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西藏宗教多少年歷史

西藏宗教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22 06:34:53

『壹』 西藏最古老的宗教是什麼教

苯教
本教究竟產生於何時,其年代也很難稽考,即如一些本教中的「大德」,他們也只能籠統地說其創建是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以前」。今天的一些知名的本教大師,例如朗依寺的龍哇丹珍,益西寺的阿雍·澤治致明,他們認為本教祖師辛繞米沃創建本教已有18000的歷史。18000年,這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這樣一來,本教產生的年代就玄之又玄了。 考諸藏文典籍,對本教產生的年代可以說完全沒有記載,對本教在藏區的最早流傳情況,倒是時有提及。

『貳』 西藏宗教歷史

藏傳佛教是在我國青海、西藏、內蒙古以及現在距離西藏較近等地區流行的一種宗教。公元7世紀佛教密宗傳入西藏。也稱為喇嘛教。自稱「佛教」或「內道」。有人認為為藏傳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與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結合的產物。佛教之所以為佛教,在於其三藏經典與戒律,以及法脈的傳承。藏傳佛教所依據者是真實的三藏經典,而未經過其他宗教修改;藏傳佛教的戒律體系是真實的佛教體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應俱全;在法脈上,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延續到今天,由清凈證悟的大德傳承代代相傳至今。藏傳佛教可以說是完整地保存了整個佛教的形式與精髓,相反地,漢地佛教則依據本地風俗而舍棄了一些內容,例如漢地沒有班智達這些概念,沒有辯經等,這些都是佛教本身就具有的東西,又如漢地佛教造像方面也偏重於姿態優美的佛與菩薩形象,而對形象可怖的菩薩,則少有造像,而西藏佛教則不如此對待。而苯教本身屬於外道,但也有相當數量的鬼神皈依這個宗教,也有很多護法神,蓮花生大師在應藏王邀請,從印度來到藏地之後,降伏了這些苯教的鬼神,使之皈依佛教。現在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為一些特殊的用意,學習苯教的教法而成為苯教的上師,雖然如此,佛教仍舊是佛教,並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卻參雜越來越多的佛教元素。 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並影響其他地區(如蒙古、錫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如蒙古、納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講授、辯理、念誦和寫作仍用藏語和藏文,故又稱「藏語系佛教」。
藏語系佛教始於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分別帶去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和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經。依據藏地佛教史記載松贊干布本身為十一面千手觀音,文成公主與尺尊公主分別為綠度母和白度母,後建大昭寺和小昭寺。松贊干布本身頭上還有一個頭,上部的頭為阿彌陀佛的頭,為避免他人產生邪見,平時用布將上面的頭包起來,這在西藏著名的著作《柱間遺教》(印度享有盛譽,被尊為第二佛陀的阿底峽尊者,前往西藏,望見山中光芒而在觀世音菩薩的指引下開取此書)中提及。
隨著喇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清王朝通過尊奉藏傳佛教,與生活在西藏、雲南、四川、青海、甘肅、新疆、內外蒙和東北地區的蒙、藏民族建立了強大有力的共同的精神信仰紐帶,進而控制了東北到西北、西南的廣大地區,為入關統一中國創造了重要條件。藏傳佛教於後弘期時傳入青海、四川、甘肅、內蒙、雲南及今蒙古國,13世紀後開始傳入元、明、清宮廷,對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還先後傳入尼泊爾、不丹、錫金、拉達克等周邊鄰國及鄰境。上世紀初,開始傳入歐美,分別建有傳教中心或藏傳佛教研究機構,並得到發展,現已成為西方國家的宗教信仰之一。
有學者將印度外道——大自在性力派與西藏佛教中的雙修聯系。性力派的核心見解,是人應該順應自己的慾望,自在縱欲。而雙修本質則是雙運:顯現與空性的雙運、智與悲的雙運、樂與空的雙運等,上個世紀寧瑪派大德法王如意寶曾經就這個問題詳細地做過區分,明理之人當能從這些開示中明白所以。雙修的修法,本身也是聖者才有資格修習,聖者的所作所為,凡夫無能了解,但其本質仍舊是利益眾生,如濟公活佛示現喝酒吃肉。這樣的修行與性力派提倡的縱欲,相比有不同,如濟公活佛喝酒吃肉,豈能說是聖者耽於酒肉之欲?
編輯本段
歷史-前弘期

初傳神話
28代贊普拉托托日年贊時,天降神物,神物有:一肘量黃金寶塔、《百拜懺悔經》、《寶篋經》和六字大明心咒。
松贊干布
佛教大規模地傳入西藏應該從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時開始。佛教從兩個方向傳入,漢地和印度。當時的西藏松贊干布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並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
赤松德贊
赤松德贊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寂護和蓮華生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後,赤松德贊特地派人到印度請來12位僧人,為7位吐蕃貴族青年剃度授戒。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們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稱為「七覺士」。並請譯師從梵文翻譯大批佛典,同時也從漢文翻譯一些佛經。因此,佛教三寶——佛、法、僧終於齊備。此時譯經事業開始興盛。這段時期共編著了四部目錄:旁塘目錄、丹噶目錄、青浦目錄。
赤松德贊之後的3位贊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侶免於賦稅和體力勞動;王宮內設置供奉佛、法、僧「三寶」的道場,讓僧人參與國政。
赤祖德贊
赤祖德贊(又名赤熱巴堅)再次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有一個事件可以表現他對佛教的態度:當僧人講經時,赤祖德贊坐在中間,頭發編成兩辮束以長絲帶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後讓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對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贊興佛主要措施有:興建烏香多寺、制定七戶供僧的規定(規定每7戶平民負責供養1位僧人的生活)、釐定文字(西藏歷史上第二次釐定文字)、統一譯例(頒布了釐定新詞術語的法令、規定譯例三條)。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譯師,以「三老」(比盧遮那、丹瑪孜芒、迦濕彌羅·阿難陀)、「三中」(涅·般若鳩摩羅、款·魯易旺波、瑪·仁欽卻)和「三少」(噶瓦·拜則、焦若·魯益堅贊、尚·意希德)。
由於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祖德贊的突出貢獻,歷史上稱這三代贊普為「祖孫三王」。
朗達瑪滅佛
但在九世紀中葉,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壞,即所謂朗達瑪滅法,曾有一段時間(842-978)佛教沉寂了。 稱為「黑暗時代」。赤祖德贊的興佛措施和把王朝軍政大權交給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貴族們的不滿。貴族們謀害了赤祖德贊,擁立朗達瑪為贊普後,展開了大規模的禁佛運動。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閉,大昭寺改為屠宰場,釋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來。因為是文成公主把釋迦牟尼佛像從內地帶來並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說成是魔鬼的轉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願從命而又戒殺生的僧人被強迫操起弓箭,帶著獵狗去山上打獵。佛教寺廟內的壁畫被塗抹掉後,又在上面畫僧人飲酒作樂的畫。許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釘上釘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經被燒毀或扔到水中。這次禁佛運動對佛教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達瑪以後的近百年間稱為「滅法期」或「黑暗時代」。
有些外表在家的白衣俗人,而實際在家修習密咒金剛乘法的人士,是當時的藏王和大臣們所不知道的。由於當時沒有顯現出家相。而未遭到迫害的人,還是為數不少的。一切智耶桑哲哇也說:『那時毗奈耶教法雖是遭到摧殘,但是大密咒金剛乘法這一方面,直到而今是從未衰沒的。
密宗之修持者,亦只有白衣之居士,於各自家中,或清凈山邊,修講生圓次第,所以能令密乘律儀傳統,得以不斷。 其他共同佛法言之:則所有三代藏王時所翻譯一切之經續,以善於保存之故,因此大部分,尚能流傳至今。
編輯本段
歷史-後弘期

朗達瑪滅佛一百年之後,佛教後來由原西康地區和衛藏地區再度傳入,西藏佛教又得復甦。朗達瑪滅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之後稱為「後弘期」。藏傳佛教後弘期根據佛教傳入路線的不同,分為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
上路弘傳
上路弘傳指從衛藏地區傳入的佛教。對佛教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的著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欽桑波(958-1055)、阿底峽(982-1054)。
仁欽桑波翻譯了17部經、33部論、108部怛特羅,建寺108座。
阿底峽寫作《菩提道燈論》,對藏傳佛教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弟子仲敦巴創立噶當派。同時他還是觀音、度母信仰的推動者。
下路弘傳
下路弘傳指有阿里地區傳入的佛教。主要人物有:索南堅贊、賽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彌譯師釋迦意希

『叄』 藏傳佛教的起源

藏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藏傳佛教是由古象雄王朝引入西藏地區的,因為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容而各自得到了發展。

象雄是「古象雄佛法」的發祥地。古象雄的王子辛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的《甘珠爾》其實就是藏族一切歷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

今天藏族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有許多也是象雄時代留傳下來的,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插風馬旗、插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打卦、算命,都有本教遺俗的影子。

(3)西藏宗教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一、教義

藏傳佛教教義特徵為:大小乘兼學,顯密雙修,見行並重,並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點。傳承各異、儀軌復雜、像設繁多,是藏傳佛教有別於漢地佛教的一個顯著特點。顯宗說一切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宗中以中觀為最發達。

龍樹一系的論典以「正理聚六論」為中心,經過宗喀巴的倡導,中觀應成派月稱所著的《入中論》最受推崇,成為中觀論著的代表作。《現觀庄嚴論》與《入中論》兩書漢文未譯,而龍樹的《大智度論》藏文未譯,因而成為藏傳與漢傳佛學之一重要區別。

西藏密教一般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無上瑜伽部的各種教授為主要修行法門。

二、傳承

藏傳佛教的傳承方式既有師徒傳承方式,如寧瑪派、噶舉派、噶當派;也有家族傳承方式,如薩迦派,基本上採用以昆氏家族為基礎的家族傳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還是活佛轉世制度。

「政教合一」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點。歷史上,藏傳佛教的多數派別都和一定的政治勢力(包括地方實力集團或家族勢力)結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

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贊贊普時初見雛形,至薩迦派時正式確立,其後不斷完善,待格魯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權後而達鼎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時廢除。

『肆』 西藏到底有幾個宗教從歷史上至今

剛開始有些原始信仰,最後逐漸形成苯教,但是苯教自身也分很多派別。然後是藏傳佛教,但是藏傳佛教中也有很多不同派別,比如寧瑪派、噶當派等等。其實藏區某些地方也有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別的宗教的存在,只是說信奉的人很少。

『伍』 藏傳佛教的歷史

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系。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的影響。

初傳神話
28代贊普拉托托日年贊時,天降神物,神物有:一肘量黃金寶塔、《百拜懺悔經》、《寶篋經》和六字大明心咒。
松贊干布
佛教大規模地傳入西藏應該從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時開始。佛教從兩個方向傳入,漢地和印度。當時的西藏松贊干布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並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
赤松德贊
赤松德贊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寂護和蓮華生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後,赤松德贊特地派人到印度請來12位僧人,為7位吐蕃貴族青年剃度授戒。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們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稱為「七覺士」。並請譯師從梵文翻譯大批佛典,同時也從漢文翻譯一些佛經。因此,佛教三寶——佛、法、僧終於齊備。此時譯經事業開始興盛。這段時期共編著了四部目錄:旁塘目錄、丹噶目錄、青浦目錄。 赤松德贊之後的3位贊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侶免於賦稅和體力勞動;王宮內設置供奉佛、法、僧「三寶」的道場,讓僧人參與國政。
赤祖德贊
赤祖德贊(又名赤熱巴堅)再次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有一個事件可以表現他對佛教的態度:當僧人講經時,赤祖德贊坐在中間,頭發編成兩辮束以長絲帶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後讓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對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贊興佛主要措施有:興建烏香多寺、制定七戶供僧的規定(規定每7戶平民負責供養1位僧人的生活)、釐定文字(西藏歷史上第二次釐定文字)、統一譯例(頒布了釐定新詞術語的法令、規定譯例三條)。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譯師,以「三老」(比盧遮那、丹瑪孜芒、迦濕彌羅·阿難陀)、「三中」(涅·般若鳩摩羅、款·魯易旺波、瑪·仁欽卻)和「三少」(噶瓦·拜則、焦若·魯益堅贊、尚·意希德)。 由於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祖德贊的突出貢獻,歷史上稱這三代贊普為「祖孫三王」。
朗達瑪滅佛
但在九世紀中葉,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壞,即所謂朗達瑪滅法,曾有一段時間(842-978)佛教沉寂了。 稱為「黑暗時代」。赤祖德贊的興佛措施和把王朝軍政大權交給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貴族們的不滿。貴族們謀害了赤祖德贊,擁立朗達瑪為贊普後,展開了大規模的禁佛運動。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閉,大昭寺改為屠宰場,釋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來。因為是文成公主把釋迦牟尼佛像從內地帶來並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說成是魔鬼的轉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願從命而又戒殺生的僧人被強迫操起弓箭,帶著獵狗去山上打獵。佛教寺廟內的壁畫被塗抹掉後,又在上面畫僧人飲酒作樂的畫。許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釘上釘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經被燒毀或扔到水中。這次禁佛運動對佛教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達瑪以後的近百年間稱為「滅法期」或「黑暗時代」。
有些外表在家的白衣俗人,而實際在家修習密咒金剛乘法的人士,是當時的藏王和大臣們所不知道的。由於當時沒有顯現出家相。而未遭到迫害的人,還是為數不少的。一切智耶桑哲哇也說:『那時毗奈耶教法雖是遭到摧殘,但是大密咒金剛乘法這一方面,直到而今是從未衰沒的。
密宗之修持者,亦只有白衣之居士,於各自家中,或清凈山邊,修講生圓次第,所以能令密乘律儀傳統,得以不斷。 其他共同佛法言之:則所有三代藏王時所翻譯一切之經續,以善於保存之故,因此大部分,尚能流傳至今。
朗達瑪滅佛一百年之後,佛教後來由原西康地區和衛藏地區再度傳入,西藏佛教又得復甦。朗達瑪滅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之後稱為「後弘期」。藏傳佛教後弘期根據佛教傳入路線的不同,分為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
上路弘傳
上路弘傳指從衛藏地區傳入的佛教。對佛教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的著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欽桑波(958-1055)、阿底峽(982-1054)。 仁欽桑波翻譯了17部經、33部論、108部怛特羅,建寺108座。 阿底峽寫作《菩提道燈論》,對藏傳佛教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弟子仲敦巴創立噶當派。同時他還是觀音、度母信仰的推動者。
下路弘傳
下路弘傳指有阿里地區傳入的佛教。主要人物有:索南堅贊、賽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彌譯師釋迦意希。
支派的形成
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格魯派興起後,噶當派則並入格魯派而不單獨存在。藏傳佛教的派別差異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於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異於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張的教義不同而分派。其派別差異是因不同師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據不同經典和對經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內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眾多派別。這是藏傳佛教的又一特點。

『陸』 藏族有幾千年悠久的歷史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6] 。
吐蕃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7] 。
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7]
吐蕃時期
公元7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了中原地區300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並10餘個部落和部族,統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一寫邏些,即今拉薩)。松贊干布在位期間,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於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今西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關系。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晉封為「賓王」。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200餘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6] 」。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攜帶綉花錦緞數萬匹,工技書箱多種和一應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入蕃後曾資助於田(今新疆境內)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譯經,並向唐朝求得《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熱巴巾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派劉元鼎等人到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於拉薩東郊。此次會盟時在唐長慶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商議今後「社稷如一」。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石刻「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也叫「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就是第八次會盟後所立),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此後的三、四百年間,藏族與北宋、南宋、西夏、遼、金等政權都有著密切聯系[6] 。
唐蕃會盟碑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內訌和部族之間、邊將之間的混戰而分裂瓦解,出現眾多互不統屬的地方勢力。它們各佔一方,互相征伐,爭戰不已,竟持續了400來年。與此同時,從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藏傳佛教為藏區各階層所接受,並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佛教上層人物往往和當地首領緊密結合,互為利用,在藏族歷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體制[6] 。
宋元時期
從9世紀末開始,藏族內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區陷入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並形成「阿里王系」及(後藏)「亞澤」王系、(山南)「雅隆覺阿」王系和(前藏)「拉薩王系」等。它們各自為政,不相統屬,有時還常常為各自利益互相侵襲劫掠,大小戰爭頻繁。
「涼州會盟」唐卡
這一時期,佛教為藏區各階層所接受,並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藏傳佛教上層人物往往和當地首領緊密結合,互為利用,在藏族歷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體制。在宋金時代,藏族各地方政權又加強與中央政權的聯系,有些地方首領受到中央政權的冊封。「茶馬互換」等藏、漢貿易有了較大發展。
1244年秋蒙古宗王闊端代表蒙古汗廷與西藏薩加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這塊土地上成功舉行了「涼州會盟」。[8]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元初,首次設置中央機構總制院(1288年改稱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西藏等地的軍政事務。宣政院使(主管官員)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師舉薦的僧人擔任

『柒』 藏族有多少年的歷史

傳統觀點認為,藏文是松贊干布時代由吞彌·桑布札仿照古代梵文創制的,距今約1300餘年。然而,一些專家從目前的考古成果和史料記載中發現,藏族有文字的歷史很可能早於1300年前。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隊負責人、副研究員趙慧民介紹,考古工作者曾在距今已有1275年歷史的西藏朗縣列山墓群中發現長1米左右的條形木構件,其上書有墨寫的單個字母,字母與現代藏語中的母音字母相似,字體較為成熟。

趙慧民認為,木構件上的文字應該是區別吞彌·桑布札所創文字的另一種成熟文字,這證明早在吐蕃時期,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

西藏文獻中多有吞彌·桑布札創造文字的說法,而《善逝佛教史》記載:「參據蕃語實際,乃創三十字母及四母音」,這段記載似乎暗喻早在吞彌·桑布札之前,人們已經在使用一種「蕃語」了。

趙慧民推測,吐蕃王朝初期,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域生活的人們已經廣泛使用文字,而且那時的文字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他還認為,藏文字母的發生、發展是勤勞、智慧的人們在長期大量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並非個人的偉大行為。早在吞彌·桑布札創造現今通用的藏文前,藏族文字可能就已發展到一定水平,到了吐蕃時期則在字體、文法、發音上經歷了較大變化,後世人們出於「英雄崇拜」心理,才演繹出「創字」的說法。

與趙慧民有著同樣觀點的還有西藏著名民俗學家、西藏大學客座教授赤烈曲扎。據赤烈曲扎介紹,在西藏苯教徒撰寫的大量史書中,藏文起源被認為距今4000年以前,當時人們使用一種叫「瑪爾文」的文字。另外,象雄文也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使用的文字,而據苯教典籍記載,苯教的創立至少已有8000年的歷史。

他認為,「瑪爾文」當時僅在王室成員間和祭祀中使用,由於缺乏群眾基礎而導致了該文字的最終消亡。松贊干布時期崇佛滅苯,幾乎燒掉了苯教所有經文,使象雄文字成為千古之「謎」。

另據考古發現,吐蕃時期的石碑、敦煌出土的藏文史書、鍾文中有很多文字與吞彌·桑布札創造的文字書寫法不同。

赤烈曲扎說,如果吞彌·桑布札之前沒有文字,那麼僅靠口頭相傳,史書對吐蕃時代前苯教、42個部落以及松贊干布之前32代贊普的歷史不可能記載得那麼詳盡。而且語言和文字的形成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吞彌·桑布札創字的說法「不符合社會發展的事實」。

閱讀全文

與西藏宗教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