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科學發展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的科技工作者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1956年,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組織專家制定了我國第一個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為航天技術、原子能技術、計算機技術、半導體、自動化、無線電等六大關鍵技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並帶動了一系列現代化工業和新技術產業的崛起,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黨的十六中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第一次把發展科學技術提到經濟發展戰略的首要地位。我國政府確立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技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指導方針,明確了科學技術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振興國民經濟。在農業科技方面,實施了「星火計劃」;在工業方面,推廣應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電子數據交換系統、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等數萬項科技成果;在高技術研究方面,國家實施了「863」計劃,即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跟蹤世界向科技前沿,力爭在有限領域有所突破。所有這些,都為我國的科學技術進步提供了條件。天津科學技術館的主要任務是:樹立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方法,提高,國民素質。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貳』 中國有哪些科學發展的歷史用簡潔語言概括
近代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從而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
1966年成功試驗導彈核武器
1967年,我國成功試爆第一顆氫彈;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在甘肅酒泉發射東方紅衛星
1975.11
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躋身於世界先進國家
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
1983年,中國第一台運算速度每秒億次的巨型計算機
2003年10月15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神州 」5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
2009年10月29日,國防科技大學成功研製出的峰值性能為每秒1206萬億次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
古代可參考網址:http://ke..com/view/944618.htm
火葯,指南針,紙,印刷術、紡織、陶瓷、冶鑄、建築、天文歷法
、數學成就、物理學成就、醫葯學成就、地理學成就、農業、手工業技術專著和論著等等
『叄』 中國科技發展史
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新的起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國外的終身教授職務和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
1955年,航空動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歷經險阻,回國效力。後來的幾十年間,他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貢獻。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人已經有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紛紛回到祖國,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在短短的時期里,中國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國務院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五路科研大軍組成的科技體系。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此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於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基礎上,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並,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肆』 我中國有哪些科學發展的歷史
1、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 (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對此記載更詳。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製成指南針。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區指南針的磁製已裝在有度的卡片上面,並以中央旋軸保持平衡。
16世紀時把指南針鑲在帶平架上,在船上發揮作用。19世紀鐵船用指南針要裝上一片弗林德斯頓鐵,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誤差。20世紀製成的船和飛機用陀螺羅盤儀指南針。根據旋轉頂點穩定姿態與星體有關的原理,陀螺羅盤有兩大優點:既不因接近金屬而偏轉,雙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國製成世界上第一台此類實用儀器。最優良的指南針是美國人斯波里所制。 1910年在「德拉威」號船上試驗成功,很快就被美國海軍採用。總之,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後來傳遍全世界為全球航海業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8、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術是世界上第一種傳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資料信息傳播出去。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中國人從古時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銜。印章本來是官銜的標職,到公元前1324年,又開始用來加蓋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開始用紅色印泥。中國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國人認為,有印章為憑的文件書信和票據經簽字更可靠。現在的印刷書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剛經》,由中國人王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軸,用多塊長91厘米,寬36厘米的刻版印的。後來落在英國人手中,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伍』 中國科學發展的歷史是什麼
1、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 (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對此記載更詳。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製成指南針。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區指南針的磁製已裝在有度的卡片上面,並以中央旋軸保持平衡。
16世紀時把指南針鑲在帶平架上,在船上發揮作用。19世紀鐵船用指南針要裝上一片弗林德斯頓鐵,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誤差。20世紀製成的船和飛機用陀螺羅盤儀指南針。根據旋轉頂點穩定姿態與星體有關的原理,陀螺羅盤有兩大優點:既不因接近金屬而偏轉,雙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國製成世界上第一台此類實用儀器。最優良的指南針是美國人斯波里所制。 1910年在「德拉威」號船上試驗成功,很快就被美國海軍採用。總之,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後來傳遍全世界為全球航海業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8、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術是世界上第一種傳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資料信息傳播出去。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中國人從古時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銜。印章本來是官銜的標職,到公元前1324年,又開始用來加蓋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開始用紅色印泥。中國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國人認為,有印章為憑的文件書信和票據經簽字更可靠。現在的印刷書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剛經》,由中國人王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軸,用多塊長91厘米,寬36厘米的刻版印的。後來落在英國人手中,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陸』 中國科學歷史有多少年
我國科學歷史自打華夏民族形成之初就已開始,春秋時的墨子在科學方面就有很大造詣,在唐時科學呈騰勃發展之勢,之後在宋朝達到了空前繁榮,三大發明即在此時完成,再往後高潮就已過去,但仍然在緩慢發展,從未停止,在當代又繁榮起來了。
『柒』 我國有哪些科學發展歷史(簡短一點哦)謝謝
中國科學技術史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重定向自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
中國
文化中文 - 文學 - 哲學 - 教育
藝術 - 國畫 - 戲曲 - 音樂
神話 - 宗教 - 術數 - 建築
文物 - 電影 - 服飾 - 飲食
武術 - 書法 - 節日 - 姓名
------------------------------------------------------------------------------地理疆域 - 區劃 - 城市 - 首都
人口 - 民族 - 交通 - 時區
地圖 - 旅遊 - 環境 - 生物
--------------------------------------------------------------------------------
顯示▼隱藏▲歷史年表 - 傳說時代 - 朝代
民國史 - 共和國史
文化史 - 科技史 - 教育史
人口史 - 經濟史 - 政治史
--------------------------------------------------------------------------------
顯示▼隱藏▲政治憲法 - 外交 - 軍事 - 國旗
民國政治
憲法 - 法律 - 政府 - 政黨
共和國政治
憲法 - 法律 - 政府 - 政黨
兩岸問題 - 兩岸關系
一個中國 - 兩個中國 - 中國統一
--------------------------------------------------------------------------------
顯示▼隱藏▲經濟金融 - 農業 - 工業 - 商業
中國各省經濟 - 五年計劃
--------------------------------------------------------------------------------
顯示▼隱藏▲其他列表 - 體育 - 人權 - 媒體
查 · 論 · 編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都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中國歷史上的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而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過程中,與許多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科學技術交流。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漢醫學。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相對於其他民族和地區的科學技術來說比較獨立,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更注重實用性和經驗性,缺乏西方科學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對於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是否自成體系而表示懷疑。
目錄 [隱藏]
1 科學技術萌芽時期
2 先秦時期
3 秦漢時期
4 魏晉南北朝時期
5 隋唐、兩宋時期
6 元朝時期
7 明朝時期
7.1 概述
7.2 數學
7.3 天文學
7.4 地理學
7.5 建築學
7.6 醫學
7.7 農學
7.8 軍事學
7.9 兵器科技
7.10 物理學
8 清朝時期
9 近代的科學技術
10 資料來源
11 參考文獻
12 擴展閱讀
[編輯] 科學技術萌芽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的萌芽時期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
開始利用蠶絲製作絲綢。
[編輯] 先秦時期夏商周時期奠定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雛形。這時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鑄造冶煉技術非常高超,同時也出現了原始的瓷器。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基本奠定。
廣泛使用鐵器,同時還出現了煉鋼技術和鑄鐵柔化技術。
《夏小正》成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歷書。
有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鄭國渠等。
創造十進位制。
發明籌算,能進行四則運算以及乘方,開方等較復雜運算,並可以對零、負數和分數作出表示與計算。有學者認為,籌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數字體系[1]。
創造九因歌,為世界上最簡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還在使用。
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
測定了比較精確的回歸年長度。
中醫學理論初步建立。
[編輯] 秦漢時期中國古代的各個科學技術已經趨於成熟。
農業上的輪作制已經確立。
中醫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面世。
《九章算術》確定了中國古代的數學體系。
造紙術已被發明並且得到了重大改進。
造船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長城的建造體現了中國當時建築技術的發達。
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
已有牽星導航技術(過洋牽星術)。
發明抽水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馬桶的國家[2]。
[編輯] 魏晉南北朝時期劉徽、祖沖之、張子信等對數學和天文學做出了很大貢獻。
裴秀提出的制圖六體,創造了中國古代地圖學的基礎理論。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標志著農學的成熟。
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豐富了中醫學體系。
葛洪在煉丹上的研究,對中國原始的化學做出了貢獻。
馬鈞在機械製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國古代機械製造的水平。
解飛、魏猛變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車磨。
[編輯] 隋唐、兩宋時期隋唐時經濟文化發達,使科學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
《通志‧天文略第二》中《步天歌‧太微垣》書影隋朝繼承北朝與南朝的科學知識,其科技成就表現在天文歷法、數學、博物學、建築學與醫學上[3]。隋朝數學發達,當時士人皆須學習簡易九數,在國子監(大學)設有算學(數學系)[4],專門數學人才的培養也在隋代才正式成立。
隋朝歷法比前朝更加精密。600年劉焯藉由北朝張子信的數據,測定歲差為76年差一度,已接近准確值。604年劉焯制定出《皇極歷》,推日行盈縮,黃道月道損益,日月食多少及所在所起,都比以前諸歷精密,而且提出「等間距二次內插法」的公式。《皇極歷》比過去的歷法准確,雖然被排斥不得施行,但對後世歷學提供了新標准[5]。定朔法、定氣法也是劉焯的創見。
隋文帝平定南朝陳後將南朝的渾儀、渾天象及天文圖籍都集中於長安,並且命庾季才與南朝周墳參照各家星官,繪成星圖。周墳與袁充等人還在太史局教授星象知識[6]。隋朝丹元子,按照東晉陳卓所定的星宮,把天上星星的步位,編成一篇七字長歌,叫做《步天歌》,文句淺顯,便於傳誦[7]。隋末唐初,李播寫成《天文大象賦》,用詩賦描述全天星官。隋朝的星官體系十分發達,然而還有兩個弱點:當時過分強調三家星的區分,使星空劃分成為二元體系;在拱極區與黃道間,還有一些區域比較空白,命名的星星仍不夠多。
隋廷提倡博物學,在當時出現大量地方誌(或稱圖志、圖經)。隋廷明令全國各地推行方誌編寫[8],最後著有《諸郡物產土俗記》、《區宇圖志》與《諸州圖經集》。隋煬帝又詔天下諸郡上風俗物產地圖,據以編成《物產土俗記》及《區宇圖志》,開中國編撰一統志之先河。朗蔚之采各地所上圖經而纂成《隋諸州圖經集》二百卷[9]。裴矩於大業時期在張掖掌管互市,從書傳及西域商人的言論中,搜集西域山川、姓氏、風土、服章、物產等資料而寫成《西域圖記》。這本書還記載自敦煌通中亞諸國直至地中海的三條絲路。
安濟橋。建築學方面,有名的有李春、宇文愷與何稠。610年李春於現今河北省寧晉縣洨河建造安濟橋[10],安濟橋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現存完好的大跨度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圓弧拱的跨度大,圓弧拱仍然夠高,水上船隻來往通過非常方便。安濟橋橋拱不是使用半圓拱,而是使用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單孔1/4圓拱橋梁結構,是中國建築史的重大成就之一[11]。另外四個小橋洞節約石料二百多立方米,又減少橋身五分之一的重量,讓橋基部分的負擔大大減輕。同時可以起分洪緩沖的作用,減輕洪流對橋身的沖擊力量。宇文愷曾為隋煬帝造觀風行殿,殿下置輪軸,離合便利,可以分開行動,也可以合成一個容納數百人的大殿。何稠為隋煬帝造六合城。在攻城時,一夜間可以合成一座周圍八里、高十仞的大城,城上能列甲士,立旗仗。另外何稠能用綠瓷製玻璃,與真玻璃無異[12]。
隋朝醫學相當發達,設有大醫署。臨床醫學出現分科的趨勢,大醫署分為醫學、葯學兩部分教受學生;而醫學又分為醫、針、按摩、咒禁四科;其中醫科又分成體療(內科)、少小(小兒科)、瘡腫(外科)、耳目口齒與角法(拔罐)等五個專業[13]。由於南朝醫學進步,隋朝時南北醫師交往,醫書流通,有利於醫學的描進。《隋書‧經籍志‧子部‧醫方類》中不少是南朝人的著作。南方名醫許智藏有為隋煬帝治病過。隋朝也譯出十餘種天竺和西域的醫方書,知識十分豐富。[5]。隋朝醫學家以巢元方最為著名,他撰有《諸病源候論》[14]。這是中國第一部詳細論述疾病分類和病因、病理的著作。書中記有用腸吻合手術治療外傷斷腸,是中國外科手術史上的重大成就。但《諸病源候論》也有不少錯誤,例如在〈九蟲候〉中稱:「蟯蟲在人腸內,變化多端,發動亦能為癬,而癬內實有蟲也。」事實上蟯蟲跟癬沒有關系。隋煬帝於大業時期敕編《四海類聚方》,全書共2600卷,專述理論,與《諸病源候論》相輔相成[13]。
一張唐代的星圖唐朝科技相對於前代有明顯進步。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他還與梁令瓚合作,製成水運渾天銅儀。葯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
唐朝首都長安城與東都洛陽規劃嚴整,盛唐年間極盛時人口達到80—10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為後世留下了城市規劃的樣板。當時周邊國家的首都,如當時的:日本平安京、新羅金城、高句麗平壤和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是仿照長安建造。
唐朝的木結構建築規模雄渾,氣魄豪邁。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國與印度的造型,顯得千變萬化,多種多樣。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在751年的怛羅斯戰役之中傳入阿拉伯帝國,之後在12世紀傳入西班牙,到13世紀傳入義大利,到14世紀初葉傳遍整個歐洲.646年,甘蔗熬糖法也從摩揭陀傳入唐朝[15]。
主條目:宋朝科技
到兩宋時,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達到了高峰。
[編輯] 元朝時期天文學、數學、醫學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來源請求]
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徵招「回回為星學者」。他們翻譯及帶來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優努斯(又譯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譯作《哈基姆歷數書》)等天文學著作。1260年,元朝承金國舊制,設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設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設立回回司天監。後來還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馬剌丁(又譯作扎馬魯丁、扎馬剌丁)為代表的天文學家管理此類工作。
中國人在此時開始使用阿拉伯數字。[來源請求]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與郭守敬等完成編制《授時歷》。《授時歷》以365.2425天為一年,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只有26秒的差距。
制訂《授時歷》時,列出了三次內插公式(招差法),還使用「垛壘、招差、勾股、弧矢之法」進行縝密計算,其中將穆斯林發明的弧三角法應用於割圓術獲得「弧矢割圓術」(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
1303年,朱世傑著成《四元玉鑒》,將「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四元高次聯立方程),並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傑亦研究各有限項級數求和問題,而且在此基礎上得到高次差的內插公式。
一般認為歐幾里得的著作《幾何原本》前六卷是明代的徐光啟在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幫助下翻譯並引進中國的,但有學者認為早在元代,此書已經被來華的穆斯林帶到中國。[16]
中醫學有很大發展,出現了金元四大學派。醫葯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現了「兼收並蓄、互通有無」的局面,大大豐富了醫葯學知識的內容。《回回葯方》是中國的大型綜合性回回醫葯學典籍,作者不詳,原有36卷,少數殘本現可見於北京圖書館。該書多以漢語書寫,同時夾雜許多阿拉伯語與波斯語醫葯術語及漢語音譯。從殘本目錄可以看出,《回回葯方》是一部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和皮膚病等科,具有中西特色的醫學典籍。研究中國醫葯史的學者根據殘存部分推斷,《回回葯方》約有葯方6000-7000首之多,其價值與中醫古籍《外台秘要》相當。[來源請求]
1291年,郭守敬指揮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當中有七座水閘,這七座水閘彼此相距約半公里的地方,又設計有斗門。郭守敬的設計是通過水閘和斗門的關閉與開放,調節運河各段的水位高低,引導船舶順暢通過。工程竣工後,元世祖親自將這段164里長的運河命名為 「通惠河」。通惠河是中國工程建設史上的傑作,其運用的巧妙方法與現在國外一些運河採用的技術是基本相同的。
元世祖在位時即開始重視農業,制定了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治措施,使得農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來源請求]王禎編著的《農書》有37卷,現存36卷,是中國古代一部對農業生產進行全面系統論述的著作。《農書》全書約有十三餘萬字與300多幅圖畫,全文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農桑通訣》包括對農、林、牧、副、漁及水利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論述,提出「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的農耕思想。《百穀譜》對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和利用等知識加以介紹,將農作物分為谷、蔬、果、雜等六大類,為中國農作物分類學奠基;而對於植物性狀的描述,也是此前書籍不曾有過的。《農器圖譜》則是《農書》的重點部分,該部分就田制、倉廩、舟車、灌溉、蠶桑、織纖、麻芒等分為20門類,詳細介紹了257種農業機械,而且配繪圖譜306幅並加以文字說明,其價值超過以往所有農業機械書籍。
在活字印刷術方面,王禎設計出木活字及轉輪排字架,並於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其《造活字印書法》(附於《農書》書末)是最早的系統性介紹活字排版印刷術的科技文獻。
[編輯] 明朝時期[編輯] 概述明朝科技成就燦若繁星,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現了許多名家巨作,號稱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明前期,由於朝廷鼓勵墾荒,所以在水利以及農業的技術上有大為的進步,手工業的繁榮,造就了像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這類研究手工業的網路全書式書籍,在歷史上有很重要的實用以及科學價值,明熹宗就經常親自參與木工的研究和實踐活動,但因為明代實施文字獄以及八股文,使得中國讀書人思想僵化,失去了宋代自由活躍的思想,使得這些科學家們多半都很難考上科舉,也很難被朝廷重用。由於科舉大興八股文模式並刪減數學內容,以及珠算盛行,因此建立在籌算基礎上的中國古代數學便衰落了。
明太宗時由於有鄭和下西洋的海上活動,使得繪制海圖以及羅盤運用的技術大為進步,其他民間的科學作品,像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記都是流傳至今的科學名作,這也使得中國的建築技術更上一層樓。16世紀西方逐漸脫離黑暗時代,文藝復興開始,西洋科學突飛猛進,大量的西學隨著傳教士進入中國,像是徐光啟以及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翻譯的幾何原本。
可惜後來殖民統治中國的滿洲國盛行文字獄,扼殺國人思想,使得中國科技開始落後於西方。
[編輯] 數學數學方面,王文素著《算學寶鑒》,程大位寫成集珠算理論之大成的著作《直指演算法統宗》,徐光啟翻譯了《幾何原本》,李之藻著《同文算指》。
[編輯] 天文學天文學方面,出版名著《白猿獻三光圖》(作者不詳)載有一百三十二幅雲圖,趙友欽著《革象新書》,徐光啟吸收西洋歷法成果編成《崇禎歷書》,李之藻著《渾蓋通憲圖說》,王錫闡著《曉庵新法》。安裝中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筒"(yong) 。
[編輯] 地理學地理學方面,編成《鄭和航海圖》,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記》,出現最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顧炎武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編輯] 建築學建築學方面,明初大興土木工程,興建紫禁城以及修建萬里長城,計成寫成園林學名著《園冶》。
[編輯] 醫學醫學方面,明成祖組織編成《普濟方》,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楊繼洲著《針灸大成》,陳實功著《外科正宗》,吳有性著《瘟疫論》,張景岳著《類經》,明朝還在世界上最早種痘預防天花。
[編輯] 農學農學方面,俞宗本著《種樹書》,朱橚著《救荒本草》,馬一龍著《農說》,屠本畯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喻仁、喻傑合著獸醫學著作《元亨療馬集》,徐光啟著《農政全書》,玉米、地瓜、土豆、花生、煙草、西紅柿、向日葵、南瓜、辣椒從美洲傳入。
[編輯] 軍事學軍事學方面,茅元儀著《武備志》,出版名著《火龍經》,趙士禎著《神器譜》,孫元化著《西法神機》,焦勖著《火攻摯要》,王鉦編成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機械工程專著《新制諸器圖說》,戚繼光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編輯] 兵器科技兵器科技方面,1372年造碗口銃,1377年造手銃(小口徑管形),14世紀末發明「神火飛鴉」,1453年造銅火銃(滑膛式),1524年在北京鑄造佛朗機炮,16世紀中葉發明「火龍出水」,1558年造出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1580年戚繼光發明"自犯鋼輪火"(其效類似地雷),1642年南京出現遂發火槍。
[編輯] 物理學物理學方面,朱載堉著音律學著作《律呂精義》,宋應星著《天工開物》,方以智著《物理小識》,萬戶進行世界最早的火箭升空試驗,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
[編輯] 清朝時期康熙對西洋科技方面純屬個人興趣,且窒塞民智以防範漢人接觸科技[17],以及雍正禁教,再加上後來的閉關自守,使先進的西方科學無法傳入中國,失去了中西互相學習的機會。而清廷的文字獄以及延續了明朝科舉的八股文,使中國科學已經逐漸失去了領先世界的地位。
康熙時,經過三十餘年的籌劃、測繪工作,製成了《皇輿全覽圖》。這部地圖「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18]。乾隆時,又派明安圖等人兩次到新疆等地進行測繪,最後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根據測繪的新資料,製成了《乾隆內府皇輿全圖》。這兩份地圖,至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乾隆時官修《醫宗金鑒》九十卷,徵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並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漢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
王清任著《醫林改錯》,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並對古籍中有關臟腑的記載提出了疑問,通過對屍體內臟的解剖研究,繪製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
王錫闡著《曉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幾種天文學方面的著作,肯定了西洋歷法先進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許多缺點和錯誤,對日食月食的演算法、天文數據的應用、以及回歸年的長度、歲差常數等問題,都提出了比較中肯的意見,促進了中國歷算學的發展。
梅文鼎整理和闡發中國古代的歷算學,同時也研究和介紹西洋科學,著有天文、歷法、數學方面的書籍達86種。其著作《中西數學通》,幾乎總括了當時世界數學的全部知識,達到當時中國數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在該書的《方程論》部分,闡明了中國古代方程的獨創性,指出這種演算法是西洋所沒有的;在《勾股測量》、《九數存古》等部分,也證明了中國古代演算法的成就;在《塹堵測量》、《幾何補偏》部分,介紹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學,並對西洋立體幾何作出論述和發展;而在《籌算》、《度算》、《比例數解》等部分中,則解釋和介紹了西洋的對數、伽利略的比例規等方法。
明安圖著有《割圓密率捷法》四卷。因當時從歐洲傳進的割圓三法(圓徑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只有公式,而沒有公式的證明方法,於是創用「割圓連比例法」證明了三條公式,而且進一步創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是中國用解析方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的第一人。
龔振麟於1841年首創鐵模鑄炮法,並著有《鑄炮鐵模圖說》,是世界上最早論述鐵模鑄造法的科技文獻之一。
李善蘭獨立發明對數微積分,並在組合恆等式方面提出李善蘭恆等式。1872年發表了《考數根法》,是中國質數論方面最早的著作。
[編輯] 近代的科學技術鴉片戰爭之後,西方科學大量傳入中國,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國都在吸收西方科學成果。民國初年中國科學社等民間學術社團創立以後,中國科學技術開始和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為系統地融合在一起。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1949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都獲得政府的財力支持。
1963年世界上首次成功獲得人工合成胰島素。
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彈;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氫彈。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神舟一號,進行試驗航天飛行,次日15時41分神舟一號飛船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003年10月15日發射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以及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都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中國歷史上的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而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過程中,與許多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科學技術交流。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漢醫學。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相對於其他民族和地區的科學技術來說比較獨立,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更注重實用性和經驗性,缺乏西方科學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對於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是否自成體系而表示懷疑。
『捌』 我國有哪些科學發展大歷史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都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中國歷史上的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而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過程中,與許多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科學技術交流。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漢醫學。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相對於其他民族和地區的科學技術來說比較獨立,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更注重實用性和經驗性,缺乏西方科學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對於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是否自成體系而表示懷疑。
詳情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