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沈煉歷史人物
沈煉(1507年——1557年),字純甫,號青霞山人。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明朝官員、錦衣衛。嘉靖十七年進士,除溧陽知縣。因事左遷為錦衣衛經歷,得到陸炳的賞識。
沈煉為人剛直,嫉惡如仇,每飲酒輒箕踞笑傲。以「十罪疏」(指專擅國事、貪污納賄、賣官鬻爵、妒賢嫉能、箝制諫官等十大罪狀)彈劾嚴嵩,被處以杖刑,謫居保安州為民。沈煉在塞外,卻仍以詈罵嚴嵩父子為樂,嚴嵩得知大怒。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嚴世蕃遣巡按御史路楷和宣大總督楊順設計誅除沈煉。恰逢白蓮教教徒閻浩等人被捕,招供多名嫌犯,於是列上沈煉的名字。沈煉終因被誣為謀反而遭到殺害,兩子同被害。隆慶初年,朝廷下詔,褒獎敢於言事者,特追贈沈煉光祿寺少卿,任用一子為官。天啟初年,追謚忠愍。天下士人推崇其德,將他的作品匯編成《青霞集》。《明史》有傳。
❷ 錦衣衛沈煉的一生是怎樣的他是因為什麼死的
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許多的人都認為明朝的錦衣衛都是朝廷奸臣的走狗,整日禍國殃民,但是真實的錦衣衛與影視作品中的形象出入還是非常大的,在錦衣衛當中,也有著許多的正義之事,比如說我們本文要介紹的沈煉。
沈煉出生於宦官世家,在少年時代文武雙全,沈煉曾經跟隨明代偉大的哲學家王守仁游學,王守仁對於沈煉的才華也是非常認可,嘉靖十九年沈煉被任命為溧陽縣令,開始了他的從政生涯,隨後沈煉又任職茌平縣令,清豐縣縣令,在此期間,沈煉勤政愛民,造福百姓,當時的錦衣衛指揮師陸炳聽說了沈煉的事跡後對他非常欣賞,一紙調令將沈煉調到了京城錦衣衛任職。
直到隆慶元年,嚴嵩父子倒台之後朝廷才為沈煉平反,沈煉能夠以區區錦衣衛之職對抗朝廷大奸臣嚴嵩,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值得我們後世學習,
❸ 作為錦衣衛的沈煉,為什麼會有這么悲慘的結局呢
對於嚴氏父子來說,更為可氣的是,沈煉竟然把他們父子做成箭靶,日日射來射去的,不單自己射,還聚眾一切射,自己罵也就罷了,還召集一群人一起罵,罵秦檜,罵嚴嵩,沈煉既是明朝中期一位剛烈正直、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忠臣,又是唯一位慘遭巨奸嚴嵩父子讒言誣陷被以通匪叛國、欺君不忠之罪含冤被殺蒙屈慘死的悲慘錦衣衛。
那是因為錦衣衛職責的本身便是隱秘行事,畢竟替皇上辦的那些事很多是拿不到檯面上來講的。但凡有例外,沈煉卻是不能不提的一位錦衣衛。
明朝貪吏禁而不止,殺而不絕,數量龐大的原因就是各級官吏奉祿太低,靠工資只能過苦日子,不能過好日子。錦衣衛也是體制內的,最多再有些補助,不過也不可能超過工資本身。
❹ 沈煉怎麼死的
明代援朝抗日將領沈煉
中朝兩國一衣帶水,國與國之間,民眾與民眾之間的友好關系源遠流長。歷史上,中國曾經多次出兵,幫助朝鮮抵禦外來武裝入侵。在我的家鄉南陵縣三里鎮,就出過一位明代援朝抗日將領——史稱龍虎將軍的「沈煉」。
沈煉原名沈宗煉,字南麓,南陵縣環溪若坑(三里鎮呂山村若坑自然村)人。明嘉靖三十年(1552年)出生於一戶沈姓農家。他自幼聰慧,勤讀詩書。
當時的明朝,由於朝政混亂,吏治腐敗,外有倭寇侵擾之患,內有盜匪禍民之亂,世況愈下民不聊生。就在沈煉四歲時,一股日本倭寇由浙江東部流竄侵入南陵,在縣東燒殺搶掠十餘天。魚米之鄉頓成血與火的地獄。不久,民族英雄戚繼光率軍奮力痛剿,曾在南陵將一股殘寇追殲殆盡。南陵人民歡欣鼓舞建碑頌德(戚繼光平倭建功碑立於原黨校巷南,已佚)。
戰亂的環境,使沈煉從小立下報國安邦、鋤暴安民的志向。所以他年歲稍長,就在耕讀之餘拜師習武。尤為難得的是他不僅舞槍弄棒練就一身好武藝,還嗜愛兵書,鑽研韜略。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已是三十六歲的沈煉不甘蝸居山村,決心投身報國,遂離家遠赴省城報考,果遂心願,考中了武舉人,受任於寧國府宣州衛鎮撫,職司地方治安。因他勤於職守,屢有顯績,不數年晉升為宣武將軍,轉升北直天津游擊(相當於現在的中校),躋身參與軍事要務的中級軍官。
萬曆二十年(1592年),當時的日本國內結束了長期封建割據局面,武家政治和武士道精神支配著好戰的封建主階級。而在內戰中立有大功的權臣豐田秀吉,為迎合封建主掠奪和擴張的慾望,悍然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迅速佔領朝鮮都城平壤。朝鮮國王李蚣逃往新義州,遣使向中國求救,要求出兵援助。
大明朝廷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故決定援朝抗倭。當年七月,神宗皇帝李翊鈞降旨,首派總兵祖承訓率兵往援,但在攻打平壤時失利,復派兵部侍郎宋應昌為經略(權位在總督之上),沈煉為經理(相當於副都統),李如松為大將,率十萬大軍橫渡鴨綠江,晝夜星馳直抵平壤,與朝鮮愛國名將李舜臣水陸並進,向日軍展開迅猛攻擊。
戰斗中,沈煉身先士卒,勇猛異常,指揮得當,一舉收復平壤,並乘勝追擊,終將日寇驅逐出朝鮮。因時值萬曆壬辰年,歷史上稱之為「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戰爭結束後,朝鮮人民香花禮送,明軍班師凱旋歸國。朝鮮國王李蚣感念沈煉將軍神勇功著,親書《贈沈督煉凱旋》一律。詩雲:出使樓船截海行,水犀十萬下神京。掃凶只借將軍力,存國還知聖主情。風卷鯨波秋欲靜,星開虎帳宿偏明。釜山不減燕然石,從此天家更勒名。
沈煉回朝後,被封為龍虎將軍都督僉事,仍鎮守天津。任間他勤於兵事,衛國守疆,安民御外,功勛卓著,先後受到朝廷十八次嘉獎。明萬曆四十八年,沈煉病逝於任上,享年六十七歲。天啟初年,歸葬於家鄉若坑村後蓮花山。
由於歷史的原因,其墓多次被盜,文物所剩無幾,但仍可呈現原先的輝宏氣勢,所幸墓碑已被有關部門收藏。
如今,韓國南端的晉州和泗川一帶,便是400多年前,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與中國明朝援軍並肩抗擊日本倭寇的主戰場。在泗川境內的一個小「山丘」上,安葬了3.6萬多名「朝明」戰死將士,稱為「朝明軍冢」,現已成為當地「歷史教育基地」。以啟明後人——中朝友誼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