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國姓是什麼姓
中國現代沒有國姓,國姓,指皇族的姓氏。如:秦朝嬴氏、漢朝劉氏、晉朝程姓司馬氏、隋朝楊氏、唐朝李氏、宋朝趙氏、明朝朱氏等。
國姓姓氏在現代是極罕見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4位。部分出自姜姓,以官稱為氏。據《左傳》載,西周至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室宗族世代為輔國正卿,故以「國」為氏,此支國氏為姜太公的後代。
部分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時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
(1)哪個姓成為歷史朝代國姓擴展閱讀
國姓名人:
1,國柱
清代楚雄鎮總兵,滿洲鑲黃旗人。雍正年間襲一等子爵。乾隆年間任前鋒侍衛。因功升馬蘭鎮總兵。從征緬甸,凋楚雄鎮總兵。
2,國用安
先名安用,本名咬兒。金淄州(今淄博市南淄川鎮)人。隨李全參加紅襖軍。後降宋。宋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死,奉李全妻楊妙真為主,同降蒙古,稱都元帥,行山東路尚書省事。
❷ 古代有那個朝代,哪個國家的國姓是劉姓,比如說漢朝國姓就是劉姓。
有西漢、東漢、三國時期的蜀漢、南朝劉宋、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漢、北漢和南漢總共7個朝代皇帝姓劉。
皇帝的姓就是國姓。
西漢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長安(陝西西安),開國皇帝劉邦;
東漢王朝25—220年首都洛陽第1任光武帝劉秀;
三國蜀漢:蜀漢昭烈帝劉備;
南朝宋(420年~479年)。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取代東晉政權而建立。國號宋,定都建康(今南京);
後漢(947年-950年) 指五代十國時期劉知遠建立的政權。整個後漢政權歷時只有兩朝共四年,是五代十國中國祚最短的政權;
北漢(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劉崇所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
南漢(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位於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80多萬平方公里。唐朝末年,劉謙任封州(現廣東封開)刺史,擁兵過萬,戰艦百餘。劉謙死後,劉隱繼承父職,逐步統一嶺南,進位橫海軍節度使。907年,劉隱受後梁封為彭郡王,909年改封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為南海王。劉隱死後,其弟劉龑襲封南海王。劉龑憑借父兄在嶺南的基業,於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廣州)稱帝,改廣州為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劉龑以漢朝劉氏後裔自視,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971年為北宋所滅,歷五主,五十四年。
❸ 以下哪個姓曾經成為歷史朝代的國性
朱——明朝;李——唐朝;趙——宋朝;愛新覺羅——清朝;劉——漢朝;姬——周朝;拓跋——北魏(嚴格的說這個不算朝代,只能是國號,當時的朝代是南北朝);司馬——晉;曹——三國(魏);完顏——金(這個應該只能算是國號,漢人認為當時朝代是南宋)
❹ 什麼時期,「李」為國姓,是當時什麼大姓
唐朝太宗皇帝時期開始,李成為了國姓
崔、盧、李、鄭、韋等姓氏,在南北朝和隋朝時,都是位高權重的官宦世家,不論官民士庶,都想與這幾家大姓結親。崔、盧等姓也自高身份,隱然成為政治力量的導向。唐太宗目睹這樣的怪現狀,下令重新修訂《氏族志》。核心意思就是對天下姓氏進行重新排名。這么做的意義有三條:
一是尊崇李氏皇族。
二是凸顯唐朝新崛起的勛貴的政治地位。
三是打擊崔盧等世家豪強的氣焰,穩固朝廷的政治號召力。
❺ 歷史朝代的國姓是什麼
先從漢朝來說吧,因為秦朝的時候並沒有說明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應該姓呂,而秦二世也只是說了他叫胡
亥而已。
漢朝:劉,當然東西中間被新帝王莽篡位,一共插了三個皇帝,但總體上到東漢又被劉秀給奪回來了。
三國魏:曹 三國蜀:劉 三國吳:孫
晉朝:司馬
十六國:額..這個就不說了,一共有六十七個皇帝呢
南北朝:這個也不說了,五十六個皇帝,汗。
隋朝:楊
唐朝:李,當然中間有個武則天那就不算了。總體上還是姓李的。
五代十國:這個…五十五個皇帝很多都是不同的
宋朝:趙
大遼:耶律
金:完顏
西夏:李
元:鐵木真窩闊台一系列的,蒙古人,歷史上也沒有詳細的介紹,只是按照各部稱的
明:朱
清:愛新覺羅
就這樣吧!
❻ 以下哪個姓曾的成為歷史朝代的國姓
姓曾的沒有當過皇帝的!
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無繇、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贊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
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
曾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
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
曾輝: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葯來接濟百姓。來求葯的人接連不斷。
曾布: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佑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
曾慥:今福建晉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
曾幾: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陸游曾從他學詩。
曾鞏:北宋文學家,字子固(1019-1083),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嘉佑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所作。
曾魯:明朝時新淦人,自幼好學,博學古今,以文字聞名於時,後官拜禮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禮》流傳於世。
曾瓊:今福建甫田人,明代傑出的畫家,其人擅畫人像,號稱「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風行一時,弟子眾多且出眾,被時人稱為「波臣派」。
曾銑:明江蘇省江都人,嘉靖進士,以御史巡撫山東、山西,進兵部侍郎。
曾致堯:字正臣(950-1007),南豐人,北宋散文家,曾鞏、曾布祖父,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登進士第,是北宋以來南豐第一個進士。先後任過符離主簿、梁州錄事參軍、著作佐郎、兩浙和京西轉運使;當過壽、泰、泉、蘇、揚、鄂等州知州。官至禮部郎中,後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堯為官期間,減免民間苛捐雜稅,體察百姓疾苦,所到之處,頗有政聲。在壽州當知州離任時,壽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幾天不能成行,後以單騎帶二卒,才悄悄地離開了壽州。曾致堯性格剛直,敢於揭人之過,諫議大夫魏庠知蘇州,所作所為多行不法,別人不敢言,致堯則進行彈劾,魏庠被罷了官,致堯常因奏章言辭激烈,得罪不少權臣,因而屢遭降職或調任。卒後贈諫議大夫、太子太師,封密國公。致堯一生著述甚多,有《仙鳧羽翼》30卷、《廣中台紀》80卷、《清邊前要》30卷、《西陲要紀》10卷、《直言集》10卷、《為臣要紀》3卷,共達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號樂正,北宋名相。泉州晉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曾主編過《武經總要》。
曾國藩: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後病死於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慶敏:(1898-1937)又名澤寰,字渡生,廣東東莞人。畢業保定軍官學校六期。陸軍第66軍159師457旅副旅長。奉令於上海阻敵。8月17日在江蘇江陰與敵激戰時,肉搏殉國。國民政府追贈少將。
曾紀澤:字頡剛(1839-1890),曾國藩長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時事,博覽群籍,通西文,好西學。初以蔭補戶部員外郎,後襲侯爵。光緒四年(1878年)出任駐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駐俄公使。中法戰爭時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軍衙門幫辦,旋為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1887年著《中國先睡後醒論》,主張「強兵」優先於「富國」。有《曾惠敏公遺集》。
曾國荃:曾國藩弟,字沅甫(1824-1890),號叔純,貢生出自。1856年起與太平天國軍作戰,1862年進圍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撫,因對捻軍作戰失敗稱病退職。1875年又被提用,歷任陝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1884年升任兩江總督。
曾運乾:湖南益陽人,音韻學家,曾歷任東北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教授,一生撰有《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喻母古讀考》及《尚書正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