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剛開始接觸歷史 應該先從那本書開始讀起
如果剛開始入門的話,不建議直接讀24史原著,先讀一些近現代大家們編纂的綱要,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後,再對感興趣的歷史進行精讀,這樣會事半功倍,推薦幾本經典的:
1、錢穆的《國史大綱》,真正大師的傑作。
2、朱紹侯的《中國古代史》
3、李侃的《中國近代史》
當然如果覺得這些書還是有點專業的話,我建議你去找一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教材,教材的好處是很全面、也比較系統,而且不深。讀完之後會對中國歷史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Ⅱ 想讀一些歷史,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讀
我也是個歷史愛好者,歷史對人生有很多益處,以史為鑒,以史為鏡,可以開闊思想,豐富知識,提升智慧,增強能力。很高興和你交流。
建議你可以從粗淺的開始,比如《中國通史》等。
然後可以閱讀經典。24史未必要通讀,建議從史記開始,然後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宋史,明史,資治通鑒,這些都可以讀,我認為這些是比較好的,也是比較重要的。其他朝代的史書在這些讀完以後可以挑需要讀的來讀。不要注釋的,純文言最好。
劍橋中國史也可以讀,老外的東西,換一個視角解讀中國歷史。
一開始不要過多的讀甚麼萬曆十五年之類,用別人的眼睛看歷史,不好。先讀經典,再讀那些東西,比較有益。
Ⅲ 歷史先從哪裡開始開始讀比較好、有用
出於興趣了解歷史,可以先看中國歷史,後看國外歷史。
中國歷史書比較多,古書需要很深的文字水平,你才上初中,估計自己讀很吃力。可以先從歷史小故事入手。這種書都比較多,一定要看比較正統的,不正統的或者野史好看是好看,但是對你學習歷史是沒有幫助的。我推薦先看看《上下五千年》。最好看這些書的時候,結合地理、文學一起看,也就是說,了解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可以看一下事情發生的當地在什麼地方,地形地勢還有附近的城市的情況。同時,了解一下事件中的人物在歷史上有什麼評價。(舉個例子:看唐朝歷史的時候,看到有關安史之亂、馬嵬坡的事情,可以了解一下馬嵬坡現在位於什麼地點,現在是什麼狀況,同時看一下唐玄宗啦、楊國忠啦等人的歷史評價。這些網上基本都能查到。)時間長了,你自己就能總結到自己學習歷史的方法。由淺入深,耐心多看史料。學習歷史是一個很有趣的事,希望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快樂和滿足。
一切皆不是沒有可能
對於考試來說,必須按照課本來答,自己考慮的再有道理,不是標准答案是得不到分的。
Ⅳ 我喜歡了解歷史,如果想讀「歷史」,應該從哪些書開始讀起
喜歡文言文的話可以看《資治通鑒》,《史記》 想了解世界歷史的可以去看《世界上下五千年》《世界通史》 想更深層次的去了解 我建議你去聽《百家講壇》那裡講的歷史都是很深層次的
Ⅳ 讀史書最好從哪本開始應該按什麼順序來讀
先從科普的入門的讀起,讀了下面這些入門的之後,可以把黎東方的細說歷史系列讀一讀。然後讀一讀易中天的中華史,然後可以挑自己喜歡的人的傳記讀一讀。之後可以研究的深一些,比如《中國歷朝歷代政治得失》,呂思勉的一些斷代史。然後可以嘗試24史了。
史前:易中天中華史前三部《中華的位置》《祖先》《國家》
春秋:《賈志剛說春秋》1到7
戰國和秦朝《李斯與秦帝國》(文筆特好)1到2
漢朝:《那時漢朝》1到7
東漢:《嗜血的皇冠》(文筆特好)
唐朝:《唐朝穿越指南》
宋朝:《如果這是宋史》1到10
元朝:《細說元朝》《蒙古迷失》《成吉思汗》
明朝:《明朝那些事兒》1到9
清朝:《清朝的那些皇帝》
民國:《民國的那些猛人》
最後推薦一套《中國歷史地圖集》,一邊看書一邊看地圖。
史書按真實性分類
正史:以紀傳體、編年體的體例,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紀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的史書叫正史。如,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除少數是個人著述(如司馬遷的《史記》、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
別史:主要指編年體、紀傳體之外,雜記歷代或一代史實的史書,如《東觀漢紀》、《東都事略》、《大金國志》以及《通志》等史書都屬於別史。
由此可見,別史實際上是正史類史籍的重要補充部分,猶正史之別支,所以《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別史類敘》中才有「猶大宗之有別支」的說法。由著名學者創作的,有時與雜史難以區分。如《漢晉春秋》。
雜史:只記載一事之始末,一時之見聞或一家之私記,是帶有掌故性的史書。它不同於紀、傳、表、志等體例齊全的正史,也不同於關系一朝執政的別史。它不受體例限制,博錄所聞,雖雜荒疏淺,卻可彌補官修史書的疏漏與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類別。
野史:有別於官撰正史的民間編寫的史書。
稗史:通常指記載閭巷風俗,民間瑣事及舊聞之類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類鈔》,近代人徐珂的《清稗類鈔》。有時也泛指「野史」。
Ⅵ 我想學歷史,應該從哪著手
先以興趣入手,建立興趣是關鍵。
如果你想研究斷代史,就緊抓一個朝代研究。建議以秦朝以後為佳,這樣史料會比較充裕。如果你想研究通史,那麼必然要將25史通讀一遍,當然,時間會很長。在讀25史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難點,到時候再查資料,更是一個長期的工作。
即使你想學習斷代史,也必須把中國歷史大概摸個清楚。比如你想學習春秋戰國,那對於別的朝代的特點、大事、至少是開國滅亡君主,都應該有所了解。
且春秋戰國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他的產生,源自西周的分封制,而分封制可以上溯的商朝的方國和夏朝的部落,當然,也有人認為夏朝的時候就可以叫方國。
無論是什麼,興趣是最重要的。如果是研究春秋戰國,先聽聽謝濤的「聽世界」春秋篇,對培養興趣是個不錯的選擇。謝濤講的不錯,雖然評論可能不太准確,但是史實講的還基本都對,也風趣幽默。再來就是看看東周列國,那個書我看了一半,有時間得補上。如果這時候你還覺得春秋戰國挺好玩的。那建議你去看看史記。史記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比如史記廉藺列傳,小學課本的將相和 和他基本沒有什麼差別。所以,還算是比較通俗易懂的。如果你還有恆心,左傳、戰國策、國語這三本書不錯。至於春秋穀梁傳和春秋公羊傳,我反正是不太懂,那個就是深層次研究儒學的人,才需要的。這些書籍的E書,如果你有需要,我都可以提供給你。
至於民國的歷史,如果你想知道實情,那就比較費勁了。戡亂戰史是一部不錯的以國民檔的觀點寫的書,如果你能弄到,不防借我看看。劍橋還寫過民國史,E書我這里也有,不過我剛剛看到舊五代史,離民國還差的遠,沒讀過。
我建議想學歷史的朋友,最好研究古代史。即使是語言過關,但是由於思想的差異,研究世界史也很難登峰造極,沒前途。研究近現代史,難度大不說,真要是明白了怎麼回事,那叫對抗政府,學歷史的心又實誠,再把命搭上不值。
Ⅶ 想讀中國歷史,可是不知道從那裡開始,讀什麼書籍,希望好心人士能夠給於答案,萬分感謝
從頭開始呀,就從上古及夏、商、周的歷史開始。
書籍建議讀《二十五史故事》、《史記》。像《明朝那些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歷史的記錄書,像《新唐書》、《漢書》、《後漢》、《魏書》、《梁書》、《南齊書》、《三國志》、《晉書》、《南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明史》、《清史稿》如果要細學就都看看,如果想快速真實的了解可以看講座,像《百家講壇》《文化中國 今波》就講的很全面、生動、幽默。
Ⅷ 讀中國歷史,先讀什麼在讀什麼
先讀正史,比如史記,二十四史,中國通史,對整個歷史有了一定了解,再讀古代人寫的小說,散文,詩歌。注意:不要讀野史,野史會誤導你,野史通常是吸引人眼球的噱頭。
根據我的經驗,讀古人所作小說,詩歌,散文是最真切了解實際的最佳選擇。
以杜甫為例: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再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是唐盛世時期人物,卻是這番慘景,可想而知當時是什麼狀況了。
類似的捕蛇者說,賣碳翁等等作品也反映草根生活。
紅樓夢,水滸傳也有很強的歷史現實意義。
文藝作品往往是當時歷史狀況最一針見血的描述載體。其它作品推薦看三言二拍,笑林廣記等等。在看文藝作品時一定把作者的生活背景拿來看一遍,與正史結合著看,你就能推論出歷史的真正侖廓了。
Ⅸ 讀中國歷史應該從哪裡開始
應從近現代人的通史著作開始。一是近現代歷史研究運用了西方科學方法,系統性強,邏輯性完整。二是現代漢語沒有閱讀障礙。(推薦陳致平《中華通史》,體例上有傳統史書痕跡)
二十五史的體例都是紀傳體,偏重史料呈現,缺乏一貫脈絡,如果不是出於專業需要,除《史記》外沒必要通讀。可作為「資料庫」看待。
先對基本歷史進程有所了解,再嘗試看近代名家的史論著作,推薦民國時期名家的著作(譬如錢穆《歷代政治得失》)。到此應該可以確定自己的感興趣的方向(通史、斷代史、歷史學、制度史、歷史地理、考據、史論……),自主組織閱讀。
另外,初期推薦讀一二本通俗世界史(文明史),橫向比較以便理解中國歷史特點;中期推薦讀部分歷史「研究方法」的著作。前期不建議讀1949年後成書的大陸出版的歷史著作。
Ⅹ 想讀歷史,從什麼開始讀比較好
我也覺得比較《上下五千年》好,因為我也是在大學的時候偶然看到《上下五千年》後,對歷史產生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