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郵件主題怎麼寫

歷史郵件主題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7-21 10:21:45

① 誰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這封郵件的主題是什麼

第一封從我國發出的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是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於1987年9月14日21時07分發往德國的。通過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檔案館聯系,CNNIC查到了這封郵件的列印件。而2006年2月,《科學時報》刊登吳為民教授的文章《究竟是誰發出的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提出異議。

Aug 25
《究竟是誰發出的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吳為民
分類:專題記, 風聲志 | 點擊量85次 | 給我留言
轉自《科學時報》 2006年2月20日
編者按: 互聯網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十年有著太多值得追述的故事。繼田溯寧先生近期發表在本報上的《中國互聯網十年思考》之後,我們把目光投注在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是如何誕生的?

圖:吳為民向瑞士的斯坦伯格教授發出的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原件

有關遠程終端建成使用的「情況簡報」(部分),經葉銘漢採納上報
作為當事人,曾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多年、現為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研究員的吳為民先生回憶了20年前的那段往事。在吳先生看來,本文是在向人們澄清事實、講述歷史,其自豪之情躍然紙上;而對我們來講,這絕不僅僅是懷舊——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剛剛發布之際,重溫這段重大技術突破發端於基礎科研的歷史、發掘其中仍然切合規劃精神的種種細節,當有不平凡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上已經沒有人懷疑,互聯網的發明和發展開辟了信息時代的新紀元。人們已經不能想像,在我們的時代,沒有電子郵件(E-mail)、沒有網路,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將會變成如何落後的狀態。
1989年,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的伯納李(Tim Berners-Lee)發明了萬維網(world-wide-web,簡稱WWW),並在1990年首先推出了WWW的具體實施方案。當初的動機,僅僅是出於方便科學家們的互相交流。今天,這個發明已經引發了一場深刻的信息革命。人們常常問,搞高能物理研究對社會有什麼好處?WWW的發明,已經成為從事基礎研究的西歐核子研究中心對人類社會所作的十分重要貢獻的最好例證。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高能物理所在20年前首創的中國第一個計算機國際網路通訊,也是作為基礎研究中心的高能物理所為中國社會所作的十分重要貢獻的又一例證。在歷任所長葉銘漢院士、鄭志鵬研究員、現任所長陳和生院士的領導下,高能物理所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計算機網路通訊的搖籃。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內瓦時間4點11分,北京時間11點11分,由當時任高能物理所ALEPH組(ALEPH是在西歐核子中心高能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一個國際合作組,我國科學家參加了ALEPH組,高能物理所是該國際合作組的成員單位。)組長的吳為民,從北京發給ALEPH的領導——位於瑞士日內瓦西歐核子中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斯坦伯格(Jack Steinberger)的電子郵件(E-mail)是中國第一封國際電子郵件。
近幾年來,由於計算機網路通訊日趨重要,探討中國網路通訊如何起步的文章越來越多。在中國許多報刊、文壇與網上文章中,關於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的記載,有許多誤傳。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由北京應用技術研究所,於1987年9月14日經由義大利ITAPAC發往德國的內容為「越過長城,走向世界」、通訊速率為300 bps的電子郵件,是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其實,這比我當時發出的速率為560 bps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整整晚了一年多。值此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開創20周年之際,我在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的同事帕拉齊(Palazzi)博士的協助下,找到了20年前西歐核子研究中心計算機部的VAX計算機的備份數據磁帶,並請專門的技術員幫助解讀。同時,在ALEPH有關行政人員的協助下,查閱了許多歷史檔案,整理出一批原始資料。這里,我謹為紀念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誕生20周年寫下這篇文章,為中國計算機網路通訊的真實歷史上的重要一頁,作一個論述與澄清。
20年過去了,當帕拉齊博士從VAX機庫存備份磁帶上重新讀出當時的電子郵件並傳給我看時,當時的情景似乎歷歷在目。真沒想到,這短短幾行英文詞竟成了歷史的見證。從此,中國計算機的網路時代開始了。
在斯坦伯格教授、周光召院長和葉銘漢所長的關懷支持下,我們組成了由ALEPH的帕拉齊博士領導,包括西歐核子研究中心計算機部的兩位網路通訊專家的西歐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小組,以及由我領導,包括錢祖玄、王淑琴、張家詮、張報昌、王泰傑等組成的高能物理所工作小組共同創建這一網路通訊(順便提一下,帕拉齊博士後來成為西歐核子研究中心開發研製萬維網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我們所做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做大量有關當時可利用的電訊資源的調查研究,這一工作,主要是由西歐核子研究中心數據處理部的佛羅克基格(Fluckiger)博士,與高能物理所錢祖玄共同完成的。1986年6月17日,佛羅克基格寫信給奧地利維也納廣播電台的博艾茲(Boesz)先生,詢問西歐核子研究中心與高能物理所,利用他們建立(租用)的維也納—北京衛星通信線路的可能性。要知道,這條線路在1986年6月1日才剛可以提供用戶使用,1986年6月27日,佛羅克基格博士寫了一份備忘錄,綜述了調查結果,提供了兩條重要信息:一是北京方面的介面位於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又稱710所);二是,瑞士電訊局PTT有興趣利用這個通訊渠道,提供DATEX -P與TELEPAC兩種網路作為伺服器,給用戶使用,而其中的TELEPAC,正是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用於數據傳輸的。有了這兩條重要信息,聯合工作組兵分兩路,分別進行具體工作。帕拉齊博士、錢祖玄、王泰傑在瑞士日內瓦的西歐核子研究中心,我與王淑琴在北京,分別與瑞士PTT、維也納廣播電台、北京710所等聯系與協商。經過兩個多月緊張艱苦細致的工作,我們訂購裝備了重要的硬設備。從1986年8月11日起,開始進行聯機試驗。
由於當時高能物理所的遠程終端介面尚在水電科學院,我們決定設法把遠程終端的外介面從水電科學院轉移到710所。但這不僅需要解決許許多多的技術問題,還要解決許多行政問題,譬如,微波通訊的確切方位、頻率等是需要公安局批準的。為了不耽誤時間,我們決定首先到710所去,利用他們的IBM-PC機,先做北京—維也納—瑞士(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的聯機試驗。目標是能從北京710所的IBM-PC機登錄到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的計算機上去。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內瓦時間4點11分24秒,北京時間11點11分24秒,在710所的IBM-PC機上,我向瑞士的斯坦伯格教授發出了如下的電子郵件。由於通訊費用昂貴,心情緊張,這個電子郵件中有許多大小寫的錯誤,拼寫與換行也有許多毛病。無論如何,我還是原文照譯。並以附件方式,列在文章後面,供大家閱讀。
「親愛的Jack,我很高興通過計算機聯網給您發這封信,我相信,這是在西歐核子研究中心與中國之間的第一個成功的計算機通訊。我想再次感謝您最近對北京的訪問。正是這次訪問導致了這個有價值的計算機通訊試驗的成功。我想,現在,每一個ALEPH協作組的成員,都用計算機網路聯系起來了。這是非常重要的。當然,要在北京分析ALEPH的數據壓縮帶,還有許多問題,並且需要為此找到經費。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開始啟動。目前我是用710所的IBM-PC機與您聯系的。我們將把目前用於聯接M160H的計算機的微波通訊,從高能物理所直接與你們聯機。請代向同事們問好,祝您、新西亞和您全家幸福。順便問一下,您在上海買的地毯如何?為民」
在這封電子郵件中,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但是,實實在在地說明了當時的成就(第一封電子郵件)、問題(經費)、狀態(710所)、計劃(將高能物理所微波通信外向介面轉移到710所)。20年過去了,當帕拉齊博士從VAX機庫存備份磁帶上重新讀出當時的電子郵件並傳給我看時,當時的情景似乎歷歷在目。真沒想到,這短短幾行英文詞竟成了歷史的見證。從此,中國計算機的網路時代開始了。
從高能物理所物理一室這一小小的屏蔽室,經710所,到維也納,再到西歐核子研究中心,這樣一個全程通訊終告完成。即使從高能物理所直接發出的第一個電子郵件的日子,即1987年3月27日算起,也比外界傳聞的1987年9月14日早半年的時間。
1986年9月10日,帕拉齊與錢祖玄用給我與斯坦伯格教授發ALEPH 備忘錄的方式,正式向全ALEPH同事們及外界宣布了這一事件,並公布實測速率為560bps。1986年9月15日,斯坦伯格教授在接到上述的ALEPH備忘錄後,以ALEPH組的名義給李政道發了一份備忘錄。在這個備忘錄中,斯坦伯格教授講:「與CERN的迅速通訊是十分重要的。這就是要有一個計算機的網路。現在這個網路已經存在了。當然,還有一些限制,費用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
正如預先計劃的那樣,經過許多努力,高能物理所的遠程微波通訊終端的外部介面於1987年3月27日正式從水電科學院轉到710所,並順利開通。從此,從高能物理所物理一室這一小小的屏蔽室,經710所,到維也納,再到西歐核子研究中心,這樣一個全程通訊終告完成。即使從高能物理所直接發出的第一個電子郵件的日子,即1987年3月27日算起,也比外界傳聞的1987年9月14日早半年的時間。
在ALEPH的檔案材料中,記載著從1986年8月到1986年年底,北京—ALEPH之間總的通訊時間是1821分鍾,傳輸數據80567單元,通信費用總計7732.29元。
這一計算機網路的開通,有許許多多來自世界各國的見證者。1987年以後,來自西歐核子研究中心、法國、義大利、德國等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都到過高能物理所這一間小小的屏蔽室:他們或者登錄到所在國的計算機,或者從高能物理所給遠方的同事發電子郵件。葉銘漢所長經常親自陪同外賓們來到那間小房間。由於當時的通訊速度很慢,鍵盤上每打一個字母,常常是慢慢地蹦到終端屏幕上顯示出來。葉所長和外賓們還是興致勃勃地在笑聲中耐心等待。這,畢竟是中國第一條通向國外的計算機通訊網路。最近出版的ALEPH Times,也把這一網路作為ALEPH重大事件,並有詳細記載。

② 電子郵件書信格式

書信寫作格式

書信歷史悠久,其格式也幾經變化。今天,按通行的習慣,書信格式主要包括五個部分:稱呼、正文、結尾、署名和日期。

1.稱呼

也稱「起首語」,是對收信人的稱呼。稱呼要在信紙第一行頂格寫起,後加「:」,冒號後不再寫字。稱呼和署名要對應,明確自己和收信人的關系。(具體可參見第四編《應酬稱謂》)稱呼可用姓名、稱謂,還可加修飾語或直接用修飾語作稱呼。這里簡要說明幾條細則:

(1)給長輩的信。若是近親,就只寫稱謂,不寫名字,如「爸」、「媽」、「哥」、「嫂」等;親戚關系的,就寫關系的稱謂,如「姨媽」、「姑媽」等。對非近親的長輩,可在稱謂前加名或姓,如「趙阿姨」、「黃叔叔」等。

(2)給平輩的信。夫妻或戀愛關系,可直接用對方名字,愛稱加修飾語或直接用修飾語,如「麗」、「敏華」、「親愛的」等;同學、同鄉、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稱或加上「同學」、「同志」,如「瑞生」、「老紀」、「小鄒」、「三毛」等。

(3)給晚輩的信。一般直接寫名字,如「樂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後加上輩分稱謂,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稱謂作稱呼,如「孫女」、「兒子」等。

③ qq郵箱寫信的時候為什麼會自動填寫以前的主題,太討厭了

按照以下步驟試試看:
1、打開QQ郵箱
2、點擊--寫信--以前的主題就會自動填寫上
3、將自動填寫的主題刪掉,空白
4、在主題欄空白處--右擊--保存當前表單--郵件全文搜索--保存成功--確定
不知能否對你有所幫助,祝你快樂!

④ 變更郵箱主題怎麼寫

網易郵箱APP更換郵箱主題個性皮膚步驟:
首先打開手機網易郵箱,進入到首頁之後點開「我的」頁面。
然後在我的頁面的最下方打開設置;
點開設置頁面之後就可以看到主題皮膚,點擊打開進入到主題皮膚頁面。
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皮膚點擊打開,打開皮膚詳情,就可以看到預覽效果。
點擊頁面最下方的歷史使用,下載完畢就可以看到下方顯示已應用。
皮膚更改好之後回到郵箱頁面,就可以看到郵箱主題已經更換。

⑤ 是誰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主題是什麼

對於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根據資料查找,現在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

據《互聯網周刊》報道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時間應該是1969年10月),這條消息只有兩個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稱為電子郵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釋,「當年我試圖通過一台位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計算機和另一台位於舊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計算機聯系。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從一台計算機登錄到另一台機。當時登錄的辦法就是鍵入L-O-G。於是我方鍵入L,然後問對方:『收到L了嗎?』對方回答:『收到了。』然後依次鍵入O和G。還未收到對方收到G的確認回答,系統就癱瘓了。所以第一條網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個說法是:

1971年,美國國防部資助的阿帕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出現了:參加此項目的科學家們在不同的地方做著不同的工作,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計算機,每個人的工作對別人來說都是沒有用的。他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藉助於網路在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的方法。為阿帕網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個可以在不同的電腦網路之間進行拷貝的軟體和一個僅用於單機的通信軟體進行了功能合並,名之為SNDMSG(即Send Message)。為了測試,他使用這個軟體在阿帕網上發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電腦上的自己。盡管這封郵件的內容連Tomlinson本人也記不起來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備了十足的歷史意義:電子郵件誕生了。Tomlinson選擇"@"符號作為用戶名與地址的間隔,因為這個符號比較生僻,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名字當中,而且這個符號的讀音也有著"在"的含義。阿帕網的科學家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了這個石破天驚般的創新。他們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現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難以覺察--速度來與同事共享了。現在他們中的許多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阿帕網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當中,電子郵件功不可沒。

⑥ 誰發送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這郵件的主題是什麼意義是什麼

被譽為「德國互聯網之父」的維爾納·措恩發送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根據史料記載,1987年9月,CANET(中國學術網)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並於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當時這封郵件的內容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維爾納·措恩說,1983年開始,他和他的團隊開始著手研究在中國發送一封電子郵件,這一研究,就是漫長的四年時間。

據史料記載,最後時刻,維爾納·措恩按下確認鍵後,屏幕上出現了「發送成功」的字樣。

這封歷史性的郵件發送成功,也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6)歷史郵件主題怎麼寫擴展閱讀

措恩教授回憶說,最初想實現德中兩國間計算機互聯只是出於一個很單純的想法:為了方便與中國同行的溝通與交流。措恩教授說,當時,從德國寄信到中國至少要8天時間,而電話、電報極其昂貴。"

在幫助中國成功接入國際互聯網後,措恩教授繼續為中國的互聯網添磚加瓦。1990年11月28日,經中國方面授權,措恩教授為中國注冊了.cn國際域名,並把域名伺服器架設在卡爾斯魯厄大學計算機系統。這個域名伺服器直到1994年才移交給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措恩教授幫助中國首次接入到國際互聯網並發出中國第一封跨國電子郵件時,並未意識到其劃時代意義。他說:"當時我知道這是件大事,但從未想到互聯網能發展到今天這種狀態。"

20年彈指一揮間,接發電子郵件早已成為老百姓最普遍的通訊手段之一。如今,中國網民總人數超過1.62億,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互聯網已經成為諸多中國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互聯網技術及應用方興未艾。

⑦ 研究生選擇導師,給導師發郵件,主題填什麼

主題填:「研究生求學」、「xxx的自薦書」,老師看到了一般都會回復。

⑧ 是誰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主題是

對於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根據資料查找,現在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

據《互聯網周刊》報道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時間應該是1969年10月),這條消息只有兩個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稱為電子郵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釋,「當年我試圖通過一台位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計算機和另一台位於舊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計算機聯系。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從一台計算機登錄到另一台機。當時登錄的辦法就是鍵入L-O-G。於是我方鍵入L,然後問對方:『收到L了嗎?』對方回答:『收到了。』然後依次鍵入O和G。還未收到對方收到G的確認回答,系統就癱瘓了。所以第一條網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個說法是:

1971年,美國國防部資助的阿帕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出現了:參加此項目的科學家們在不同的地方做著不同的工作,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計算機,每個人的工作對別人來說都是沒有用的。他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藉助於網路在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的方法。為阿帕網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個可以在不同的電腦網路之間進行拷貝的軟體和一個僅用於單機的通信軟體進行了功能合並,名之為SNDMSG(即Send Message)。為了測試,他使用這個軟體在阿帕網上發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電腦上的自己。盡管這封郵件的內容連Tomlinson本人也記不起來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備了十足的歷史意義:電子郵件誕生了。Tomlinson選擇"@"符號作為用戶名與地址的間隔,因為這個符號比較生僻,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名字當中,而且這個符號的讀音也有著"在"的含義。阿帕網的科學家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了這個石破天驚般的創新。他們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現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難以覺察--速度來與同事共享了。現在他們中的許多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阿帕網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當中,電子郵件功不可沒。

⑨ 我們國家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誰發出的呢這封郵件發出的時間和主題又是什麼

對於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根據資料查找,現在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

據《互聯網周刊》報道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時間應該是1969年10月),這條消息只有兩個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稱為電子郵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釋,「當年我試圖通過一台位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計算機和另一台位於舊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計算機聯系。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從一台計算機登錄到另一台機。當時登錄的辦法就是鍵入L-O-G。於是我方鍵入L,然後問對方:『收到L了嗎?』對方回答:『收到了。』然後依次鍵入O和G。還未收到對方收到G的確認回答,系統就癱瘓了。所以第一條網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個說法是:

1971年,美國國防部資助的阿帕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出現了:參加此項目的科學家們在不同的地方做著不同的工作,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計算機,每個人的工作對別人來說都是沒有用的。他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藉助於網路在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的方法。為阿帕網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個可以在不同的電腦網路之間進行拷貝的軟體和一個僅用於單機的通信軟體進行了功能合並,名之為SNDMSG(即Send Message)。為了測試,他使用這個軟體在阿帕網上發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電腦上的自己。盡管這封郵件的內容連Tomlinson本人也記不起來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備了十足的歷史意義:電子郵件誕生了。Tomlinson選擇"@"符號作為用戶名與地址的間隔,因為這個符號比較生僻,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名字當中,而且這個符號的讀音也有著"在"的含義。阿帕網的科學家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了這個石破天驚般的創新。他們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現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難以覺察--速度來與同事共享了。現在他們中的許多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阿帕網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當中,電子郵件功不可沒。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穿越長城,走向世界」,這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卻向世界宣告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開端,在中國互聯網發展史里,有著里程碑似的意義。這句話也就是錢天白教授在1987年9月20日,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通過國際互聯網向前西德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穿越長城,走向世界》。

閱讀全文

與歷史郵件主題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