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姓的歷史有哪些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
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台灣。
李姓名人
1、李斯:戰國時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秦朝開國丞相。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輔佐始皇帝贏政滅六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故有「千古一相」之名。
2、李信:字有成,槐里(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秦國著名將軍,曾率軍擊破燕太子丹。
3、李左車:秦朝柏人(邢台隆堯)人。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漢之際謀士。秦末,六國並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趙亡以後,韓信曾向他求計,李左車提出:「百戰奇勝」的良策,才使韓信收復燕、齊之地。李左車給後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名言,他還著有《廣武君略》兵書一部。
『貳』 李姓有多少歷史
按《姓氏考略》的說法,周代之前未見李姓,李耳(《道德經》作者,原名老聃,為官後自名李耳)之後,李姓才出現世間,到李唐時壯大。以李耳(公元前571~471年)在世時間計算,李姓歷史不超過2580年。
『叄』 百家姓中排名第四的李有幾千年的歷史
從李姓始祖皋陶的生卒年代(公元前2220年—公元前年)算起,李姓最少有4000年的歷史了。
『肆』 中國姓李的歷史
李姓,在中國是個大姓,在朝鮮、韓國乃至新加坡,都是大姓。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有關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
1、源出嬴姓說。
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皋陶(一作咎繇,嬴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為理氏,後為李氏。 得姓始祖為李利貞,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
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
商朝時期,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
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李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時恢復李姓,西夏皇族拓跋氏為漢將李陵後裔。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為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後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黨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為有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
『伍』 關於李姓的歷史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
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
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台灣。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
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
但隨著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元末明初的政權更迭,以及明際的"靖難之役",主戰場布置在山東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遷延數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離,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晉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譜可以佐證當地富庶安定),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
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5)李姓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李姓歷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
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廣
李廣(?-前119年),華夏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
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
匈奴兵將其置卧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
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
先後率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通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
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
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
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陸』 李姓截止到2020年共多少年
截止到2020年,共3000年的歷史了
『柒』 有關李姓歷史的資料
1、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為理氏,後為李氏。
2、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
3、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4、漢晉時期,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5、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7)李姓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李姓名門望族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李暠建立西涼割據一方,西涼滅亡後,李暠之孫李寶歸順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餘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寶第六子李沖官至尚書僕射,最受寵信。
在李沖的積極參與和謀劃下,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得以與北魏皇室締姻,成為後族,被魏孝文帝定為四姓,隴西李氏也成為與「四姓」並稱的「五姓」。在後世,發展為七姓十家。
『捌』 李姓有多少年歷史
李姓」源出有四。 一、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官為姓,春秋時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李」為氏,稱李耳。 二、據「北史」所載,趙郡李氏,為趙將武安君之後,李左車其先也。 三、 據「魏書」所載,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叱李」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為國姓。唐初開國元勛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於,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為復姓)賜與國姓「李」。此外還有許多家族改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李姓號稱「天下第一大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位。為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
李姓另一來源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在台灣、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約為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7.19%。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i、Lee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為漢語拼音,Lee及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
『玖』 李姓有多少年歷史呢源自於哪裡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國大陸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李姓則為第三大姓。在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超過1億,佔中國總人口的7.19%多。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