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銀川有多少年歷史
從有人類定居點到現在有3萬年的歷史了,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的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銀川是全國101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② 李元昊的介紹
李元昊(1003年-1048年),別名曩霄,小字嵬理,黨項族人,西夏開國皇帝。祖籍銀州(今陝西榆林米脂縣)。1李元昊是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遠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時因功再次被賜李姓。李元昊繼西平王之位後,棄李姓,自稱嵬名氏。2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西夏文,並頒布禿發令。先後派遣軍隊攻擊並佔領了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李元昊建國後,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系正式破裂。在此後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中,西夏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李元昊為子寧林格所弒,謚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③ 歷史:西夏王李元昊的大概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黨項族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1038年11月10日自立為帝,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建國後多次與宋、遼交戰,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被其子寧林格所弒,死後葬於泰陵。
④ 李元昊在位11年
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黨項族,曾改姓嵬名,又名曩霄,字嵬理, [1] 銀州米脂寨(今陝西米脂縣)人,西夏王朝開國皇帝。
自稱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遠祖拓跋思恭,幫助唐僖宗平定黃巢起義,賜為李姓,封西平王。李元昊繼西平王之位後,放棄李姓,自稱嵬名曩霄
⑤ 關於寧夏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寧夏得名,始於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後,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寧夏回族自治區具有悠久的歷史。靈武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跡表明,遠在距今3萬年前後,寧夏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他們創造了舊石器晚期的「水洞溝文化」。解放後,在寧夏境內陸續發現了較多的「細石器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寧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會進人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並與中原地區有了密切的聯系。商、周時期,境內有稱為胡(北狄)、羌(西戎),後又稱為鬼戎、獫狁(熏育、葷粥)的游牧部落活動。周宣王時,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帶)調查戶口,表明當時不僅已有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體制。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南部屬秦,其餘地區分別為義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後,建立中央政權,寧夏屬北地郡。
西晉末年,匈奴人赫連勃勃於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權,自號夏,以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境)為都城,寧夏屬其管轄范圍。
唐朝分全國為十道,寧夏屬關內道。唐王朝在靈州(今靈武市西南)設大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於756年在靈武登基。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國號大夏(因其位於宋王朝西面,故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國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抵大漠」,「方二萬余里」,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滅西夏後,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回回人。
明朝設寧夏衛,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戶」的身份被安置在靈州、固原一帶。
清朝建寧夏府。乾隆年間,銀川發生大地震,原址受損嚴重,乾隆帝撥下巨銀用於重建家園,在城郊建新城,稱新滿城。乾隆以後,「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悉回庄」,成為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民國初年設朔方道,1929年改為寧夏省,轄除固原以外的現有市、縣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仍沿用寧夏省原稱,轄區范圍與民國時相同。1954年,撤銷寧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地區並入甘肅省。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轄原屬甘肅省的銀川專區、吳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涇源、隆德2縣。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個公社並入寧夏。1979年,這些地區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⑥ 西夏王朝共經歷了多長時間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創建者為夏景宗李元昊。
黨項族原屬於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東南部黃河曲一帶。從唐末,經五代到北宋,黨項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節度使的身分統轄以夏州(今陝西橫山)為中心的五州之地。經過李繼遷(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兩代人的艱苦努力,實施依遼和宋、用兵吐蕃與回鶻的戰略,向西發展佔領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繼位,不再接受封號,廢除唐、宋所賜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青天子)。隨後,李元昊實行變發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准備建國稱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他開始不斷向宋發動攻勢,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環州(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等地擊敗宋軍。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西夏共歷十帝,前後一百九十年。與遼、北宋及金、南宋先後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台、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黨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斗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斗。
黨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通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西夏建國後,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後,興慶府、靈州一帶,一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群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區主要分布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牧養的牲畜以羊、馬、駝、牛為主,還有驢、騾、豬等。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西夏的冶煉、采鹽制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在西夏統治者的倡導下,黨項族是同時期接受漢文化較多的一個民族。可以說,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於末帝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
⑦ 西夏皇帝之主李元昊在歷史上有何建樹
李元昊是黨項族西夏的開國皇帝。北魏拓發書生城後,唐給了李某。李德明的長子李松出生在靈堂。1038年11月10日,他自立門戶,離開宋朝、國號「大河」,又名西夏、鄭道興慶部。晚年縱情聲色,喜聞樂見,兒子靈閣去世後葬在泰陵。西夏的慶宗李元昊是西夏的開國君主。又名光效,因為宋給了姓趙,所以也被稱為趙元浩。少年時代,身材魁梧,勤奮好學,特別是精通法律和藝術,能流利地說漢語和梵語,擅長畫畫,多才多藝。在他父親統治期間,他一直在外面玩,擴大自己的權力。熊李順信大概不想這樣向宋朝投降,被稱為下一任皇帝,建國夏。
他被封為河王,在西夏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是一代英雄。他的文學武功很有效果,但他自己也有一些缺點。在位1016年後,他對英雄產生懷疑,如果有一點不滿,就會阻止或殺死他,今後擁有母黨壟斷權。此外,老年沉迷酒色,使望外,導致西夏內部腐敗。據說,他每天都命令民夫修建陵墓,用他的懷疑建造了360座墳墓。後來他殺了所有的民夫。野生李皇後和寧林格爾王子的廢除,以及與王子訂婚的不可移動的姓氏,由於新皇後的變化,造成了致命的災難。李元昊喝醉後回到皇宮。他的兒子寧靈閣在元昊喝醉的時候暗殺了他。元昊嚇得躲了起來。鼻子被割破了,又驚又怒。最終失血過多,鼻外傷破裂,46歲去世。廟號是景宗,葬於景宗,廟號是泰陵。寧陵後來因弒父罪被處死。
⑧ 寧夏回去自治區的歷史有多少年
寧夏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寧夏靈武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遺址和遺物表明,早在3
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兵在寧夏屯墾,境內修築了聞名世界的秦長城,還興修了著名的秦渠,開創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到漢代(前206~220年),這里農耕經濟已相當繁榮。唐代天寶十四載(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即唐肅宗。當時,寧夏已成為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
李元昊雕像
蒙古滅西夏後,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明設寧夏衛,清設寧夏府。民國初年,寧夏府改為朔方道,1929年成立寧夏省。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 年撤銷寧夏省,將阿拉善等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餘部分並入甘肅省。1958 年10 月25
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宋代以前的寧夏
寧夏居黃河上游,北倚賀蘭山,南憑六盤山,黃河縱貫北部全境,歷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境內靈武市「水洞溝遺址」、中衛長流水和固原地區諸多太古先民活動遺址的發掘發現,表明,早在2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三代」以前境內為北狄、西戎各游牧部落居牧區,先後被稱之為葷粥、鬼方、狁、匈奴和胡等名。至戰國間,寧夏地區開始歸隸中原政權管轄。
春秋戰國時期,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設北地郡、九原郡,派兵屯墾,興修水利,開創了引黃灌溉的歷史。西漢時期,漢武帝曾兩次巡視寧夏,移民70萬,朝廷大量「募民徙塞下屯耕」大興水利,設定郡。十六國間,為匈奴鐵佛部首領郝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領土。進入南北朝時期,寧夏社會日漸穩定,經濟開始恢復。北魏,北周時繼續推行移民興屯,再次得到有效開放,當時就已稱這片塞上灌區為「塞北江南」了。
唐朝安祿山亂後,公元756年,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即唐肅宗)。當時,寧夏平原已相當富庶。
宋代,黨項族正是憑借這塊塞上得天獨厚的綠洲作為根據地,才能在西北
建立一個史稱「西夏」的萬里之國。
西夏「大安寶錢」
西夏王朝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國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抵大漠」,「方二萬余里」,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1227年,元滅西夏後,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之名,明朝設寧夏衛,清代設寧夏府。
近、現代的寧夏
軍閥馬鴻逵
民國初年寧夏改為朔方道,此時大部分時期在馬福祥、馬鴻逵家族回族軍閥的統治下。1929年成立寧夏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寧夏省撤銷,阿拉善等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餘部分並入甘肅。1958年10月25日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
⑨ 李元昊為什麼在寧夏建立西夏王朝他是回民么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黨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黨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唐朝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黨項羌和吐谷渾經常聯合起來對抗強大的吐蕃。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黨項羌請求內附,被大唐安置於松州(今四川松潘),後黨項羌逐步繁衍成數個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佔據今天的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等地。唐開元年間,居於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的黨項羌非常恐懼四處劫殺的吐蕃軍隊,向唐玄宗求救,被遷至慶州(今甘肅慶陽)。安史之亂起後,郭子儀怕這些異族鬧事,建議唐代宗將當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今陝西榆林)以北和夏州(今陝西橫山)以東地區(相當於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南),這一地區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黨項羌就成為平夏部,即日後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時,黨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這部分黨項羌武裝也被稱為定難軍,其勢力范圍以夏州為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即今鄂爾多斯南部地區)廣大地區皆稱為拓跋氏的私人領地。 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經過200多年建設,平夏地區非常富饒,以鄂爾多斯南部地斤澤地區為核心的肥美牧場,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為代表的農業區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糧草,同時鄂爾多斯此時還盛產當時可當貨幣使用的上好青鹽,每年產量可達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黨項羌可以說是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占,勢力逐步膨脹起來。不過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並不大,無非是甘願當一方諸侯,宋太祖雖削奪藩鎮兵權,但對西北少數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當夏州節度使李繼捧上台後,情況有所變化。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趙光義削藩鎮的兵權,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准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盤踞勢力。李繼捧的族弟名叫李繼遷,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無異於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因此借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時認為逃跑的小股匪幫沒什麼能耐,折騰不起來,但李繼遷卻很有政治頭腦,連娶數位當地豪強的女兒作為妻妾,一下子與地方首領成了親戚,勢力漸盛。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沖誘殺宋將曹光實,並占據銀州,攻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北。宋太宗崩後,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截斷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國防軍力建設。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後傷重而死,時年42歲。 李德明即位後,傾力向河西走廊發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大拓展黨項羌族的生存空間,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今寧夏銀川)為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對內則完全是帝王氣派。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准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並頒布禿發令。並派大軍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今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瓜、沙、肅數州之地,即今日的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
李元昊是黨項族人,不是回民
⑩ 歷史上西夏有多少年
西夏是指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於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
存在1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