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紫金山和莫愁湖哪個歷史更久
紫金山山勢險峻、蜿蜒如龍,早在三國與漢朝,即負盛名。
莫愁湖,六朝時稱橫塘。全園面積54公頃,湖面約37公頃。在宋、元時即有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後更盛極一時。清乾隆年間,在園內建鬱金堂,築湖心亭,遂成「金陵第一名湖。解放後,莫愁湖畔原有建築整修一新,並擴大了游覽園地,增建了長廊、水榭、湖心亭、露天舞台等設施,遍植花木。今日莫愁湖,松林掩映,繁華似錦,成為南京的一座大型古典花園。現園內有勝棋樓、鬱金堂、粵軍陣亡將士墓等。公園兩端為花卉盆景區,每年4月舉行海棠花會,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所以紫金山歷史更久
❷ 紫金石的發展歷史
紫金石因石體呈紫色間現金色條紋而得名。主產於安徽壽縣八公山。在各類奇石中屬高檔石種,既可作珍貴的觀賞品,又可製作形態各異的名硯。
經調查發掘,重新發現了臨朐紫金石,該石與唐宋時所記載的紫金石「色紫
潤澤」、「色正紫」、「類似端州西坑石」等特點完全相符,和1973年在元大都遺址出土的米芾銘紫金石硯相比較,其「色正紫,有隱約青花和豆綠色小點」之特點也完全相符。紫金石,歷史上主要以制硯而聞名,亦是著名的觀賞石,因石質潤澤,其色正紫,紋理金黃,顏色對比明顯,花紋易形成各類圖案等特點,頗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紫金石唐興宋衰,逐漸淹沒,歷代尋石者苦求未得。名石又在原青州轄區南38公里處臨朐縣三羊山村出現,產在村西大郎山和二郎山之巔,需挖6至10米,方見紫金石茬,分布不夠密集,而是一窩一窩的狀況,藏量較少。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八公山今也有分布。紫金石質地細膩潤澤,硬度適中,色彩絢麗(在已發現的紫金石中有紅、黃、紫、青、赭、黑色,可分為紫金、魚子紅、月白、黃金帶、紫花帶、花斑、蟹殼青、金黃、碧玉、墨玉、黑子等十一種之多),紋理清晰,純凈無雜質;其成份方解石90%,白雲石5%,石英3%,泥質鐵質2%,摩氏硬度3—6。
❸ 紫禁城是什麼時候修建的
紫禁城是1420年修建的。
紫禁城即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3)紫金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紫禁城名稱由來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
王者立宮,象而為之」。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統稱「皇城」,大約明朝中晚期,與外禁垣區分開來,即宮城叫「紫禁城」,外禁垣為「皇城」。
❹ 南京紫金山歷史
紫金山,又名鍾山,位於南京市區東郊,曾有金陵山、蔣山、北山、神烈山之稱。紫金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3公里,面積約20餘平方公里。山勢呈弧形,弧口朝南。山脊走向以北高峰為轉折點,東段南東走向,止於馬群;西段南西走向,經太平門附近入城,余脈向西斷續延伸為富貴山、九華山、止於北極閣。紫金山共有3座山峰,主峰居中,名北高峰,海拔448.9米;東峰稱小茅山,海拔365.8米;西峰稱天堡山,海拔244.5米。
紫金山歷經滄海桑田之變。早在13億年前的三迭紀晚期,這里原是大海,海水退去以後,首次出現大陸盆地。由於當時氣候比較乾燥、炎熱,氧化充分,沉積物中所含的鐵質發銹變紅,所以北坡的三迭紀岩呈現紫紅色。三迭紀將結束時,地殼又有活動,盆地周圍的起伏態勢有所加大並出現湍急的溪流。後來,劇烈的地殼運動使紫金山一帶岩層受到擠壓力的作用,產生了強烈的抬升和斷裂,自此從地面挺立起來,並形成南平北險的態勢。南坡平緩,多泉水、樹木;北坡由於長年風化剝蝕,表土層逐漸脫落,裸露出質地堅硬的礫石,顯得雄峻峭拔。
戰國時,紫金山稱為「金陵山」,漢時始稱「鍾山」。東漢末年,秣陵縣尉蔣子文追逐盜賊受傷後死於紫金山葬於紫金山之陽,並建蔣王廟。吳帝孫權追封蔣子文為蔣侯,因避祖父孫鍾之名諱,遂改鍾山為「蔣山」。相傳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為了聯吳抗魏,出使東吳,路過秣陵(今南京),特地到石頭山(今清涼山)觀察了金陵的山川形勢。當他看到以紫金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似的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一樣雄踞在江濱,便脫口而出:「鍾阜龍蟠,石頭虎踞。」生動地概括了南京險要的地勢。
東晉初,元帝渡江之時,發現紫金山頂峰常繚繞紫金色的雲彩,故稱之為「紫金山」,簡稱「金山」。這種自然現象當時已被人們神化,也許與東晉初建,需要穩定人心有關。其實,紫金色的雲彩是因山的北坡廣泛出露的紅紫色頁岩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的紫金色光芒所致。南朝時,因鍾山在建康都城之東北,故又稱為「北山」。明代嘉靖年間,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鍾山南麓獨龍阜,鍾山因此改名為「神烈山」,嘉靖十年刻的「神烈山碑」至今仍在。
紫金山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塞,也是帝王將相墓穴選址之地,還曾是佛教聖地,因而山中名勝古跡比較集中有頭陀嶺、桃花塢、靈谷寺、孫陵崗、明孝陵、中山陵等景點。紫金山現為南京的主要風景區。
❺ NBA紫金時代也就是湖人隊的昌盛時期是在哪幾年
01-04年奧尼爾時代的時候湖人得了3個冠軍,並且奧尼爾得到3次總決賽MVP,歷史最多的是喬丹的6次總決賽MVP,而科比卻0次,差距不是一般般的小
❻ 關於河源紫金的問題,(我正在著急的等待大家的回答)
河源旅遊之紫金縣簡介 紫金縣位於廣東省東中部河源市東南部、東江中游東岸。東接五華縣,西與博羅縣隔東江相望,西南與惠城區相接,南與惠東縣相鄰,東南與陸河縣相連、與海豐縣毗鄰,西北與河源市源城區、北與東源縣交界。 全縣境域東起南嶺鎮東溪村山蕉窩,西至古竹鎮江口村,東西長88.6公里;南起上義鎮卷蓬村,北至白溪管理區燕子岩,南北寬64公里。全縣總面積3627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詳查面積3621.24平方公里)。全縣八成以上為山嶺、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縣人民政府駐地紫城鎮,距省會廣州市270公里、深圳市223公里、河源市68公里。 紫金地域,遠古屬百越地,秦代起屬南海郡博羅、龍川兩縣地,隋唐為歸善、興寧兩縣地,宋元為歸善、長樂兩縣地。明隆慶三年(1569年)設置永安縣,屬惠州府。民國3年(1914年)改名紫金縣。 紫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線橫貫縣境中部,氣候溫和,年均無霜期300天、降水量1760毫米,適宜水稻、花生、大豆、甘蔗、蠶桑等農作物生長,一年四季可種作。群山連綿,盛產木材、竹子、松脂、茶葉、水果、香菇、木耳等土特產,是廣東省用材林基地之一;礦資源豐富,有鐵、錫、鉛鋅、瓷土、螢石、大理石、石灰石、耐火石、珍珠岩等;河溪眾多,水能巨大,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3萬余千瓦,可開發6萬余千瓦,是全國能源開發重點縣之一;礦泉水、地熱資源也甚為豐富,有著經濟開發的巨大潛力。 紫金縣交通發達,經過全縣多年來的努力,紫金縣已全面實現村村通公路、通郵、通電話。近幾年來,又對所轄范圍內省道、縣道進行上等級改造,基本實現省道標准化、縣道油路化。建市以來特別是近三年來紫金加強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電力工業發展較快。至2001年,我縣江東110千伏輸變電站、好義小古、藍塘雙興等電站相繼建成投產;投入3065萬元的農網改造第一期工租頃利通過驗收,第二期農網改造完成,用電質量明顯提高,全縣實現了村村通電目標。郵電行業繼續快速發展。 旅遊網址: http://www.cctcct.com/travel-guide/a/1877/list-a1877-1.html 紫金古稱永安,始建於明隆慶三年,位於廣東省中部,東江中游東岸,東接五華縣,西鄰博羅縣、惠陽市,南連惠東縣、陸河縣,北靠東源縣。東經114°46』~ 115°30』 ,北緯 23°10』 ~23°25』 ,總面積3627平方公里,總人口75萬,轄23個鎮.。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紫城鎮,距河源68公里,惠州128公里,深圳223公里,廣州270公里。縣城城市規劃建設日趨完善,規劃區擴展到26平方公里,進一步加大了道路、橋梁、排水系統等建設,規范完善了路牌路標、人行道等設施,配套了綠化、亮化、凈化等工程,市容市貌煥然一新。 紫竹生產的"竹殼茶","辣椒醬","客家黃老酒"是馳名海內外的地方特產,"竹殼茶"生產己有100多年歷史,曾獲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辣椒醬"生產歷史悠久."客家黃老酒"具有滋補強身功效,榮獲2002年深圳人最喜愛的黃酒稱號,倍受消費者青睞. 紫金地域,遠古屬百越地,秦代起屬南海郡博羅、龍川兩縣地,隋唐為歸善、興寧兩縣地,宋元為歸善、長樂兩縣地。明隆慶三年(1569年)設置永安縣,屬惠州府。為避免與福建永安縣重名,民國3年(1914年)改名紫金縣。 紫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線橫貫縣境中部,氣候溫和,年均無霜期300天、降水量1760毫米,適宜水稻、花生、大豆、甘蔗、蠶桑等農作物生長,一年四季可種作。群山連綿,盛產木材、竹子、松脂、茶葉、水果、香菇、木耳等土特產,是廣東省用材林基地之一;礦資源豐富,有鐵、錫、鉛鋅、瓷土、螢石、大理石、石灰石、耐火石、珍珠岩等;河溪眾多,水能巨大,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3萬余千瓦,可開發6萬余千瓦,是全國能源開發重點縣之一;礦泉水、地熱資源也甚為豐富,有著經濟開發的巨大潛力。 紫金屬山區縣,經濟以農業為主。明嘉靖中期,境內工人、農民起義不斷,官府屢次派兵鎮壓,社會動亂10餘年,人煙稀少。明隆慶初置縣後,社會政治漸趨安定,縣署採用獎勵耕種政策,教民廣種麻、豆、姜、芋等作物,農業生產有所發展。至清道光年間,全縣耕地面積比建縣初增加六成;手工業方面,建有煉鐵、鑄鍋、陶瓷、造紙、縫紉、鞋革、食品等工場作坊,主要產品鐵鍋、椒醬、漆皮箱、竹殼茶等遠銷南洋等地;商業也相應的發展,墟市比建縣初增加四倍多。文化教育亦有所發展,培育了諸多進士、舉人、貢生等人才。鴉片戰爭後,隨著清王朝的衰敗,吏治腐敗,民生日困。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社會混亂。民國14年(1925年)東征勝利後,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統一和鞏固,本縣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文化教育出現新局面,創辦了紫金中學、女子小學及一批高等小學,開展了平民識字和掃盲運動,為推進國民革命,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起了重要作用。抗日戰爭爆發後,公路被毀壞,商品來源阻隔,外銷土特產品積壓,市場蕭條,人民生活甚苦。抗日戰爭勝利後,內戰爆發,當局橫征暴斂,水利不興,災害頻繁,貨幣貶值,經濟衰退。民國36年統計,全縣20.4萬人,工業僅有鑄鍋、食品等小作坊80餘家及110餘戶個體手工業;商業只有470餘家小商戶;中小學校270所,在校學生2萬餘人,文盲率佔六成多;人均生產稻穀僅160公斤,許多農民除了交地租,「放下禾鐮無米煮」。 紫金人民富有革命傳統。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青溪約磜頭山冶鑄工人楊立率礦工500人起義。嶺東兵備尤英多次派重兵鎮壓,捕殺了楊立,但武裝斗爭一直堅持了20餘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林九我等率領農民5000餘人在九和(今九樹)烏禽嶂舉旗起義,率部攻打永安、長樂等縣城。清嘉慶七年(1802年),永安天地會首領官粵隴和白蓮教首領賴東保,在青溪約天字嶂聚集會員和農民數千人揭竿起義,圍攻永安縣城。咸豐年間,永安天地會首領朱戴開邀集萬人在洋頭寨、上義天地會首領彭日升集中3000餘人在招元村分別舉行起義,響應太平軍作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好義陳偉湘受孫中山銜命,率萬餘人在古竹湯坑山舉行武裝起義,攻打大富翁和清兵、鄉團。民國3年(1914年),九和李榮泰接受孫中山指示,組織3000餘人在九和紅花埔起義,進行武裝討袁,聲震東江。 20年代初,中共黨員劉爾崧、劉琴西從廣州返回紫金故鄉出版進步刊物,創辦勞動半夜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發展共產黨員,於1923年建立紫金黨小組、紫金縣總農會。1925年,成立中共紫金縣特別支部。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推動下,籌建了國民黨紫金縣黨部,工農革命運動蓬勃興起,各種社會團體紛紛成立,政治氣氛空前高漲。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白色恐怖,中共紫金縣組織領導人民在縣城舉行了「四.二六」武裝暴動,於5月1日建立紫金縣人民政府。不久,轉移到炮子建立革命根據地。紫金縣長丘國忠聯合海、陸、惠、紫、五等縣地主民團對炮子進行了3次「進剿」,人數由1000人增加至3000人,均被紫金工農革命軍所擊敗。1927年12月,在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的幫助下,紫金縣蘇維埃政府在炮子成立,開展土地革命運動。1928年3月,國民黨軍黃旭初部和地主民團數千人,分數路「進剿」炮子蘇區,鎮壓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全縣有1300多人遭殺害。革命處於低潮。倖存的共產黨人仍繼續堅持革命斗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紫金縣組織領導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泛宣傳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壯大抗日力量,為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派四十六軍政治部少將副主任彭銳任紫金縣長,建立「戡亂建國」委員會,多次派兵鎮壓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隊伍和根據地。紫金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在中共紫金縣地方組織的領導下,為爭民主、求解放,在縣內和惠紫、紫五、紫河邊境重建人民武裝,不畏艱險,積極投身於解放戰爭,於1949年5月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解放了紫金。 本文是本人轉載過來的希望能對你有用。
❼ 南京紫金山歷史簡介是什麼
紫金山,又名鍾山,位於南京市區東郊,曾有金陵山、蔣山、北山、神烈山之稱。紫金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3公里,面積約20餘平方公里。山勢呈弧形,弧口朝南。山脊走向以北高峰為轉折點,東段南東走向,止於馬群;西段南西走向,經太平門附近入城,余脈向西斷續延伸為富貴山、九華山、止於北極閣。紫金山共有3座山峰,主峰居中,名北高峰,海拔448.9米;東峰稱小茅山,海拔365.8米;西峰稱天堡山,海拔244.5米。
紫金山歷經滄海桑田之變。早在13億年前的三迭紀晚期,這里原是大海,海水退去以後,首次出現大陸盆地。由於當時氣候比較乾燥、炎熱,氧化充分,沉積物中所含的鐵質發銹變紅,所以北坡的三迭紀岩呈現紫紅色。三迭紀將結束時,地殼又有活動,盆地周圍的起伏態勢有所加大並出現湍急的溪流。後來,劇烈的地殼運動使紫金山一帶岩層受到擠壓力的作用,產生了強烈的抬升和斷裂,自此從地面挺立起來,並形成南平北險的態勢。南坡平緩,多泉水、樹木;北坡由於長年風化剝蝕,表土層逐漸脫落,裸露出質地堅硬的礫石,顯得雄峻峭拔。
戰國時,紫金山稱為「金陵山」,漢時始稱「鍾山」。東漢末年,秣陵縣尉蔣子文追逐盜賊受傷後死於紫金山葬於紫金山之陽,並建蔣王廟。吳帝孫權追封蔣子文為蔣侯,因避祖父孫鍾之名諱,遂改鍾山為「蔣山」。相傳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為了聯吳抗魏,出使東吳,路過秣陵(今南京),特地到石頭山(今清涼山)觀察了金陵的山川形勢。當他看到以紫金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似的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一樣雄踞在江濱,便脫口而出:「鍾阜龍蟠,石頭虎踞。」生動地概括了南京險要的地勢。
東晉初,元帝渡江之時,發現紫金山頂峰常繚繞紫金色的雲彩,故稱之為「紫金山」,簡稱「金山」。這種自然現象當時已被人們神化,也許與東晉初建,需要穩定人心有關。其實,紫金色的雲彩是因山的北坡廣泛出露的紅紫色頁岩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的紫金色光芒所致。南朝時,因鍾山在建康都城之東北,故又稱為「北山」。明代嘉靖年間,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鍾山南麓獨龍阜,鍾山因此改名為「神烈山」,嘉靖十年刻的「神烈山碑」至今仍在。
紫金山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塞,也是帝王將相墓穴選址之地,還曾是佛教聖地,因而山中名勝古跡比較集中有頭陀嶺、桃花塢、靈谷寺、孫陵崗、明孝陵、中山陵等景點。紫金山現為南京的主要風景區。