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還有什麼觀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般是這三種說法,若從馬克思「五觀」來說,有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
世界觀是關於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觀是關於人生的看法,價值觀是回答在人生當中什麼事認為值得或不值得,以及它的價值大小。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是指馬克思主義對國家這一歷史現象的總的看法,包括對國家的起源、國家的本質、國家的類型、國家的形式、國家的職能、國家的消亡等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與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與綱領政策構建成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制定民族法規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馬 克思主義關於宗教和宗教問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點。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基本科學內涵和理論觀點是指導我們正確認識和科學理解社會歷史問題的指南。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採取批判性繼承的原則。
⑵ 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的理解是什麼
我國對外工作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夥伴關系網路,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有利條件、作出應有貢獻。
我國對外工作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波瀾壯闊,開創性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經歷了許多風險考驗,打贏了不少大仗硬仗,辦成了不少大事難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實踐中,我們積累了有益經驗和深刻體會,對外工作要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堅持戰略自信和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戰略謀劃和全球布局,堅持捍衛國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堅持合作共贏和義利相兼,堅持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
⑶ 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指的是什麼
1、國家觀,國家是階級社會中的特殊的公共權力,比起原始社會中的公共權力來,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
(1)國家是實行階級統治的社會公共權力組織,它的本質在於階級統治。
(2)國家是按地區來劃分其國民的。
(3)國家是一種特殊的暴力機器。 國家是經濟上佔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和實現自己的階級利益,按照區域劃分原則而組織起來的,以暴力為後盾的政治統治和管理組織。
2、民族觀是人們對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看法和基本觀點,以及處理民族問題的綱領和政策。民族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人們的世界觀在民族和民族問題上的反映。
3、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
4、文化觀念是指長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環境中的人們,逐步形成的對自然、社會與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較一致的觀點與信念。
5、宗教是一種古老而又現實、重要而又復雜的特殊文化現象和社會意識形態。
(3)歷史觀大局觀還有什麼觀擴展閱讀:
歷史觀的主要內容: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本質就是實踐。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結構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 經濟結構是最基礎的結構,決定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指與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⑷ 歷史觀大局觀還有什麼觀
世界觀、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
堅持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不斷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至關重要,這是把握歷史大勢、掌握歷史主動的內在要求。
堅持正確的世界觀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要正確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就不能被亂花迷眼,也不能被浮雲遮眼,而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努力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始終把握正確的歷史航向。
堅持正確的歷史觀
所謂正確歷史觀,就是要應用歷史唯物主義,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
堅持正確的大局觀
就是不僅要看到現象和細節怎麼樣,而且要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總總、紛紜多變的亂象中迷失方向、捨本逐末。
堅持正確的角色觀
就是不僅要冷靜分析各種國際現象,而且要把自己擺進去,在我國同世界的關系中看問題,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制定我國對外方針政策。
⑸ 什麼是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歷史觀上要承認和還原客觀,國家觀上承認和服從治理,民族觀上承認和尊重多樣,文化觀上建立文化自信。
一、正確的歷史觀:
一是要深刻認識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的道理,把歷史當成最好的老師。二是要深刻認識歷史是人類發展的客觀進程,客觀地看待歷史。三是要深刻認識歷史發展的復雜性,老實地遵循歷史規律。
二、正確的國家觀:
一是要充分認識國家是統治者的治理機器,強化政權意識。二是要充分認識國家是有不同類型的,強化憲法意識。三是要充分認識特定的國家始終是歷史的,強化團結意識。
三、正確的民族觀:
一是要透徹認識民族是客觀存在的,把客觀性看成認識民族和民族問題的起點。二是要透徹認識民族是發展的,把歷史視角作為考察民族發展過程和民族問題的切入點。三是要透徹認識民族是聯系的,把民族和民族問題與其他問題結合起來考察。
四、正確的文化觀:
正確的文化觀是國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觀念的建立。文化自信就是堅持對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敬重和肯定,避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被遺忘、被拋棄和西方文化價值觀被盲目追捧,消除文化殖民心理和文化奴性意識。
(5)歷史觀大局觀還有什麼觀擴展閱讀: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⑹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什麼觀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什麼觀?
還有一個種族觀
一、種族觀:各民族平等,拒絕種族歧視、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自由,不能因為膚色而受到歧視
二、正確的歷史觀
銘記歷史,在歷史中吸取教訓,不斷進步。
三、正確的國家觀
保衛國家、守護國家,為國家的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正確的民族觀
各民族平等,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⑺ 歷史史觀有哪幾種,都是怎樣區分的
有階級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英雄史觀。
區分方法是:研究世界的視角和角度不同,因此各種不同的史觀擁有對世界不同的解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
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
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
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