去,有的弔死在路旁的樹上,死的人一個接著一個。等到秦始皇死去,天下人民多半反叛秦朝。陳勝、吳廣攻佔陳縣,武臣、張耳攻佔趙地,項粱攻佔吳縣,田儋攻佔齊地,景駒攻取郢,周市攻取魏地,韓廣攻取燕地,窮山深谷,豪傑之士一同起兵,記也記不完。但是,他們都不是公侯的後代,也並非大官的下屬,沒有一尺一寸的小小權勢,從閭巷興起,手持戟矛,順應時勢,都行動起來,沒有預先謀畫卻同時起兵,沒有約定卻同時相會合,不斷擴大土地,最後成為霸王,這是當時的教化使他們成為這個樣子。秦國是高貴的天子,是擁有天下的富豪,,但卻亡國亡家,這是窮兵黷武的結果。所以周朝的敗亡在於國勢軟弱,秦朝的敗亡在於國勢強大,這是不會因時而變的原因。
如今想招降南夷,使夜郎前來朝拜,降服羌、僰,攻奪州,建立城邑,深入匈奴,燒毀它們的龍城,議論此事的人都加以贊美。這是做臣者的利益,並非是天下的長遠大計。如今中國沒有狗叫的驚擾,卻受著遠方備戰的牽累,使國家破敗,這不是養育百姓的辦法。去實現無窮無盡的慾望,使心意暢快,而同匈奴結怨,這並不是安定邊疆的辦法。結下怨恨而不能消除,戰爭停止而又重新產生,使近者蒙受愁苦,遠者感到驚駭,這不是持久的辦法。如今全國鍛造鎧甲,磨利刀劍,矯正箭桿,積累弓弦,轉運糧食,看不到停止的時候,這是全國人民共同憂慮的事情。那戰爭持續時間長,變故就會產生,事情繁雜,疑慮就會產生。現在外郡的土地有幾千里,列城數十個,地理山川的形勢可以控制百姓,脅迫附近的諸侯,這不是公室皇家的利益。看看歷史上齊國和晉國所以被滅亡的原因,就是公室方面的勢力衰微,六卿的勢力太大了。再看看秦國所以滅亡的原因,就是刑法嚴酷,慾望大得無窮無盡。如今郡守的權力,不只象六卿那樣大;土地幾千里,不只是閭巷那點憑借;鎧甲武器和各種軍械,不只是戟矛那點用處。這樣的客觀條件,如果碰上天下重大變亂,那麼其後果就不可諱言了。
徐樂和嚴安的奏書送交天子,天子召見了主父偃和徐樂、嚴安,對他們說:「你們都在哪裡啊?為何我們相見得這樣晚?」於是,武帝就任命他們三人為郎中。主父偃屢次進見皇帝,上疏陳說政事。皇帝下令任命他為謁者,又升為中大夫。一年當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職務。
主父偃向皇上勸說道:「古代諸侯的土地不超過百里,強弱的形勢很容易控制。如今的諸侯有的竟然擁有相連的幾十個城市,土地上千里,天下形勢寬緩時,則容易驕傲奢侈,做出淫亂的事情,形勢急迫時,則依仗他們的強大,聯合起來反叛朝廷。現在如果用法律強行削減他們的土地,那麼他們反叛的事就會產生,前些時候晁錯的做法就出現這種情況。如今,諸侯的子弟有的竟是十幾個,而只有嫡長子世世代代相繼承,其餘的雖然也是諸侯王的親骨肉,卻無尺寸之地的封國,那麼仁愛孝親之道就得不到顯示。希望陛下命令諸侯可以推廣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給子弟,封他們為侯。這些子弟人人高興地實現了他們的願望,皇上用這種辦法施以恩德,實際上卻分割了諸侯王的國土,不必削減他們的封地,卻削弱了他們的勢力。」於是,皇上聽從了他的計策。主父偃又勸皇帝說:「茂陵剛剛成為一個縣,全國豪強富人,使百姓作亂的人,都可以遷徙到茂陵,內則充實京城,外則消除姦猾之人,這就叫做不誅殺而禍害被消除。」皇上又聽從了他的主張。
尊立衛子夫當皇後,及揭發燕王劉定國的陰私,主父偃是有功的。大臣們都畏懼主父偃的口,賄賂和贈送給他的錢,累計有千金之多。有人勸說主父偃說:「你太橫行了。」主父偃說:「你從束發游學以來已四十餘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實現,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們不肯收留我,賓客拋棄我,我窮困的時日已很久了。況且大丈夫活著,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麼死時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罰好了。我已到日暮途遠之時,所以要倒行逆施,橫暴行事。」
主父偃盛稱朔方土地肥沃富饒,外有黃河為險阻,蒙恬在此築城以驅逐匈奴,內省轉運和戍守漕運的人力物力,這是擴大中國土地,消滅匈奴的根本。皇上看完他的建議,就交給公卿們議論,大家都說不利。公孫弘說:「秦朝時曾經調發三十萬人在黃河以北修城,最終也未修成,不久就放棄了。」主父偃盛稱其利,皇上竟採納主父偃的計策,設置了朔方郡。
元朔二年,主父偃向皇上講了齊王劉次景在宮內淫亂邪僻的行為,皇上任命他當了齊相。主父偃到了齊國,把他的兄弟和賓客都召來,散發五百金給他們,數落他們說「開始我貧窮的時候,兄弟不給我衣食,賓客不讓我進門;如今我作了齊相,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我同諸君絕交了,請不要再進我主父偃的家門!」於是他就派人用齊王與其姐姐通姦的事來觸動齊王,齊王以為終究不能逃脫罪責,害怕象燕王劉定國那樣被判處死罪,就自殺了。主持此事的官員把這事報告給皇上。
主父偃開始當平民百姓時,曾經游歷燕地和趙地,等到他當了大官後,就揭發了燕王的陰私。趙王害怕他成為趙國的禍患,想要上書皇帝講述他的陰私,因為主父偃在朝中,不敢揭發。等到他當了齊相,走出函谷關,趙王就派人上書,告發主父偃接受諸侯的賄賂,因此,諸侯子弟中有很多因為這個原因而被封侯。等到齊王自殺了,皇上聽到後,大怒,認為是主父偃威脅他的國王使其自殺的,就交給官吏審問。主父偃承認接受諸侯賄賂,實際上沒有威脅齊王使他自殺。皇上不想誅殺主父偃,這時公孫弘當御史大夫,就對皇上說:「齊王自殺,沒有後代,封國被廢除而變成郡,歸入朝廷,主父偃是這事的罪魁,陛下不殺主父偃,無法向天下人民交待。」於是皇上就把主父偃家族的人都殺了。主父偃正在顯貴受寵時,賓客的人數以千計,待到他被滅族而死,沒有一個人為他收屍,唯獨洨縣人孔車為他收屍並埋葬了他。天子後來聽說了這事,認為孔車是個長者。
主父偃 - 後世評論
主父偃瘋狂受賄
主父偃
他是漢武帝身邊的紅人,大臣們對他都非常害怕,所以爭相向他行賄,他也毫不推辭,有人就勸告他說「不要太過分了,適可而止吧。」主交偃回答他說「臣結發游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亨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意思是「我很小就開始游學,遊了四十多年,都不得志,父母兄弟都看不起我,窮困潦倒到如今,我TM活得太窩囊了。男子漢,大丈夫,活著的時候不吃五大碗飯,死了也要滿漢全席的供我。我的日子不多了,所以我要倒行暴施,有權不廢,過期作廢啊!」「倒行暴施」,後來班固羅漢書時改成了「倒行逆施」就是不按規則,違背正義的做事,胡作非為。」「男人有錢就變壞」你看,主父偃一朝富貴,就開始亂來了。
主父偃挾嫌報復
有了權勢,主父偃便迫不及待地施展他的報復行動。以往得罪過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紛紛收監治罪。哪怕只是從前對他態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過,極盡報復,不惜置人於死地。
至於當初冷遇他的燕、齊、趙等藩國,他更是處心積慮地把一腔仇恨發泄在其國王身上。漢武帝的哥哥劉定國,是燕國國王,他無惡不作,臭名昭著。他先是霸佔了父親的小妾,生下一個兒子,接著又把弟弟的媳婦強行搶來,據為己有。主父偃正為如何報復燕王發愁之際,偏偏這時有人向朝廷告發了燕王的醜行。主父偃主動請纓,獲准受理此案。他假公濟私,不僅向武帝訴說此中實情,還加油添醋地編派了燕王其他「罪行」,終至迫使燕王自殺了事。
漢武帝的遠房侄子劉次昌,為齊國國王。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卻遭到齊王的拒絕,為此,主父偃懷恨在心,便對武帝進言說:「齊國物產豐饒,人口眾多,商業興旺,民多富有,這樣的大國如此重要,陛下應該交由愛子掌管,才可免除後患。」主父偃的一席話打動了漢武帝那根脆弱的神經,他遂被任命為齊國丞相,監視齊王的舉動。不想主父偃一待上任,便捏造罪名,對齊王嚴刑逼供,肆意陷害,齊王嚇得自殺而亡。
主父偃冷熱人生
讀史
他的一生先抑後揚再抑,可謂是坎坷異常。由起初的不為所容,窮困潦倒,到成為漢武帝的言官,拜為郎中,人人敬畏,歷經種種波折,然而主父偃並未能夠善始善終,最後落得個賓客中只有一人為其斂屍,門前冷落至此。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逆境中不畏困難,以堅強的的毅力奔自己的目標努力,順境中則應保持自己在逆境中的精神,不應因為環境的變化而目中無人,驕橫自大,自己應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應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❻ 歷史上著名的名人遺言都是什麼樣的呢
山西‘土皇帝’閻錫山,隨蔣軍敗退孤島後,失勢隱居十餘年,直至病重逝世。去世 前,他對身後事給家人留下遺囑,但遺囑內容充滿玄機,讓人頗為費解。
1960年5月,閻錫山病重,醫治無效去世,終年77歲,他在患病期間,對其身後事給家屬留下遺囑:
6. 墓碑上刻上他的日記第100段和第 128段。
7. 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的《補心靈》一遍。
閻錫山在遺囑中命家屬在他的墓碑上刻的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是他領悟的一些哲學思想。至於為什麼要把這兩段思想日記刻在他的墓碑上?人們看不太明白,也沒人知道閻錫山是怎麼想的?
閻錫山一生工於心計,以自己獨到的立世方法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臨終前也是玄機四伏,留下令人費解的遺囑,讓人琢磨不透
❼ 中外歷史上有哪些明知必死,卻還是選擇奮不顧身的人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有這種大無畏精神,明知必死卻還是選擇奮不顧身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其中比較典型的中國人物有屈原,史可法,文天祥等一系列中國文人。這些人明知必死之局,卻還是依舊奮不顧身選擇了自己堅持的道路,可以說他們是英雄,他們是了不起的人物。
明末清初的史可法,實在算是一位明知必死卻還是奮不顧身的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南明小朝廷偏安於一方,清朝軍隊緊追於後,史可法在面對這樣一種危機的時候,他並沒有選擇投降於任何一方,而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積極備戰,直到最後他選擇了自殺,保全自己的名聲,保全自己的國家。
綜上所述,屈原,文天祥,史可法,都是中國歷史上明知必死,卻還是選擇奮不顧身的人。他們這種大無畏的精神,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將激勵著我們繼續向前發展。
❽ 留後路的名人名言
1,打人不打臉,揭人莫揭短。說的是做事不能太過頭,要留有餘地,給人面子,不給別人面子往往自己更沒面子。
2,做人做事留一分餘地,除了自己都要給別人空間。
3,凡事留餘地,做事不做絕。當一個人把別人逼上絕路的時候,也就註定了自己滅亡的那一天,只是時間早遲的問題。給別人一條活路,也就是給自己一條路,正如那句話: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
做事留餘地的經典句子及名言
4,任何時候都要留餘地。做人不要太狂妄,不要把話說得太絕對,得理也要饒人,做什麼事都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5,看來人還是低調一點的好,鋒芒畢露常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做事游刃有餘,留有餘地,恰當地隱藏實力,才是長久之計。
6,在任何時候,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要留有餘地,切忌喋喋不休。
7,不管是友情還是做人做事還是什麼,都要給自己留一個餘地,留一份心,不要全部都給出去,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內心對你怎麼樣。
8,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做人盡量往低處走,讓著別人,遇見利益和名聲盡可能往下退,給自己留下做大的餘地。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和目標,像山一樣挺立在那兒,才能把事做好。
9,生活中的太多總是在我們的預料之外,那些曾被人踩在腳下的人說不定在某一天就東山再起惡狠狠的撲過來,所以,任何的事情都不要不留餘地,俗話都說「給人以活路,給己一退路」,做人做事都應該為人為己留下後路,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
10,說話做事留有餘地,給別人更多思考選擇的空間是對別人最大的尊重。
做事留餘地的經典句子及名言
11,做事留三分餘地,利不可賺盡,福不可盡享,勢不可用盡。
12,做人,就要實實在在,誠心誠意,別太算計,算計多了,傷得是自己,別太霸道,霸道久了,無人會幫襯。做事要留點餘地,說話要積點口德,才不至於走投無路,才不至於惹禍上身。
13,做事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與你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14,真正的聰明人,其實就是洞穿世事但是萬事通達的人,為人厚道些,做事給別人多留餘地,不要斤斤計較,唯有這樣,路才會越走越寬。
15,人生有度,過則為災,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業不求滿,花看半開時,酒飲微醉處。可以清高,但要有寬容之心,否則就是孤傲。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斷之舉,否則就是軟弱。尊貴,要懂得謙卑,否則就是刁蠻。凡事有度,話不可以說盡,要把握分寸,事不可以做絕,要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