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上四大有名的書院
中國四大書院即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
1、應天書院起源之早,規模之大,持續之久,人才之多,為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所以,《宋史》記載:「宋朝興學,始於商丘」。1998年國家郵電部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
應天府書院即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其前身為南都學舍,為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創辦,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國家4A級風景區商丘古城南湖畔,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應天書院改為府學,為應天府書院,慶歷三年(1043年)改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國子監,為北宋最高學府。北宋初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書院設於繁華鬧市,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是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
2、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現為長沙市文化旅遊主要景點之一。
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
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嶽麓書院後,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賜「嶽麓書院」題額,於是「書院稱聞天下,鼓簡登堂者不絕」,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嶽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
3、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
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
4、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且有「海內書院第一之稱」。創始人可追溯到唐代李渤,但由南宋朱熹奠定落實。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星子縣白鹿鎮境內),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台,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全院山地面積為3000畝,建築面積為3800平方米。山環水合,幽靜清邃 ,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貳』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分別是哪裡,有什麼重要意義
中國古代的四大書院分別是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還有應天府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的嵩山。建築風格就是簡單雅緻,從事的是儒學教育,為當時培養了很多棟梁之才。嵩山本就是儒家學派的重要活動地方。其實周圍有很多書院,嵩陽書院在這眾多書院中脫穎而出,實力雄厚。應天府書院在河南省商丘市,是楊愨所創辦的。1043年,應天府書院成為國子監,這可是國家教育管理機構,身份立馬不一樣。在北宋時期有著很大的影響力,范仲淹就是這所書院的學生,後來又成為應天府書院的管理者。在范仲淹的管理下,書院的學生更是苦不堪言,名師出高徒。成功的道路上總是一波三折,唯有知識是最堅固的後盾。
『叄』 中國古代的四大書院分別在哪裡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是指: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書院是在宋朝開始盛行的,自宋朝以來就有「四大書院」、「六大書院」的說法,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見解,不過普遍大眾認可的中國古代四大書院還是以下這四個。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它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
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五代時期,智璇等二僧在嶽麓建屋辦學,形成書院的雛形。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襲擴建,創立嶽麓書院。嶽麓書院歷經滄桑,曾經多次被修復,在1988年,嶽麓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2010年8月1日,嵩陽書院作為「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子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應天書院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影響深遠、人才輩出而居北宋「四大書院」之首。
『肆』 應天書院,位於河南商丘睢陽區,為何卻又叫「南京國子監」
應天府書院又名英天書院、綏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綏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據史料記載,「縣立學堂始於此」。應天府書院,原名綏陽書院,由商丘人楊古於金代後期創辦。北宋中大祥和二年(1009年),宋真宗將應天書院改為官辦學堂,稱為應天府書院,正式授予應天府書院的稱號。中大祥和七年(1014),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為南京,成為宋代都城。應天書院又稱「南京書院」。清禮三年(1043),應天府書院升格為北宋最高學府「南京國子監」,是中國古代唯一升格為國子監的書院。
中大祥和二年(公元1009年),城裡的富人曹成在齊同文讀書的地方投資300萬黃金,蓋了150間房子,收藏了1500多冊書籍,招收了學生。次年,齊同文的孫子齊順斌被聘為主治醫院,曹成任助教,創辦了學院。」博揚的所有生物都有很多講座。」。他甘願犧牲學識給官吏,而真正的宗族皇帝也會大加贊嘆,「臉能玩」。他頒布了一項詔書,以表彰明堂的學者。他為明堂學者盛都寫了《文集》。陳耀祖,前政治參贊,曾寫過「題名」,並被命名為「應天府書院」。應天書院改為公辦學校,政府撥出十公頃學田作校款。宋徽堯於1009年2月24日對書院的詔書。此後,應天書院獲得了官學地位。書院在宋代被正式認定為早期的官學。
『伍』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它們分別是什麼
分別是: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崇陽書院。書院在古代時,是比較特殊的教育形式之一,它是文化起源地,也是學子的學術中心,因此書院是我國文化教育的重要之地。早在唐朝時期,書院就已建立,到了宋朝時期,書院更是被列為一種國學制度。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我國的四大書院。
崇陽書院崇陽書院位於河南登封市,創建時期是北魏時期,當時崇陽書院被稱為崇陽寺,崇陽書院與別的書院不同,它是以理學著名,也是儒學的傳播之地。崇陽書院的建築面積比較大,它不單單是只有一個院落,而是除了主要院落以外,它的周圍還有很多單體建築,因此它佔地比較寬。
『陸』 宋代著名四大書院極其地理位置簡述
一、應天府書院
原址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由五代後晉楊愨所創,並列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宋初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於繁華鬧市,歷來人才輩出。
靖康之變時(1126年),金兵南侵,中原淪陷,應天府書院被毀,學子紛紛南遷,中國書院教育中心隨之南移,應天府書院沒落。歷朝雖有人曾重修書院,但未能成功,今日應天府書院只剩下殘存建築。
二、嶽麓書院
位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山東麓,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歷經宋、元、明、清各個朝代,迨及晚清改為湖南高等學堂,至今仍為湖南大學下屬的辦學機構,歷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見的「千年學府」。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嶽麓山風景名勝區重要觀光點。
三、石鼓書院
位於中國湖南省衡陽市城北蒸水、湘江、耒水匯合處的石鼓山。書院始建於唐元和五年,為宋朝四大書院之首,迄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它三面環水、四面憑虛、地理位置獨特,風光秀麗絕美,山上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飛檐翹角,江面帆影漣漣,漁歌唱晚,自古有「石鼓江山錦綉華」之美譽。
四、白鹿洞書院
位於今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
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6)中國歷史上天府書院在哪裡擴展閱讀:
書院歷史
公元907年唐朝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中國開始出現一批私人創辦書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中國古人講求詩禮傳家,無論哪朝哪代,都把讀書看作一等一的大事,於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轉中,承載著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書院」也應運而生。
1998年初,據說國家郵政局准備發行「四大書院」郵票時,曾事先到石鼓書院實地考察,但因只見山石、不見書院,之後改選河南鄭州登封嵩陽書院。
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郵票所選書院為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
『柒』 我國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坐落於哪裡
應天府書院又稱睢陽書院,前身南都學舍,原址位於河南省商丘縣城南,由五代後晉楊愨所創,並列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宋初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於繁華 鬧市,歷來人才輩出。靖康國難時(1126),金兵南侵,中原淪陷,應天府書院被毀,學子紛紛南遷,中國書院教育中心隨之南移,應天府書院沒落。歷朝雖有人曾重修書院,但未能成功,今天應天府書院只剩下殘存的建築,供人瞻仰 最具體的位置就是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
『捌』 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分別是哪四個,四大書院是怎麼興起的
我國古代的四大書院可以說是很多學子都嚮往的地方,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一下這四大書院。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今天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區,坐落在嵩山的南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在當時嵩陽書院還不叫做這個名字,當時的嵩陽書院被稱之為嵩陽寺,而到了宋代時期。當時很多著名的學者都在這里講學,例如說范仲淹。
『玖』 應天府書院的介紹
應天府書院又稱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史載「州郡置學始於此」。12應天府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1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為南京,成為宋朝的陪都,應天書院又稱為「南都學舍」。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應天書院改升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慶歷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2北宋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於繁華鬧市之中,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2書院內主要景點有:崇聖殿、大成殿、前講堂、書院大門、御書樓、狀元橋、教官宅、明倫堂、廊房等。
『拾』 宋朝四大書院的應天書院
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於1006年改為應天府,1009年,應天府知府把這一請求上報朝廷,宋真宗大為贊賞,立即批准,並使端明殿學士盛度著文評記其事,前參政事陳堯佐題寫匾額,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大中祥符二年,州人曹誠願以學舍入官,並請戚舜賓主持。仁宗景祐二年(1035),應天府書院改為府學,晏殊又聘請因服喪而退居睢陽的范仲淹執教,任教期間,范仲淹撰寫《南京書院提名記》。當時的應天府書院,是中州的一大學府,據《宋史》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晏殊)始。」從大中祥符以後的二十餘年間,應天府書院的學生「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台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宋仁宗時,又於1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後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擴展。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輩出,顯盛一時,後人還立有《範文正公講院碑記》以茲紀念。
明正德六年遷城,應天書院也遷往今地——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現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築。原大成殿內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倫堂為學堂。這兩座建築均為歇山式建築。大成殿為祭孔之地,明倫堂為應試地。
應天書院在歷經了輝煌後,在宋欽宗時毀於戰亂。直至明朝嘉靖時,御史蔡璦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學改建,沿用舊名。但不久,宰相張居正於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下令拆毀天下所有書院,應天書院沒能逃過此劫。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陳錫格重修應天書院,但短暫的輝煌後又被廢止。 應天書院修復工程被列為2007年的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點工程,總投資1920萬元,佔地面積達52畝,委託河南大學古建築研究院設計,整個書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牌樓、大門及東西側門,前講堂及東西側門、明倫堂及東西配房、藏書樓及東西側門,饌堂、教官宅、崇聖殿、東西偏房、魁星樓及東西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