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
提起中國歷史,作為一個中國人,都是極為自豪的。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延續至今的文明。中國的歷史可往前追溯五千年,自盤古開天,經過了:原始時期-黃帝-唐-虞-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新-東漢-三國時代-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等等朝代。
這就是五千年文明的說法的來源。
❷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留下的燦爛文化,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不是簡簡單單的說上幾個傳統故事或背上幾個優秀成語或朗誦幾句古詩歌詞那麼簡單的事情。祖國優秀文化的傳承,應當在教育階段就完成。在這一人生階段如果沒有完成,也許會影響到青年人的三觀,會導致青年人三觀不正等問題,以至波及到青年人的健康成長。當然也不否認在教育階段結束後,讓青年人有進一步深入學習和把握祖國優秀文化的途徑和渠道,重要的便是要充分地發揮好國家電視、新聞、報刊、輿論、影像和圖書、媒體、宣傳等等文化娛樂工具,權威的、積極的、正向的、激勵的有效作用,全面推動國家文化宣傳什麼或反對什麼、提倡什麼或限制什麼、弘揚什麼或摒棄什麼的健康優秀的文化秩序形成,為國家形成風清氣正的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促進與保障作用,讓青年人從中得到優秀文化熏陶,鼓勵其快樂健康地生活與成長。
❸ 中國五千年歷史是什麼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
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一般講文明史,是以城、青銅和文字為標志的。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計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專家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❹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什麼
事實上中國不止五千年的歷史,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城和祭壇。
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的證實了中國的文明史在5000年以上,一般來說五千年是從公元前2200年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 ,距今4200年左右,以當時的學術水平不能考證的很清楚,因此大概的說中國有5000年歷史。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華夏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演繹出了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
古時候流傳著一個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說的是在天地開辟之前,宇宙不過是混混沌沌的一團氣,裡面沒有光,沒有聲音。這時候,出了一個盤古氏,用大斧把這一團混沌劈了開來。輕的氣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氣往下沉,就成了地。
以後,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氏本人也每天長高了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也就很厚很厚,盤古氏當然也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後來,盤古氏死了,他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就變成了太陽、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❺ 中國5000年歷史是什麼
中國的5000年歷史是一幅興衰交替,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人文,建築,工藝,陶瓷,冶金,等各個方面。從堯,舜,禹到如今的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裡面有我們的興盛史,也有屈辱史。風雨變換。
❻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急求!!
原始社會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公元前2698-前2598年)時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
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傳說時代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舜、禹。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
夏商周時期
夏朝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大禹死後,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的傳子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說的「家天下」。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
夏啟即位後,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可惜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無能,被一位諸侯首領、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後羿所逐。太康死後後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後羿之手。仲康死後,其子相立,後羿被他的臣子寒浞所殺,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後緡正在懷孕,逃奔到有仍,生少康。少康長大後,就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杼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並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夏王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當時已經能冶煉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歷和干支記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終於被商湯所滅。
商朝
商人傳說是帝嚳之子契的後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開始興起。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時,已經成為以毫為都城的強大方國。在伊尹的輔佐下,成湯首先爭取眾多方國的支持,征討不歸順的方國,最後興兵伐夏,鳴條一站,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新建立的商王朝,雖然在社會型態上與夏王朝並無區別,但是他的誕生,畢竟給古代社會內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階級社會的機制。所以古書對商湯伐桀滅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
商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無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攝政。三年,太甲悔過,又迎歸復位、勤儉愛民、諸侯親附,社會安定,被稱為守成之主太宗。此後,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時,曾發生過有諸侯不朝的情況,太戊繼位,在伊陟和巫鹹的輔佐之下,殷道復興,諸侯歸附,太戊被稱為中宗。
從第十位天子仲丁開始,商王室出現混亂。盤庚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將都城由邢邑遷至殷,使局勢得以安定,政治,經濟,文化開始迅速發展。史稱盤庚遷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鄉間長大,了解民間疾苦和稼檣艱難。他從奴隸中慧眼提拔傅說為相,任人唯賢,大力改革政治,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並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擾,大規模地對荊、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勢力遠及四方,發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後,社會矛盾加劇,殷王朝逐漸出現衰亂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無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為射天。後來他在河間打獵時,遭電擊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紂時,王權與貴族權勢的斗爭發展到了鼎點。紂王自持聰明,剛愎自用,文過飾非,淫虐無比,奢侈無度,醉生夢死,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作長夜之飲。紂王設炮烙之刑,大肆殘殺王公貴族。濫施酷刑,加重聚斂,使得諸侯、貴族和小民都相與反叛。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外圍部族用兵,平定東夷,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西方的周人乘機發展起來,終於滅掉了殷商。
周朝
西周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武王滅商建國,到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西伯昌積善修德,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周文王逝世。其子發繼位, 稱武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
武王建周後,大封功臣謀士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
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 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 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 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後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秦漢時期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統一後,為了防禦匈奴南侵,在連接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又向東、西兩段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這就是有名的萬里長城。秦統治者的暴政導致了農民戰爭的爆發和秦王朝的滅亡。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後漢。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210年。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三國兩晉南北朝
從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統一,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基本上統一北方。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孫權、劉備的地位得到鞏固。220年,曹丕稱帝建魏;221年,劉備稱帝建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建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時期,各國經濟都得到了發展。
三國後期,魏國的力量日益強大。263年,魏滅了蜀漢。265年,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西晉的統一是短期的,由於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內遷的少數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斷起義、反抗,終於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西晉滅亡後,皇族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政權,史稱東晉。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後建立了許多國家,史稱十六國。383年,統一黃河流域的前秦和東晉間的淝水之戰,東晉取得了勝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在南方,東晉之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在北方,經歷了北魏、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五個朝代,史稱北朝。南北朝時期,江南得到了開發,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不少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
隋唐時期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建隋,是為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南下滅陳,至此,動亂了400多年的中國又一次進入統一時期。隋朝不幸短命,只傳了三帝38年,至公元618年,便被李淵所篡。隋唐王朝共存32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盛期。
隋朝改革
開明的隋文帝楊堅又進行了不少改革。在政治上,他以確立「三省六部制」的政治體制為中心,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制;創立了科舉制度,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打破了長期沿用的世襲體系;還制定了簡便易行的法制。經濟上,他採用北朝以來的田畝制,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並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政治改革,經濟發展為社會意識逐漸趨同創造了條件,出現了正統經學和佛教文化同時並存的局面,糾正了北朝以佛教為國教和南朝盛行清談的偏向,促進了思想文化上南北合流、中外交流的發展。隋朝的藝術有許多新成就,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舞蹈等都得到了發展。
中晚唐後
藩鎮和中央政權日益對立,新舊官僚、宦官與朋黨間的專權斗爭日益尖銳,終於出現了 「五代十國」的動盪。這時期,經濟凋敝,人民困苦,只有金陵、成都等地,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少有戰火侵擾,保持著相對的繁榮和進步。
唐朝末期
黃巢起義失敗,藩鎮首領紛紛割據。公元907年,朱溫代唐,建國為梁,史稱後梁。此後,北方先後換了五個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史家總稱「五代」。南方則在相近的時間出現了九個並列的割據政權,即前蜀、吳、吳越、楚、南漢、閩、南平、後蜀和南唐,這九個割據政權加上與後周同時建都於太原的北漢,被稱為「十國」。中國重新陷入戰亂階段。直到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宋王朝,中國又一次恢復了統一的局面。
五代十國
唐末,籓鎮之禍,宦官之亂,黃巢起義,朋黨之爭令光輝燦爛的唐帝國終告崩潰。取而代之的是中國繼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時期。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建都於開封。朱梁以後,繼起的朝代,分別是唐、晉、漢、周,與梁合稱為五代。除五代外,當時中國南方境內還有許多其它的割據勢力,即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北漢等十個王朝,統稱為十國。史稱五代十國,但實際的國卻不止十個。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榷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榷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系,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榷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郭榮後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郭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宋元時期
從907年後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經濟獲得較大發展。五代十國後期,後周逐漸強大,為後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北宋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封建經濟得到繼續發展。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困難等危機,為了克服統治危機,王安石實行了變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備空虛,金兵南下,結束了北宋的統治。1127年,南宋的統治開始。南宋與金對峙,南北經濟都有新的發展。
北宋時,同其並立的主要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有取代遼的女真族建立的金,還有黨項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權間不斷進行戰爭,同時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
蒙古族的首領鐵木真(後被尊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統一了全國。元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轄了全國。
宋元時期,各民族經濟交往頻繁,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經濟較前繁榮,中國同亞、歐、非各國聯系加強,文化科學技術達到了高度繁榮的水平。
遼朝
或稱大遼或遼國,又稱契丹,簡稱遼,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遼朝的原名為契丹國,於916年建立,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曾復更名「契丹」,1066年恢復國號「遼」,直到1125年遼為金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所滅。遼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
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融合。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輝煌的歷史。
金朝
女真勃興於今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1115年1月28日,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金朝建國後,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五京一下,遼朝隨即滅亡。金滅遼後,與北宋遂成敵國。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後,挾滅遼之威,很快席捲而南,於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女真在消滅遼朝和北宋後,統一了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並與南宋長期對峙。金朝在實行猛安謀克等獨特製度的同時,也採納了內地的很多政治制度。完顏亮在位期間,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金在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後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涌,同時又受到蒙古帝國軍隊的不斷打擊,終於亡國。
金朝時期,隨著封建化的深入,社會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除了畜牧業的優勢外,其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也有所進步。金朝文化深受漢族影響,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其中戲劇較為突出,並產生了元好問等著名文學家。
西夏
西夏是以黨項族為主的帝國,自南北朝時,居青海東南部的黨項族強盛起來,隋唐時始內附中原,其居地置州、府首領拓跋赤辭受唐王朝賜李姓。
李元昊繼位後,實施了一系列提高民族意識的策略,會除唐,宋的賜姓,改姓嵬名,自號兀卒(青天子)。隨後,李元昊實行變發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准備建國稱帝。脫宋建大夏帝國。元昊於大慶三年(宋寶元元年,1038)十月十一日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又大封群臣,並派遣使臣到宋朝上表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1041年和1042年,元昊的部隊在好水川和三川口相繼大敗宋軍,宋仁宗只好冊封元昊為夏國王。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實際上,當時的中國形成了宋、遼(金)、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德旺繼位後,蒙軍乘西夏國勢積弱大舉進攻。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軍攻佔肅州、甘州等地之後,揮師東進,越過沙漠、渡過黃河,攻佔應里(今中衛)、西平府。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兵繼續圍困興慶府,他自已領軍南下,攻佔積石州之後,於4月抵達隆德,並派兵攻佔德川州。閨五月,成吉思汗上六盤山避暑,6月,西夏末主李睍率西夏文武官員投降。7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病死,蒙軍恐西夏有變,就在隨軍途中殺死李睍,從此,立國190年的西夏為蒙古所滅。
明清時期
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止,是中國封建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漸衰落時期。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朱棣設立東廠,明憲宗成化年間設立西廠。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力量,明成祖朱棣營建並遷都北京。為鞏固北部邊防,明政府修築了北邊的長城。為了進一步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政府派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明朝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明朝後期,封建專制統治非常腐朽,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終於爆發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明朝的統治被推翻。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權後金。1636年,皇太極定國號為清,順治登基後,於1644年經山海關定鼎北京並擊敗李自成,建立了清朝。清初統治者為了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除設立內閣、六部外,還增設了南書房、軍機處;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興起文字獄,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
近代時期
晚清時期
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中,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驚醒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了。中國從此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鴉片戰爭後,清朝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農民起義風起雲涌。1851年,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並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引發的天京事變大傷了太平天國的元氣;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新時代農民戰爭的特點。太平天國的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勇敢地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民戰爭的高峰。
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從60年代到90年代。他們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19世紀60、70年代,中國社會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中國無產階級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早於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者,具有最堅決、最徹底的革命性。
19世紀後半期,隨著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更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83年和1894年,先後爆發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新約》的簽訂,使法國進一步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馬關條約》簽訂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展開了資本輸出的激烈競爭,還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甲午中日戰爭後,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發動政變,使維新變法歸於失敗。這場維新運動史稱戊戌變法。
19世紀末,在華北地區爆發義和團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❼ 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有哪些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明朝後期,中國東北部的滿族人迅速崛起,於1644年建立清朝(1644—1911年),定都北京。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康熙(1661—1722年在位)統一了台灣,遏止了沙俄的入侵。他還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制定了由中央政府最終決定西藏地方領袖的一整套規章制度。在其統治下,中國疆土面積超過1100萬平方公里。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了。
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說起中國歷史朝代,夏商周(西周、東周),秦兩漢(西漢、東漢)成,蜀魏吳爭晉(西晉、東晉)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關於中國人及其文化的來源,長期存在外來說和本土說、一元論與多元論的爭辯。
幾千年來的中國,每一次政權的更迭,都是一次對文化思想的一次狠毒的閹割。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國家還沒有徹底統一,文化思潮比較寬泛,百家爭鳴的文化對於中國的思想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秦代開國,發生了焚書坑儒的迫害知識分子事件;漢代開國,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號召,儒家思想被徹底閹割,成為了統治階級愚民政策的工具。
所謂五千年文明史,是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向下推算出來的。據古書記載,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舟車、衣裳、宮室等等。司馬遷寫《史記》時,看到孔子所傳的《宰予問五帝德》、《帝系姓》中有關黃帝的內容很多,但是當時的學者往往不相信。
司馬遷於是「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所到之處,當地長老向他提到黃帝、堯、舜留下的史跡,往往與文獻所記相吻合。
❽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是一個漫長的歷程,其中有進步也有倒退,有輝煌也有悲涼,有極盛也有衰亡,有風和日麗也有血雨腥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誕生文明的國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史包括以下三個階段:原始社會階段(距今約170萬年前-約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階段(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會階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原始社會階段從中國境內已發現的最早人類元謀人所處時代開始,到中國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前夕結束;奴隸社會階段從中國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開始,到春秋末結束;封建社會階段從戰國初開始,到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結束。 其中封建社會階段可分為五個時期:戰國、秦、漢時期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明、清時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來源:新傳奇
❾ 中華上下五千年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歷史讀物。記錄了從遠古時代到清朝結束期間,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
全書根據史籍材料,以時間為經,以重要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為緯,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加以組織和剪裁,囊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有序地、全方位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脈絡,並融獨特的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於一體。
本書作為一種學習歷史的輔助讀物,在閱讀中不僅可以知曉過去,了解民族的興衰榮辱,還可以繼承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並從中提升自我的學識與修養。
(9)中國五千年歷史留下了什麼擴展閱讀
評價: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超值白金版)》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經典歷史讀物,一經問世,便因其獨特的體例、豐富的知識而深受讀者喜愛,成為我國發行量最大的歷史類讀物之一。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超值白金版)》通過科學的體例、全面的內容,圖文結合,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講述了中華五千年歷史,使得這一經典讀物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等方面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同時,《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超值白金版)》以時間為序
精選了重大事件、風雲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等內容,分為華夏起源、中原爭霸、九州一統等7個篇章,使讀者能從中華五千年歷史中汲取睿見卓識,深化並拓展人生閱歷。
精練簡潔的文字、多種視覺元素、全新的視角、科學的體例,結合全面豐富的內容,使讀者能深入地了解歷史,從全新的角度和嶄新的層面去感受歷史、思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