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美時隔20年的握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什麼同年中國外交還有什麼
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隨後一些西方國家相繼同中國建立外交。
『貳』 為什麼稱其為「歷史性的握手」
歷史性握手主人公:周恩來 尼克松
1972年初,周恩來總理要做一件大事,怎樣接待中國長期視為敵人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既不失中國尊嚴,又不乏友好,這是挺有難度的一次外交活動。1972年2月21日是尼克松訪華的日子,這也是我們攝影記者的大事。為了讓中外記者拍攝好這一歷史瞬間,有關部門第一次在機場邊搭了一個階梯式的大架子,距離賓主握手點約20米遠。上午11點,尼克松的專機出現在北京機場的上空。記者們屏聲靜氣,緊張地等待著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歷史性握手!
『叄』 圖2被稱為「歷史性的握手 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
因為這次握手,結束了中美兩國25年沒有交往的歷史,開始了中美兩國交往、建交、關系正常化的歷史。
『肆』 乒乓外交 歷史性的握手說明了什麼
「兵乓外交」:
指1971年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事件。1971年4月10日,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和一小批美國新聞記者抵達北京,成為自1949年以來第一批獲准進入中國境內的美國人。中美兩國乒乓球隊的友好往來,推動了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乒乓外交」的意義:
實現了中美兩國1949年以來的第一次民間交往,「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用「小球」兵乓球,轉動了中美關系的新階段,也就是東半球和西半球「大球」。
乒乓外交的經過: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參加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應中國乒乓球代表團的邀請訪問我國,打開了隔絕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門,被國際輿論譽為「乒乓外交」。
在第三十一屆乒乓球賽舉行期間,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曾向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表示,在比賽結束之後,希望到中國訪問。
4月6日,比賽已接近尾聲,毛澤東主席斷然改變原意,作出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問我國。
4月10日,美國乒乓球協會主席、團長和運動員科恩、雷塞克等人抵達北京。周恩來總理對訪問作了具體安排,指出這次訪問對於打開中美關系的局面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此舉對中美關系的突破產生了影響,被譽為「小球推動大球」。
4月14日,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美國、加拿大、哥倫比亞等國乒乓球代表團,並同美國代表團進行了長時間談話。中美兩國乒乓球隊舉行了友誼比賽。美國朋友還游覽了長城,參觀了清華大學等地。同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聲明,就改善、松動兩國關系採取一系列措施。中美兩國乒乓球隊的友好往來,推動了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伍』 為什麼中美建交被稱為歷史性的握手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這是在美國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中美建交「斷交、廢約和撤軍」建交三原則情況下取得的成果。 是兩國關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由此揭開了兩國關系的新篇章,對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美建交的影響及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束了長期的對話,開始了兩國關系的新階段。 ②提高了兩國的戰略地位,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重大的意義。 ③有利於兩國的經濟、貿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 ④中國處於美蘇之間的關鍵性制衡地位,使中國戰略地位空前提高。 ⑤尼克松訪華,促使西方國家同中國建交,形成中國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陸』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是指哪一事件
尼克松訪華
http://xh.xhby.net/60/html/2009-10/01/content_62998.htm
1972年2月21日11時3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專機到達北京。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前往機場歡迎。尼克松走下舷梯,主動與周恩來熱烈握手。周恩來說:「你的手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呵!」
中美兩國因台灣問題處於尖銳對立的狀態。盡管兩國從1955年開始了多次大使級會談,但因雙方立場大相徑庭,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兩國關系的戲劇性變化,是在世界格局變化,特別是中蘇關系惡化的背景下出現的。1970年,尼克鬆通過巴基斯坦向中國傳遞口信:准備開辟一條白宮通向北京的直接渠道。同年12月18日,毛澤東會見美國作家斯諾時說:如果尼克松願意來,我願意和他談,談得成也行,談不成也行。
幾個月後,中美接觸的又一個機會來了。1971年4月7日,毛澤東作出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決定。一星期後,周恩來在北京會見了來到中國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全體成員。他說:「你們這次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加快了中美高級接觸的進程。
1971年7月9日,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抵達北京。周恩來與基辛格就雙方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台灣問題進行了會談,並就尼克松的訪華時間進行了磋商。11月30日,新華社公告宣布:尼克松總統將於1972年2月21日開始對中國進行訪問。
從尼克松與周恩來握手的時刻起,「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2月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共同發表了《聯合公報》。《聯合公報》中說:「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在中美關系解凍的推動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法國總統蓬皮杜等相繼訪華,中國和一批西方國家相繼建交。中國外交事業出現了新局面。
『柒』 歷史1972年尼克松訪華握手的含義指什麼
意義:
宣布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
點3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伸出了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結束了20多年的隔絕狀態,標志著中美關系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訪問期間,尼克松總統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
『捌』 尼克松所這次歷史性的握手使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標志另一個時代開始的事件是
我覺得標志事件是1972年2月28日的《中美聯合公報》,而不是1979年的中美建交。原因很簡單,其實當時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已經大大改善了,《中美聯合公報》就說明了一切,至於建交問題一拖再拖,主要是當時國內文革尚未結束,意識形態依舊站了長時間的主流。後來主席總理相繼過世,三中全會關於經濟掛帥的辯論,都耽擱了時間,同時也為中美建交贏得了時間。可以說,尼克松訪華雖沒有促成中美建交,但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中美建交的實際。
尼克松訪華被西方記者成為「改變世界的一周」,之所以被譽為此,是因為當時美國從意識形態中戰爭中拉攏了一個大國,使得美國的外交局勢壓力不那麼大了。同時,中國從一邊倒開始與西方世界的領頭羊和好,也的確是世界局勢的一大變化。
尼克松訪華後,包括英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希臘等18個國家在1972年當年就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於美國而言,中美建交,使得美國在深陷越南戰爭、經濟危機與美蘇爭霸三重危機中稍稍減緩了自身壓力。於中國而言,也從一邊倒的困惑中與被蘇聯不時威脅中跳了出來,為日後沒有受到東歐國家的顏色做了基礎。
應該說,尼克松訪華後,中美關系也就進入了蜜月期,美國國內(包括日本國內)對中國的看法迅速從包裹小腳的女人,抽大煙的男人,專政政權轉向了另一面,毫不吝嗇溢美之詞。期間一個重要事件可以看出中美關系的密切,1979年2月中越自衛反擊戰開始了,美國只是象徵性的發表了幾句類似的抗議,實際上對中國反擊越南還是報以同意的態度。這在尼克松訪華之前是不可想像的!只可惜,中國並沒有利用這一層關系提前將南海局勢穩固下來,依照當時美國對中國牽制蘇聯的倚重,中國將南海的邊界問題在那時固定下來,美國是不會反對的(就像美國不反對現在日本的叫囂一樣),現在也就省了這么多麻煩了,以至於越南都尾大不掉,連個小小菲律賓都難整!從這個層面講,說是開啟了另一個時代可以,但我們沒有將這個時代繼續下去。
『玖』 為什麼稱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周恩來總理的握手是「歷史性的握手」
因為這打破了中國外交的僵局
是中國外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世界掀起了與中國結交的高峰
歷史必修書上有的很完整的~~
《2月27日是中美兩國簽署上海公報35周年的紀念日。35年前的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飛越太平洋,在北京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握手。這次震驚世界的握手,是雙方克服了無數政治隔閡、跨越了巨大文化差異的結果。
(實況 中國老太的小腳 馬路上推籮筐 萬人掃雪鏡頭)
這些畫面,是美國記者在1972年的北京街頭拍攝的。
他們是1949年以來,第一批大規模進入新中國的美國記者。他們的鏡頭充滿了好奇。
(三位美國記者在不同地點的出鏡實況)
記者1:Good evening. The talks between President Nixon andPremierZhou En-lai continue behind closed doors.
譯文:晚上好,尼克松總統和周恩來總理的談判還在秘密地進行著。
記者2:Its a girl. Mother and child doing fine./ There is onlyoneword to describe it. Amazing.
譯文:是個女孩,母女都很平安。我只能用一個詞形容:太神奇了。
記者3:I dont know whether they know they are being watchedbyforeigners or not. I dont think most of them do.
譯文:我很難說他們有沒有注意到,自己正被一群外國人盯著看,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沒有。
這些美國記者的報道範圍很廣,從中美外交談判、到中醫針灸麻醉,無所不包;他們的報道時間跨度也很大,比尼克松來得更早,比尼克松走得更晚。1972年1月21日的北京機場,記者們一大早就守候在寒風中,鏡頭的焦點,是即將到達的美國總統專機「76年精神號」。
在總統專機降落之前,尼克松就開始精心准備自己在中國第一個亮相。據基辛格後來回憶,尼克松反復要求所有隨行人員,飛機降落後必須留在機艙里,保證他和第一夫人率先走下舷梯,直到這個歷史性的第一次握手結束。(實況)尼克松和周恩來的握手持續了一分多鍾,他說:「總理先生,我感到很榮幸,終於來到了你們偉大的國家。」周恩來說:「總統先生,非常歡迎你到我們的國家訪問。」
周恩來和尼克松乘坐紅旗轎車離開機場時,周恩來說:「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呵!」
(采訪 章含之時任尼克松訪華翻譯毛主席有一個具體的指示,就是說這個接待美國人是八個字,不冷不熱、不卑不亢。因為當時美國和台灣還保持著外交關系,而中美雙方還是沒有任何的外交關系。所以當時就按著他是國家元首,已經給了他很高的禮遇了。)
尼克松訪問中國,是1971年6月,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訪華後,最終敲定的。
(字幕:1971年7月15日 尼克松電視講話 )
(實況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松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尼克松宣布訪華之後,200多名美國記者報名申請赴中國采訪。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中國人很難想像這些美國記者來到中國之後,到底會寫些什麼,拍些什麼。
(采訪 資中筠 時任美國記者陪同 我們從來沒有接待過那麼多美國人,而且都是記者,記者是最可怕的,當時認為,到處鑽。)
新中國成立後,和美國沒有經濟往來、沒有民間交流、更沒有官方對話,之前還曾經在朝鮮戰場兵戎相見。(實況中國反美遊行)到底讓不讓記者來,中方內部產生了意見分歧。
(采訪資中筠後來總理說,來那麼多記者有什麼不好,他第一次來中國,而且他得說好話,他們已經罵我們罵夠了,原來就一直在罵我們,也不可能罵得更多了,所以說來吧,那有什麼了不起的,就來了。)
在允許記者采訪拍攝的重要場合,美國人為了搶新聞爭先恐後,而在相對輕松的參觀游覽活動中,他們卻讓中方陪同人員大傷腦筋。
(采訪 資中筠 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前所長他們老想鑽到一個不讓他們看的地方,但是很難,babalawaters,是一個女的電視主持人,據說是很難對付的一個人,她老要半途下車之類的。)
這就是芭芭拉·沃爾特斯,著名電視主持人,她和她的同事在北京報道期間,把鏡頭對准了長城、熊貓、金魚,也對准了在我們看來平淡無奇的街道和學校。
(實況:電視報道現場畫面)
不僅是記者,美國官方代表團的成員,也用西方式的手段測試東方人的誠信。
(采訪 唐龍彬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國賓接待處處長他在他的住房裡面,扔十美元在他垃圾堆里,我們服務員收到了,又報告我們辦公室,我們辦公室又報告了上面,上面說你讓服務員放回去,放在他的辦公桌上面,用壓紙板那個東西壓住。第二天我們跟他閑談的時候,就說我們還有一個體會,因為發現你們賓館的服務員都是經過嚴格的訓練的,這個話,沒拿我十塊錢。)
主持人李濤:尼克松和周恩來握手的當天,是中國的大年初七。在北京,正是隆冬時節,西方媒體稱這次旅程為:破冰之旅。如何通過短短7天的訪問時間,來化解長達二十多年的隔閡呢?更何況,中美兩國的文化傳統是如此的不同!為了達成共識,中美雙方經歷了多次艱難談判,但僅僅因為一些禮儀習慣的差異,因為外交接待中的一些小事,險些改變了中美談判的命運。
周恩來舉起白酒杯向外國客人敬酒的翩翩風度,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熱情好客的標志。但是,就在你來我往、互敬互讓的酒宴背後,卻也發生過波折。1971年1月初,美國黑格將軍率領籌備組來華為尼克松打前站。在一次歡迎宴會上,中方先致祝酒辭,輪到黑格致答詞的時候,他卻按兵不動。當時擔任黑格翻譯的章含之是這件事的親歷者。
(采訪 章含之 我不知道他當時為什麼沒有回敬。但是從當時的表現來說,好像他沒有覺得他必須回敬。)
這場「祝酒風波」迅速成為中方改變態度的導火索,影響到了黑格隨後的杭州之行。
(采訪章含之這么大冷天一月份,杭州多冷啊,結果下(飛機)來了以後,也不讓吃飯就拉到船上去了。拉到船上,船上冷得不得了,就一杯茶,除了之外,什麼也沒有。我那個時候,我就開玩笑,我說飢寒交迫。)
周總理得知此事,立刻嚴厲批評相關人員,並命令馬上進行補救,毛澤東還特別吩咐給愛吃糖的美國人每人十斤糖果作為禮物,尼克松訪華的進程得以繼續進行。
(黑轉)
(字幕:1972年1月21日 人民大會堂 )
(實況周恩來致辭我想利用這個機會代表中國人民,向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民致以親切的問候(掌聲)/我們希望通過雙方坦率地交換意見,弄清彼此之間的分歧,努力尋找共同點,使我們兩國的關系能夠有一個新的開始。)
(尼克松致辭實況(PBS) 毛主席曾寫道,多少事,從來急。)
這一次,尼克松熱情回應了中方主人的祝酒辭,並親自修改了助手為他草擬好的講稿,加進了毛澤東詩詞。在舉行宴會前幾個小時,他剛剛會晤過這位中國最高領袖。雙方原定的會談時間是15分鍾,到最後變成了70分鍾。顯然,中美雙方都把中南海里的好心情帶到了宴會廳。(實況掌聲)不過,宴會真正的高潮發生在音樂響起的那一刻。在場的美國人驚奇地聽到了一首熟悉的樂曲:《美麗的阿美利加》。
(樂隊演奏實況)
(采訪 章含之時任尼克松訪華翻譯我們知道不能用那些進步的歌曲,工人階級的歌當然不能選了,所以我們當時就想,選一些特別富有美國鄉村音樂味道的那種歌曲。)
《美麗的阿美利加》,恰恰是尼克松在1969年總統就職典禮時為自己選擇的音樂。中方選擇這首樂曲,內部也曾發生過爭議。
(采訪 唐龍彬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國賓接待處副處長當時總理給樂隊講話,當時有人說,我們演奏這種樂曲就是為美帝國主義唱贊美歌,他說完全是兩碼事,這些樂曲都是形容美國的風景優美,民族的淳樸,怎麼能說是贊美歌呢?)
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第一次響起了美國樂曲,中國人細心周到的接待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實況畫面:尼克松為周恩來脫大衣)
(采訪 唐龍彬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國賓接待處副處長(尼克松)他夫婦兩個人感動得,差不多眼睛有點潮濕的樣子,/他說這是我在出訪所有的外國國家,聽到的奏我們美國樂曲奏得那麼好的第一個國家。他沒想到。)
宴會之後,周恩來去釣魚台拜會尼克松,尼克松早早等候在門口,並主動為周恩來伸手脫掉了大衣。這個鏡頭在美國連續播放了好幾次。一些主要報紙在頭版刊登這幅脫大衣的照片,並發表評論表示贊賞。
(采訪唐龍彬安全人員還來不及上去給周總理脫大衣,尼克松馬上就給他脫了。這個鏡頭引起全世界輿論界的重視,也是頭版頭條消息的。尼克松是的確很會作工作,但是我個人還是認為他的確心裡也是非常佩服周恩來總理)
看來,中美雙方領導人的感情開始逐漸融洽,但艱難的談判還在後面。按照預定行程,尼克松在中國只逗留7天,中美談判的難度、強度、密度都很大,很多時候,雙方為了一個分歧的觀點,為了一個詞語的翻譯,寸步不讓。為了打破談判僵局,中方在緊張談判中穿插安排了一些較為放鬆的參觀活動。
(字幕:杭州花港觀魚)
尼克松: The sightseeing Ive had is like the order of aChinesedinner. Id like to have more.
(記者:How is the entourage)? You see they are there.
(譯文:我很喜歡這樣的觀光活動,就像我喜歡中國菜一樣,事實上我希望這樣的日程更多些。記者:其他的隨行人員呢,他們喜歡嗎?你看他們不都在這兒嗎。)
周恩來: 今天晚上還請你們吃飯
尼克松:Id like to come back, to do the sightseeing, but thePrimeMinister and I have been a little busy on occasion, so we havenothad much sightseeing, but we were doing things that weremoreimportant.
(譯文:我希望以後有機會再來好好玩玩,這次我和周總理都忙於談判,沒什麼時間到處看看,但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肯定比觀光更有意義。)
在尼克松中國之行的最後一站上海,他和周恩來甚至還聊起了家常。
尼克松: But in the home the woman is always more intelligent thanthehusband.
唐聞生翻譯:我覺得在家務事上女人往往比男人更聰明一些
周:不見得,不見得。
曾經敵對的政治家們似乎超越了政治、文化、地理的隔膜,找到了共同語言。而與此同時,歷史性的《上海公報》正進入最後談判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