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描寫襄陽歷史時間軸怎麼寫
襄陽城雄據漢水中游,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城池始建於漢;周長7公里;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如今,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城地,與新近修復的仲宣樓昭明台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即大,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
襄陽城地處漢江南岸,與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不僅是歷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聞名的軍事重鎮。因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稱。自東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陽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戰場,戰爭的硝煙不斷彌漫在它的上空。如今,這里尚存許多軍事遺跡。襄陽城始築於漢,唐宋年間改為磚城,增設垛堞,新建城樓。明洪武年間重築,並在城的東北角新添一段城牆,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門,分曰:陽春、西城、臨漢、拱宸、震華。每座城門設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
襄陽城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綴十里城垣,與鼓樓(昭明台)、譙樓相映生輝。整個城池和諧地融為一體。
Ⅱ 襄陽有「華夏第一城池」之稱,在歷史上他又是怎樣的呢
襄陽是湖北省的門戶,也是從中原進軍長江中下游平原最重要的軍事要地之一。
湖北的西面是三峽地區的崇山峻嶺,東面南北側是丘陵山地,由長江作為通道到江西湖口納入贛江水系後,算成為長江下游。
從歷史來看,宋朝開始,襄陽就歸湖北管轄,襄陽在湖北歷史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解放初期,鄖陽(現在的十堰市),隨縣(現在的隨州)都屬於襄陽公署管轄。襄陽在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時,設為襄京,管全國。還有前面說道,劉表把荊州治所設在襄陽時,管轄的范圍也大。
當時,荊州治所就在現在的襄陽小北門荊州街,大家可以到那裡領略當時襄陽大都市的風采。經濟發展方面,襄陽一直位列湖北前茅。在湖北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Ⅲ 襄陽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1、隆中
如草廬、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橋、抱膝石、梁父岩、武侯祠、卧龍深處、隆中書院、古牌坊等。
2、襄陽古城
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城池始建於漢;周長7公里;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
3、襄陽夫人城
這城牆上的匾和下邊的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襄陽人為緬懷東晉襄陽守將朱序之母韓夫人所築。它記載著當年激戰襄陽,守將朱序的母親見兒子忙於全面防務,便親自登城巡視,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形險要,必先受敵,便帶領家婢和城中婦女,夜以繼日築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敵軍攻破,守城將士移駐新城繼續戰斗,保住了襄陽城。後為紀念韓夫人築城有功,把此段城牆稱為「夫人城」。
4、真武山道觀
位於襄陽城西南二里,有鄂西北「小金頂」之稱。
5、多寶佛塔
通高17米,分上下兩部分。下為七米高的塔座,上為十米高的群塔。塔座為八方形,上迭淺檐,下奠矮基,磚砌角柱。東南西北四面石砌劵門,正門上方書「多寶佛塔」四字。據載:我國多佛塔只有七座,而造型美觀的只有北京的一座和襄樊的一座,而五塔立於一個塔座,又唯襄樊的多寶佛塔所獨具,可見其珍貴。
6、米公祠
原名米家庵,位於古樊城櫃子城上,隔漢水與襄陽小北門相望。始建於元朝,明末毀於戰火,現存全部建築系清康熙至雍正年間重建。它是為紀念我國北宋時期傑出的書畫大師米芾而修建的祠宇。
7、襄樊市有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森林公園6個,大中型林場23年,森林覆蓋率達39.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整個襄樊都在綠色環抱之中。在古隆中森林植物園可觀賞紅豆杉、銀杏、珙桐等20餘種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站在那"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峴山森林公園中的虎頭山頂,襄樊二城美景盡收眼底;登上萬山公園草木蔥蘢的山巔,看漢江水似玉帶蜿蜒流淌,晚霞、落日分外壯美,還有那七里山、百花山、官山森林公園的自然野趣,鹿門寺的晨鍾暮鼓,霸王山寨的追古思幽,白竹園寺的萬桿翠竹……薤山避暑山莊的異地風情。
8、五道峽風景區位於保康縣北部,由五個峽谷段構成。峽長約5公里,峽內山峰一溪相連,平峙多姿,溪流清澈,四季奔騰,山、林、洞、瀑、水、天、鳥、獸,與歷史遺跡、民間傳說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奇、險、雄、幽渾然一體的天然畫卷。有以仙人洞為代表的溶洞群8處,以龍王寨為代表的山寨群6處,以神女瀑為代表的瀑布群8處。著名景點有龍王寨、卧龍洞、神女瀑、響水瀑、孫家寨、龍宮寶殿、仙女浴溫泉、玉銀瀑、霸王峰、紅巾軍墳、仙人岩等100餘處。
Ⅳ 襄陽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襄陽縣始建於西漢初年,距今約2000多年了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國,境內主要有鄧、谷、羅、隨、唐、厲、盧戎等國。春秋戰國時期,楚滅上述諸國設置縣、邑,見史載者有隨縣、鄧縣和鄀、酇、盧等邑,又於今襄陽城置北津戍。 秦時為鄧、築陽、山都、酇、隨、鄀、鄢、邔等縣地。
襄陽縣始建於西漢初年,以縣治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以北的地區。 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襄陽古韻(20張)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用。 隋文帝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 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朝時期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 中華民國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於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間,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黃龍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治)建立襄陽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1950年5月,復以襄陽縣之襄陽、樊城兩鎮組建襄樊市,隸屬襄陽專署)。1952年改稱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陽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專員公署,1979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地區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轄)。1983年8月撤銷襄陽地區,其行政區域並入襄樊市(地級市)。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為湖北省襄陽市(地級市)。[
Ⅳ 襄陽城的歷史
襄陽城起源最遲在春秋初期,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國北方的一個大型軍事渡口,位於襄陽城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
唐以前通過湖東與漢江相貫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出入漢江,江斜對岸是地勢高爽的鐵窗口,可與北津戍對置往來回返的碼頭,具備作大型軍事渡口的優越天然條件。
成為春秋戰國期間楚國北進、東擴、西拓時楚軍尤其是楚王師出入的聚散地,是一處有相當基礎設施和舟楫糧秣之備的軍事要塞,逐步發展成為有相當規模和戍卒守衛的城邑。
襄陽城自東漢劉表蒞襄作荊州牧治始,歷為州、郡、府、縣治。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襄陽城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築防禦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禦建築。
(5)襄陽小北門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北魏末至唐前期襄陽城向東、向北遷移。唐代襄陽城內所立碑刻和文獻記載知北魏後期至唐中期以前,劉表墓及其地面建築從襄陽城東門外移到東門內,據此和其它文獻資料可推定襄陽城於此間向東、向北遷移了里許
。西城牆已遷到現今的位置,如今的夫人城已是城的西北角,東城牆約在城內的荊州街一線,荊州古治可能為城的東北角,昭明台前為城內的大十字街。神龍元年張柬之為襄州刺史,會漢水暴漲,他利用兩漢襄陽縣城和三國至唐前期襄陽府城垣於城西修築了防洪大堤。
文獻記載唐宋元襄陽城周九里。南宋在襄陽城東南西三個城門上增建了瓮城,重要位置包砌了磚牆,在城垣上增築了馬面和看樓,在城的東北角和西北角新建了延至江邊的雁翅城,與樊城東西角樓抵江邊的兩雁翅城相呼應,增強了襄陽二城的防衛能力。
Ⅵ 襄陽市有多少年的歷史
襄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建制28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養育了一代名相諸葛亮,三國名士龐統,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張繼、皮日休,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三國演義》120回故事中有30多回發生在襄陽。
Ⅶ 襄陽的歷史
襄陽城雄據漢水中游,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城池始建於漢;周長7公里;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如今,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城地,與新近修復的仲宣樓昭明台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即大,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
襄陽城地處漢江南岸,與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不僅是歷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聞名的軍事重鎮。因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稱。自東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陽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戰場,戰爭的硝煙不斷彌漫在它的上空。如今,這里尚存許多軍事遺跡。襄陽城始築於漢,唐宋年間改為磚城,增設垛堞,新建城樓。明洪武年間重築,並在城的東北角新添一段城牆,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門,分曰:陽春、西城、臨漢、拱宸、震華。每座城門設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
襄陽城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綴十里城垣,與鼓樓(昭明台)、譙樓相映生輝。整個城池和諧地融為一體。
環繞襄陽城的古護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寬度180米以上,最寬處超過250米,是我國最寬的護城河,現被原樣保存。繞城泛舟而游,但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蔥蘢,彷彿置身於畫中,美不勝收。
襄陽城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襄陽城每座城門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萬曆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震門,臨漢門,震花門。因西門是朝拜真武祖師廟的必經之路,故又稱為「朝聖門」。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築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牆飛檐,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來下了很大功夫修復古城,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陽古城牆古樸的原貌。
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峰。城牆始築於漢,後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牆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
據山臨水,蔚為壯觀,明人李言恭詩贊「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人稱「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襄陽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自古譽為「鐵打的襄陽」。
這里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美稱。城牆始築於漢,時興時廢,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重築的新城。全城周長7322米,原有城門6座,橫匾於書陽春、文昌、西成、臨漢、拱宸、震華6個城門名。每座城門設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城牆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
襄陽城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地處湖北省北部,漢水中游。《漢書·地理志》謂:「襄陽位於襄水之陽,故名。」戰國時楚置北津戌,始為軍政重邑。漢時置縣,三國時置郡,此後歷代為州、郡、府治所。漢唐兩代,襄陽城處於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荊州記》載:東漢時襄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城南一帶號稱「冠蓋里」。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使襄陽城由縣級治所一躍升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的一部分,成為當時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陽城為山南東道治所,轄區擴及今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明末李自成攻佔襄陽城,並在此建立國家政權,自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陽與漢水對岸的樊城合為襄樊市。
襄陽城,是座巍峨雄麗的古城。她以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跡,壯麗的山川河流而聞名遐邇,古往今來不知有過多少騷人墨客在此留步,寫下了許多呤誦她的動人詩篇。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泛舟漢江,懷著對襄陽的深厚感情,寫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詩篇《漢江臨泛》。
古城歷經滄桑,現僅剩臨漢、拱宸和震華等三座城門。在臨漢門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於唐、重築於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樓,經維修後完整無缺。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周圍環繞著護城河。古老的護城河主道寬180米,最寬處250米。繞城泛舟游覽,只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蔥蘢,真乃旅遊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