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一段話包含了什麼歷史思想

一段話包含了什麼歷史思想

發布時間:2022-07-22 01:20:53

A. 歷史學科的思想有哪些

歷史學科的能力要求,從低到高分三級水準:記憶、理解、應用。三級之間是遞進和相互包含的關系:記憶是基礎,理解是中心,應用是目的。

歷史知識就內容而言豐富多彩,領域廣闊,但就形式而言,卻並非混沌無序而使學習無從入手。大致說來,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對歷史學科的龐大知識體系「分割圍殲」,即: 1.人物;2.事件(事態);3.組織(機構);4.制度(綱領、路線、計劃、條約);5.文化成果(包括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書籍文獻)。換句話說,不論學哪一時期、哪一地域的歷史時,都可以從上述這五個角度來進行把握。

記 憶

對記憶的要求主要指對學過的歷史知識,如歷史事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和歷史的階段特徵、基本線索、發展過程的再認再現;也指對歷史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再認再現。「記憶」有「記」和「憶」的過程。「記」可分為「認識」和「保持」兩個環節。「憶」也可以分「再認」和「再現」兩個環節。識記、保持、再認、再現,是記憶的四個基本環節。識記是保持的前提,保持是鞏固識記成果的重要手段;識記和保持是再認和再現的必要條件,而再認和再現又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和證明,同時還能夠加強識記和保持。所以平時要重視對這四個環節的全面訓練,歷史學科的試題以選擇題、問答題等形式對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進行考查。

歷史學科的學習常常給學生死記硬背的感覺,所以作為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探索記憶的途徑和方法。在此強調兩點:

一是反復刺激。實踐證明「泛讀」比「精讀」更有助於記憶。歷史學習在「精讀」一段時間後應該用一定的時間進行泛讀,如用一段時間復習一個單元的歷史、整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每隔一段時間循環一次,就不容易忘記。

二是理解。記憶分無效記憶和有效記憶,沒有理解的記憶是無效的,因為沒有理解是無法應用的。理解基礎上的記憶才是有效的,才能應用。

理 解

理解,是指能抓住歷史事物的實質,從本質上把握歷史知識,它主要表現是解釋、轉換和推論。歷史學科的理解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教科書表述的理解,掌握學過的知識。二是對考試相關內容的理解,運用已有的歷史知識理解考試內容。包括:1.歷史事實;2.歷史概念;3.歷史結論;4.階段特徵;5.發展線索;6.基本進程;7.理論和方法;8.材料的解讀。

在此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內容既包括教材中的表述,也包括教材外的表述。教材中的表述雖比較規范嚴謹,但是,完全重復教材中的表述,有時難以了解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學內容,是否能夠運用理解的知識解決分析實際問題。因此,對教材外表述的理解也是考查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教材外表述的理解是以對教材內表述的理解為前提的,只有對教材內表述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擴展到對教材外表述的理解。

這就要求對所學知識能夠有開放性的理解。學科的界限只是根據學習的需要而設定的,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純粹的政治、歷史和地理,三者是相互交織在一起。歷史是在一定的空間、時間中發展的,又與一定的政治關系相聯系。這更要求開放性理解的能力。

應 用

應用是指對所學知識在新的情境中的遷移運用,對考試而言就是根據題目的特定要求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在知識掌握的程度上長期以來一直難以達到這一等級。所以,本文主要闡述高中歷史學科應用能力的培養。因為只有能夠應用的知識才是高質量、有效用、成為個人寶貴財富的知識,才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會高分高能。

客觀歷史作為人類社會以往的整個發展歷程領域廣闊,內容豐富多彩,然而歷史學科對於客觀歷史的把握形式,卻相當簡單和清晰。大致說來,這些歷史知識應用內容可以分為五類:

1.人。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做出傑出貢獻和產生巨大影響的重要歷史人物,如孔子、秦始皇、成吉思汗、孫中山、莎士比亞、牛頓。拿破崙、希特勒等,數不勝數。

首先,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和業績在史料記載、教科書敘述中往往是分散的,歷史學科能力要求對此進行連貫的闡述。如孫中山「致力於革命四十年」,其歷史活動貫穿於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不同歷史時期,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分別記述於不同章節,選擇特定角度將這些相對分散的記述連貫闡述。

其次,對於重要歷史人物做出分析評判。例如,秦始皇有統一中國的豐功偉績,同時又曾實行殘酷的暴政,兩者孰為主、孰為次,相互關系如何,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史觀看法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我們必須教育學生依據歷史事實,運用唯物史觀做出全面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2.事。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曾發生過無數大大小小的事件如陳勝吳廣起義、鄭和下西洋、辛亥革命、西安事變、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解體等等;也出現過許多歷時長長短短的事態,如百家爭鳴、唐朝藩鎮割據、洋務運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等。所有這些歷史事件和事態,都構成了分析、評判歷史的重要對象。

首先,各種歷史事件和事態的發生原因或背景。各種史料、教科書對於這種原因或背景的記載,一般來說是分散的、間接的。這樣,就需要我們對分散的史料記載進行分析和整合,從而對一定歷史事件或事態的原因、背景提出具有說服力的闡釋。例如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具有各個方面、不同層次的復雜原因,包括革命前幾個世紀中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啟蒙運動的影響、第三等級同特權等級之間的社會矛盾、波旁王朝的財政危機和政治危機等。這些原因分屬於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在時間上或近或遠,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只有將它們全面地、邏輯地、有機結合地進行闡釋,才能使人們對於法國大革命獲得深刻的理解。

其次,各種歷史事件和事態的發展過程(或主要內容)。各種歷史事件和事態的過程或內容一般來說都是十分復雜的,史料對於它們的記載也同樣是分散、零亂甚至彼此相互矛盾的。學生須藉助於自己的思想和知識,對各種有關記載進行分辨、分析、整理、整合,方能為人們描繪出一個歷史事件或事態的大致過程或全貌。例如,發生於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歷經幾十年,包括外交、外貿、軍工、經濟、教育、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各種內容之間且存在著因果、時空、人事等復雜關系,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做綜合論述,也可以要求做分析性論述。這些論述都不可能憑據對歷史記憶的簡單復述來進行,而必須是學生運用自己理性工具和現有知識結構來對有關歷史記載進行分析加工的再創作。

第三,各種歷史事件和事態的影響。這種影響作為一種歷史現象之間的聯系往往是隱蔽的,在史料記載上是分散的,有待我們去揭示。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行及其結局對於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對於20世紀20―30年代的歐洲政治、軍事格局和英、法、德等國的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都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中的任何一條線索,都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具體的分析、歸納和揭示。

3.群體、組織機構。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種群、民族、社會階級、職官、政府機構、政黨、社團以及其他各種經濟、政治、軍事結合體,均屬於這里所說的群體和組織、機構。例如,西域都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南京臨時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雅各賓派、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

首先,歷史上的各種群體和組織、機構,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都同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狀況之間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內在聯系。這種復雜的相互聯系,一般較為隱蔽地散見於各種史料記載。歷史學科能力培養要求學生闡釋歷史上一定群體或組織、機構出現或創立的背景。例如,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太平道,並以此為組織形式發動了黃巾起義,而這件事情的發生就具有復雜的背景和原因,其中包括東漢豪強地主經濟的腐朽,外戚和宦官的專權、腐化,乃至可以遠溯至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的影響等等。如果試題要求這樣闡釋東漢末年太平道的產生,那麼學生顯然不可能僅僅通過對個別歷史記憶的簡單復述來作答,而必須對自己掌握的東漢時期乃至此前中國歷史的有關知識進行梳理、分析和綜合。

其次,歷史上的各種群體都可以從一定角度予以性質的定位,各種組織機構都具有其特定性質或功能、職能。所有這些,史料記載一般來說不可能給予我們完整的現成答案,而需要治我們以一定的理論和概念體系為工具去發掘整理有關的史料記載,才能做出正確的闡釋。對於教科書中已經做出過的記述,也可以變換角度或提出特殊規定,要求學生做出闡釋。例如,對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雖然一般教科書對於其成立的時間、性質和組織機構概況大都做出了靜態描述,但仍可以要求學生結合動態的歷史過程,來對這一組織的性質、活動和影響做出闡釋。這一闡釋,可能涉及「二戰」結束後直至目前的世界歷史。

4.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例如,井田制、科舉制、中日《馬關條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中國國民黨的「三大政策」、《權利法案》、凡爾賽和約、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

首先,歷史上的各種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等看似僵化的規則,都是由一定歷史時期的各種社會關系、政治關系凝聚而成的。在它們文字形式的背後,隱藏著當時社會各個階級、階層、政治軍事集團、民族、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通過對於這些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具體內容的分析,便可以揭示它們的創立者、制定者、簽訂者的願望、利益以及他們同其他社會政治主體之間的各種政治社會關系。例如「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就可以反映「二戰」後美國的軍事、經濟實力情況,可以反映美國為謀求自身國家利益所採用的手段,以及美國與歐洲、與蘇聯的關系。有鑒於此,我們可以要求學生透過「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內容來闡釋「二戰」後的美國政治、經濟、軍事狀況或國際關系。

其次,歷史上的各種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等,往往存在著沿革變化過程,存在著文字規定與實際實行情況之間的差異。由於這種過程和差異一般持續於較長的時間段,所以有關的史料記載和史籍記述中往往十分分散和間接。這就需要我們加以分析。例如,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它始創於隋,後來在唐、宋、明、清均有所變化,唐推重進士一科,明清實行八股取士,最終在清末被廢除。科舉制度的這種沿革過程,在各種通史著作和教科書中,一般散見於中國古代各朝代歷史和中國近代史的記述中,將它們聯系起來進行梳理。再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它規定了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政府組織形式和公民權利,但直至1914年被袁世凱廢除,並沒有真正的實行。在中國近代史的學習和研究中,分析這種制度設計和實際實行情況之間的同一和差異,以及兩者之間出現差異的社會政治原因。

5.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和書籍文獻等人類文化成果。如中國歷史上的青銅器、萬里長城、犁耕法、《海國圖志》、「兩彈一星」;世界歷史上的《蒙娜麗莎》、蒸汽機、《共產黨宣言》、內燃機、飛機、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等等。這些人類文化成果往往是時代的產物,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對前人創造活動的總結和升華。因此,通過對它們進行分析,可以將我們帶到它們得以產生的那些時代,可以使我們發現那些時代的精神、人們的要求,發現那些時代人們對於大自然、對於人類社會的認識水平。總之,可以使我們發現活的歷史。例如,以《蒙娜麗莎》、《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文學、藝術作品為窗口,我們可以發掘出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甚至可以進一步發掘出世俗社會與基督教教會、興起中的資本主義同沒落中的封建主義之間的社會矛盾;通過萬里長城,既可以說明中國古代具有何等高超的建築水平,說明秦王朝在進行大規模工程建設時具有何等巨大的動員能力,同時也可以反映當時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關系,反映秦朝濫用民力造成的尖銳的社會矛盾,反映秦末農民起義所具有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參考資料:http://ls.cersp.com/resources/browse/21091.jspx

B.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兩段話包含的辯證法思想

這兩句話的大概意思是:
「幾個人一起才能抱住的大樹,是從一棵小樹苗開始生長的;九層那樣的高台,是從一鏟一鏟泥土開始累積起來的;行走千里遠,從腳下一步一步開始。」

第二句的意思你肯定知道,不說了。
第一句的辨證法思想:不要看到事物的現在,就認為事物一直是這樣的。他也有個產生,發展的過程,看到事物現在的形態就要想到他過去和將來的形態。以靜止的眼光碟機動動態的眼光看待事物。
第二句:不要把這些度量絕對化,他們的產生都依賴於他們的另一反面,即他們需要一個比較來衡量他們。把你的視野擴大到整個物質世界,就沒有了所謂的長短,高下了。如:你說電線很長吧,比起來電線桿是短,那 比起禾苗,電線桿是長還是短呢?又如:我們知道那些人美,那些丑,因為我們心理早有了個標准。假設你現在是個面目和我們截然不同的外星人,而且你生活在外星人之中,你能分辨出外星人中誰美誰丑嗎(忘掉你是人類,忘掉你腦子里人類的相貌標准)?你可能覺得他們都一樣吧。你全無審視外星人相貌的標准,你自然找不出誰美誰丑。這個標准有了,那美醜就同時產生了,不可能單獨存在。就想你不能說全世界的人都長得丑或者美一樣。

C. 怎樣回答一段古文蘊含的歷史信息

太史公說:《詩經》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盡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嚮往。我閱讀孔氏的書籍,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去到魯地,觀看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裡無法離去。天下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後也就完。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准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D. 歷史告訴了我們哪些道理

E.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包含哪些深刻的思想內涵

表現了陳勝豪壯的性格和反抗的信念,陳勝、吳廣兩位起義領袖的英雄本色,同時也表現了他出眾的宣傳才能。陳勝有很高的階級覺悟,並且懷有「鴻鵠之志」。

這表現在佣耕時與同伴的對話中,表現在並殺兩尉之後面對徒屬所作的講演中,尤其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語,是對封建世襲制度的有力否定和批判。正是由於他富有遠見,他的話具有鼓動性,才能收到徒屬皆日「敬受命」的效果。

陳勝、吳廣在密謀起義之時曾找人算卦,後來又在卜者暗示下演出了丹書和狐鳴兩出騙局。這種為推翻一個政權而造輿論的騙術,在中國歷史的改朝換代關頭屢見不鮮。

當廣大群眾畏天命的意識很濃厚的時候,舉事者想要「威眾」,以種種騙術把自己表現成受命於天的超人是最取巧、最見效的手法。

然而,陳勝、吳廣自己並不迷信天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是他們的真實思想。作者司馬遷更在記敘陳勝、吳廣行卜時,特意點破「卜者知其指意」,既「知其指意」,則「足下事皆成,有功」雲雲,至於「卜之鬼乎」,分明是在參與密謀。

出自:西漢·司馬遷《陳涉世家》

摘取部分原文: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

釋義:吳廣向來愛護士兵,士兵大多願意聽(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將尉喝醉了,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使將尉惱怒,讓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們。將尉果真用竹板打吳廣。將尉拔劍出鞘想殺吳廣,吳廣跳起來,奪過利劍殺了將尉。陳勝幫助他,一起殺了兩個將尉。

(於是陳勝)召集並號令部屬的人說:「你們諸位遇上大雨,都已誤了期限,誤期是要殺頭的。假使僅能免於斬刑,可是去守衛邊塞死掉的本來也會有十分之六七。況且壯士不死便罷了,要死就該成就偉大的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么?」部屬的人都說:「願意聽從您的號令。」

(5)一段話包含了什麼歷史思想擴展閱讀

《陳涉世家》一文在寫作上按事件的發展順序記事。寫起義過程,先寫起義的原因和起義前的謀劃,再寫起義的爆發和發展,直至政權的建立,脈絡非常清晰。在記述中,則採取了先因後果的寫法。寫起義的動機,則先寫暴秦的嚴刑峻法;寫起義的發生,則又先寫將尉的殘酷等等。

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義的正義性。文中還通過典型細節的描寫,對起義的過程、浩大的聲勢以及起義領袖的精神面貌,進行了較為充分的展現,從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兩個將尉在大澤鄉起義中並沒有過失,他們和吳廣的一場沖突是起義領袖預謀的,但最終仍不免一死。這是因為他們是秦王朝勢力的代表人物,在殘酷的階級斗爭面前,充當了起義軍的對立面,故難逃成為犧牲品的命運。

攻下蘄縣這第一個縣城後,陳勝和吳廣及時派葛嬰帶領人馬到蘄縣以東開辟新戰場,以便迅速打開局面,同時不失時機地立國稱王,建立起農民政權。這些都說明他們在起義初期戰略戰術運用得當,成功地擔當了領袖的責任。

陳勝在戰斗中披堅執銳、身先士卒,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這些都是領袖人物不可或缺的素質,在陳勝、吳廣身上明顯地體現出來。

上述人物性格特點是通過具體事件或細節的記敘表現出來的,不難看出,《史記》在為一個個歷史人物立傳時,不僅記錄其生平大端,而且注意揭示人物的精神風貌,同時展示與人物活動相關的背景、環境,從而再現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畫面,這正是《史記》文學性的主要體現。

F. 用一段話概括四大名著的主要內容與所要表達的思想

<西>也是通過神話故事反應對封建社會的不滿,其中的佛祖一方影射的就是封建統治階級。

G. 寫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一段話,80字,急急急!

( 一 )
中國歷史的發展在進步中隱含著退步,正如孔子推崇的大同社會,其實在山頂洞人時期就得到完美的詮釋,其文化也如此。從開放到繁文縟節,在其詩文的風格中就顯露無遺,直至最終禁錮人們思想的八股文。文化也由諸子百家的多樣性趨向單一性 。也許在古代文化的存在的意義被視為是對統治的威脅吧,文化一直是迫害的對象。這些狀況直至新中國成立才有所改善。
( 二 )
歷史朝代歌
夏商西周繼,春秋戰國承。秦後漢新漢,三國西東晉。
對峙南北朝,隋唐大一統。五代和十國,遼宋與夏金。
元明清三朝,統一疆域定。
(共50字,老師以前總結的,找遍網路都沒有啊,只好自己打啦。雖不押韻,但至今未忘,可見真的很有用)

下面這首是網上找來的,很詳細,也很長,200字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黃虞夏商,周到戰國亡,秦朝並六國,贏政稱始皇。
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末年黃巾出,三國各稱王,西晉變東晉,遷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國,南朝宋齊梁,
南陳被隋滅,楊廣輸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後則天皇,
殘皇有五代,伶官舞後庄,華歆分十國,北宋火南唐,
金國俘二帝,南宋到蘇杭,蒙主稱大汗,最後被明亡,
明到崇幀帝,大順立闖王,金田太平國,時適清道光,
九傳至光緒,維新有康梁,換位至宣統,民國廢末皇,
五四風雨驟,建國存新綱,抗日反內戰,五星紅旗揚

三字經版 (也好長哦,312字)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唐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並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帝號紛
迨滅遼 宋猶存 至元興 金緒歇 有宋世 一同滅 並中國 兼戎翟
明太祖 久親師 傳建文 方四祀 遷北京 永樂嗣 迨崇禎 煤山逝
廿二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閱讀全文

與一段話包含了什麼歷史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